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治水兴农,潮白河畔绘就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9-13 07:42
生态治理投入与成效 - 累计投入6840万元用于流域内57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 受益户数超1.14万户[5] - 流域内164个规模养殖场和345个专业户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5] - 2023年新增水肥一体化农田3400余亩 推广商品有机肥3.5万吨[5] - 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氨氮降低88.7% COD降低33.9% 总磷降低85.6%[8] 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 - 湿地维管植物达705种 含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6] - 野生动物710种 包括2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 - 水生植被覆盖度74.6% 底栖动物69种 鸟类189种[7] - 退化湿地重现生机 岸坡植被覆盖率超75% 吸引中华凤头燕鸥等稀有鸟类栖息[7]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发展樱桃 茶叶 药用菌等特色产业集群[8] - 流域内现有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 省级景区化村庄13个 省星级民宿14个[8] - 2024年民宿接待游客7.45万人次 实现收入1090.9万元[8] - 7个村庄GEP合计1.81亿元 获"生态活力贷"授信5900万元[8]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
中国证券报· 2025-09-12 20:23
《规划》提出,"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共分三期建设。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 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 役。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 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质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 《规划》明确,工程建设范围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5个县(市、区、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 属13个师市,分为东部丘陵平原区、北部风沙区、黄土高原区、西北荒漠区等4个屏障建设一级区和30 个二级区。同时,部署了优化生态修复空间、扎实推进系统治理、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发展生态特色产 业、加强支撑能力建设等5方面23项任务。 《规划》要求,坚持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充分发挥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 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将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 考核。建立持续稳定的工程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财税、土地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 强质量和资金监管。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工程 ...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天平湖绘就泰安生态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9-12 11:06
如今漫步湖畔,随处可见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身影。湖边飞鸟盘旋,水中鱼群游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天平湖一度陷入生态困境。周边19个村庄、4万余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垃圾堆积、河道堵塞等问题突出,水体 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受损。 转变始于近年来岱岳区实施的生态治理行动。通过整体搬迁湖边村庄、整治排污口、清理养殖散户、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等"源头封印"措施,污染问题被彻底 斩断。据统计,当地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8公里、雨水管网20公里,真正实现了"污水入管、清水入湖"。 水岸同治,重现湖光山色 治理不止于岸上。岱岳区投资12亿元推进环湖路改造、湿地公园建设、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800余亩湿地公园和400余亩表流湿地,形成了10公里的环湖绿 廊。同时,对入湖河流石腊河实施生态修复,清淤疏浚、拓宽河道,重现"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自然风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在泰山脚下,一片曾经被污染困扰的水域,如今正焕发新生。天平湖,这个泰安市岱岳区的"城市明珠",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从昔日的"排污收纳所"逆袭 为碧波荡漾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成为泰安又一张闪亮的"生态名 ...
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从“工业伤疤”变身“矿坑森林”
科技日报· 2025-09-11 09:26
站在辽宁抚顺西露天矿观景台极目远眺,百年矿坑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阵微风拂过,绿树摇曳、 花海荡漾,整个矿坑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眼前的美景不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阳研究院")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综 合治理项目负责人韩猛10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时,天灰蒙蒙的,空气中飘着煤尘,地表裸露,周边几乎看不到绿色。"韩猛说。 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西露天矿开采于1901年,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露天矿累计生产煤炭2.8亿吨、油 母页岩5.3亿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南帮煤层自燃,我们提出了借助煤层自燃预警监测系统,提前预警,采用传统的水浇法、清除火 根法、注浆消火法进行治理的措施;针对北帮西区采用回填覆盖灭火的治理措施;针对下库盆区域,采 用清理距库盆50米距离的风化煤层,喷浆、覆土并回填构筑防火隔离带的措施。"缪海宾介绍。 与此同时,按照"生态治理—绿色涵养—景观提升—文化弘扬—产业导入"的治理模式,沈阳研究院项目 团队为西露天矿量身定制了生态复绿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植树复绿面积816万平方米;按展开面积计 算,矿坑总表面积1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十年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央视新闻· 2025-09-11 05:36
台特玛湖地处新疆塔里木河的尽头,这里曾因为缺水断流成为"死亡之海",而如今却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来看记者的报道。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对新疆却是铭刻奋斗、铸就辉煌的壮丽篇章。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新时代的新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 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美好画卷。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总台多路记者奔 赴天山南北,深入基层一线,记录70年辉煌历程中的动人故事,描绘新时代新疆的沧桑巨变。 "死亡之海"的重生 初秋的台特玛湖水草丰美,这片牧场吸引了20多户牧民回来长住。 若羌县英苏牧业村牧民 热孜万古丽·吐尔迪:来水多,水多,草多,所以羊也多。 而十多年前,这里大面积干涸,寸草不生,牧民们被迫搬离村庄。 若羌县英苏牧业村牧民 麦麦提·吐尔逊:我小的时候全是碱、土、沙子,人走都走不动。羊没水,也没草,死在这个地方了。 让台特玛湖重生的密码,来自塔里木河上游的生态补水。7个 ...
