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2025-08-14 16:28

海雀村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6] - 村民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极端贫困,与牲畜同居一室 [6] - 曾被称为"石头村",四周山头光秃秃 [3][4] 生态治理与政策支持 -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连续奋战三个冬春,种植1.3万亩华山松 [10]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 [12] - 2018年毕节确立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1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初期尝试种植半夏、丹参、魔芋失败,因高海拔气候不适应 [14] - 2024年起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1000多亩 [15][18] - 高海拔气候优势使蔬菜无需打农药,成为纯天然绿色产品 [20] - 依托万亩林海发展碳汇经济,碳票价值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25] 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 - 公路修通促进特产外销和游客进入 [21] - 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表演,吸引游客 [23] - 发展27户民宿,解决30余人就业,可容纳200多人住宿 [24] 生态与经济成果 - 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77.21%,拥有1.37万亩山林 [25] -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25] - 村民将万亩林视为"绿色银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