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石头山长出“希望树”
陕西日报· 2025-09-17 22:50
造林技术创新 - 采用植保无人机吊运树苗 一次可吊运8-9棵高1.8米的大树苗 日运输量达1000多棵 相比人力运输效率提升显著[1] - 无人机实现精准定位种植点 自动计算飞行距离 并将带土球树苗稳定投放在预定位置[1] - 传统人力运输方式每人每次仅能扛2棵树苗 每日最多完成4趟运输[1] 悬崖造林作业方式 - 采用"石坑客土造林"技术 在石质山地就地凿石挖坑 每个石坑需填充1立方米土壤[2][4] - 初期使用安全绳固定于山顶树木 后期改进为打入1.5米深钢钎固定安全绳 提升作业安全性[3][5] - 单坑挖掘耗时约30分钟 每棵树平均需要吊运10袋土壤 绳索需上下往返20次[4] 成活率提升措施 - 通过"石坑客土+壮苗栽植"技术组合 树木成活率从40%提升至90%以上[6] - 针对强风问题采用深栽深埋技术稳定苗木 并实施保湿保墒措施[5] - 使用较大树苗减少兔害 并根据土质配制专用肥料提升土壤肥力[5] 造林成果与生态效益 - 累计完成近4万亩造林面积 种植约280万棵树苗 其中1万多亩位于黄河西岸悬崖及陡坡生态脆弱区[6] - 黄河沿岸水土流失显著减少 河水清澈度明显提升[6] - 主要树种为适应力强的侧柏 最高树木达4米 悬崖区域树木高度约2米[6] 作业环境特征 - 宜川县地处渭北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 黄河沿岸为石质山地 具有土层稀薄 土壤贫瘠 山势陡峭等特点[1][2] - 悬崖作业面临强风挑战 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风势尤为强劲[5] - 岩石表面多沙粒 导致作业人员脚底打滑 作业安全风险较高[5]
破题生态修复“最初一公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54
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区。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旨在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难题。首期意向签约的6个项目,涉及湖州、绍兴、杭州、金华、台州五地,将分期完成 注资运营。 湖州市安吉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与提升项目遵循农田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规律,系统运用退化耕地治理、土壤培肥改良、耕地固碳提升、沟渠 路联通优化、生态绿岛修复、水生态环境末端治理等举措,推进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结合农业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产业导入,形成"保护—修复— 利用—运营"全流程体系,打造山区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新样板。 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屃石湖生态修复与大雾尖共富田园建设项目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地域文化重塑相结合,以湖为基,林田为底,通过废弃矿山治理、 岸线生态化改造、坑塘湿地联通、鱼类洄游通道构建,系统修复屃石湖水岸生态,系统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系统复原"诗画田园"风貌,着力打造乡 村空间治理示范区、江南鱼米水乡图景地、新时代农耕共富样板区。 兰溪市女埠街道果香小镇生态修复项目以"古镇、古埠、古村落"历史肌理和"果园、田园、花园"自然基底为核心,联动文化遗产活化与农业产业 ...
安徽巢湖现人鸟和谐美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54
近年来,随着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巢湖周边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质提升、植被丰 茂,为各种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图为大量鹭鸟在湿地周边栖息。钱茂松文/图 近日,在安徽省巢湖南岸散兵镇境内下刘村附近,大批鹭鸟、须浮鸥等野生鸟类栖息繁衍,展现出该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年底开建,海淀北部将添一座郊野公园
新京报· 2025-09-17 02:18
新京报讯 据"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消息,作为落实市级生态修复和市级林长制考核的重点项目,同时 也是海淀北部绿心的重要活力核心,屯佃郊野公园项目预计年底启动建设。 ●亮点四:复合功能跑道与十二月令。公园内部设置了一条长度约为2.6公里的跑道环线,此外,于环线 周围分布种植适用于不同月份的景观植物,形成四季各异、月月出新的景观景色,打造出西北旺地区的 十二月令道,游客在运动的同时,可欣赏不同风景。同时,栽种楸树、国槐等能够形成百年树木的植 物。 ●亮点一:湖面一碧万顷。在设计中,邻北清路设置湖体水面并建立游船码头,在满足游客亲水的同 时,最大限度挖掘溪流湖面的应用场景,提升公园活力。 屯佃郊野公园项目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海淀北部的生态绿化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将为周边青 年群体及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运动空间,助力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亮点三:古典桃花溪流。公园中有两条溪流,总长约2.5公里,沿溪流两侧大面积种植各类桃花,打造 出《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桃花溪流。 据介绍,该公园结合未来分区规划及屯佃村整体腾退实际情况打造,坐落于屯佃村腾退原址及周围部分 生态林地,处于上庄路与北清路交汇处 ...
