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拆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万润股份子公司九目化学IPO辅导验收完成
搜狐财经· 2025-09-13 11:00
公司上市进展 - 控股子公司九目化学完成北交所上市辅导验收 IPO进程推进 [1] - 九目化学于2024年2月1日进入上市辅导期 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4]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九目化学主营OLED前端材料 包括升华前材料及中间体等功能性材料 [4] - 全球OLED升华前材料及中间体市场占有率约23%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8亿元 净利润9325.46万元 [4] - 2024年营业收入9.62亿元 同比增长9.57% 净利润2.54亿元 同比增长20.94% [4]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达47.37% [4] 公司股权结构 - 九目化学注册资金1.875亿元 为万润股份控股子公司 [4] - 分拆上市后万润股份仍保持控股股东地位 不影响其他业务板块经营 [4]
FF启动Crypto飞轮分拆上市 新公司将独立融资独立运转
格隆汇APP· 2025-09-12 23:38
格隆汇9月13日|FF宣布,根据整体的战略规划,公司正在积极筹划将其Crypto&C10及加密相关资产和 业务独立拆分并推动公开上市。公司将在即将到来的919发布会上正式披露详细信息。 此次分拆上市计 划将打造两个独立上市体系——FFAI以及旗下专注于Crypto飞轮的新公司——两者既独立运作,又可形 成战略协同赋能。这一拆分计划将成为公司战略的新支点,有望为FF及其股东带来显著的增量价值。 ...
国机精工(002046) - 002046国机精工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0:56
公司战略与规划 - 国机金刚石无分拆上市计划 [2] - 国机集团机床相关资源无注入计划 [2] 股东信息 - 截至2025年9月10日股东人数为57,807人 [2] 业务表现 - 上半年新材料和复合超硬材料业务同比下降 [2] - 业绩下滑主因是下游市场需求下降 [2]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形式为网络远程业绩说明会 [2] - 活动时间2025年9月11日15:30-16:30 [2] - 活动平台为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云访谈"栏目 [2] - 活动未涉及重大信息披露 [3] - 活动未使用演示文稿或附件 [3]
海通国际:维持康哲药业(00867)“优于大市”评级 目标价18.38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01:21
核心财务预测调整 - 海通国际略微调整康哲药业2025-26E收入预期至83.3亿元(同比+11.5%)和93.0亿元(同比+11.6%) [1] - 调整2025-26E归母净利润至16.7亿元(同比+3.4%)和18.8亿元(同比+12.9%) 主要因创新转型研发投入及创新药市场推广投入 [1] - 采用DCF模型及FY26-FY35现金流估值 基于WACC7.9%和永续增长率2.0% 对应目标价18.38港元(较原估值方法提升85%) [1] 上半年业绩表现 - 上半年实现收入40亿元(同比+11%) 其中独家/品牌及创新产品收入29亿元(同比+21%) 成为业绩增长核心引擎 [2] - 毛利率72% 研发开支5.7亿元(同比-8%) 销售费用14亿元(同比+2%) 归母净利润9.4亿元(同比+3%) [2] - 独家/品牌及创新产品销售额占总营业额比例达62.1%(较1H24的56.1%提升6个百分点) [3] 分板块业务表现 - 心脑血管板块收入22亿元(同比+0.6%) 消化/自免板块收入14亿元(同比+4.9%) [3] - 皮肤健康板块收入5亿元(同比+104%) 眼科疾病板块收入3.6亿元(同比+18%) 其他产品收入1.9亿元(同比-2.3%) [3] - 总收入按药品销售收入口径计算为46.7亿元 [3] 创新研发进展 - 3项NDA处于审评中 包括德昔度司他片、芦可替尼乳膏(德镁医药)、ZUNVEYL [4] - 约10项中国临床推进中 包括注射用Y-3缺血性卒中治疗III期临床、芦可替尼特异性皮炎III期临床 [4] - 重点管线涵盖MG-K10哮喘(III期)/过敏性鼻炎(II期)、ABP-671痛风及高尿酸血症(II/III期)、Povorcitinib(JAK1抑制剂)、CMS-D001(TYK2抑制剂)等 [4] 德镁医药分拆上市 - 拟通过实物分派方式分拆德镁医药在港交所上市 康哲药业股东将直接持股德镁医药 [5] - 德镁医药研发管线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化脓性汗腺炎等皮肤疾病领域 [5] - 拥有超650名专业销售人员 覆盖医院超1万家 建议持续关注上市进展 [5]
浙商大佬南存辉为什么“主动”放弃IPO?
