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融资

搜索文档
信用利差周报2025年第23期:科创债ETF加速推出,首批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正式落地-20250627
中诚信国际· 2025-06-27 07: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科创债ETF加速推出且首批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正式落地,为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提供多元稳定资金来源、丰富投资者资产配置选项;1 - 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态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信用债发行降温、二级市场交投活跃度升温 [3][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热点 -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强化股债联动支持科创债发展、加快推出科创债ETF,10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首批科创债ETF产品,标志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进入产品化落地阶段;截至6月23日,债券型ETF规模达3597.23亿元、科创债存量规模超2.39万亿元;此次申报的科创债ETF有望改善市场流动性、完善投资生态,后续需关注获批后对市场流动性、价格发现机制及信用风险的影响 [3][11][12] - 6月18日首批运用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的项目落地,五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发行13.5亿元科创债,引入多种增信安排;该机制对提升信用水平和分散风险有积极作用,为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提供借鉴,但目前规模有限、覆盖范围待扩大,后续需关注推广效果、增信机制认可度及对债券定价和流动性的影响 [4][14][17] 宏观数据 - 1 - 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态势,开发投资累计3.62万亿元、同比降10.7%,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53亿平方米、同比降2.9%,住宅销售面积降2.6%、销售额降2.8%,市场仍处筑底阶段 [5][18] - 还给出2024 - 2025年多组宏观经济数据,如2025年1季度GDP季度同比增速5.40%、5月官方制造业PMI 49.50%等 [19][20] 货币市场 -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799亿元,开展9603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有8582亿元7天逆回购和1820亿元MLF到期;6月16日开展4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两次操作合计投放1.4万亿元呵护资金面平稳跨季 [6][21][23] - 14天和2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分别上行13bp和3bp,其余期限质押式回购利率下行;3月期和1年期Shibor均下行,利差收窄至4bp [6][21] 信用债一级市场 - 上周信用债发行降温,发行规模3336.80亿元、较前一期减少151.61亿元,取消发行规模111亿元、较前一期增加81亿元 [7][24][25] - 分行业看,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发行规模833.87亿元、较前一期减少114.79亿元,产业债发行规模1584.86亿元、较前一期减少459.44亿元;产业债多数行业融资净流入 [7][25][28] - 发行成本上,除3年期AAA和AA级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下行外,其余各期限等级债券平均发行利率普遍上行2 - 40bp [33] 信用债二级市场 - 上周债券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额102358.49亿元,日均现券交易额较前一期增加803.77亿元至20471.70亿元,交投活跃度升温 [8][36] - 利率债方面,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多数下行1 - 5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64%;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下行,除5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上行4bp外,其余各等级期限信用债下行1 - 11bp [36][39] - 信用利差方面,1年期和5年期AAA级利差走扩1 - 8bp,其余期限利差收窄,变化幅度不超10bp;评级利差各等级间有涨有跌,变化幅度不超5bp [36][43] 附表 - 列出多起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涉及武汉天盈投资集团、旭辉集团等公司的债券本息展期情况 [48] - 给出2024 - 2025年多项监管及市场创新动态,如2025年6月18日央行宣布8项重磅金融政策、证监会支持科创债发展等 [50][51][52] - 给出2024年1月 - 2025年5月主要信用债券种月度净融资额数据 [54][55]
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单券商科创债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6-24 18:40
债券发行计划 - 中信建投证券拟发行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5亿元,附不超5亿元超额增发权,期限5年,发行首日为2025年6月26日 [1] - 募资用途包括股权、债券、基金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1] 银行间市场发行突破 - 中信建投证券为首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券商科创债的机构,拓展了券商科创债发行渠道 [2] - 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中信建投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科技创新债券,有效期至2027年6月10日 [2] - 华泰证券获批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科技创新债券,有效期至2027年6月19日 [2] 头部券商获批额度 - 中金公司、国泰海通、中信证券分别获批98亿元、150亿元、150亿元银行间市场科创债额度 [3] - 5家头部券商合计获批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发行额度558亿元 [3] - 目前仅中信建投证券启动发行,其他券商尚未启动 [3] 发行市场对比 - 券商科创债此前集中于交易所市场发行,银行间市场发行是新的突破 [3] - 中信证券5月9日在上交所发行首批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合计规模20亿元 [3] - 国泰海通同期在上交所发行首批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3] 行业发行情况 - 多家券商已在上交所发行科创债,包括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 [4] - 长城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在深交所发行科创债 [4]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5月初联合公告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4]