乌梁素海系统治理生态持续向好
内蒙古日报· 2025-09-08 01:51
被誉为"黄河之肾"的乌梁素海,是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而多年前,这片水域一度危机四伏,鸟类和 鱼类大面积死亡,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村民曹建山回忆:"以前水体发黑,船行 过处,翻起的淤泥散发恶臭。" 拯救"黄河之肾"迫在眉睫。关停排污企业、兴建污水处理厂、清理湖中淤泥……但效果并不持久。 2018年起,国家对乌梁素海流域启动一体化保护修复,这里迎来系统性转折。 据悉,当地投资50.86亿元实施35项国家试点工程,涵盖沙漠锁边、灌区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废水 处理等领域;并在"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35.89亿元,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大类13个项目。 9月6日,记者从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获悉,通过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群数量增至260种、总数约70万只。 在乌梁素海湿地,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正观测疣鼻天鹅、翘鼻麻鸭等重点鸟类 的栖息与繁殖情况。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许多野生鸟类迁徙而来。 "近年来,随着流域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疣鼻天鹅数量已从200只增至600余只,成为生态改善的标 志性物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湖北五峰:一湾清水“润”茶乡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1:41
流域生态治理成效 - 渔洋河流域生态治理通过多部门协作机制推动 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 [3] - 淘汰煤炭过剩产能42万吨 实现全县化工企业归零 [3] - 64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 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万吨 [6] 水质改善与生态恢复 - 渔洋河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3][6] - 流域内13座水电站生态流量达标率100% [6] - 珍稀鸟类如中华秋沙鸭 鸳鸯 褐渔鸮重现渔洋河流域 [6] 茶产业与农旅融合 - 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 通过流域治理服务茶文旅融合发展 [6] - 如院茶文旅综合体投入运营 预计每年为20户农户分红4万多元 [6] - 融合水生态 茶文化与土家文化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6][8] 基础设施与工程进展 - 实施长江大保护五峰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及麻溪冲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6] - 渔洋河流经五峰境内37.6公里 流域面积达584平方公里 [3] - 以流域治理成效为新起点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长效管护 [8]
吉林长春:臭水河变生态福利
经济日报· 2025-08-30 06:11
治理工程成效 - 完成入河排口治理124个并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以控制内源污染 [2] - 消除75处黑臭水体并显著提升河水水质 [2] - 建设3处人工湿地及300多公顷南溪湿地公园改善生态 [2] 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 - 南溪湿地公园吸引绿鹭 红嘴鸥等鸟类栖息形成生态恢复范例 [2] - 城投南溪里文旅小镇引入多元文化品牌 双休日日均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 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2] - 沿岸建成10座公园 改造11座桥梁 投用22座驿站并打造33公里文化绿道 [2] 系统性治理措施 - 2016年起实施5年三维立体综合治理 涵盖水资源 水安全 水环境及水生态 [1] - 同步推进防洪工程与污水治理 构建海绵城市水安全体系 [1] - 分类型分层次治理点源 面源及内源污染 [1] 基础设施保障 - 电力公司设立沿岸电力通道警示标志 装设远程监控装置保障活动供电 [3] - 常态化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并调配应急电源车驻守文化活动区域 [3]
开创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有序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8-29 06:37
人工智能战略定位 - AI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国务院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推动技术与应用双向赋能 [1] - AI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核心价值体现在赋能 减负 提质 增效四个维度 [3] - 意见紧扣全球科技趋势 以战略性布局引领方向 科学性设计推动融合 指导性举措明确路径 及时性部署抢抓机遇 [4] 产业赋能应用 - AI拓展科学研究认知边界 如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 支持科研范式转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3] - 智能制造领域车企通过AI维护系统将设备故障率降低20% 教育领域AI定制学习路径 医疗领域成为智能助手 [3] - AI通过自动化技术将人们从危险繁重工作中解放 创造智能化就业机会和工作方式 关注民生提振消费 [3] - 社会治理领域提升应急效率 生态治理领域实现实时监测模拟推演 推进治理能力精准提升 [4] 技术风险挑战 - 大模型存在黑箱特征 不可解释性导致决策逻辑难理解 鲁棒性不足易受对抗攻击 幻觉问题生成虚假内容 [6] - AI价值观是数据投射 训练数据偏见被模型放大 可能无意识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内容 影响社会和谐 [6] - 深度伪造技术生成以假乱真音视频 海量数据依赖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AI驱动网络攻击威胁个人安全与社会稳定 [6] 安全治理体系 -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多元公共安全体系 建设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建立智能应急体系 [8] - 技术安全方面开发可解释AI使决策透明化 通过对抗训练提升模型抗攻击能力 研发内容真实性检测算法 [9] - 伦理安全方面通过强化学习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模型 优化内容审核与行为约束技术 [9] - 应用安全方面制定数据保密网络安全供应链安全管理办法 引导安全行业数智转型 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9] - 国家安全层面加快建设全维度安全测评体系 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 推动智能向上向善理念 [9]
河套平原的绿富同兴之路:沙地长出“钱” 玉米“黄金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1:17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河套平原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群众增收致富 [1] - 乌拉特后旗10多年间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形成育苗绿化采摘加工全链条 [2]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采用工程固沙+造林与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两年治沙2.2万亩 [2] - 巴音查干嘎查种植近11万亩人工梭梭林绿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五分之一并计划今年再种3000亩 [2] - 乌拉特后旗年底生态治理总面积将达730万亩 [2] 玉米产业升级与产能提升 - 大佘太镇玉米小面积单产达1473.27公斤刷新自治区纪录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266.2公斤 [5] - 推广品种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完成7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5] - 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引进8家龙头企业投资近亿元建2400亩农产品集散地 [5] - 加工环节实现3小时田间到锁鲜全过程每小时加工2万至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 [5] - 未来3年计划将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从5000万穗提升至1.5亿穗建设自治区西部最大鲜食玉米基地 [6] 循环经济与价值挖掘 - 乌兰村玉米芯深加工厂年回收玉米芯3500吨通过与饲料厂合作实现变废为宝 [6] - 投入325万元资金建设加工厂使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6.8万元并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6] - 实现玉米从籽粒到芯叶全利用无废料循环模式 [6] - 依托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深挖富硒有机玉米潜力打造佘太糯等品牌 [6] - 玉米加工延伸至糕面玉米糁等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