薄利多销

搜索文档
零食界“蜜雪冰城”冲击上市 鸣鸣很忙不能只靠“薄利”
北京商报· 2025-05-18 14:18
公司概况 - 公司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来,合并后仍保持双品牌策略但经营管理已深度融合 [3] - 2024年门店数量达14394家,覆盖全国28个省份及所有线级城市,其中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 [3] - 2024年共开出8083家门店,平均每天新开约22家门店 [3] - 2024年GMV达555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7.5%、7.5%、7.6%,净利润率分别为1.7%、2.1%、2.1% [4] - 2024年净利润为9.13亿元,主要来自门店扩张及收购事项 [4] - 超过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不足0.5% [5] - 仓储及物流成本逐年递增,全国拥有36个仓库(25个自营+11个第三方) [5] 商业模式与挑战 - 主要依赖商品差价盈利,与供应商议价空间是关键 [5] - 需平衡加盟商利益,在商品价格、供货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压缩利润空间 [5] - 规模扩张带来成本递增,与低价模式下的利润挤压形成剪刀差 [1] - 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赵一鸣零食约1100条,零食很忙约600条) [8] 行业趋势与转型 - 国内休闲零食市场规模从2019年2.9万亿元增至2024年3.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5% [10] - 预计2029年行业规模达4.9万亿元,2024-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5.8% [10] - 行业从单一零食向综合性零售超市转变,公司新增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烘焙等品类 [7] - 转型带来供应链管理复杂性提升、非标品损耗率增加等运营难题 [7][8] 未来发展 - IPO募资将用于供应链能力提升、门店网络升级、品牌建设、科技能力提升等 [10] - 需从"价格敏感客群"向"长期价值用户"转化,聚焦供应链效率与消费者心智 [11] - 行业同质化严重,依赖价格战吸引客源,压缩利润且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11]
外卖大战热闹,拼好饭用户为何“无动于衷”?
36氪· 2025-05-14 12:13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大平台陷入外卖"三国杀"竞争态势,通过优惠活动争夺用户[1][2] - 美团拼好饭栏目成为用户新选择,提供难以置信的低价套餐吸引消费者[2] - 拼好饭已吸引超过5000家餐饮品牌入驻,覆盖茶咖、中式简餐、西餐等品类[1][23] 拼好饭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批量下单模式,商家聚焦少量餐品品类实现规模化效应[9][11] - 通过集中采购食材、统一配送降低中间环节成本[9] - 典型案例:齐品达品牌在拼好饭推出10元套餐,毛利润仍达40%以上,单店月净利润增长1万元[23] 价格优势数据对比 - 华莱士双主食套餐:拼好饭17.2元 vs 饿了么24.9元,便宜30.9%[2] - 沪上阿姨奶茶:拼好饭10.1元 vs 其他平台16元,便宜36.9%[4] - 如意馄饨面:拼好饭14.2元 vs 三大平台22.9元,便宜38%[6] 品质保障措施 - 平台定期抽检商家并淘汰不合格者,开展食品安全培训[16][17] - 上线"品质堂食"标签,鼓励商家展示后厨环境实现"明厨亮灶"[24] - 连锁品牌如齐品达通过拼好饭实现品牌推广,月销量最高门店达9000多单[23] 用户行为变化 - 年轻用户形成"要链接"分享低价套餐的消费习惯[1] - 用户恩格尔系数下降,伙食质量提升的同时支出减少[7] - 消费者对17元双主食套餐、10元奶茶等低价高性价比产品接受度高[1][2] 平台创新举措 - 上线"爆品一口价"专区,引入古茗、茶百道、华莱士等知名品牌[18] - 通过规模化订单帮助商家降低30%以上成本[9][10] - 采用工厂流水线式运营模式提升效率,单品类销量可达9000+单/月[11][23]
国民零食龙头:鸣鸣很忙冲刺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5-03 06:09
公司概况 - 中国最大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鸣鸣很忙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拟主板挂牌上市 [1] - 公司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两大品牌于2023年合并而来 合并后迅速完成资源整合 [2] - 以高质价比和下沉市场为标签 拥有超1 4万家门店 393亿元年营收和555亿元GMV [1] 市场布局 - 覆盖全国28个省份 超66%门店布局县域及乡镇市场 [2] - 截至2024年底门店总数达14394家 日均新开门店21家 [2] - 会员数突破1 2亿 年复购率高达75% [2] 商业模式 - 加盟商模式强力支撑扩张 超7000家加盟商贡献99 5%收入 [2] - 毛利率控制在7 5% 远低于行业平均20 35% [5] - 2024年交易单数超16亿 单店日均销售额达1 05万元 [5] 运营效率 - 通过直连厂商压缩中间环节 实现让利式增长 [5] - 36个区域仓库和24小时物流体系将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11 6天 [5] - 自主研发智能中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8] 