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搜索文档
“做实政治监督 推动绿色发展”之二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8 00:31
生态治理成效 - 筼筜湖从污染严重的臭水湖转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 成为城市会客厅 [2][3] - 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24年1至7月水质指数同比改善3.18% [12] - 黄振芳家庭林场带动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至7300多亩 实现荒山变青山 [4][6] 经济发展转化 - 后洋村2024年集体收入达87.39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约2.8万元 [6] - 军营村通过碳票交易累计实现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年固碳量超过1600吨 [17] - 永泰县精酿啤酒小镇单次活动吸引近3万人次 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16] 监督机制创新 - 宁德市纪委监委2024年检查发现并推动整改153个问题 查处涉林领域问题37起 [7] - 莆田市创新"总分"监督机制 建立分级预警响应和数字木兰溪系统 [10][11] - 福建省建立分地域分领域分层级分阶段监督机制 推动生态治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作为 [14] 产业融合发展 - 后洋村推广林养 林种 林游融合新模式 发展牧业 花卉和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 [6] - 军营村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茶叶种植和民宿旅游实现增收致富 [17] - 永泰县推行"多证同发"审批模式 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 [16]
中国软实力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二:自信开放更有魅力
经济日报· 2025-08-18 00:23
全球软实力排名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从2024年全球第三跃升至2025年全球第二 [1] - 在八大支柱中的六项及三分之二具体指标上实现显著增长 [1] 文化载体海外表现 - 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上线约60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 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 [2] - 微短剧海外应用数量突破300款 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 [2] 文旅市场数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达32.85亿人次 同比增长20.6% [3] - 消费总额突破3.15万亿元 [3] - 离境退税销售额和退税额双双增长90%以上 [3] - 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 占入境外国人总量71.2% [3] 经济发展成就 - 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 - 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1年增长24.7% [4] 国际理念认可度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 多次写入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 [6] - 三大全球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6] - 联合国秘书长表示该理念体现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承诺和对联合国的支持 [6] 国际合作实践 - 共建"一带一路"开创全球协作新模式 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 [7] -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挖掘经济新动能 [5] - 去年1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深圳参观科技企业 [5]
向绿而兴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发展故事汇·第10期)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核心观点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显著成效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 [5][6][7]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 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3微克/立方米 降幅达36% [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国家 [7]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 较2012年提高28.8个百分点 [7]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3.7% 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7] 绿色转型进展 - 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超35% [8] -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8.6% 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3.2% [8] -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86% 超全球新增装机一半 [8] -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8]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70% 连续10年全球第一 [8] 生态建设成果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超30% 森林覆盖率超25% [9] - 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建成572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9] - 设立三江源等5个国家公园 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 [9] 行业实践案例 钢铁行业 - 首钢迁安钢铁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 通过3117个无组织排放点智能监控 [12][13] - 应用高炉煤气净化与焦炉煤气深度脱硫技术 成为多家车企优质供应商 [13] 新能源产业 -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建设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国家第一批大型风光基地建成并网 [17] - 预计203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 形成"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生态模式 [17] 跨区域治理 - 长三角三省市联合治理太浦河 拆除污染企业腾退土地68亩 [14] - 建立跨省份河长协同机制 实现流域水质根本改善 [14] 生态保护 -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超7万只 建立550亩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15][16] - 实施系统化野化训练 促进珍稀物种种群恢复 [16]
“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17 21:47
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 中国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为全球树立成功范例 [1] - 河北承德通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和发展林业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1] - 贵州龙里发展刺梨种植与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年产值上亿元 [1] - 广西聘用农民为生态护林员,促进生态保护与就业结合 [1] 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在"以竹代塑"领域取得突破,研制出竹缠绕复合管道、管廊,减少碳排放 [1] - 农林废弃物被转化为可再生生物质能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1] - 通过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抗病虫害、抗火耐火的优良树种,提升森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 国际合作与绿色转型 - 中国在绿色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 -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绿色园区,推动光伏发电、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合作 [2] - 智慧农业、沙漠绿化和碳捕获技术是未来中埃合作潜力领域 [2] 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 -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显著进展 [2] - 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推动绿色金融合作,为全球绿色发展树立典范 [2] - 中国对《巴黎协定》等关键协议的达成作出建设性贡献 [2] 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 - 中国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2] - 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0:07