36氪· 2025-09-08 01:08
公司上市终止事件 - 正泰电器分拆光伏子公司正泰安能主板上市计划终止 上市进程历时三年多 最终因公司及保荐人撤回申请而终止 [1][2] - 母公司正泰电器解释终止原因为业务发展较好及业绩增速快 需统筹安排业务发展 但此解释与常见因业绩恶化终止上市的情况相悖 [4] - 公司实际面临巨额回购压力 因与多家投资机构签署对赌协议 若未按时上市需回购股权 仅后续两轮增资部分回购敞口即超过15亿元 [5][7] - 公司资金压力显著 截至2024年末短期借款达89.7亿元 应付账款126.57亿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80.81亿元 货币资金仅32.2亿元 对短债覆盖率不足20% [8] 公司财务状况 - 正泰安能近年业绩持续增长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37.04亿元、296.06亿元、318.26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7.53亿元、26.04亿元、28.61亿元 [10] - 公司存货规模庞大且持续上升 2022年至2024年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53.5亿元、288.95亿元、374.14亿元 其中光伏电站占比达97% 价值363.18亿元 [26][27] - 按计划募资60亿元后整体估值可能超过600亿元 公司符合上交所主板上市财务标准 [10] 行业与政策环境 -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及政策调控 近期部委召开座谈会要求加强产业调控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3][24] - 公司募资用途与政策导向冲突 计划使用50亿元募集资金建设2000MW户用光伏电站 但当前行业正治理无序竞争及产能过剩 [25][28] - 分拆上市合规性受关注 正泰电器享有正泰安能64.14%权益 2024年分拆子公司净利润占母公司归母净利润比例达47.36% 接近50%监管红线 [17][18] 市场环境与同业对比 - A股市场环境良好 上证指数从去年9月2700点攀升至3800点以上 涨幅超40% 光伏设备指数自6月下旬涨幅超35% [12][13] - 同业案例显示分拆红线存在弹性 开发科技2023年子公司净利润占比达52.53% 仍成功上市 [21]
美的集团直面“分拆上市魔咒”
华尔街见闻· 2025-09-03 12:02
公司分拆上市计划 - 美的集团推动子公司安得智联赴港IPO 若成功将成为集团首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1][18][20] - 安得智联前身为美的物流部门 2024年收入达186.63亿元 净利润3.8亿元[1] - 美的集团持有安得智联52.94%股份 为控股股东[1][3] 业务模式与行业地位 - 业务涵盖生产前物流优化 一盘货统仓统配到最后一公里送装全流程[4] - 主要收入来源为一盘货统仓统配业务 2022-2024年分别创收95.89亿元 106.54亿元和120.53亿元 占比均超6成[7] - 与海尔旗下日日顺业务构成相似 日日顺2022年该业务收入116.44亿元 占比近7成[6][7] 关联交易依赖度 - 2022-2024年来自美的系收入分别为53.42亿元 59.38亿元和76.75亿元 占比基本接近4成[8] - 根据框架协议 2025-2027年关联交易额上限分别为93.5亿元 110亿元和125亿元[9] - 关联交易占比过高曾是A股IPO止步主因 中金在辅导材料中指出此问题[10] 外部客户拓展 - 通过股权绑定方式拓展客户 海信电子技术以15.2亿元认购1.64亿股股份[13] - 与海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2025-2027年采购上限分别为2亿元 12亿元和18亿元 合计32亿元[13] - 2025年上半年外部收入占比仍不到6成 距离2025年外部业务占比8成目标仍有差距[13] 发展战略 - 重点发力泛消费品 新能源及汽车与汽配客户提高行业覆盖率[14] - 借助美的系全球业务覆盖优势发展海外市场 重点进攻东南亚地区[14] - 探索并购等方式提升国际供应链业务能力[14] 母公司业绩表现 - 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2523.31亿元 同比增长15.68% 归母净利润260.14亿元 同比增长25.04%[16] - 智能家居业务收入1672亿元 同比增长13.31% 较2024年同期加快2.31个百分点[16] 资本运作历史 - 美的集团曾两度运作美智光电赴创业板上市但均告失败[1][19] - 目前通过收购方式拥有合康新能 万东医疗 科陆电子三家上市公司[18] - 若安得智联上市成功 将成为何享健家族旗下第9家上市公司[20]
李嘉诚又传分拆电讯上市,花旗、高盛“献计”
