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村落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忘不了的“乡愁”,如何成乡村振兴“流量担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07:41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共13183个 吸引游客2.93亿人次[1] - 传统村落旅游带动消费342.13亿元[1] - 保护名录涵盖55.6万栋传统建筑及近6000项非遗项目[3] 保护与开发模式 - 贵州郎德上寨实施民宿改建风格审批机制 保留500多年苗寨风貌[3] - 福建培田古村采用"拆建修传绿"组合策略打造耕读小镇品牌[3] - 安徽宏村建立古建筑电子档案系统[3] - 安徽黄山市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4] - 福建推出全国首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法规 允许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4] - 山西通过村集体统一回收产权后租赁筹资[4] 创新运营案例 - 陕西袁家村打造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 客流量比肩西安兵马俑[6] - 江西流坑通过村跑赛事推广千年古村及古樟林群落[6] - 浙江松阳平田村改造闲置老屋为"云上平田"民宿 举办写生摄影农耕沙龙活动[6] 发展理念与趋势 - 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相结合 赋予农耕文明新时代内涵[3] - 采用政府投入 市场运作 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渠道融资机制[4] - 传统村落从文化载体转型为兼具经济效益的富矿资源[6]
平陆运河风物志㊶丨大芦“三古”韵悠长
广西日报· 2025-08-23 02:46
村落历史与建筑特色 - 大芦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历史,由劳氏先祖在芦荻丛中开荒定居并命名[1] - 村落保存广西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包括镬耳楼、三达堂、双庆堂等9处宅院和1处宗祠[2] - 建筑布局体现礼法森严特征,主次分明且进出通道按身份性别严格区分,镬耳楼为例设男左女右巷道且男仆通道宽于女仆[1] 生态布局与文化象征 - 祖先建造时就地取材挖土筑塘,形成多个月形人工湖,既便利生活又营造依山傍水风水格局[1] - 古树种植讲究天人合一理念,房前屋后分种樟树(寓"章")和梐树(寓"笔"),添丁时种植荔枝树(寓喜庆),现存300余年树龄梐树7株需10多名成人合围[2] - 村庄四周种植2000多亩"三月红"荔枝和椪柑等优质果林,成为村民实际聚宝盆[2] 文化传承与教育成就 - 悬挂305副传世楹联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节庆时以红纸重书张贴重温祖先教诲的习俗延续至今[4] - 古宅内均设书房学塾,东园别墅对联"东壁列图书...园庭攻翰墨"体现文教理念[4] - 明清两代800男丁中240人获功名封典,新中国成立后走出300多名大学生,获评全国文明村和中国最美古村落[4] 现代发展与规划 - 2024年灵山县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将打造一带一路古今运河交汇处中外文化交流示范区[5] - 大芦村已建成数字博物馆,规划建设民宿和东盟传统村落交流中心等项目[5] - 平陆运河将成为文化交流新纽带,推动东方古韵走向国际视野[5]
我省有效保护1000多个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新华日报· 2025-08-21 23:07
传统村落保护成果 - 江苏省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1] - 全省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累计公布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81组传统建筑组群 [2] - 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2] 保护范围与标准 - 2017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推动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1] - 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历史建筑 还涵盖体现特定时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1] - 保护对象包括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世纪60年代青砖房、粮仓、老供销站等不同年代历史遗存 [1][2] 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 - 省级财政累计下达专项资金1.92亿元用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补助 [5] - 创新推出"苏乡贷"金融服务模式 截至6月末累计授信近270亿元支持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 [5] 人居环境改善 - 南京市溧水区上庄投入1265万元开展乡村建设 建成交通路网污水管网等现代设施 [3] - 全省624个传统村落中有324个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占比超过一半 [4] - 236个传统村落创成特色田园乡村 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4] 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 - 苏州市明月湾村年游客量达80多万人次 门票收入500万元 [6] - 2025年春节和"五一"期间举办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 吸引游客1214万人次 带动乡村旅游收入7.15亿元 [7]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等适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未来规划 - "十五五"期间将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 [7] - 推动保护发展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增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7]
鹤壁:法护古村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9 06:30
传统村落保护立法与政策支持 - 信阳市2016年出台《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2] - 平顶山市2024年3月实施保护条例创新推出"五个一"机制 每个村落配县级领导 乡镇干部 专家 老工匠和村民联络员[4] - 法规明确村民委员会职责 村民可参与生产经营并享有保护开发收益 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3] 村落保护与修复实施 - 西河村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老屋 使用古法修复梁木和石板路 保留原工艺[2][4] - 郏县117栋老建筑在法规护航下完成修复 全部中国传统村落完成保护规划[4] - 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郏县20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成数字化建档[11] 旅游经济发展成效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4] - 丁李湾村红色研学路线年引游客90多万人次 带动500多人本地就业和3000多个周边岗位[9] - 李渡口村节假日民宿全部客满 从单纯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消费[8] 商业模式与产业开发 - 西河村发展民宿餐饮20多家 典型商户月净收入达1万元[1] - 西顶村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改造100多间农房做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结构同时加装现代设施[6] - 王家辿村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扁担挑水 驴车运输等"不表演的真实"成为旅游卖点[5][6] 区域协同与连片开发 - 鹤山区将7个村落连片保护形成"北斗七星"村落群 共享工匠 非遗和客源资源[6][7]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传统村落品牌[7] - 通过旅游环线串联景点 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至两三天[6]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 - 李渡口村推出《乾隆下江南》情景剧 村民参与表演 游客可客串角色[8] - 丁李湾村开发红色研学路线 沉浸式体验伤员转运等历史场景[9] - 信阳市限定核心保护区商业面积 保留村落"烟火气"避免过度商业化[10]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 - 西河村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实现村民增收 张胜利家农家乐每月净收入约1万元 全村类似业态达20余家 [1] - 信阳市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现法治化保护 规定修缮需保留原工艺 村民参与决策与收益分配 [4][5] - 西河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6]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 鹤壁市实施村落连片保护 将王家辿村等7个村落串联成"北斗七星"旅游环线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 [7][9] - 光山县修复2000余米明清古街 郏县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品牌 形成跨区域协同效应 [9] - 西顶村引入3000万元投资改造高端民宿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同时增设现代设施 [9] 文化活化创新实践 - 李渡口村开发情景剧《开寨迎恩》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渡民宿在假期全部客满 [10][11] - 丁李湾村推出红色研学路线 年吸引游客90万人次 带动500人直接就业和3000个周边岗位 [13] - 西河村咖啡书屋结合《古村记忆》书籍与生活场景 形成差异化文旅体验 [14]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郏县完成20个传统村落数字化建档 三维模型和高清影像辅助古建筑修复 [15][16] - 数字博物馆实现手机端访问 满足异地游子的乡愁需求 临沣寨村建筑细节可在线查看 [16][17] -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推动技术标准化 [16]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1 15:0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 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6% 游客总消费68亿元 同比增长28.47% [17]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7]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 沿山势河势错落有致排列 巷道四通八达 使用黏土等未经烘焙或简单加工的土料作为营建原料 [11] - 全县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 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因气候条件适宜(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且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40-50厘米 冬暖夏凉 [13] - 当前可供利用73个院落84栋房子 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 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 三个桥村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 A3尺寸桑皮纸售价约3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4]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扎染工艺 使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 成为维吾尔族女性重大节日首选服饰 [15] - 吐鲁番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节奏欢快内容丰富 鲁克沁镇每周有40多位传承人进行1-2次表演 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6][17] 文旅融合与产业提升 - 打造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的7个传统村落片区 结合桑树古木(百年以上树龄205棵)等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4] - 建设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和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 通过老曲新唱等形式创新传承 [16][17] - 传统技艺体验馆吸引游客参与制作 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制作过程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 [14][15]
(活力中国调研行)“十四五”以来 江西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近1.3万个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14:14
城市更新项目投资 - "十四五"以来江西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近1.3万个 完成投资额超1.2万亿元 [1] - 项目涵盖棚户区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 市政基础设施更新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 [2]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 - 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643个 惠及居民194万户 [2] - 改造棚户区(危旧房)45万套 约125万人"出棚进楼" [2] - 改造城中村4.5万户 农村危房1.8万户 [2] 市政基础设施升级 - 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 [2] - 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8% [2]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8.99% 较"十三五"提高44个百分点 [2] - 设区市建成区33个黑臭水体治理持续"长制久清" [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 建立信贷支持机制 入库保护利用项目42个 拟贷金额超75亿元 [2] - 利用VR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数字档案库"等数字化管理系统 [2] - 建成267个特色产业传统村落 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28万元 [3] 城市经济业态激活 -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 完善基建 引入新业态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3] - 推动老街巷 老厂区 老旧社区转型为宜居宜业宜游区域 [3] -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包括毛笔 白莲 蜜桔等专业村 [3]
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历史文脉
中国经济网· 2025-03-12 00:54
行业资源现状 - 江西省拥有中国传统村落413个位列全国第八 省级传统村落157个 [2] - 古建筑登记数量超过2万处 乡村博物馆51家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点5处 [2] 成功运营案例 - 吉州钓源村通过专业团队整体修缮开发非遗手工作坊 2024年吸引游客59.14万人次 [2] - 婺源虹关村挖掘徽墨文化打造研学游 将传统工艺与旅游手办结合 [2] - 抚州游垫村创新展示耕读文化 与高校合作引入专家智库提升旅游体验 [2] 发展路径建议 - 加强对村民的组织培训 打造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特色作坊 [4] - 探索金融+文旅新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贷款产品 [4] - 推动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合作方式参与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可持续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