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

搜索文档
将来捡海滩垃圾可赚积分兑换权益 上海为海洋垃圾收运处置寻找动力
解放日报· 2025-08-18 02:07
海洋垃圾治理新模式 - 上海搭建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的海洋垃圾治理新模式 [1] - 成立"沪海联盟"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话与合作共赢 [1] - 打通海洋垃圾打捞、处置、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并建立造血机制 [1] 产业链参与企业 - 宝钢股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利华、百事公司成为"沪海联盟"首批关键成员 [2] - 认证机构浙江蓝景科技、华测检测、挪亚检测、盛唐认证加入联盟 [2] - 英科再生公司将海洋塑料废弃物加工成画框、相框、地板等产品 [1] 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 -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垃圾从打捞到再生全链路不可篡改数据记录 [2]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个人碳账户 每减碳1克对应1个碳积分 [2] - 推动海洋垃圾联动碳普惠方法学研究 提升循环利用溢价效应 [2]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海洋塑料废弃物分拣成本高导致源头发运单位缺乏分拣积极性 [1] - 企业通过品牌价值提升循环产品价值 激励源头收集和分拣环节 [2] - 传统再生塑料主要来自工业边角料 生活垃圾和海洋垃圾占比极低 [1]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绿色出行有望“变现”
环球网· 2025-08-18 01:05
碳普惠机制创新 - 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旨在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 碳普惠机制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价值 [3] - 市民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有望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及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 [3] 参与规模及减排成效 -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 成为全国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1] - 北京市已发布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并支持开展5个碳普惠项目 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40万吨 [3] - 碳普惠活动对80%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实施场景及方法 - 北京市自2020年起以低碳出行为切入点实施碳普惠 公交地铁及共享单车等行为可转化为碳资产 [3] - 减排行为覆盖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及分布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依据技术规范核算减排量 [3] - 通过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提供激励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3]
环保新风尚绘就绿色消费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8-15 11:54
低碳消费政策与举措 - 浙江安吉创新推出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展示产品碳排放量(如1.4944kg CO2-eq/kg-刀),引导低碳消费并帮助企业降碳 [1] - 重庆将二手经济作为绿色消费抓手,2024年二手交易规模达697.5亿元,建成57个交易市场,形成"21+20+N"市场布局,发展旧货直播基地等新兴业态 [2] - 浙江在条例中设置"低碳生活"专章,重庆规划提出到2027年显著提升消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消费 - 浙江新昌绿生活超市依托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开业10天成交额达15万元 [2] - 绿生活生态平台通过绿色积分奖励机制形成消费闭环,4月上线后获市场青睐 [3] - 上海碳普惠平台6月上线,用户绿色出行可累积碳积分兑换数字人民币等奖励 [4][5] 低碳产品与消费场景创新 - 安吉推广"竹六小件"20万套、"竹四小件"66万套,减少350余万套塑料用品,民宿采用竹制品传递环保理念 [6][8] - 上海出现可持续饮食热潮,本地应季食材采购、可重复容器使用等行为普及 [8] - 商场"农场到餐桌"餐厅、有机食品专柜等新消费场景涌现,消费可兑换生态积分 [8]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崛起,形成绿色生产力 [8] - 建议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利用技术市场力量建立绿色转型激励机制 [8]
上海: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8-14 20:16
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核心观点 - 上海市计划将碳市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 [1] - 方案提出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 [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行动 - 建立健全配额总量管理制度,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建立储备配额调控机制 [1] - 建立与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相衔接的配额分配制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1] - 分阶段扩大市场覆盖范围:2026年起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水上运输业降至8万吨 [1] - 2028年起年排放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纳入市场管理 [1] - 研究将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市场管理 [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行动 - 支持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排放控制目标,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实现净零排放 [2] - 健全碳普惠管理机制,优化方法学分级分类体系,重点推动绿色出行、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等领域的减排项目 [2] - 创新碳普惠激励机制,探索个人碳信用评估体系及其在绿色金融、绿色消费中的应用 [2] - 推动大型活动碳中和,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指导演出、赛事、会议、展览等活动实施碳中和 [2]
