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搜索文档
习主席宣布重大能源目标: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将达36亿千瓦
新华网· 2025-09-25 01:20
气候目标 - 中国宣布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达2020年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目标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1] 政策实施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 - 目标对照《巴黎协定》要求制定 体现最大努力 需中国自身艰苦努力和有利国际环境 [1] - 中国有决心兑现承诺 呼吁各方积极行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拉琼:在云端书写“藏电铁军”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9-25 01:13
雅鲁藏布江奔腾在318国道旁的尼木峡谷里,拉琼站在山脚望着崇山峻岭,清晰地记得,每次从山脚手 脚并用爬到位于山脊或山顶的作业点位,往往需要三五个小时。从天蒙蒙亮时出发,等回到项目部时已 是满天繁星,这是近两年他在电网工程建设项目上的工作常态。 拉琼现任国网拉萨供电公司建设部业主项目经理,一年前的春夏之交,正是拉萨市尼木县新能源110千 伏送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也是他在建设一线最为奔波忙碌的日子。 化身"蜘蛛侠",筑塔在群山之间 拉萨市尼木县新能源110千伏送出工程起始于尼木县霍得村,终止于曲水县茶巴拉乡,新建线路39.6公 里、98基铁塔,海拔高度在3800米至5000米之间,建设点位基本位于坡度60至80度的峭壁之上,难度可 想而知。 在2023年9月该电网工程启动前,95后拉琼被任命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成为国网拉萨供电公司最年轻的 项目经理。 相较于平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崇山峻岭上的施工现场可以形容为"在云端",每天早出晚归爬山也成为 拉琼工作的"必要条件"。拉琼坦言,将输电线路建在山腰之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尼木峡谷是拉萨、日 喀则地区电网主要通道,当时山上已有两条10千伏、一条35千伏、两条110千伏 ...
谭天伟院士:第三代生物制造技术将解决“碳中和”问题
DT新材料· 2025-09-24 16:04
【DT新材料】 获 悉, 9月14日,"第二届国际绿碳科学大会(ICGC 2025)"在青岛开幕,首届" 绿碳杰出成就奖 "颁发,何鸣元、谭天伟、米夏埃 尔·格雷策尔三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在 绿色生物制造领域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 是中国生物化工领域的领军者,以创新驱动生 物炼制行业变革,系统推动我国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建设与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会议期间, 《中国科学报》记者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学报》 :作为中国生物化工领域的领军者,你对获得首届"绿碳杰出成就奖"有何感想?你认为中国发展绿色生物制造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 核心价值是什么?未来十年,绿色生物制造的最关键突破点会在哪些方向? 谭天伟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的团队,属于所有为中国绿色生物制造事业奋斗的同仁。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生物制 造"这一战略方向重要性的认可。 中国发展绿色生物制造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条 "不减增长、只减排放"的发展新路径,是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的关 键。 未来十年,绿色生物制造领域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智造、 ...
氢氨双燃料燃气轮机机组问世,绿电转型有了新引擎
36氪· 2025-09-24 13:49
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又有新突破。 由远景科技集团投资的上海慕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氢氨双燃料燃气轮机机组,于今年9月在 内蒙古赤峰基地顺利完成总装下线,即将走向市场。 氢氨双燃料燃气轮机,是一种能同时或交替使用氢气和氨气作为燃料的燃气发电设备。由于使用氢气、氨 气这两种清洁燃料发电,氢氨燃气轮机可以大幅降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带来的碳排放,因而成为实现 "零碳 电力" 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全球仅日本三菱重工和IHI掌握了相关技术,欧美厂商尚未实现突破。 图注:慕帆动力的氢氨双燃料燃气轮机 打破国外垄断的氢氨双燃料燃气轮机机组,则来自于一家中国创业公司。 慕帆动力成立于2015年11月,由总经理林钢领衔的德国海归团队创立,总部位于上海。这支团队深耕绿色 能源领域,专注于新一代零碳泛氢燃气轮机的研发,曾获得远景能源、启明创投、高瓴创投等产业方和投 资机构的投资。 这款燃气轮机的问世,并非常规的单点技术突破。正如GPU之于大模型产业链的位置,氢氨双燃料燃气轮 机是扼制绿氨产业链咽喉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目前在绿氨产业链中,生产和储运技术均相对成熟,而配套的绿氨燃料发动机则成为最后的卡点。目前 ...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沪举行,陈吉宁致辞,孙金龙李殿勋龚正共同启动大会
第一财经· 2025-09-24 12:34
李殿勋说,当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日益增强的共同关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 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更好为中国乃至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湖北作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所在地,近年来坚定贯彻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碳交易、碳核算、碳金融等产业链初步形成, 绿色生产力不断壮大。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依托和用好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功能作用、湖北 的区位条件和区域碳市场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 业生态化,为更好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 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碳市场建设为牵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今天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共同启动大会。 陈吉宁指出,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庄严宣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奋 进方向、提供了根本 ...
