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光刻技术与光刻胶材料的进展与未来趋势(附72页报告)
材料汇· 2025-09-25 13:47
点击 最 下方 "在看"和" "并分享,"关注"材料汇 添加 小编微信 ,遇见 志同道合 的你 正文 内容摘要 综述了光刻技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平面工艺到 21 世纪 极紫外光刻( EUVL ) 的发展历程 重点 解析了 深紫外光刻( DUVL ) 、 电子束光刻( EBL ) 、 纳米压印光刻( NIL ) 等传统与新型技术的核心参数 (如 EUVL 的 13.5nm 波长、 5nm 及以下工艺节点) 详解了 光刻胶的核心成分(成膜树脂、光引发剂等)、分类(正性 / 负性、化学放大 / 非化学放大) 及 分子玻璃光刻胶 、 量子点光刻胶 等特殊类型 , 分析了 光刻技术与光刻胶的性能优化策略(如提高分辨率、机械性能) ,指出当前 面临的分辨率极限、成本高昂及环境影响 三大挑战, 并展望了 跨学科合作 、 智能化光刻 和 多功能集成 的未来方向,其中 EUVL 已在 2019 年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先进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技术。 文章思维导图 (旋转 90 °阅读) | :4 农需员芯翁型高主勤IA 网郑w | | | --- | --- | | :星际本 ○ 木克に天子 备到基 | 翅去一郎ぼ←共同←湯 ...
谭天伟院士:第三代生物制造技术将解决“碳中和”问题
DT新材料· 2025-09-24 16:04
【DT新材料】 获 悉, 9月14日,"第二届国际绿碳科学大会(ICGC 2025)"在青岛开幕,首届" 绿碳杰出成就奖 "颁发,何鸣元、谭天伟、米夏埃 尔·格雷策尔三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在 绿色生物制造领域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 是中国生物化工领域的领军者,以创新驱动生 物炼制行业变革,系统推动我国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建设与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会议期间, 《中国科学报》记者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学报》 :作为中国生物化工领域的领军者,你对获得首届"绿碳杰出成就奖"有何感想?你认为中国发展绿色生物制造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 核心价值是什么?未来十年,绿色生物制造的最关键突破点会在哪些方向? 谭天伟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的团队,属于所有为中国绿色生物制造事业奋斗的同仁。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生物制 造"这一战略方向重要性的认可。 中国发展绿色生物制造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条 "不减增长、只减排放"的发展新路径,是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的关 键。 未来十年,绿色生物制造领域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智造、 ...
谭天伟院士:第三代生物制造技术将解决“碳中和”问题
生物制造产业前景与战略价值 - 生物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前瞻领域 全球各国智库对此高度重视[4] - 本世纪末生物制造产品可覆盖70%化学制造产品 到2050年将占全球制造业1/3[4] - 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当前产业规模不足8万亿美元[4] 生物制造技术代际演进 - 第一代生物制造以玉米为原料 第二代以秸秆为原料[5] - 第三代生物制造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称为未来生物制造[5] - 第三代技术普及将极大推动解决碳中和问题[5] 中国绿色生物制造战略意义 - 提供不减增长只减排放的发展新路径 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5] - 是破解发展与降碳两难命题的关键[5] - 系统推动中国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建设与发展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2] 未来十年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 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智造[5] - 二氧化碳到长链化学品的生物转化[5] - 生物-化学耦合过程的集成与强化[5] 二氧化碳利用的科学与工程挑战 - 科学挑战在于高效捕获和活化惰性二氧化碳分子 需设计超越自然光合作用效率的全新酶催化剂和光-酶耦合系统[5] - 工程挑战在于将高效但脆弱的生物系统进行工程放大 设计稳定连续低成本运行的反应器[5] - 需从仿生走向超生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是从0到1再到100的全面挑战[5] 跨学科融合机制 - 构建项目共同体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设立项目实现多学科协同攻关[6] - 构建平台共同体 建设跨学院共享实体平台促进多学科思想碰撞[6] - 构建人才共同体 通过双导师制跨学科课程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新生科研力量[6]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改革课程体系 增设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工程伦理等跨学科课程[6] - 改变评价方式 鼓励前沿性探索性研究并容忍失败[6] - 重塑师生格局观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战略家的复合体 科研为解决真问题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6] 中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的定位 - 中国正处于从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7] - 在应用研究产业化和市场规模上已具备优势[7] - 倡导基于规则的开放国际合作模式 基础研究广泛开放 关键技术领域推行创新联盟模式 核心竞争力领域依靠自身突破[7] 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 第五届论坛聚焦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9] - 设置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专场[10] - 包含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和非粮生物基材料四大专场[12] - 设置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和100+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12]
