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家乐
icon
搜索文档
南太行上风景新
人民日报· 2025-09-26 22:17
八百里太行山,南段在河南。曾经的南太行,崇山峻岭,山险路远,饶是景色美,却少有人来看。如 今,河南以"文旅融合"为钥匙,串起自然风光、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在保护中开发,让南太行更加声 名远播。 来到安阳林州市魏家庄村,未进山,先看到蓝天白云间,多个滑翔伞在空中飘荡。"之前游客到南太行 不愿多待,实在是我们没'硬菜'。"林州市一家滑翔伞公司负责人陈广玉介绍。 新乡宝泉崖天下蹦极、"太行山蓝眼泪"亲水项目、鹤壁云梦山文脉悠悠、焦作云台山丹霞地貌与云海辉 映……近年来,河南立足南太行"雄、奇、秀、险、幽"的资源特质,让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 "飞虎神鹰"悬空除险、300青年血战"鸻鹉崖"、30万林县人鏖战十年……红旗渠的故事震撼人心。为了 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红旗渠精神营地设计了许多体验项目。有的游客在试着挑扁担、抬箩筐,有的 试着抡锤打钎。来自北京的初中生刘思源推着装满太行石的小推车,手心被车把磨得发红,胳膊沉得像 灌了铅。"我明白了什么叫自力更生,明白了什么叫'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用说教,刘思源有了自己 的感悟。 不远处的实景课堂里,330张泛黄的历史图片、70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让游客们啧啧赞 ...
河南整合太行山文旅资源 南太行上风景新
人民日报· 2025-09-26 21:43
来到安阳林州市魏家庄村,未进山,先看到蓝天白云间,多个滑翔伞在空中飘荡。"之前游客到南太行 不愿多待,实在是我们没'硬菜'。"林州市一家滑翔伞公司负责人陈广玉介绍。 新乡宝泉崖天下蹦极、"太行山蓝眼泪"亲水项目、鹤壁云梦山文脉悠悠、焦作云台山丹霞地貌与云海辉 映……近年来,河南立足南太行"雄、奇、秀、险、幽"的资源特质,让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 八百里太行山,南段在河南。曾经的南太行,崇山峻岭,山险路远,饶是景色美,却少有人来看。如 今,河南以"文旅融合"为钥匙,串起自然风光、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在保护中开发,让南太行更加声 名远播。 "飞虎神鹰"悬空除险、300青年血战"鸻鹉崖"、30万林县人鏖战十年……红旗渠的故事震撼人心。为了 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红旗渠精神营地设计了许多体验项目。有的游客在试着挑扁担、抬箩筐,有的 试着抡锤打钎。来自北京的初中生刘思源推着装满太行石的小推车,手心被车把磨得发红,胳膊沉得像 灌了铅。"我明白了什么叫自力更生,明白了什么叫'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用说教,刘思源有了自己 的感悟。 不远处的实景课堂里,330张泛黄的历史图片、70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让游客们啧啧赞 ...
茂名高州率先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 小地块拼出产业发展全景图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5 07:44
9月,茂名高州市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稻浪翻滚。镇江镇种植基地,万亩良田连绵如海,翠 绿的秧苗茁壮生长,预示着晚稻的丰收。同一时间,加工中心里自动化机械高速运转,以往仅作为"农 家口粮"的稻米经过18道工序,成为热销粤港澳大湾区的丝苗米,身价翻了几番。 早稻热销中,晚稻生长快,共同组成"粤西粮仓"最美画卷。 曾经分散到户的零星土地,整合为辐射带动4个镇、7000多户农户的省级产业园核心产区,建起全自动 加工中心,推广水稻种植全托管,小农户乘上了农业现代化的快车,土地再一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高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探 索投建运一体化新模式,不断优化国土资源布局,实现土地最大程度的节约、集约利用,让小地块拼出 产业发展全景图。高州案例入选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面向全省推广。 打造粤西首批农村未来社区 "走,开会去!"今年夏天,参加一场又一场的"板凳会",成了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村民最关心的 事。"我们村要打造粤西第一个农村未来社区,事关大家的未来,必须全力支持!"村民梁永进道出了大 家的心声。 石鼓镇地势平缓、经济活跃,既是高州的农业、工业 ...