助力十五运会碳中和,广州5大林场捐出近8.3万吨林业碳汇
南方都市报· 2025-08-14 15:13
场馆绿色低碳改造 - 广州14个全运会场馆全部完成绿色建筑改造 其中2个场馆获得零碳建筑预认证 [1][2] - 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 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实现零碳改造 [2] - 场馆采用高性能镀膜玻璃幕墙与多层结构设计 显著降低空调能耗 室内外装修广泛采用环保可循环材料 [3] - 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机电系统升级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31% 结合光伏发电实现整体降碳率57% [3] - 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通过建筑与设备提效减碳 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53% 降碳率达46% [3] - 两个开幕式场馆引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省奥体中心实现照明节能55% 天河体育中心实现照明节能51% [3] 清洁能源应用 - 比赛场馆全部实现绿电供应 建成1.3万平方米光伏设施 [2] - 引入150台新能源物流配送车 4台零排放氢能源车 应用全球首台集成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 [2] - 打造2家绿色酒店和6家无废酒店 [2] 碳普惠机制创新 - 开发《广州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填补市级林业碳汇开发政策空白 有效扩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GZCER) [4] - 流溪河等5个国有林场开发首批林业碳普惠项目 合计产生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汇 [4] - 5家林场向市执委会捐赠8.3万吨林业碳汇 成为赛事首单大额碳信用捐赠产品 [1][4] - 碳普惠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7.2万 建立公众减排量捐赠机制 [6] 碳普惠生态体系 - 构建"场景建设-示范引领-激励完善-宣传推广-平台支撑"五位一体实施体系 [5] - 首创在核心赛场周边打造碳普惠生活区 联动场馆酒店商圈社区营造低碳氛围 [6] - 支持企业商家进驻碳普惠商城 鼓励对公众低碳行为实行实时激励 [6] - 开展低碳马拉松挑战赛 个人减排捐赠 低碳地图打卡等线上活动 [6] - 将碳普惠 碳交易 碳中和有机结合 形成生态价值激励闭环 [6] - 编印"广州优秀碳中和案例"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6]
上海: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新华财经· 2025-08-14 05:26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改革 - 配额总量管理制度与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制度衔接 对稳定排放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2] - 有序降低石化化工 数据中心及水上运输业纳管门槛 拓展建筑类覆盖范围至高校医院 研究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管[2] - 分行业差异化设定有偿发放比例 2027年配额有偿发放比例控制在8%以内 2030年进一步提高有偿发放量占比[2] - 与全国碳市场衔接 进入全国市场的单位结余配额分三年结转 其他单位暂不实施结转[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 实施方法学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 拓展减排行为与场景 构建常态化闭环消纳体系 应用区块链和AI数智化赋能管理[3] - 创新用户成长体系与个人碳信用评估体系 激发商业活力 吸引多元主体共建 倡导公益碳注销[3] - 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 推动演出赛事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有计划实施碳中和[3] 碳金融市场发展 -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包括金融机构 符合监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个人[3] - 支持上海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3] - 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互通互认机制 研究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3] 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 扶持规范碳排放管理领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3] - 实施碳排放管理员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 - 争取《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减排量交易平台落户上海 加强与国际碳市场对话交流[3]
上海:自2026年起,石化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的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新华财经· 2025-08-14 05:18
核心政策框架 -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 聚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 碳市场创新能力提升三大行动 提出16项重点改革任务 [1] 配额总量管理 - 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 建立健全储备配额调控机制 [2] - 建立同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相衔接的配额分配制度 [2] - 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2]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按照"降门槛 扩类别 增种类"方式实施市场扩围 [2] - 自2026年起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 数据中心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水上运输业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自2028年起年排放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 