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南京:守护山水城林 喜看“绿”能生“金”
南京日报· 2025-08-14 23:36
生态修复与治理成效 - 浦口区长江岸线整治累计投入约24亿元,拆除建筑物13万平方米,复绿面积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11公里[5] - 南京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保持100%,PM2 5浓度从2019年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 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85 8%[7] - 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从2017年35头增至65头,浦口段年均观测记录达2000头次[5][7] 乡村绿色经济转型 - 汤山龙尚村从采石加工业转型发展民宿经济,2024年村经营性收入6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 4万元,带动就业600人[8] - 江宁区黄龙岘茶旅融合使村民人均收入从1 8万元提升至11 1万元,六合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9] - 南京休闲农业2024年接待游客4454万人次,综合收入162 1亿元,培育绿色农产品701个,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5%[9][11] 工业绿色化升级 - 格力电器(南京)消纳绿电889 4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7148吨,获评江苏省绿色工厂[12] - 南京钢铁集团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改造,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500多万元[13] - 2024年南京新增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非电煤消费企业减少至10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2]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高淳区完成全国首笔水稻减排固碳有偿竞拍和全省首张碳票交易[10] - 莱斯乡村平台上线产品2300种,带动农民增收超5000万元,"共享小院"模式拓展乡村旅游市场[10][11] - 南京在全省率先启动GEP核算试点,建邺区楼宇光伏年减碳超万吨,玄武区试点氢能源公交[12][13]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河南生态新画卷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河南PM2.5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 优良天数140.2天同比增加10天 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7天 [8] - 与2017年相比2024年PM2.5浓度下降25.1% 优良天数增加27天 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 [8] - 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0.9%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 [12]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 [12]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11]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鹤壁市煤炭产业占比由90%以上下降为10%左右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至55%以上 [13] - "十四五"以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200万千瓦 退出落后低效产能474台(套) [15] - 完成112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165个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15] - 5500余家企业实施污染深度治理 包括钢铁和水泥熟料超低排放 [15] - 郑州市主城区煤电机组实现清零 洛阳市主城区煤电机组基本清零 [15] 绿色交通与能源发展 - "十四五"以来建成铁路专用线5条 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21.8万辆 [16] - 新能源车总量达210余万辆 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98.5% [16]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 装机占比突破50% [17] - 117家发电企业和179家非电企业完成碳排放核查 [17] - 104家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首次全部按期足额完成年度履约 [17] 环保产业发展 -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860亿元 比上年增长5.5% [18] - 城发环境 中原环保跻身中国环境企业50强 [18] - 周口节能低碳锅炉 康宁特脱硫脱硝治理 奥瑞环保监测设备走在全国前列 [1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 [23] - 光山县油茶挂果面积18.7万亩 2025年综合产值预计达10亿元 [23] - 栾川依托生态资源转型旅游胜地 打造老君山 重渡沟等网红景区 [27] - 泌阳推进生态修复 开展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 [28] - 新县打造"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模式 [31]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 - 西河村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实现村民增收 张胜利家农家乐每月净收入约1万元 全村类似业态达20余家 [1] - 信阳市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法治化保护 规定修缮需保留原工艺 村民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 [4][5]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6]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 鹤壁市实施村落连片保护 将王家辿村等7个村落串联成"北斗七星"旅游环线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 [7][9]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品牌 形成跨区域协同效应 [9] - 西顶村引入3000万元投资改造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增设现代设施 [9] 文化活化创新实践 - 李渡口村开发情景剧《开寨迎恩》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渡民宿在假期全部客满 [10][11] - 丁李湾村推出红色研学路线 年吸引游客90万人次 带动500人直接就业和3000个周边岗位 [13] - 西河村咖啡书屋结合《古村记忆》书籍与生活场景 形成差异化文旅体验 [14]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郏县完成20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 三维模型和高清影像辅助古建筑修复 [15][16] - 数字博物馆实现手机端访问 满足异地游子的乡愁需求 临沣寨村建筑细节可在线查看 [16][17] -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推动技术标准化 [16]