“空心村”变“网红村”:从坝盘村蝶变看统战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9:41
核心观点 - 坝盘村通过统一战线力量和多党合作模式实现从贫困村向文旅网红村的转型 形成乡村振兴的"坝盘路径" [1][7][10] - 民进中央十年定点帮扶协调资金超3000万元 带动旅游产业总产值超1000万元 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 [4][6][8] - 村民人口从109人增至400余人 经营主体超100家 单户年收入从2万元增至32万元 [6][8] 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 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初期改造 后续追加700余万元升级旅游设施 [1][3] - 民进中央十年协调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 改善人居环境并修建文化广场 柏油路 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 [4][6] - 2020年以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4亿元 引进资金4.39亿元 覆盖黔西南州整体发展 [10] 旅游产业发展成效 - 2024年5-9月旅游毛收入超1500万元 五一单日游客突破1.5万人次 [1][3] - 形成桨板俱乐部 竹筏队 民宿 农家乐等超100家经营主体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 [1][6][8] - 典型农户年收入从2.3万元增至32万元 日均营业额达3000-4000元 [4][6] 人口结构与就业变化 - 常住人口从2023年底109人增长至400余人 首次实现人口净流入 [6] - 培训基层干部1.65万人次 乡村振兴带头人2.33万人次 教师4.82万人次 [10] - 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超23亿元 [10] 区域经济影响 - 黔西南州GDP从1990年11亿元增长至2024年1479亿元 增幅达140倍 [11] - 统一战线三十五年来通过科技扶贫试验区推动跨域式发展 [10][11]
苏州绘就“两山”转化锦绣长卷
苏州日报· 2025-08-18 00:3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经济转型 - 苏州通过"生态+"模式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建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 [1] - 冯梦龙村构建"特色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多元产业体系,打造850亩林果基地和精细化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元 [3][5] - 顾家浜村依托"昆山之链"工程盘活闲置资产,腾退13家污染企业,改建旧厂房为文旅设施,吸引2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8][9] 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 冯梦龙村通过整治河道、打造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农家乐和民宿项目达28个,节假日一房难求,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2][4][5] - 顾家浜村将零散鱼塘升级为垂钓中心,农田产出"乡恋"系列品牌农产品,并引入法国窑烤面包等新业态,节假日游客参与农耕体验和消费 [9] - 铜官山村从采石荒山转型为茶业主导的生态村,茶叶品牌溢价达2000元/斤,合作社年经营收入2860万元,"虞盛大米"获国家级奖项 [11][12] 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 铜官山村修复七峰山生态,种植500亩茶树并发展花卉、林果产业,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过"新农民故事会"推广产品 [11][12] - 常熟虞盛农产品合作社整合7村资源,拥有1.2万亩种植基地和2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023年加工大米4250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2] - 铜官山村打造综合性生态修复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文化康养等功能,形成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模式 [13]
习近平的民生之问丨“今后村民收入靠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00:51
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从依赖石灰岩资源发展石头经济转向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模式 [3][5] - 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导致村集体收入从300万元直线下滑至20万元 [3] - 转型后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 [8] 生态经济理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 [5] - 生态保护带来经济回报 例如高端农产品葡萄一串最高卖出268元 [10] - 该理念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6] 转型成效 - 余村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8] - 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实现山乡巨变和逐绿而行的燎原之势 [9] - 20年间从小山村发展理念升级为全国性发展动能 [12]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 - 西河村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实现村民增收 张胜利家农家乐每月净收入约1万元 全村类似业态达20余家 [1] - 信阳市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法治化保护 规定修缮需保留原工艺 村民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 [4][5]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6]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 鹤壁市实施村落连片保护 