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新疆产业链白皮书建筑篇:战略引领,产业腾飞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21 08: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疆区域优势独特战略地位突显,“十五五”新疆区域投资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带动基建、产业集群建设,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均有较大投资建设空间 [2][3] - 建筑企业深度参与新疆建设各个环节,区域建筑总包企业关注新疆交建、北新路桥,产业投资带动的专业工程企业关注东华科技、三维化学,全国化布局的建筑央企关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疆战略地位重要,产业发展潜力加快释放 -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具有“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通道优势,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2][3][12] - 2020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新疆视察并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2023 年提出新疆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新疆,2024 年提出建设“十大产业集群”,将释放能源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 [2][4][15] - 2024 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534 亿元,同比增长 6.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6.9%,随着“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望巩固和增强 [17] 新疆财政状况稳定,固投稳步增长 - 2021 - 2023 年新疆全综合财力规模分别为 5827 亿元、6127 亿元和 6877 亿元,逐年增长,2023 年人均综合财力上升至 26470.71 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中央补助收入均增长,财政实力较强 [20] - 中央对新疆补助力度持续提升,2015 - 2023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8.3%,2023 年中央对新疆一般性转移支付决算数排名全国第九位 [22] - 截至 2023 年末,按地方政府债务口径新疆政府债务余额为 8957.42 亿元,按专项债 + 一般债 + 城投债 + 城投非债债务口径余额约 1.37 万亿,债务风险可控 [24] - 2024 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 6.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24.3%,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705.93 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计划的 103.1% [25][28] - 预计 2030 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09 - 2.48 万亿,其中基建(全口径)投资 7328 亿 - 9918 亿,其他板块投资 1.10 - 1.75 万亿 [29][32] 打造现代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新疆持续推动重点项目投资,有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0 - 2024 年新疆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从 1.68 万亿提升到 3.7 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 21.8%,重点项目数量从 390 个提升到 466 个 [35] - 2024 年新疆落实招商引资项目 4391 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 9355.26 亿元,较上年增长 11%,重点产业集群引进区外到位资金 6715.15 亿元,同比增长 21.88% [35] - 2023 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024 年“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电源项目等千亿级重点项目开工,2025 年相关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有望持续落地 [39] 政策推动新疆煤化工产业建设,有望构成新动能 - 2021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多次强调推进新疆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随着政策推动,新疆煤化工产业有望蓬勃发展 [47] - 2022 年新疆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 17%,2023 年原煤产量达 3.71 亿吨,同比增长 7%,2019 - 2023 年复合增速为 17%,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9% [49] - 新疆坑口煤口径售价比宁夏、山西等地低 100 - 500 元/吨,成本优势明显,目前拟建在建的煤化工项目达 7000 亿,有望为基建投资带来强劲动能 [51][54] 新疆在矿山、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力项目投资 - 2024 年以来新疆和田火烧云铅锌矿等重大矿业项目持续推进,矿业经济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57] - 2023 年底新疆风电装机容量 3258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 22.79%,光伏装机容量 2901 万千瓦,占 20.45%,2019 - 2023 年风电与光伏装机规模占比从约 30%提升至超 43% [58] - 2024 年以来新疆建成多个新能源基地,申能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200 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等开工,新能源产业集群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60] - 2024 年以来新疆异元汽车产业园等一批汽车领域重大项目落地,新疆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将推进中国汽车供应链全面出海 [64] 投资分析意见 - “十五五”新疆区域投资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地方财政 + 中央财政双向发力,引入社会资本,带动基建、产业集群建设,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投资空间大 [65] - 建筑领域中,区域建筑总包企业关注新疆交建、北新路桥,产业投资带动的专业工程企业关注东华科技、三维化学,全国化布局的建筑央企关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 [65]
