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

搜索文档
因时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日报· 2025-08-12 22:4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 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发展历史久 [1]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体系迭代升级 [1] - 转型升级目标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低碳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地位 [1] 传统产业升级的阶段变化 - 从"追赶型升级"转向"引领型升级",需加快形成更多引领全球发展的原创技术、标准体系与产品 [2] - 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半数以上,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钢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的60%以上 [2] - 从"局部性优化"转向"系统性重构",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链条、系统化重构 [3] - 纺织产业从单点环节自动化转向全流程数字化重构,实现高效、绿色、韧性发展 [3]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传统产业需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解决研发投入强度偏低问题 [4] - 医药、航空航天器等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2%以上,而食品制造、纺织业等多在1%左右 [4] - 需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引导更多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等源头领域 [4] 提升融合创新能力 - 传统产业需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深度融合 [5] - 传统产业企业与新兴技术提供商之间存在沟通不畅与协同困难问题 [5] - 需培育专业化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推广低代码、模块化等技术解决方案 [6] - 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既懂行业工艺又精通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 [6]
上海出台举措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10
政策支持措施 - 上海市发布3个方面9条举措 旨在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1] - 政府通过引导和服务保障助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发展深度和厚度[1] 资金投入支持 - 对科技创新实力强且基础研究投入大的企业给予年度不超过1000万元财政补助[1] - 对企业设立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按投入金额50%给予共同支持[1]
【科技日报】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5 01:39
前沿科技突破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亮度达太阳一万亿倍 为亚洲首台第四代光源 已产出光束并开展实验 [2]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创世界纪录 [4] - 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 累计产出329项重大科技成果 [3] - 合肥集中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 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机制 [4] 产业技术应用 - 深圳联合飞机公司拥有600项专利 自主研发旋翼驱动技术获多国专利授权 [7] - 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 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95% 工业级无人机市占率54% [7] - 安徽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尊界工厂配备1800台智能机器人 制造精度达毫米级 [7] - 微元合成公司首创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 6万吨产能改造项目将于10月投产 [8]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30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产量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10]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140家硬科技企业 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 [11] - 大湾区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形成研发-转化-制造创新闭环 [11] - 香港与内地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 [11] 创新生态建设 - 怀柔科学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国际科学家 [5] - 北京推进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四链融合改革 加快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9] - 大湾区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涵盖基础研究至成果产业化全环节 [11]
对话黄少卿:“反内卷”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别乱补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7-27 04:41
核心观点 - "内卷式"竞争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的不当干预,而非产业或企业本身 [2][16] - 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和产业基金加剧市场供需失衡,成为"内卷"重要推手 [3][11] - 供给侧改革需与总需求管理同步推进,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 [7][14] - 经济增长模式需从依赖资本积累转向依赖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 [8][14] - 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虽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但缺乏定价权导致利润低下 [9][1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汽车、电商等多个行业高举"反内卷"大旗,酝酿调整与改革举措 [2] - 光伏产业虽掌握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但全行业仍缺乏利润 [9] -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面临类似光伏产业的利润困境 [9] - 长三角地区2位码产业同构率超90%,4位码产业同构率达75% [15] - 新兴产业巨大产能多由民营企业投资形成,但受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影响 [19]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地方政府通过补贴、股权投资等选择性产业政策诱导企业快速进入同质化产业 [11] - 产业基金要求"返投"指定产业领域,导致投资决策丧失市场导向 [13] - 地方政府扶持无法带来"从0到1"原始创新,反而压缩技术开发周期 [14] - 地方政府热衷扶持同质化产业源于增值税收入动机和扭曲政绩观 [15] - 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和行政审批权自我赋予经济干预权 [17] 解决方案与建议 - 消费应成为短期政策着力点,建议发放准现金券提振内需 [6] - 中央财政可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无期限国债支持政策 [6] - 供给侧改革需提高效率,避免仅靠需求侧刺激 [7] - 经济增长模式需转向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 [8] - 财税体制改革是关键,建议将地方政府收入转为以物业税为主 [16] - 建立法治化约束机制,废止无上位法依据的地方行政审批权 [17] - 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但需避免垄断性价格串谋 [19][20]
湖北为科创高地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52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 湖北三峡实验室实现黑磷小规模量产 黑磷作为高稳定性高附加值新材料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实验室由兴发化工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 成果在企业就地转化[1] - 湖北已建成10家湖北实验室 形成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科技力量矩阵[2] 关键技术突破 - 华中科技大学开发整体充退磁新技术 使26兆瓦风力发电机实现原位退磁与再充磁 相比传统加热退磁技术能耗大幅降低 该技术依托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该装置可产生地球磁场200万倍的强磁场 已支持国内外130多个科研院所开展2000多项研究[2] - 芯擎科技研发"星辰一号"自动驾驶芯片 填补国内车规级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空白 该芯片已完成量产前测试[3][4] - 2024年起湖北推进全链条技术攻关 目标每年产出6项以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突破1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20项以上标志性产品 已在硅光集成晶圆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取得突破[4] 成果转化机制 - 湖北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 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团队智能匹配 平台已入驻企业超7万家 促成启钠新能源等重要材料技术突破[5] - 湖北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等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500亿元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67%[5]