将王家辿村等7个村落串联成"北斗七星"旅游环线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 [7][9]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品牌 形成跨区域协同效应 [9] - 西顶村引入3000万元投资改造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增设现代设施 [9] 文化活化创新实践 - 李渡口村开发情景剧《开寨迎恩》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渡民宿在假期全部客满 [10][11] - 丁李湾村推出红色研学路线 年吸引游客90万人次 带动500人直接就业和3000个周边岗位 [13] - 西河村咖啡书屋结合《古村记忆》书籍与生活场景 形成差异化文旅体验 [14]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郏县完成20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 三维模型和高清影像辅助古建筑修复 [15][16] - 数字博物馆实现手机端访问 满足异地游子的乡愁需求 临沣寨村建筑细节可在线查看 [16][17] -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推动技术标准化 [16]
宁夏泾源盘活文旅激发消费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8-11 22:03
夏季的六盘山,层峦叠嶂,满目苍翠,持续迎来旅游旺季。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就位于六盘山东麓,有山 清水秀的六盘山森林公园、流泉飞瀑的胭脂峡、神奇秀丽的老龙潭等30多处自然景观,森林覆盖率居宁 夏之首。当许多地方酷暑难耐,这里却格外凉爽,夏季平均气温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 依托美景、美食,泾源县许多人吃上了"旅游饭"。在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农家乐的数量让人惊讶, 全村一共115户,其中就有85户农家乐。"我们村紧邻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从2007年就有人开始经营农 家乐。"冶家村党支部书记马万红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的品质不断提升,生意也越来 越好。" 泾源县除了给予奖补政策,还通过项目资金帮助农家乐和民宿进行升级改造。现在,冶家村的接待能力 能够满足每日3000人住宿、4000人吃饭,成为固原市民宿规模最大的村庄。"我们家开了13年了,开始 只有7间客房,如今达到了15间客房。接待的客人有旅行团的、有康养旅居的,许多散客都是'回头 客',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啦!"村民兰晓芹一边接待顾客一边笑盈盈地说,每年的6月到10月,她家的 民宿基本每天都能住满。 泾源县近年来以20公里服务带和30公里美丽公路为纽带 ...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红绿”生金 绘就老区新景
央广网· 2025-08-11 12:06
"总书记非常亲切,非常平易近人,他的话语饱含了对我们革命老区的深情厚望,也饱含了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 怀。"回想起当时与总书记交谈的情景,韩光莹至今激动不已。作为红军的后代,韩光莹闲暇时,喜欢跟游客介 绍当地革命先烈的故事。这几年,韩光莹还拍摄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把家乡山水推介给各地网民。 田铺大塆依山傍水,房屋与梯田、树木错落交织,风景秀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田铺大塆不搞大拆大建, 而是讲好本地的红色故事,突出当地黄墙黛瓦的建筑特色,保留好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村东头这三间老房子 没有经过修缮,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乡愁。"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 游客在田铺大塆游玩拍照(央广网发 余俊 摄) 古朴的豫南传统村落、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遗址,这些年不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 乐的村民许秀青,也尝到了幸福滋味。"节假日来就餐的客人特别多,根本忙不过来。一年我家农家乐的收入有 一二十万元,在家就能挣到钱,特别高兴。"许秀青边备菜边笑道。 8月3日清晨,大别山青龙岭晨雾缭绕,山脚下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已经忙碌起来,"老家寒舍"民宿店店 主韩光莹开始整理客房。"客人退房后,我就得及时更换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红绿生“金” 大别山老区“焕”新景
新华社· 2025-07-28 09:03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罗汉山村红色旅游景区2021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吸引游客通过重走红军路 品尝红军饭 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体验红色文化[1] - 2024年罗汉山村红色旅游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 为村集体直接增收20余万元[2] - 陈汉香榧谷旅游基地2024年初运营以来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3] 文旅项目开发与扩展 - 罗汉山村已建设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 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土特产实现年收入约10万元[2] - 陈汉香榧谷种植超千亩香榧林 配套10多间民宿及儿童乐园 咖啡厅等设施 二期扩建计划开发森林康养和休闲露营产业[3] - 罗汉山村计划8月底投入使用户外拓展基地 并串联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红色旅游路线[3] 历史资源与文化价值 - 罗汉山村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革命根据地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此成立 现存兵工厂 山林医院等多处革命遗址[1] - 陈汉乡为1941年新四军第五师和第七师会师点 此次会师打通了两师联系 具有重要抗战历史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