AIC高端访谈|“金融国家队+地方国资+社会资本”新局初显——AIC渐成投融资风向标
新华财经· 2025-06-12 07:18
AIC的定位与发展背景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作为连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桥梁,有望改变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 [1] - 2024年9月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18个大中型城市,近期又有3家银行系AIC获批 [1] - 我国首批AIC成立于2017年,初期专注市场化债转股,2020年起业务拓展至股权投资等领域 [2] AIC的业务模式与优势 - 依托五大银行资金实力,在债券和股权市场发挥显著效用,实现股权投资反哺信贷服务 [2] - 相比政府引导基金和私募基金,AIC在银行资本、信贷、风控及综合服务上优势显著 [3] - AIC整合母行资源,有望发展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头部公司和领军者 [2] AIC的投资领域与案例 - 在盐湖产业改革、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挥资金基础、智囊顾问和沟通桥梁作用 [3] - 2024年AIC投资活跃度达峰值,全年完成156起投资案例,今年以来出资规模继续上升 [7] - 推出科技金融股权投资指数,建立中国股权投资助力科技创新的"数字标尺" [3] AIC与地方合作模式 - "AIC+地方国资"成为主流模式,已在18个试点城市实现签约全覆盖 [4] - 杭州与5家AIC合作意向基金规模达900亿元,深圳签署11只基金意向规模570亿元 [4][5] - 广东省属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00亿元,已储备10余个项目 [6] AIC的区域发展策略 - "AIC+区域"模式通过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地方产业培育合力 [7] - AIC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平台、龙头企业等合作,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7] - 杭州资本认为AIC基金策略有利于支持民营投资机构发展,构建地方创新创业生态网 [8] 行业观点与未来展望 - 我国私募基金规模仅占社融存量4.8%,发展AIC具有战略意义 [4] - 股权投资是破解科技创新融资瓶颈的首要任务 [4] - 产业界呼吁AIC与金融界、银行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8]
债券市场“科技板”规模迈向4000亿元 业内期待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参与
金融时报· 2025-06-11 01:51
债市"科技板"市场表现 - 截至6月6日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过190只,发行规模约3745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2958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787亿元 [1] - 11只债券公告后未发行(原计划86亿元),32只债券正在发行或拟发行(规模475.5亿元),均计划6月12日前完成 [1] - 科技创新债券平均票面利率1.95%,平均发行期限3.3年,3年以上期限占比近80%,10年以上规模超百亿元 [5] 发行主体与产品创新 - 发行主体多元化,涵盖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和创投机构,构建完整科技创新融资链条 [2] - 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债券、科创主题绿色债券等特色品种,未来将加快"科创+绿色""科创+乡村振兴"等组合型产品 [2] - 金融机构发行金额占比达六成(约2320亿元),通过多种渠道将资金投向民营科技企业 [7] 融资便利性与风险分担 - 通过优化发行流程、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如信用风险缓释凭证)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门槛,应流机电、山东宏桥等企业已获增信支持 [3] - 发行人可灵活设置含权结构、预期收益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条款,提升债券吸引力 [3] - 东方富海等创投机构通过"科技板"解决融资成本高问题,实现发债期限与基金期限匹配 [3] 行业参与情况 - 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1306亿元,包含24家民企(占比30%)及多家地方国企/央企,科大讯飞、TCL科技等民企快速完成低成本发行 [6] - 细分领域覆盖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等新兴行业,股权投资机构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提供股性资金 [7] - 传统行业(石化、电力、投控)参与度较高,同时前沿新兴领域发行占比逐步提升 [7] 投资者参与与市场反馈 - 机构投资者认购踊跃,60余只债券全场认购倍数超3倍,券商发行的债券认购倍数最高达7倍(东方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 [8] - 政策鼓励长期资本入市,支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及挂钩产品,优化增信端和评级服务 [8] - 当前投资者以非法人产品和商业银行为主,风险偏好偏低,二级市场活跃度待提升 [9]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改善主体结构(当前AAA/AA+央国企为主),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度,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9] - 建议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优化债券期限结构,精准识别民企成长价值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10] - 中长期债券发行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并购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推动核心技术落地 [4]
科创债新政首月发行超4000亿,发行主体仍待拓宽
第一财经· 2025-06-08 13:43