医院等公共机构纳入市场管理并逐步实施配额管理 [2] - 研究氧化亚氮 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市场管理 [2] 市场机制优化 - 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学 [1] - 稳妥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1] - 规范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结转机制 [1] - 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碳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1] 减排激励机制 - 推动企业自主减排 [1] - 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 [1] - 不断创新碳普惠激励机制 [1] - 推动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 [1] 金融与市场创新 -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1] - 创新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协同机制 [1] - 大力培育技术服务机构 [1] - 丰富专业人才市场供给 [1] - 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交流 [1]
“小光盘”汇聚“绿动力”,“碳惠日照”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齐鲁晚报网· 2025-08-07 15:17
碳普惠平台建设 - 日照市创新打造山东省首个市级碳普惠平台"碳惠日照",将30个低碳场景纳入"碳账本",对市民环保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碳积分"价值 [3] - 平台建设"可记录、能衡量、有收益"的碳普惠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3] - 目前用户数量已超27万,减排次数达72万次,碳减排量超4千吨,累计记录"光盘打卡"14万次 [10] 机关单位实践 - 日照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在"碳惠日照"小程序建设"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场景,量化线上会议、节能改造等4个机构低碳行为并奖励碳积分 [4] - 市级机关职工食堂张贴"碳惠日照"二维码,职工"光盘"后可获得10个碳积分 [4] - 碳积分计入机构"碳账户",彰显单位节能降碳成果,营造绿色低碳发展氛围 [5] 企业参与情况 - 日照城投集团惠佳食堂在全市17家门店张贴1千张"碳惠日照"宣传桌贴,引导市民参与"光盘行动" [7] - 惠佳食堂计划将代金券上架碳惠商城,回馈"光盘达人" [7] - 日照银行为"碳惠日照"提供绿色信贷支持260多亿元,建设碳账户、碳积分体系,搭建碳惠商城 [8] 校园场景应用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碳惠日照"合作"零碳校园"项目,量身定制碳排放监测与减排方案 [9] - 学校食堂张贴"碳惠日照"二维码,开学后师生可扫码打卡"光盘行动",并选树"光盘达人" [9] - 项目依托光伏业务优势为校园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是全国首个高校领域的碳普惠场景 [9] 平台运营成效 - "碳惠日照"已完善"小绿回收"等19个场景,新增"e起节电"等11个场景 [10] - "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场景获评工信部信息中心创新案例 [10] - 平台让绿色低碳从口号变为可记录、可变现、可传递的生活方式 [12]
苏州碳普惠体系成功跨省应用
苏州日报· 2025-07-25 00:22
碳普惠服务体系跨省应用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冠县汽车站通过苏州碳中和普惠服务体系完成首笔碳交易,标志着市场化碳普惠体系成功实现跨省应用 [1] - 该案例为全国分散的碳减排资源流动提供创新范本 [1]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自2021年启动碳普惠创新项目,2022年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成市场化交易体系,2023年引入国际权威认证标准 [1] 苏州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成果 - 2024年联合多方共建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提供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一站式服务 [1] - 截至2024年6月底,平台已发布六类碳减排方法学,累计服务企业500余家,开发碳减排量超34万吨,完成碳交易超14万吨 [1] - 依托专用车充电桩碳普惠方法学,成功服务苏州公交集团完成全国首单1062吨公交充电碳交易、苏州市政府屋顶光伏770吨碳交易,跨市服务南京公交集团完成2500吨碳资产核查与交易 [1] 山东聊城合作案例细节 - 2024年聊城市全面更新冠县50台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公交100%新能源化 [2] - 山东聊城交运集团利用专用车充电桩碳普惠方法学,核证碳资产904吨,与赫锐德(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200吨碳减排量交易,获利4000元 [2] - 碳普惠平台技术支撑全程贯通,构建从碳核证到交易变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2] 未来发展规划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将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促进从"绿色激励"向"绿色资产"转变 [2] - 打造具有苏州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苏州方案" [2]
北京市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鼓励全社会更多主体参与 市民低碳行为将能“变现”
快讯· 2025-07-10 03:17
碳普惠政策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政策旨在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获取激励,实现"低碳行为有价值" [1] - 优先支持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申报 [1] 激励措施 - 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 [1] -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 [1] - 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有望"变现" [1] 覆盖领域 - 低碳交通包括乘坐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等行为 [1] - 其他领域包括绿色建筑、资源能源节约及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园林美化、农业农村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