放大“苏南研发、苏北生产”共赢效应
新华日报· 2025-05-18 20:13
文创产业链布局 - 文创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形成"苏州研发设计 苏北生产制造"的发展布局 在苏北沭阳经济开发区和淮安经济开发区建有共计30万平方米自有产业园区 [1] - 该企业年销售额增长30% 国内外市场销售额几乎持平 [1] - 该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带动苏北地区产业发展 为江苏南北产业联动提供可复制经验 [1]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 苏南有先进管理理念 良好产业基础 优秀人才团队 苏北有丰富自然资源禀赋 相对低成本劳动力 两相结合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2] - 盐常宿淮光伏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苏北三市集群数量零的突破 [2] - "总部 研发在苏州 生产 制造在宿迁"成为苏州宿迁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 格烁光电材料 昇利扬材料等项目生产基地落地苏宿工业园区 研发总部入驻苏州宿迁"科创飞地" [2] 跨区域合作机制 -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通过苏宿工业园区等南北共建载体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经济协调发展 [2] - 苏南与苏北产业链协同进展显著 南北挂钩合作机制日益成熟 产业联系紧密 合作领域全面拓展 要素流动加速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2] - 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推进统一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 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3]
铁路投资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8 00:40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全国铁路1至4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 同比增长5.3% [1] 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 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正在精准落地 [1] - 铁路建设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撬动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 [1] - 形成投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为经济增长提供直接动力 [1] 区域协调发展 - 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铁轨道铺设 成都至宜宾高铁天府站完工 [1] - 西部地区路网空白加速填补 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 - 铁路建设使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 [1] 民生便利性提升 - 新铁路建成和现有线路优化使出行选择更丰富 时间成本降低 [2] - 快捷铁路交通为探亲、旅游、商务往来提供便利 提升生活品质 [2] 未来发展规划 - 国铁集团开展强网强链行动 科学有序推进铁路规划建设 [2] - 现代化铁路网整体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2]
高铁冲刺,谁在“狂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4 13:24
高铁建设进展 - 渝厦高铁重庆段进入试运行阶段,有望2024年上半年开通,成为今年首条开通高铁线路 [1] - 西康高铁最后一个隧道贯通,预计2026年通车,是陕西"米"字形高铁南段 [1] - 西延高铁启动全线铺轨,全长299.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力争年内开通 [2] - 全国至少14条高铁项目有望年内通车,合计里程近3000公里 [2] 铁路投资数据 - 2024年一季度全国铁路完成投资1312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 [1] - 2020-2024年全国铁路投产新线分别为4933/4208/4100/3637/3113公里,高铁投产2521/2168/2082/2776/2457公里 [8] - 2024年1-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同比增长5.3% [19] 高铁网络建设 - 14条拟开通高铁中10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占比达七成 [11] - 沿江高铁武宜段静态验收启动,全长313公里,武汉至宜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 [12] - 襄荆高铁完成全线铺轨,将与沿江高铁武宜段形成汉襄宜"金三角"高铁大环线 [12] - 宜兴高铁将串联沿江高铁武宜段和郑渝高铁,武汉至重庆最短运行时间将缩短至4小时左右 [15] 区域发展突破 - 沈白高铁预计9月底通车,将结束抚顺不通高铁历史,使辽宁成为第11个"市市通高铁"省份 [16][17] - 贵州将通过盘兴高铁实现"市市通高铁",成为第12个达标省份 [17] - 目前已有10个省份实现"市市通高铁",包括福建、安徽、江西等 [18] 经济带动效应 - 铁路建设乘数效应显著,1元投资带动3.5元关联产业产值 [19] - 广东计划2025-2027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约9000亿元,包括湛海高铁等重点项目 [21] - 浙江、山东、江苏、河南2025年综合交通投资预计分别达3500/2500/2300/1000亿元 [22] - 一季度陕西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8%,辽宁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4.9% [22]
粤藏合作结硕果,17个项目在东莞现场签约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01:37