书写绿满中原新答卷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 - 黄河两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当地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生态旅游转型[2][3] - 嵩县、西峡县等地依托高森林覆盖率发展避暑民宿经济,游客停留时间长达三个月,带动居民收入增长[2] - 河南省2024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达86.1%,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南水北调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4] 绿色产业发展数据 - 2024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服务器、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3.4%、48.2%、34.9%,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20.3%[4][5] - 截至5月31日,河南省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9天,重污染天数减少4.6天,空气质量达近年同期最优[4] 政策与战略部署 - 河南省落实"两高四着力"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大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3][4] - 省委省政府以美丽河南建设为统领,推动产业结构从"偏重偏粗"向绿色转型,深化污染防治攻坚[4]
20年“山水生金” 这片绿色动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14 22:4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 - 2005年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刻揭示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为浙江安吉县余村发展指明方向 [1] - 安吉县实现"土净 水净 气净" 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 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县 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1] - 安吉将青年作为"两山"转化关键支点 2022年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 已落地60多个项目 吸引1200多名青年办公 [2] 乡村文旅产业升级 - 大余村片区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三期项目亮相 串联15个体旅融合项目 2024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 体育旅游总收入8.2亿元 较2019年增长120%和800% [3] - 衢州常山县路里坑村改造废弃石灰窑为面包窑 老矿坑变"瀑布泳池" 闲置羊棚改咖啡馆 实现环境与产业同步升级 [4] - 缙云岩宕采石遗址改造为图书馆 音乐厅 剧场 成为文旅融合新样本 带动周边民宿 咖啡馆 文创店发展 [6]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 青田县油茶种植面积30.67万亩 开发山茶油手工皂 化妆品基础油等产品 建成107家共富工坊 带动7900多人就业 人均月增收超2600元 [6][7] - 诸暨市珍珠产业转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蚌+鱼"套养技术 实现水体净化与资源循环利用 珍珠年产销突破500亿元 [7][8] - 台州仙居县林坑村发展"梅 茶 鸡 蜂"复合种养 年产蜂蜜1万斤 带动增收60余万元 打造"蜂蜜共富工坊"实现统一产销 [8] 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 浙江全省通过"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 美丽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 [9] - 安吉余村带动周边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 形成"大余村"发展模式 [3] - 丽水青田县油茶 诸暨珍珠 台州仙居蜂蜜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完整产业链 [6][7][8]
守护青山,就是守护未来(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22:10
生态保护与转型 -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护林员月薪从不足2000元提升至近5000元,并缴齐"五险一金" [4] - 护林员巡护范围扩大,37本巡护日记详细记录生态变化,如红松年增粗1.2厘米 [4] - 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狍子、野鹿等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逐年增加 [4][8] 林下经济发展 - 五味子种植从亩产不足300斤提升至1500斤,形成20多户连片种植基地,药企直接到林场收购 [4][6] - 中药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提取罐等加工设施持续运转 [8] - 林场利用黑土、山泉、日均7小时光照等生态条件发展特色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4][6] 生态旅游产业 - 鸳鸯峰景区形成以漂流、森林康养为特色的旅游格局,开发多条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7][8] - 农家乐"福禄祥酒店"去年暑期收入超15万元,抵过去伐木5年积蓄,带动山野菜、土鸡蛋等农产品销售 [7][8] - 旅游配套设施升级,200平方米房屋改造为特色农家乐,提供铁锅炖山鸡等纯天然食材菜品 [7] 产业转型成效 - 从"砍树人"转为"看树人",从"卖木头"转为"卖风景",实现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8] - 林业局出台扶持政策,形成中药产业与生态旅游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7][8] - 20年间油锯轰鸣被山鸟啼鸣取代,斧凿伤痕被新绿覆盖,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8]
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4 21:51
行走之江大地,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两山"理念。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 保护。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5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 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黑熊嬉戏,黑麂漫步,白颈长尾雉觅食……衢州开化县,郁郁葱葱的山林里,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珍稀动 物越来越多。"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护林员汪树龙慨叹,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浙江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基础性位置,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多措并举大抓保护。舟山嵊泗县坚持源头治理、陆海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完成13.6千米 的海岸整治;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曾经贫瘠的滩涂重新 成为青蟹、跳跳鱼的乐园。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陈渊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 较2020年 ...