支持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52
非共识项目的定义与重要性 - 非共识项目是指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性强但尚未达成共识、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的创新研究,通常难以通过常规专家评审程序获得资助 [1] - 这类项目已成为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重要关注点,各国正通过制度创新加速布局非共识领域 [1] - 非共识项目是突破现有认知、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催生原始创新和引领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2] 我国推进非共识项目的背景与举措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试点实施方案(2025年启动)提供政策依据 [1] -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亟需通过非共识项目弥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成果的不足 [2] - 北京市已开始探索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为全国提供实践经验 [4] 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的设计要点 - 机制设计需包含定位明晰、遴选方式优化、过程管理完善、保障机制健全等关键环节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由一线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重大非共识项目专家委员会,采用"深度交互式研讨+专家委员会合议"的非常规遴选模式 [3] - 需注重项目管理全流程监督,防止"一言堂"和送人情问题,保障制度透明可信,实现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过往业绩的公平选拔 [3] 非共识项目的制度创新意义 - 该机制旨在支持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方向,引导其大胆探索而非盲目追逐热点或做"跟班式"科研 [4] - 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往往源于非共识思想的提出,凸显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2] - 通过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生态,可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并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4]
对话中科创星李浩:硬科技投资要挖掘原始创新,找到愿意和技术“打交道”的企业|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06:04
科创板与硬科技投资 - 科创板定位日益清晰,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构建与科技创新匹配的金融体系是当前重要任务[5] - 科创板设立后硬科技从无人问津到受重视,中科创星2013年创立时硬科技投资被视为"啃硬骨头"[8] - 资本市场对硬科技支持升级,去年"科八条"30余项措施落地,今年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9] 未盈利企业上市 - 科创板"1+6"改革将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创业板也激活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9][10] - 未盈利企业上市预期稳定,需二级市场联动支持,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是关键举措[10] - 政策调整改变一级市场投资预期,机构更愿长期支持亏损企业,形成可持续投入生态[11][12] 投资策略与标准 - 中科创星投资决策更关注企业是否做正确的事,而非盈利情况,重视创新对产业的正外部性作用[13] - 硬科技投资聚焦原始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后者如量子计算能改变规则[14] - 中科创星加大颠覆式创新项目支持,设立存续期8年的先导创业投资基金,计划年底完成募集[15][16] 科创债与募资渠道 - 科创债新政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债募资,中科创星近一个月发行4亿元科创债券[6][18] - 科创债拓宽创投机构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核心技术企业[19] - 2024年上半年IPO受理177单超去年全年,北交所占65%,一级市场现回暖迹象[18] 行业数据与案例 - 中科创星累计投资孵化超500家硬科技企业,2024年已投资光电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80余个项目[7] - 中科创星主导投资案例包括中科微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卫蓝新能源、智元机器人等[8] - 先导创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生物医药等重大先导产业[6][15]
时报观察丨保护“原始创新” 创新药企投融资通道须畅通
证券时报· 2025-07-14 00:26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今年1~5月已达455亿美元 超过2024年上半年交易总额 [1] - 三生制药 石药集团等创新药企创下巨额交易 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亮点 [1] - 国际医药巨头寻求有潜力创新药管线以降低研发成本 丰富自身管线 获得更好投资回报 [1] 中国创新药的核心优势 - 人才储备深厚 [1] - 临床试验高效 能加速试验进程并降低成本 [1] - 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1] 中国创新药企转型与策略 - 正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始创新" [1] - 选择BD交易重要原因是解决融资问题 [1] - 通过变现部分管线缓解融资难问题 当前一二级市场创新药融资仍在缓慢恢复中 [1] - 与海外药企分工合作可借助其临床资源和分销网络 加快管线获批和商业化 实现"自我造血" [1]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过多授权优质研发管线可能导致中长期优质国产创新成果流失 [2] - 业内呼吁优化创新药企在国内投融资环境 [2] 资本市场环境改善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 [2] - 地方产业并购基金落地 [2] - 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改善 [2] - 一级市场退出机制得到优化 资本市场逐渐回暖 [2]
时报观察 | 保护“原始创新” 创新药企投融资通道须畅通
证券时报· 2025-07-13 17:33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今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 已超过2024年上半年交易总额 [1] - 三生制药 石药集团等创新药企创下巨额交易 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亮点 [1] - 国际医药巨头寻求有潜力的创新药管线以降低研发成本并丰富自身管线 [1] 中国创新药的核心优势 - 人才储备深厚 [1] - 临床试验高效 能加速试验进程并降低成本 [1] - 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1] 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策略 - 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始创新 [1] - 通过BD交易解决融资问题 将部分管线变现以缓解融资难 [1] - 与海外药企分工合作 借助其海外临床资源和分销网络加快管线获批和商业化 [1] 行业潜在挑战与政策支持 - 过多授权优质研发管线可能导致中长期优质国产创新成果流失 [2]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 地方产业并购基金落地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优化一级市场退出机制 [2] - 资本市场逐渐回暖 中国创新药国际舞台表现预期提升 [2]
拒绝跟风!新试点支持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新华社· 2025-07-07 11:17
其中包括,成立由一线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重大非共识项目专家委员会,在项目识别和遴选中切实发挥 高水平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建立专家推荐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动发现"双轨并行"的项目征集渠道;采 用"按需-分段-长期"的资助模式,分阶段支持、逐步增加资助强度;构建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过 往业绩等打破常规的评价导向;在项目实施和考核评估中,采取"动态调整、审慎包容"的管理理念等。 自然科学基金委希望通过实施重大非共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加强对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C类)等项目中非共识创新研究的识别,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非共识项目资助机制,努力探 索一条支持非共识创新的有效路径,支持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重要研究方向,引 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不做"跟班式"科研,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从而推动我国基础 研究高质量发展。(完)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温竞华)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如何在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并 引领发展方向,已成为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 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