产品策略 - SKU超2000个 涵盖传统糕点 网红零食 健康轻食等多元品类 [8] - 通过多感官门店设计和互动活动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转化率 [8] - 计划推出3 0店型 新增日化 潮玩等品类 探索折扣店模式 [10] 行业竞争 - 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等竞争对手加速扩张 行业价格战持续升级 [10] - 消费者对健康化 个性化产品需求增长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10] - 行业或迎来整合潮 缺乏供应链和资金实力的中小品牌可能被淘汰 [11] 资本战略 - IPO募资将用于门店拓展 供应链升级及数字化建设 [10] - 2 1%的净利润率引发对可持续性的讨论 [11] - 上市被视为行业分水岭 资本化加速行业洗牌 [11]
蜜雪冰城的学徒:393亿营收、1.4万+门店的薄利生意
36氪· 2025-05-01 13:47
公司概况 - 公司由零食很忙(2017年创立于长沙)与赵一鸣零食(2019年创立于宜春)合并而成,合并后门店总数达14394家,覆盖全国28个省份及所有县级城市[5][6] - 2024年门店销售额555亿元,营收393亿元,毛利30亿元,净利润9亿元,毛利率仅7.6%[8][9] - 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不足0.5%[11] 商业模式 - 采用薄利多销策略,产品价格比线下超市同类便宜25%,目标客群为占70-80%的大众消费者[11] - 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如无账期结算吸引供应商让利[12],优化包装节省成本(如牛皮纸箱单个节省2-3元)[13] - 3380个SKU中25%为定制化产品,超4成采用散装称重形式,单店SKU不少于1800款(商超的2倍)[16] 市场定位与扩张 - 58%门店位于县城与乡镇,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达9921家(总数14394家),覆盖1224个县(覆盖率66%)[13] - 下沉市场GMV达2.3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于高线市场2.5个百分点)[14] - 2024年加盟商7241人,平均每家加盟商开设1.99家店,最大加盟商销售额占比仅1%[22] 竞争与行业格局 - 行业第二名万辰集团(好想来品牌)门店14196家,2024年营收318亿元[22] - 行业竞争加剧,参考奶茶行业密度,未来可能出现单条街多家门店共存局面[23] - 推出"省钱超市"模式,新增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等品类,探索多元化增长[23] 资本运作 - 合并前零食很忙获红杉中国、高榕资本等投资,赵一鸣零食获黑蚁资本与良品铺子投资[17] - 合并后2023-2024年完成B轮融资,引入好想你、盐津铺子等产业资本[18]
平均一天开26家店,好想来的薄利多销之路还能走多久?丨食饮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08:1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323.3亿元,同比增长247.9%,归母净利润从上年亏损8293万元扭亏为盈利2.94亿元 [1] - 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7.9亿元,同比增长262.94%,占总营收98.33%,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净利润8.58亿元,同比增长2500% [2] - 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近16倍至92.94亿元,其中量贩零食业务贡献87.59亿元 [3] 门店扩张策略 - 2024年新增门店9776家,平均每天开26家店,期末门店总数达14196家 [4][6] - 采用零加盟费政策(仅需2万元保证金和1.3万元系统使用费)吸引加盟商 [4] - 截至2024年3月,在营门店超1万家,已签约门店超1.5万家 [5] - 2024年因经营原因闭店242家,非经营原因减少64家 [6] 行业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对手鸣鸣很忙(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门店总数突破15000家 [5] - 行业普遍采取低价策略:鸣鸣很忙产品定价低于市场20%-30%,净利率不足3% [8] - 公司2024年单店营收336万元,同比小幅下降,反映门店加密影响 [6] 经营模式与挑战 - 通过整合供应链压低成本实现规模效应,但单店盈利下滑、毛利率过低问题显现 [2] - 2024年销售费用14.31亿元(同比+229.8%),管理费用9.81亿元(同比+120.33%) [8] - 量贩零食业务净利率仅2.63%-2.74%,相当于每40元销售额仅获利1元 [8] 行业转型趋势 - 公司将来优品升级为全品类超市,鸣鸣很忙也宣布同类转型以提升SKU和利润空间 [9] - 2018-2022年量贩零食市场规模从18.1亿元增至414.7亿元(CAGR 87%),预计2027年达2172.9亿元(占休闲食品行业18%) [9] - 行业竞争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全品类转型成为关键突破方向 [9]
冲刺港股上市,鸣鸣很忙“薄利多销”下的长期主义