塞罕坝林场转型 - 三代林场职工将塞罕坝从荒原变为百万亩人工林海[1] - 林场通过碳汇交易实现收入持续增长 将林海转化为碳库[1] - 2017年塞罕坝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代表中国人工造林成就[1] 中国生态建设成就 - 中国人工造林规模全球第一 持续贡献地球绿化[1] - 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2] - 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4亿人口坚持绿色低碳转型[2] "两山"理念国际化 - 浙江安吉余村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源地吸引国际考察[3] - 2016年联合国发布专题报告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经验[3] - 理念被国际专家称为"独特的中国礼物" 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3] 全球生态治理参与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提供生态公共产品[3] - 为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3]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获国际响应[3]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 “武汉造”
人民日报· 2025-08-17 13:19
武汉新质生产力发展 - 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14] - 东风汽车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搭载DF30芯片,计划明年量产上市,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增长152% [15] - 武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产线设计年产能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需求 [15] 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16]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光信号传输速度大幅提升 [16] - 华工科技研发出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精度达0.01毫米 [16] 未来产业布局 - 武汉锚定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13个细分领域 [17] - 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华中地区完成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 [17] - 设立百亿元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推动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20% [16][17] 生物医药创新 - 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适用于肝硬化治疗 [14] - 马应龙药业建成中药软膏智能工厂,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15]
看见美丽中国丨三江源20年蜕变:千湖归来 “中华水塔”焕新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08:44
生态文明建设 - "两山论"提出二十周年 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1] -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 每年为下游输送近千亿立方米优质水源 维系中国及亚洲水生态安全[3] - 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海拔超4000米 星宿海区域由无数湖泊沼泽组成 在阳光下呈现星点光彩[4] 生态退化问题 - 20年前三江源曾出现严重沙化 湖泊大量消失 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一度断流[6][8] - 玛多县曾被称为"千湖之县" 湖泊数量从4000多个锐减至1800多个[12][14] - 黑土滩现象严重 草场退化 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影响整个源头生态系统[16][18][20] 生态治理措施 - 2005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 实施沙化治理/退牧还草/消灭鼠害等措施[23] - 采用免耕机生态补植 草籽种植后植被盖度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25][37] - 设置招鹰灭鼠架防治鼠害 通过老鹰控制鼠兔数量[27] - 实施科学放牧管理 测算草场最高载畜量 超7万牧民易地搬迁[29][33] 治理成效 - 湖泊数量从1800个恢复至5849个 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扩大19/24.5平方公里[37] - 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超6%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37] - 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 增长近4倍[41] - 雪豹/藏狐/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显著恢复[43][44]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浙江省委书记王浩、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等,出镜《焦点访谈》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06:48
内蒙古绿色能源转型 - 内蒙古电力装机中火电占比已降至46%,相比2020年的83%显著下降,四年节约标准煤1.95亿吨[5] -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库布齐沙漠新建50万千瓦光伏项目预计本月并网[5] - 新能源发展取得六个全国第一: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6] - 晶硅行业绿电比重超40%,算力产业绿电使用比例达85%,全社会电力消费绿电占比36.7%[6] - 2024年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4000万千瓦,年末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亿千瓦时[8] - 已建成8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超7500亿度,其中新能源超870亿度[6] 浙江生态经济发展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0.2%,历史性超过火电,煤炭消费占比降至40%以下[11] - 单位GDP能耗降幅超38%,位居全国前列,以全国1.1%土地创造全国6.7%经济总量[11][12]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12] - 丽水云和梯田推广"稻田养殖"模式,年产生态农产品15万斤,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12] -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7.83万元和4.28万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首位[13] 重庆绿色产业升级 - 重庆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9.5%[15] - 中国长安汽车建成光伏装机266兆瓦,2024年消纳绿电超1亿度,减少碳排放9.1万吨[16] - 缙云山拆除违建10多万平方米,修复生态空间70多万平方米,发展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15] 三地绿色转型成效 - 内蒙古以年均1.4%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1%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6] - 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9] - 重庆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改革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经验[17]
纪录片丨山水长歌
新华社· 2025-08-17 04:08
生态转型成效 - 浙江安吉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 良好生态环境持续带来收入 各种产业随之发展 [2] - 山东威海环翠区龙山从建筑石材集中开采区转型 采石立面变为九曲情人街 碎石山谷变为龙湖 矿坑变为剧场 周边村民成为绿水青山受益者 [2] - 乌江流域通过生态治理将"牛奶河"变成"清水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再现碧波荡漾 化屋村奇秀风光与古朴风情交相辉映 [2] 林区经济转型 - 黑龙江伊春从伐木转向种树苗 发展林下经济 蓝莓 桦树汁等系列产品走入市场 [3] - 绿色林海孕育金色未来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 美丽生态迤逦舒展 美丽经济蓬勃不息 [3] 宏观增长数据 - 生态转型带来10%的经济增长 [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17 03:23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 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1] - 海南长臂猿作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至7群42只 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1] - 通过扩大保护区 补植乡土树种 建设28条空中廊道等措施提升栖息地连通性[1] 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 国家公园划定了17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修复生态系统并改善迁徙通道[2] - 设立大熊猫 虎豹 长臂猿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推动濒危物种高水平保护[2] - 实施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覆盖全区域[5] 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茶文旅融合带动产业 建设特色文旅项目盘活资源[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 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4] - 提供6500余个公益性岗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5] 科研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暑期接待38个研学团队约4000人 开展自然环境教育[3][4] - 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5] - 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黄腹角雉数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5] 物种恢复成果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5] - 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