招商引资推介会概况 - 2025年广东(东莞)-西藏(林芝)招商引资推介会在东莞举行 主题为"山海携手 雪域启航" [1] - 活动现场签约17个项目 投资总额达12.8亿元 涵盖特色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绿色工业等领域 [1] - 活动由林芝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主办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 [1] 参会人员与机构 - 参会人员包括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矫军、林芝市副市长玉珍、东莞市副市长叶葆华等200余人 [1] - 林芝市投资促进局、经开区和文旅局等单位对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投资优势及营商环境做了专题推介 [1] 林芝市投资环境 - 林芝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在税收、金融、产业、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1] - 林芝市委常委玉珍表示林芝是高原上最具活力的投资热土 将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3] - 企业代表认为林芝投资环境优越 对合作充满信心 [1] 签约项目详情 - 签约项目包括林芝藏南桃谷、波密县穆松商业综合体、高原钻石培育等17个 [1] - 投资总额达12.8亿元 [1] 粤林合作成果 - 2024年在建援藏招商项目147个 累计完成到位资金73.8亿元 [2] - 东莞坚持"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产业援藏和智力援藏为两翼"的援建工作思路 [2] - 双方可在环保材料、生物科技、现代农业技术、特色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 [2] 产业互补优势 - 林芝拥有丰富的水能、林下资源、文化旅游资源 以及蓬勃发展的绿色工业和高原生物产业 [2] - 与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 [2] 配套活动 - 推介会期间举办了林芝农特产品展览展示 吸引了大量群众和企业参观购买 [3]
杨智赴东西湖区调研产业转型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5-14 00:34
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 - 强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2] -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2] -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 [2] 城乡融合发展 - 发挥超大城市综合优势 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 - 持续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2] -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2] 企业调研情况 - 调研华润雪花啤酒(武汉)有限公司、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创维Mini LED显示科技产业园、武汉楚兴技术有限公司、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1] - 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创新研发、产业转型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情况 [1]
看,大项目里的新亮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22:44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设 - 广东省广州市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及科学产业化关键枢纽 [2] - 项目建筑面积达9.35万平方米,800余名建设者冲刺年内竣工目标 [11] 装配式钢结构推广 - 江西省赣州市大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钢板、型钢施工替代钢筋混凝土施工,有利于节能降耗 [4] - 赣州市芦苇路小学教学楼项目采用节能型装配式钢结构,工人在加紧安装 [4] 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全国以项目方式申报工伤保险的工程项目同比增长9.4%,工程总造价金额同比增长4.8% [4] - 3月份工程项目申报数量1.8万个,占一季度总量的46.5%,申报总造价超8000亿元,占一季度总造价的43.9% [5] - 工程总造价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共182个,同比增长41.8%,工程总造价合计约3400亿元,同比增长39.1% [6] - 一季度全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2个百分点 [6] 交通运输项目占比最高 - 交通运输项目在各类重大项目中比例最高 [7] - 山东潍坊至江苏宿迁高速铁路项目稳步施工,江西G322宜黄县杉树坳至东陂段公路改建工程黄柏岭隧道正式进洞施工 [7] 城市更新项目进展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一季度新开工城市更新项目面积达89万平方米,建设封顶102万平方米 [8] - 安徽省合肥市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取得新进展,卫岗王卫片区8个地块开工建设,老合钢片区解危处置四期项目累计交房超八成 [8] 高新技术与清洁能源项目 - 安徽"8.6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于2月份开工,申报工程总造价近20亿元 [9] - 浙江江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通风兼安全洞顺利贯通,江苏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核岛安装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9] 区域协调发展项目 - 成渝地区一季度申报工程项目超5000个,同比增长14.6%,工程总造价约2500亿元,同比增长11.1% [10] -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决策投资33.37亿元,出资29.69亿元,项目覆盖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10] -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申报工程项目超4000个,同比增长5.6%,工程总造价约1900亿元,同比增长6.1% [10] 长三角地区项目进展 - 长三角地区一季度申报工程项目数量近1.1万个 [12] - 江苏、浙江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站前及相关工程正在推进,安徽铜陵市狮子山高新区加快推进省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12] 民生领域"小而美"项目 - 一季度工程总造价低于500万元的"小而美"项目有1.7万个,同比增长4.8%,工程总造价合计近280亿元,同比增长7.2% [13] - 多地改建学校教学楼、运动场、食堂、图书馆等设施,四川、重庆等地建设城市"口袋公园" [14][15] -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优化老年助餐服务,江西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等地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 [16][17]