贝壳财经· 2025-04-29 09:59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公司计划在港交所上市,按2024年门店零售额(GMV)计是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并位列中国第四大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 [1] - 公司由"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于2023年11月合并而成,整合后更具规模与网络优势 [2] - 公司引领"量贩模式",通过供应链重构、创新产品开发、打造欢乐舒适的逛店体验实现快速发展 [2] 财务表现与收入结构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102.95亿元、393.44亿元,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35亿元和9.13亿元 [3] - 2024年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金额达388.88亿元,加盟费及服务收入占比不足0.5% [4] - 2022-2024年毛利率稳定在7.5%-7.6%区间,净利润率从1.7%提升至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保持在2.3%水平 [9] 业务模式与供应链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对加盟商销售休闲食品饮料产品,销售多样化的高质价比产品及频繁上新 [3] - 截至2024年底在库SKU达3380个,包括烘焙食品、饼干、坚果等多种品类 [3] - 通过直连厂商压缩中间环节,依托36个仓库、300公里仓储辐射圈与24小时物流体系,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11.6天 [9] 加盟商体系与门店网络 - 加盟商数量从2022年994家增至2024年7241家 [6] - 公司为加盟商提供品牌赋能、选址支持与标准化运营体系,实现"千店千面"的门店陈列和"万店如一"的服务体验 [6] - 截至2024年底约58%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覆盖1224个县,在中国所有县城中覆盖率达约66% [8] 产品策略与消费者体验 - 在库3380个SKU中约25%为定制化产品,超四成产品采用散装称重形式 [9] - 单店SKU数量一般不少于1800款,是同等规模商超的2倍,配合每月上新百款产品 [9] - 2024年全年交易单数超16亿,会员总数达1.2亿,会员购买人数1.03亿,年复购率达75% [10] 数字化建设与行业前景 - 拥有中国休闲食品饮料专卖店中最大的数字化团队,打造全流程数字化能力 [10] - 2024年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市场规模达3.7万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4.9万亿元 [10] - 计划将IPO募资投入门店拓展和升级、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 [10]
净利连跌4年,市值缩水6000亿,金龙鱼还能翻身吗?
全景网· 2025-03-27 11:46
文章核心观点 - 金龙鱼长期靠薄利多销占据中国粮油市场龙头,但近年来生意难做,连续两年营利双降、四年净利下滑,市值大幅缩水,身陷增长泥淖,翻身之路漫长 [1][12] 主业利薄如纸 - 金龙鱼由国际粮油巨头丰益国际间接控股,业务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厨房食品是主营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 [3] - 2024年度公司营收2388.66亿元,同比降5.03%,归母净利润25.02亿元,同比降12.14%,原因是主要产品价格随原材料价格下跌,产品价格下跌影响超销量增长营收贡献 [3] - 自2020年上市次年业绩变脸,2021 - 2022年增收不增利,2023 - 2024年营利双降,截至2024年净利连跌四年,归母净利润五年累计跌幅超58% [4] - 公司毛利率自2020年巅峰12.33%一路下跌,2024年仅5.35%,低毛利曾被视为竞争壁垒和护城河 [5] -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直接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比重近三年均在90%左右,且粮油价格受监管提价空间有限,消费环境复杂、市场竞争大,薄利多销生意难做 [6] 副业多而不强 - 为缓解主业乏力,公司围绕产业链探索新业务,切入中央厨房、酱油、醋、酵母、植物肉等赛道,中央厨房是重点发展板块之一 [7] - 调味品领域,2015年建酱油工厂引入丸庄品牌,2019年上市未形成规模化收入;2019年收购醋业公司,2021年增资入股调味食品公司,布局多品类但无产品出圈,竞争激烈 [7] - 中央厨房主要布局预制菜,2021年成立事业部,全国规划25家央厨工厂,部分已建成投产、部分筹建中,产品涉及米面制品等,业务处于爬坡期,预制菜领域竞争激烈,公司缺乏先发优势 [8] - 新业务布局多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贡献利润无期,产能扩张带来成本压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81个已投产基地,还计划新建多个 [9] 食品安全“黑天鹅”事件频发 - 2024年发生两起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7月“油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事件涉金龙鱼旗下两家工厂,公司回应市场不买账,股价下跌;3·15前夕“职业打假人”称其大米以次充好,公司否认但产品下架 [10][11] - 2020年挂牌上市前夕曾因“转基因”问题引发争议,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千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