“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青年学者对话资深专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7-08 10:56
基础研究青年学者的困惑与对策 - 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成果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青年学者在初期易产生困惑 [1] 研究方向选择策略 - 选择研究方向需兼顾前沿性与应用价值,关键在于找到学术热点与实际问题的交汇点,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 [2] - 青年科研人员可采取"热点中的冷门"策略,在热门领域内寻找未充分探索的细分方向,例如将大模型应用于不同医学场景 [2] - 同时关注"冷门中的潜力",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可能因技术变革迎来新机遇,如传统微生物学因合成生物学兴起而焕发新生 [2] - 判断研究潜力需考察科学问题的可扩展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需求,定期与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交流有助于动态调整方向 [2] 职业发展压力应对 - 采用"双轨制"研究模式,同时推进短期可产出成果的项目与长期攻坚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开展多年实验的重大课题时并行进行数据挖掘等较易发表的研究 [3] - 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每年完成部分关键实验或理论构建,保持进展的同时产出阶段性成果 [3] - 建立个人学术标签,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独特研究特色,通过系列研究积累学术声誉 [3] 跨学科合作机制 - 高效跨学科协作需克服学科壁垒、沟通障碍与利益分配等障碍,合作各方需形成"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对方学科 [4] - 合作应聚焦具体交叉科学问题而非泛泛交流,定期组织问题导向的研讨会,围绕明确研究目标推进 [5] - 高校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实施联合聘任等举措促进人才"物理融合",有效推动跨学科合作 [5] - 尊重不同领域研究成果认可模式差异,尽早明确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是保障跨学科合作可持续性的关键 [5]
发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的天体现身
科技日报· 2025-06-04 01:12
天体发现 - 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联合团队发现新型天体ASKAP J1832-0911,每44分钟发射一次持续两分钟的无线电波和X射线脉冲 [1] - 这是首次在X射线下探测到长周期瞬变(LPT)物体,为解开类似神秘信号来源提供新线索 [1] - 团队利用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时观测到该天体 [1] 天体特征 - 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确认10个LPT天体,但信号成因及规律活动间隔仍是未解之谜 [2] - ASKAP J1832-0911可能是一颗磁星或双星系统中高度磁化的白矮星组合,现有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观测现象 [2] - 该天体的瞬态X射线特征为理解其本质开辟新途径,需同时解释X射线和无线电波两种辐射 [2] 研究意义 - 发现有助于缩小天体身份范围,为探索其真实性质提供宝贵线索 [2] - 突破性进展可能揭示全新物理机制或恒星演化模型 [2] - 研究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是全球科学家合作的成果 [2] 观测技术 - 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步观测首次获得这类天体的X射线辐射数据 [3] - 天体的规律性活动刷新人类对天体行为的认知,为恒星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3]
文科也能发Nature:华人学者发现“转向惩罚”——转换研究方向,会降低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6-01 03:37
研究方向转换的影响 - 研究人员转换研究方向可能导致论文引用量下降 且转换幅度越大 影响越显著 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向惩罚" [2] - 分析2580万篇科学论文和170万个专利发现 转向惩罚普遍存在于所有科学和专利领域 且过去50年程度不断加剧 [4][5] - 转向幅度越大 与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越弱 论文发表成功率越低 成为高被引论文概率更低 专利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5] 新冠大流行的特殊案例 - 新冠大流行期间许多研究人员转向新冠研究 虽然新冠研究整体影响力较高 但偏离初始领域越远的研究影响力下降越显著 [7] - 跨学科研究人员(如生态学 人工智能 建筑学)为新冠监测 影响分析和疫苗研发做出重要贡献 显示非专业领域人员也能提供价值 [9] 缓解转向惩罚的策略 - 将新方向成果发表在之前发表过的期刊上 接触熟悉读者可减轻转向惩罚 [7] - 跨学科团队虽初期磨合耗时较长 但最终创造的突破性知识远多于单一学科团队 [10] 科研评估体系的反思 - 论文引用量作为影响力指标存在局限 科研评估需建立更能体现跨学科合作价值的评价维度 [10] - 科学进步需要渐进式变化和突破 但全球性挑战(如传染病 气候变化)亟需研究人员突破原有领域和范式壁垒 [10] 学术界的观点分歧 - 研究显示转向惩罚对科学家职业前景不利 但Nature社论认为方向转换应受激励 新冠案例证明了其价值 [8][9] - 科学界需要保持对新兴领域开放态度 与不同领域研究者合作能为传统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