科创债市场概况 - 科创债是专为科技创新领域企业设计发行的公司债券或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债券,2022年5月正式推出[2] - 2025年3月央行宣布将联合多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 - 5月7日~6月7日市场发行了221只科创债,总规模达4027.77亿元,同比增长322%[1][2] - 5月科创债总发行量达3483.29亿元,同比增长402.5%,创2022年以来单月最高发行规模[2] 发行主体结构 - 银行成为科创债发行中坚力量,发行总额2274亿元,占比超过50%[1][3] - 五大国有银行合计发行规模达1100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发行规模最高达300亿元[3] - 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和央国企,中小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参与度不足两成[1][7][8] - 超过九成的债券信用评级为AAA或AA+,民营企业因规模小、业绩波动大被排除在外[8] 产品特征 - 银行发行的科创债期限大多集中在3至5年,平均发行利率约1.67%[3] - 新发科创债中120只期限在3年以内,占比超五成,存在融资期限错配问题[1][3] - 交易所公司债发行期限相对较长,集中在1-3年和3-5年区间,短期债券主要来自银行间市场[3] 投资者结构 - 主要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和部分险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4][5] - 5月科创债加权平均超额认购倍数达3.82倍,较4月2.69倍提升41.9%,多只债券认购倍数突破5倍[4] - 险资累计买入的科创债中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占比超60%,理财公司明确参与银行间市场投资[5] 市场问题与建议 - 中小银行面临资金投向和风险管理压力,多数处于观望状态[7] - 民营科创企业因缺乏固定资产抵押难以达到债项评级AA级标准[8] - 建议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信用缓释工具解决民营企业担保物不足问题[9][10] - 建议中小银行探索"投贷联动"模式,推出细分债券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债"[9] - 关键解决方案是引入长期耐心资本,支持发行长期科创债,推动社保、保险资金配置[10]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3000亿元 形成“绿色通道”加速科技型企业融资
金融时报· 2025-05-30 01:46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 -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突破30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2512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501.06亿元 [1] - 37只科技创新债券拟于6月初发行,规模约283亿元 [1] - 发行主体包括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等,政策支持力度大,规则统一,融资成本降低 [1] 科技型企业参与情况 - 科技型企业已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700亿元 [2] - "科技板"简化发行材料申报、信息披露等流程,提升发行效率 [2] - 科大讯飞发行8亿元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1.83% [2] - 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熟科技型企业通过"科技板"融资满足资金需求 [2]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18家券商完成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214亿元,另有5家券商待发行40亿元 [4] - 募资投向包括科技创新类股票、债券、ETF、产业基金等,以及做市和风险对冲服务 [4] - 券商既是发行人也是承销商,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全方位服务科创企业 [4] 股权投资机构参与情况 - 2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完成或待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资金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 [5] - 科创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长期资本支持,缓解退出压力 [5] - 东方富海获准发行科创债,期限与基金匹配,成本较低 [5] 市场建设与未来展望 - 需丰富科创类债券品种,如混合型科创票据、可转换科创债等 [6] - 培育多层次投资者结构和多样化增信手段,推动科创债指数化投资 [6] - 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明确准入标准,完善存续期监管 [6] - 投资者可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专业评级、信用保护工具等实现互利共赢 [6]
“科创债”发行热!多地抢“首发”,多措并举推落地
北京商报· 2025-05-27 13:07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支持 - 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 - 已有近100家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金额超过2500亿元 [3] - 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有效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领域质效 [4] 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落地情况 - 广东省2家科技型企业和1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规模25亿—30亿元 [3] - 北京地区首个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由亦庄国投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出资 [3] - 京东方集团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10亿元、期限10年,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制造项目出资及补充流动资金 [3] 各省市发行进展 - 山东省4家企业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 [4] - 安徽省4家企业公告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发行规模17亿元 [4] -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建立科技创新债券发行项目库,向46家企业宣介政策 [6] 发行主体与市场建议 - 当前发行主体以科技企业居多,未来建议拓宽至中小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及私募股权机构 [5] - 建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引入长期资本,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实施差异化考核以提高市场积极性 [5] - 股权投资机构是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但面临融资期限短、成本高的问题 [4] 区域化发行机制探索 - 建议基于区域资源禀赋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构建复合化、立体化、专业化的实施框架 [6][7] - 科技园区集中区域可推动区域性银行发行"地方优势产业专项债",定向支持属地主导赛道 [7] - 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整合、形成联合发债机制 [7] 金融机构角色转型 - 金融机构需从资金中介向价值发现者、创造者和增值者转型 [8] - 应建立科技企业专属评估模型,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技术迭代速度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8] - 发展"投行+商行"协同服务模式,通过"科创债+认股权证"等结构化设计平衡风险收益 [8] - 大型银行可发行专项科创债定向支持科技贷款投放,中小银行可推出细分产品贴合本地轻资产企业需求 [9]