孚能科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025华夏ESG实践环境友好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09:46
公司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为软包动力电池企业 专注于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核心市场布局围绕绿色出行和智慧能源 并拓展特殊应用等新兴市场[1] - 技术开发方向包括半固态/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电芯技术、新化学及电化学体系储能技术、正负极材料研发技术[1] 碳排放管理成果 - 构建总经理-ESG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部为核心的能源与气候变化治理架构[2] - 建立覆盖范围1、2、3的全维度碳排放核算体系 实施碳管理五步法路径[2] - 2024年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排放较2023年分别下降15.0%、22.3%、14.8%[2] - 连续4年实现特定产品碳中和并获得DEKRA认证 连续3年获得ISO 14064碳盘查核查认证[2] - 赣州基地连续2年完成ISO 14068碳中和认证 符合ISO 14068标准下"零碳工厂"要求[2]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 2024年全年用水量较上年下降4.55% 循环用水总量达484.1万吨[2] - 镇江基地通过热能梯级利用、智能水蓄冷等技术实现单厂能耗降低18%[2] - 赣州基地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2] 包装材料循环利用 - 赣州新能源基地可循环包装使用比例达99.69%[3] - 四轮车电池包国内运输全部使用钢制料架 实现100%回收利用率[3] - 电池模组采用可回收塑料围板箱 回收利用率达100%[3] - 锂电芯使用可回收吸塑盒包装 回收利用率达90%[3] 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管理 - 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管理等环境议题纳入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评估审核指标[3] - 2025年发布《供应链节能降碳倡议书》 向供应商宣贯绿色发展、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等要求[3]
阳光电源:承诺2028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 2025华夏ESG实践低碳领先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09:4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及充电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主要产品包括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及传动产品、储能系统、水面光伏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控及电源系统、充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 [1] - 核心产品光伏逆变器通过TÜV、CSA、SGS等多家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与测试 已批量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截至2024年12月底 公司在全球市场已累计实现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装机超740吉瓦(GW)[1] 气候目标与战略 - 公司设定气候目标 承诺2028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范围1+2) 2038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范围1+2+3) 2048年实现供应链净零排放(范围1+2+3)[2] 范围一减排措施 - 电动汽车逐渐取代燃油车 不再新增燃油车 电动叉车取代燃油叉车 [3] - 推进食堂气改电方案 新建食堂均为用电类型 [3] - 公司配电系统不再新增含SF6的环网柜 [3] 范围二减排措施与成效 - 提高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 实施节能改造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3] - 2024年公司节约电力约2525兆瓦时(MWh) 绿色电力使用比例达70% [3] - 2024年单位产品生产能耗为0.0843千克标煤/千瓦 较2020年下降11% [6] - 能源管理体系部署及能源生产率(EP100目标)为33.67万元/兆瓦时(MWh) 较2018年提升40% [7] 范围三减排措施 - 要求供应商提供碳盘查和物料碳足迹数据 逐步建立公司供应商物料碳数据库 [4] - 对供应商进行ESG审核和评估 提高绿色包装材料使用率 [4] - 优化运输路线和物流网络 提高运输车辆中电动和混动车辆比例 开发及推广低碳产品 [4] - 2024年完成139家供应商碳盘查和66颗产品碳足迹的物料数量 [8] 碳抵消与低碳成效 - 购买碳信用抵消不可避免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 [4] - 2024年公司首次在自愿减排市场(VCS)购买碳信用额度 项目类型覆盖植树造林、风能发电、高效灶炉等 [4] - 全年共抵消54.23%公司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 [5] - 2024年全球范围内生产及运营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RE100目标)为70% [5]