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 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新华日报· 2025-05-13 21:41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 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 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 [1][2] -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新发展动力源 [2] -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发挥南京/环太湖/徐州科创圈创新策源作用 [2] - 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中结合各地科创和产业优势 [2]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 改革开放深化举措 - 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北联动产业园区平台作用 [2] - 承担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探索任务 [2] - 加快东西双向开放步伐 [2] 绿色低碳转型部署 - 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构建沿海新型电力系统 [2] - 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2] -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开拓增长新空间 [2] 民生保障与城乡发展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2] - 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2]
城势|茂名迎变:一座粤西城市的振兴“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03:11
城市经济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茂名GDP冲上广东城市排名第8位,超越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及湛江、汕头两个省域副中心 [1][7] - 2025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6%正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4%,工业投资增长29.4% [4]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11%,较2022年提升2.27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 [6][7] 核心产业布局 - 荔枝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2023年产量62.09万吨占全国1/4、全球1/5,85%农户从事该产业 [2] - 石油化工规上工业2022年总产值1805.86亿元,增加值444.39亿元,为全国首座千万吨级炼化与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2] -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8.86亿元居全省第一,2022-2025年一季度产值增速分别为5.80%、4.80%、2.50%和3.60% [6]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荔枝产业接入AI大模型使病虫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智慧果园驱动收益增长20%以上 [5][6] - 首创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整合数字农业科技、电商、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6] - 2024年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5个,计划投资额246亿元,佛茂联合招商模式落地项目59个,预计年产值108亿元 [2][10] 政策驱动与区域发展 - "百千万工程"推动茂名成为全省5个重点产业转移主平台之一,2021-2023年农业科研立项超300项,政府引导资金超6000万元 [2][11] - "五链共建"聚焦石化、零碳、汽车电子等产业,累计投入43亿元引进链主企业,2024-2025年启动T1000碳纤维、丙烯酸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 [9] - 县域医疗和教育功能强化,住院率保持90%以上,整合251所"麻雀学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2万个 [12] 赛事经济与消费拉动 - 十五运定向赛事吸引全国23省438名运动员及超10万人次观赛游览,配套"全运主题游"线路 [1][4] - 赛事下沉策略覆盖广东15个地级市,包括梅州、汕尾等非一线城市,促进区域消费流量导入 [4]
破浪前行:中国经济无惧风雨,勇立潮头
搜狐财经· 2025-05-13 02:28
中国经济基本面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完备的产业体系形成内部循环和协同发展能力 涵盖高端制造、传统制造及新兴产业全环节[3]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 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下游销售服务形成闭环生态 具备抗外部关税壁垒和技术封锁的能力[3] 内需市场优势 - 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支撑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升级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 涵盖日常消费至高端奢侈品全领域[4] - 国内市场具备"稳定器"功能 外部需求波动时可转向内需维持企业生产经营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4] 科技创新驱动 - 5G技术全球领先 基站建设数量与用户规模居前列 应用于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领域[5]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 医疗领域提升诊断效率 金融领域实现精准营销与风险评估[5] -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太阳能、风能、水能技术产能全球领先[6] 政策支持体系 - 政府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负担 减少社保缴费成本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6] -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 降低融资成本[6] - 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能源/水利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并创造就业[6] 区域与开放战略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合作与资源互补[7] -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贸区建设 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