公乌素煤业公司:渣堆治理现场实现生物多样性
中国能源网· 2025-09-17 00:35
生态治理成效 - 渣堆治理区域从裸坡转变为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的动植物栖息绿岛 [1] - 矿区新增植物20余种 植被覆盖度从14.6%提升至37.2% [3] - 生态修复绿化面积累计达116万平方米 栽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被约150亩 [6] 生物多样性提升 - 矿区周边现存野生动物62种 植物53种 [3] - 形成乔灌草立体群落 为传粉昆虫与鸟类提供连续食源与栖息条件 [9] - 动植物种群规模显著提升 治理区域由生态薄弱点转为生态源 [6][10] 技术体系与管理 - 采用乡土种+微地形+水土保持组合修复技术 [6] - 建立基线-监测-评估-反馈全流程管理体系 [6] - 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跟踪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6] 环境效益 - 坡面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裸地扬尘和雨季径流风险显著降低 [9] - 土地生态格局持续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10]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物多样性科技型治理模式 [6]
“科技+生态环境”创造更多可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9-17 00:26
生态环境科技是动态发展中的事业,要保持长久的热情和激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满足于一时 一域的进步,或者某一方面的突破,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坚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接续推出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克难。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扬弃、推陈出 新,让现代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共进。 要搭建先进科技产品技术快捷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可以对一些现有的类似功能的平台进行改造,也可以 对相关平台进行整合,使其功能更强大更好用。还可从需求出发,新开发细分领域和垂直系统的平台, 为生态环境科研提供资源高效对接的渠道。要让需求方和供应方能够及时有效对接,为科技研究提供目 标靶向,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先进科研成果流动起来,在实践运用中转化为更大的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 科技是伴随着需求前进的,同时,又推动需求向前发展。当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应当紧紧结合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需求去推进,比如,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迎战大气、土壤、水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中遇到的各种"拦路虎"。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迈向深入。 当前的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要加速前 ...
数峰依旧青似染 ——“诗中风光今又现”之汝州篇
河南日报· 2025-09-16 01:32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江陵使至汝州》 唐代诗人王建行至汝州时,曾写下"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的诗句,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 青山依旧在,绿水更长流。记者走进汝州,感受到汝州山水的变与不变。 荒山换新颜 9月14日,站在汝州市大峪镇袁窑村山巅远眺,满目苍翠取代了往昔的荒芜。 云堡妙境民宿集群依山就势而建,青砖黑瓦的传统民居与现代玻璃建筑相映成趣。 大峪镇是汝州市境内唯一的全山区镇,昔日遍地荒山、土地瘠薄。近年来,通过钻石凿坑、运土上山、 拉水浇灌,完成造林7万余亩。 有煤的地方就有煤矸石,久而久之堆积成山,污染严重。 在河南平煤神马夏店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矸石运输皮带栈桥像一条蓝色巨龙高悬空中,一头连着矿井, 一头连着汝州市博昊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环保烧结砖生产线。 "以前需将煤矸石运至50公里外的砖厂,成本高、效率低,沿途扬尘等污染严重。"夏店矿环保业务主管 李会强介绍。 通过封闭式输送和高温烧制工艺,煤矸石变成优质砖块。"公司去年投产,设计产能与矸石产生量匹 配,每年可消耗煤矸石20多万吨,生产6000万块标砖。"博昊公司负责人李振乾介绍。 如今,巨大矸石黑山被一片绿色坡地代替。 ...
颐和园恢复6条重要观景视廊,昆明湖南岸焕新
新京报· 2025-09-15 11:52
此外,昆明湖南岸还新增了30套座椅和3处观景平台,满足游客休憩需要。同时,园方依据历史文献, 还原了昆明湖南岸的文化意境,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益。 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介绍,为还原历史景观,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清代样式雷图档、弘旿《都畿 水利图》等历史文献,并从绣漪桥东侧"春敷"、西侧"秋澹"的题额意境中汲取灵感,挑选园林植物品 种,增加观花、观果和秋色叶树种,沿步道增加宿根花境和雨水花园,再现南岸开阔疏朗的历史风貌, 进一步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表示,这次南岸改造是颐和园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优化游览体验的重要举措。希望 通过增强植被多样性、完善便民服务设施,让皇家园林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需求有机融合。这不仅能 助推北京"花园城市"建设,也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走得进来、坐得下来、还想再来"的舒适空间。 新京报讯 据"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不少市民游客在颐和园昆明湖南岸散步时发现,从南 如意门至西门沿线的主路景观经过改造,已经焕然一新。新铺设的园路、预留的观景平台以及沿途增设 的休息座椅,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与休憩选择。 为了让视野不再被密植遮挡,工作人员疏减过密植株、修剪遮挡 ...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06:05
"十四五" 期间,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和"三北" 工程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近五年时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一亿亩,防沙治沙超过 6500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黄河流经阿拉善盟约80公里,每年需要从这里带走约1亿吨的泥沙,这些泥沙大多是来自于沙漠乌兰布和。相传这片沙 漠曾经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常有商队不幸坠河,当地百姓也给这里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阎王鼻子。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阎王鼻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道绿色的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生态屏障。2022年,阿拉善启动了黄河上中游阻沙 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成 为黄河西线重要的"守沙"要塞。 十大孔兑流经三种地形地貌,其中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的五成左右,横亘其中的库布其沙漠占据三成左右。当地曾统计: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的泥沙带 入黄河,是黄河上游名副其实的"泥龙头"。 淤地坝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当上游的洪水来到这里,首先会被淤地坝拦截,泥沙下降,水流则通过坝顶的溢洪槽 ...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蓝绿”交织 喜看昔日沙海蜕变成今日绿洲
央视网· 2025-09-14 06:35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 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1] -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1] 阿拉善盟生态修复成效 -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 威胁黄河生态 [4] - 2022年启动1.1万亩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以上 [6] - 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成为西线重要生态屏障 [6] 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2700万吨 砒砂岩占流域面积50% [12] - "十四五"期间新建271座淤地坝 实现分级沉降拦泥蓄水 [12]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1550千克/立方米锐减至195千克/立方米 [14] - 森林覆盖率从10.19%提升至28.9% 植被覆盖度从64.4%升至78.8% [14] 光伏治沙协同发展 - 库布其沙漠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 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 [17] - 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17] - "十四五"期间实施风光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238.88万亩 [19] 分区治理策略 - 上游丘陵区植树种草增强水土保持 中游风沙区防风固沙 下游平原区提升防洪能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