债市“科技板”发力显效总规模逾2865亿元 一马当先银行已成发行主体主力
证券日报· 2025-05-25 16:07
科创债市场概况 - 5月9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板"上线后,科创债发行积极性显著提升,截至5月25日已有110家发行主体发行135只科创债,总规模超2865亿元 [1] - 银行成为发行主力,14家银行合计发行1700亿元,占比约六成,证券公司13家发行174亿元 [1] - 5月26日至27日还将有13只科创债上市,合计规模174亿元 [1] 发行主体分析 - 金融机构表现活跃,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体现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2] - 银行单笔发行规模较大,如中国银行200亿元科创债票面利率1.65%,全场认购倍数2.84倍 [2] - 13家证券公司累计发行174亿元,多家证券公司正在筹备发行 [2] - 股权投资机构发行17只科创债合计73.1亿元,单只规模5000万元至9亿元 [2] 科技型企业发行情况 - 科技型企业发行83只科创债合计917.98亿元,覆盖传统产业和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新兴领域 [3] - 京东方发行10亿元10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2.23%,全场倍数3.15倍 [4] - 万华化学发行5亿元科创债利率1.63% [4] 募资用途与期限结构 - 银行募资主要用于科技创新领域贷款,证券公司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支持科技业务,科技型企业用于研发投入和项目建设 [4] - 135只科创债中86只期限3-5年,6只期限≥10年,41只期限<3年 [4] - 133只为固定利率债券,仅2只为浮动利率债券 [4] 政策支持与市场展望 - 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支持三类主体发行科创债,创设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5] - 债券市场科技板将重点支持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低成本科创债 [5] - 配套措施包括简化信息披露、做市商服务、贴息支持等,有望提升市场流动性和降低违约风险 [6] - 在政策鼓励和机制完善下,科创债市场有望加速扩容,长期科创债占比预计提升 [6]
1400亿元科创债密集发行,2%利率区间受热捧,未来一两年规模或翻倍
华夏时报· 2025-05-16 04:07
科创债政策与市场反应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2] - 政策发布一周内,85只科创债密集发行,总规模达1358亿元,涉及新材料、信息技术、金融、生物医药等行业 [2] - 科创债发行期限以中长期为主,超60只为3年和5年期及以上,票面利率普遍在2%区间,认购倍数较高 [2] 发行主体与典型案例 - 交通银行担任首批36单科创债中8个项目的主承销商,募集资金投向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 [5] - 国泰海通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规模15亿元,票面利率2.55%,期限3+N年 [6]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发行14亿元科创债,票面利率2%创中长期信用债新低,认购倍数达3.7倍 [7] 投资者偏好与市场动态 - 科创债因信用等级高、政策背书强,被机构视为"准无风险利率"投资品种,认购火爆 [4][8] - 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青睐科创债,认为其信用风险低且流动性良好 [10] - 部分科创债设置特殊条款,如回售、调整票面利率等,37只产品包含此类创新设计 [9] 未来市场展望 - 当前1400亿元发行规模难以满足需求,预计未来1-2年年发行量将突破3000亿元 [10] - 银行科创债偏"支持型",资金用途与特定项目挂钩;券商科创债偏"投资型",结构设计更市场化 [10][11] - 私募机构参与方式多样,包括信用底仓配置、信用挖掘等,差异化策略凸显 [12]
鼓励券商开展做市业务,上交所详解科创债新政,多项优化细节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5-15 09:18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升级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标志着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 [1] - 三大证券交易所配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首批科创债发行迎来"井喷"模式 [1] - 5月8日至15日,全市场19家企业成功发行31单科创债券,合计实际发行规模234.1亿元,计划发行规模395.15亿元 [1] - 11家券商首期科创债发行落定,实际发行规模超130亿元 [1] 上交所科创债发展情况 - 上交所2021年率先启动科创债券试点,2022年5月正式推出科创债券专项品种 [2] - 截至2025年5月9日,上交所累计发行科创债1.1万亿元,服务300余家企业 [2] - 中长期科创债占比超六成,2022-2024年年均增长率约75% [2] - 2024年上交所发行的5年期AAA级科创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比同期限普通债券低20个BP [4] 科创债发行主体与资金用途 - 上交所制度涵盖科创企业类、科创升级类、科创投资类和科创孵化四类企业 [4] - 《通知》新增金融机构作为科创债发行主体 [4] - 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创债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5] - 证券公司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比例应不低于70% [13] 做市机制与流动性提升 - 上交所推动做市商开展科创债做市报价服务,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券 [6] - 做市机制可提高科创债流动性,实现企业发行成本降低 [7] - 截至2025年4月底,科创债基准做市券共153只/3688亿元,2024年以来新纳入112只/2739亿元 [10] - 东方证券已为150余只科创债券提供做市报价服务 [12] 证券公司参与情况 - 证券公司发行科创债不占用中长期额度上限,募集资金可置换前12个月科创领域投资支出 [13] - 证券公司可将科创债发行资金出借给另类子公司使用,从事投资一级市场的科创项目和基金 [14] - 招商证券拟使用25亿元额度用于科技创新类债券、ETF及其他公募基金的做市及风险对冲服务业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