华利集团:破解产业链协同难题| 2025华夏ESG实践低碳领先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09:41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专注于运动鞋的开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产品涵盖运动休闲鞋、户外靴鞋、运动凉鞋/拖鞋等全品类 满足专业运动及日常穿搭需求 [1] - 2024年公司年产量达2.23亿双 是Nike、Adidas、Converse、Vans、UGG、HOKA、On、New Balance、Puma、Asics、Under Armour、Reebok、Lululemon等重要合作伙伴 [1] - 公司于2021年4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证券代码300979 注册资本11.67亿元人民币 注册地为广东省中山市 [1] 碳中和战略目标 - 2024年8月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官方验证 成为同时获得近期目标和净零目标双认证的企业之一 [2] - 近期目标以2022年为基准 2032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绝对排放量减少50.4% 范围三购买商品和服务排放量减少30% [2] - 长期目标以2050年为基准 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量减少90% 范围三排放量减少90% 实现全价值链净零排放 [2] 供应链脱碳行动 - 发布《供应链脱碳行动声明》 要求供应商提交第三方认证的ISO 14064-1组织碳核查报告或LCA产品碳足迹报告 2024年共有96家供应商参与 占采购额39.1% 核算范围三类别一排放量达71.4万吨 [3] - 建立三重驱动机制 将碳管理纳入供应商ESG评估体系 联合开发低碳工艺与材料 推广可再生能源 探索碳金融工具参与碳交易体系 [3] - 2024年8月委托莱茵检测认证服务公司依据ISO14064-1:2018标准 对16家核心工厂开展范围一及范围二系统性核查 覆盖原材料加工、生产制造、能源消耗全链条 [3] 环境管理披露与评价 - 2024年9月通过CDP平台首次完整披露环境管理信息 提供涵盖环境政策、碳排放强度、供应链气候韧性等16项核心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4] - 2025年2月CDP公布2024年度评分结果 公司在气候变化和水安全首次参评均获得B级评价 [4] - 专家评价指出公司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生产技术革新 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构建低碳生产新模式 成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先锋代表 [4]
大众中国:建立供应商碳减排指导机制| 2025华夏ESG实践环境友好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09:39
文/华夏ESG观察联盟 2025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启动"能源年"专项行动,推行逾100项节能降耗措施,仅上半年便实现 单车能源消耗同比下降逾10%。针对汽车制造中热能消耗高、碳排放集中的环节,集团开展了多项技术 创新试点,如自产沼气系统、工业热泵技术等,持续升级绿色制造体系。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环境友好理念延伸至供应链管理方面,与合作伙伴联合探索动力电池与汽车塑 料的闭环回收解决方案,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二次污染风险。集团还建立了供应商碳减排 指导机制,分享脱碳最佳实践,支持合作伙伴开展绿色制造项目,形成从原材料到整车交付的全链条绿 色协作网络。 在生产之外,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长期投入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公益行动助力生态脆弱地区应对气 候变化和生态退化带来的挑战。2025年,为期十年的"绿带行动"公益林项目落地宁夏,成功买入十年规 划中的第五年,并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与吴忠市的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自2019年启动以来, 项目已在中国六个生态脆弱地区累计种植超过430万棵适生乔灌木,造林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相当 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华所有工厂占地面积的总和。 专家点评:大 ...
孚能科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2025华夏ESG实践环境友好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4 09:36
公司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为软包动力电池企业 专注于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以绿色出行和智慧能源为核心布局市场 拓展特殊应用等新兴市场[1] - 技术开发方向包括半固态/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电芯技术、新化学及电化学体系储能技术、正负极材料研发技术[1] 碳排放管理与减排成效 - 构建以"总经理-ESG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部"为核心的能源与气候变化治理架构[2] - 建立覆盖范围1、2、3的全维度碳排放核算体系 采用"碳核算-碳计划-碳减排-碳抵消-碳披露"可持续碳管理五步法[2] - 2024年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排放较2023年分别下降15.0%、22.3%、14.8%[2] - 连续4年实现特定产品碳中和并获得DEKRA认证 连续3年获得ISO 14064碳盘查核查认证[2] - 赣州基地连续2年完成ISO 14068碳中和认证 符合"零碳工厂"要求[2] 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制造 - 全年用水量较上年下降4.55% 循环用水总量达484.1万吨[2] - 镇江基地通过热能梯级利用、智能水蓄冷等技术实现单厂能耗降低18%[2] - 赣州基地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2] - CDP气候变化评级获B级[2] 绿色包装与循环利用 - 赣州新能源基地可循环包装使用比例达99.69%[3] - 四轮车电池包国内运输全部使用钢制料架 实现100%回收利用率[3] - 非快递包装的电池模组采用可回收塑料围板箱 回收利用率达100%[3] - 锂电芯使用可回收吸塑盒包装 回收利用率达90%[3] 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管理 - 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管理等环境议题纳入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管理重点议题[3] - 环境议题纳入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评估审核管理指标[3] - 2025年发布《供应链节能降碳倡议书》 向供应商宣贯绿色发展、绿色采购、清洁生产、减碳降碳等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