核心观点 - 长和正评估全球电讯业务战略调整方案 包括分拆上市或部分出售 估值或达100亿至150亿英镑(约1050至1579亿港元)[3][7] - 分拆上市可能释放资产价值并解决集团企业折价问题 同时为5G/6G发展提供资金灵活性[18] - 最终决定尚未作出 最快可能于2026年推进[11][16] 战略方案评估 - 考虑多种部署方案 包括香港或伦敦分拆上市 部分市场业务出售 或个别国家业务整合[3][6] - 上市地点可能选择香港为主或英国伦敦 不排除第二上市方式[6] - 已与花旗和高盛进行初步讨论[3] 资产构成 - 欧洲业务覆盖英国 意大利 瑞典 丹麦 奥地利及爱尔兰六国 构成主要资产部分[8] - 持有和记电讯香港控股66.09%股权 涵盖香港及澳门流动电讯业务[8] - 可能成立新实体托管欧洲 香港及东南亚电讯资产[8] 时间规划 - 可能先完成全球港口业务出售 再推进电讯业务上市[15] - 最快2026年发生[16] 市场影响 - 若上市计划落地将巩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18] - 分拆有助于消除集团企业折价 获得更高估值[18] - 独立融资平台可支持5G建设及6G研发[18]
温州600亿龙头分拆上市失败,四份对赌协议将被“引爆”
搜狐财经· 2025-09-02 16:52
分拆上市终止 - 正泰安能数字能源及其保荐人撤回上市申请文件 上交所决定终止对其IPO审核[2] - 分拆上市计划历时三年 原计划募资60亿元 其中50亿元用于户用光伏电站合作共建项目[2] - 终止原因为统筹安排业务发展及综合判断当前市场环境等因素[2] 公司财务表现 - 正泰安能2024年营收318.26亿元 同比增长7.5% 2023年营收296.06亿元 同比增长116.1%[7][8] - 2024年净利润28.61亿元 同比增长9.9% 2023年净利润26.04亿元 同比增长48.6%[7][8] - 2024年扣非净利润27.67亿元 2023年25.53亿元 2022年17.60亿元[7][8] - 资产负债率(合并)从2022年76.92%上升至2024年80.25%[8] 业务发展状况 - 正泰安能定位户用综合能源服务商 专注于户用光伏领域[7] - 2024年综合毛利率19.98% 较2023年17.54%有所提升 但低于2022年25.89%[8]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24年118.48亿元 较2023年0.23亿元大幅改善[8] 股权结构与融资 - 正泰电器直接持有正泰安能62.54%股份 通过常成创投间接持股1.59% 合计控制64.13%[9] - 南存辉合计控制正泰电器53.03%股份 为正泰安能实际控制人[9] - 已完成三轮融资 最新B+轮融资于2022年12月完成 募资22.29亿元[8] 集团业务布局 - 正泰集团始创于1984年 2010年正泰电器在A股上市[3] - 集团业务覆盖智能电气、绿色能源、智慧低碳等领域[2] - 2023年正泰电器并购通润装备并成为控股股东[5] 业绩承诺履行 - 盎泰电源2024年累计实现业绩1.8亿元 业绩承诺完成率91.06%[5] - 因储能系统业务收入波动及产品价格下降未完成承诺业绩[7] - 正泰电器支付业绩补偿款3909.95万元 补偿义务主体合计支付4495.65万元[5]
据报长和评估分拆全球电讯业务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
格隆汇APP· 2025-09-02 11:13
公司战略评估 - 长和正在审视全球电讯资产并研究潜在IPO方案 已与花旗及高盛等顾问进行初步讨论 [1] - 考虑将香港或伦敦作为全球电讯业务上市地点 伦敦可能作为主要或第二上市地 具体发行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1] - 同时研究其他替代方案 包括出售特定市场资产或在单个国家进行业务整合 [1] 企业声明回溯 - 公司援引3月声明称 持续接收各类提案并探讨提升股东长期价值的机会 [1] - 明确提及全球电讯资产潜在交易包含分拆上市等选项 [1]
长和,传分拆全球电信业务在香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02 06:20
公司战略审视 - 长江和记实业正在审视全球资产版图 考虑让全球电信业务在香港上市 [2] - 公司已与花旗和高盛进行初步讨论 研究电信业务的其他替代方案包括出售某些市场或在单个国家进行整合 [6] - 公司考虑将伦敦作为潜在上市地点或第二上市地 但上市地点和发行细节尚未作出最终决定 [7] 电信业务概况 - 长江和记实业是全球领先电讯与数据服务经营商 自1983年进军流动电讯市场以来业务不断扩展 [3] - 公司服务全球超过1亿5000万名客户 旗下多项电讯业务在服务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4] - 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以"3"网络在意大利、英国、瑞典、丹麦、奥地利及爱尔兰等地经营业务 并持有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多数权益 [4] 财务表现分析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收益达450.12亿港元 同比增长5% 占集团总收益19% [6] - 同期该业务EBITDA为168.10亿港元 同比增长11% 占集团基本EBITDA总额25% [6] - EBIT表现突出 达到29.45亿港元 同比增长36% 但集团整体除税后溢利同比下降67%至44.14亿港元 [6] 潜在交易估值 - 市场传闻分拆方案涉及成立新实体托管欧洲、香港及东南亚电讯业务 估值可能达100亿至150亿英镑(约1050亿至1575亿港元) [7] - 公司发言人表示董事会尚未就全球电讯业务相关交易作出决定 但持续探索提升股东长远价值的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