黄河入鲁第一村,“变”出滩头好日子
齐鲁晚报· 2025-08-14 21:24
黄河生态治理成效 - 东明县焦园乡黎明新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风沙减少,黄河水变清澈,野生动植物回归[2][3] - 河南长垣建设黄河生态护岸24.8公里,恢复水生植被13.96公顷[3] - 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明显,每年吸引超十万只候鸟,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5]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 黎明新村村民依托黄河生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收入显著提高[5] - 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山东、河南等多地游客[5] - 村民从外出务工转为回乡创业,收入超过以往[5] 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 山东河南签订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山东累计支付河南2.5亿元补偿资金[7][9] - 补偿协议从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增加总氮指标考核[7] - 河南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等多项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履约[8] 生态补偿机制推广 - "鲁豫对赌"机制在全国推广,24个省份建立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0] - 甘肃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10] - 财政部等5部门要求到2027年建立覆盖更全面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0]
零碳小岛连世界,国际朋友圈喜扩容
齐鲁晚报· 2025-08-14 21:24
长岛零碳转型实践 - 长岛从高耗能产业转型为国际零碳岛 成为全球岛屿低碳发展范本 [2] - 孙家村清退100多户海参育保苗企业 每年减少电费300多万元和1万多吨煤耗 [3][4] -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布设十余万株海藻 修复2500亩海洋牧场 养护5000亩海域渔业资源 [4] 生态经济效益 - 海藻场固碳效率显著 潮间带每平方米碳汇量187.31克 潮下带达386.63克 [4] - 发展休闲渔业与民宿产业 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高端民宿旺季日毛利润1.5万元 [4][5] - 建设赶海园 亲海园 海钓场等娱乐项目 开发41套民宿渔家楼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斑海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从2022到2025年新增个体及幼体 "常住民"从3-4头增至7头 [6][8] - 东亚江豚数量增加 猛禽资源丰富 包括游隼 红隼等物种 [6][9] - 海藻场为经济鱼类提供栖息环境 推动天然渔业资源恢复 [4] 零碳技术应用 - 全域推行新能源旅游公交 清洁能源供暖 垃圾分类及污水处理 [6] - 绿色微电海水淡化项目日生产50立方米高品质饮用水 [9] - 聚氨酯道路替代传统沥青 每公里减少126吨二氧化碳排放和28吨标准煤能耗 [9] 国际合作与推广 - 发起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 已有41家会员 包括16个国际会员 [10][13] - 在马尔代夫建设零碳示范岛 涵盖微电网 海水淡化 垃圾处理等技术 [11] - 在格林纳达布局光储示范项目 斐济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网项目8月底开工 [12][13]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 2025-08-14 16:28
海雀村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6] - 村民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极端贫困,与牲畜同居一室 [6] - 曾被称为"石头村",四周山头光秃秃 [3][4] 生态治理与政策支持 -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连续奋战三个冬春,种植1.3万亩华山松 [10]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 [12] - 2018年毕节确立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1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初期尝试种植半夏、丹参、魔芋失败,因高海拔气候不适应 [14] - 2024年起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1000多亩 [15][18] - 高海拔气候优势使蔬菜无需打农药,成为纯天然绿色产品 [20] - 依托万亩林海发展碳汇经济,碳票价值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25] 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 - 公路修通促进特产外销和游客进入 [21] - 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表演,吸引游客 [23] - 发展27户民宿,解决30余人就业,可容纳200多人住宿 [24] 生态与经济成果 - 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77.21%,拥有1.37万亩山林 [25] -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25] - 村民将万亩林视为"绿色银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