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12: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
新华时评|端午细品家国情
新华社· 2025-05-30 03:37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是屈原,其诗歌体现了家族自豪、国家深情、民生关切、志节坚守和英雄礼赞等精神内涵 [2] -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经典名句 [2]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 端午节由历法确定,但其生命力源于人文底蕴,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3] - 端午节承载着崇德向善的文化力量,成为民族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 - 节日风俗和先人辞赋的传承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3]
大手牵小手,军娃更像“兵”
人民网· 2025-05-30 01:20
军事主题活动 -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在"六一"前夕开展"大手牵小手"军事主题活动,包括步兵占领高地、通信兵联络、医疗兵转送伤员、炊事兵备菜烹饪等模拟军事任务 [1] - 活动由幼儿园老师和省军区直属队官兵共同引导,孩子们成功完成各项军事任务 [1] - 幼儿园与家庭、小学、部队建立"家、园、校、军"四位一体的联教联育模式,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常态化开展军事主题活动 [1] 日常军事训练 - 幼儿园每天上午组织孩子们在省军区直属队战士带领下进行站军姿和自编军体拳锻炼 [1] - 体育教师表示这是军娃们的必修课,孩子们动作规范有模有样 [1] - 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战士和孩子们共同参与 [1] 红色教育 - 幼儿园通过广播在午餐前播放小英雄雨来等红色故事 [2] - 孩子们喜爱王二小、小兵张嘎等抗日英雄故事,课间常模仿故事情节 [2] - 幼儿园开展演绎红色经典故事等主题教学活动 [2] 特色教学活动 - 利用草坪土堆和壕沟设置"阵地",男娃进行军事游戏 [2] - 女娃骑扭扭车在操场规定路线内模拟运送物资 [2] - 副园长表示将军队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特色教育模式 [2] 教育模式创新 - 建立以家庭为焦点、园所为支点、学校为重点、部队为定点的常态化互动模式 [1] - 通过特色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培养军娃爱国情怀 [1] - 每月开展园所开放日,战士入园教军娃整理内务、讲红色故事 [1]
“我要再加把劲,让红色故事更好流传下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1 22:12
新四军老兵高维田的生平事迹 - 高维田1925年9月出生于安徽天长金集镇,即将年满百岁,目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2] - 1943年6月,18岁的高维田与3名朋友自发加入新四军二师独立旅,成为战士 [3] - 参军后经历严格军事训练,初期仅分配一把枪和三颗子弹,多人共用武器是常态 [3] - 1944年9月因战斗表现突出光荣入党,抗战胜利后继续参加解放战争 [5] - 1958年随部队集体调往北大荒垦荒戍边,1963年转业回乡任水电局局长等职,1984年离休 [5] 抗战经历与战术细节 - 首次战斗采用游击战术:一个班分两批轮换开火,打完即撤,避免正面硬拼 [4] - 1943年9月在八百桥阻击日军时,通过夜间伏击成功切断日军水路后勤运输线 [4] - 战术核心为"打完就走、绝不恋战",以最小代价完成任务并保障安全 [4] 离休后的社会贡献 - 坚持到企业、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近期为金集中学作报告 [5][6] - 育有7名子女,现由72岁长女高慧照料,仍拒绝减少宣讲活动 [6] - 自述"从生死线过来的老战士不多了",致力于传播红色故事和精神 [6] 天长市红色历史保护工程 - 天长是淮南抗日根据地前沿,1941年抗大八分校在此培养2500余名军政干部 [6] - "青听兵语"项目历时2年,收集101名老兵事迹,整理200余件实物及百余小时影像 [6] - 目前全市健在抗日老兵仅剩3人,项目负责人称抢救记忆是"与时间赛跑" [7]
家国万里,从家庭叙事看超大城市文明治理的上海方案
新浪财经· 2025-05-21 06:34
家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 活动以"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为主题,通过多组家庭分享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上海城市文明底色 [1] - 活动形式包括寻找"最美家庭"、创评"文明家庭"、组织"时光故事会"等,旨在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定位的家庭文明 [3] - 主办方强调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基础单元,以家庭文明助推社会和谐,形成超大城市特色的建设路径 [3] 家风传承案例 - 徐光启后人展示引种甘薯的"传家宝",体现家族"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家训 [5][7] - 黄炎培曾孙讲述家族"拳拳爱国者"家风,展示先辈为革命牺牲的事迹 [7] - 金氏家族24代人守护董其昌所赠牡丹"粉妆楼",1995年将其捐赠国家成为"传国宝" [8][10] 家国情怀实践 - 卢扣章家庭三代从事飞机制造,参与C919等60余架飞机装配调试工作 [13] - 朱瑞霞家庭全员参与船舶工业,涉及航母、LNG船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13] - 王腾蛟家庭三代分别参与抗日战争、铁路公安和消防排爆工作,均获二等功表彰 [14] 多元家庭融入 - "玉米之家"巫永睿夫妇从海外归国建立实验室,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 [17] - 新上海人杨晓月家庭通过诚信经营和社区服务融入城市生活 [17] - 尼泊尔籍人士那哲受父辈影响留沪工作,管理60人跨国团队并安家上海 [18] 新时代家庭教育 - 心理实验"三分钟对视"揭示城市家庭沟通问题,促进亲子关系改善 [20] - 林琳家庭通过社区教育读书会帮助截肢儿子重建生活信心 [20] - 汤贤懿家庭以跑步运动为纽带,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20] 上海特色建设机制 - 自1980年代起持续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新时代创新推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 [22] -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在精准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形成家庭文明建设"上海方案" [21][24] - 活动旨在让优良家风走出家庭,为城市发展贡献"家力量" [24]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19 22:01
当代中小学生偶像趋势 - 山东平度女孩万琪以屠呦呦为偶像,高分报考药学专业,目标是推动脑血栓治疗研究[1] - 河北秦皇岛小学调查显示选择科学家为偶像的学生比例显著上升,课程设置突出钱学森、南仁东等科技先驱[1] - 云南禄劝中学学生追星中科院院士杨德仁,反映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敬现象[1] 科学家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 - 空间站、智能设备等科技成果直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推动课堂讨论与作文主题[1] - 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被赋予时代意义,促进青少年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1][2] - 科研人员在航空航天、AI、芯片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精神传承链条[2] 科学教育实施路径 - 家长通过科普绘本、纪录片培养孩子探索欲[2] - 学校需加强科学课程设置与课后服务,提升实践探究比例[2] - 社会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资源,企业援建薄弱地区科学场所[2] 榜样教育的深层价值 - 青少年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十年冷板凳"的坚持精神与国家情怀[3] - 大国工匠、基层工作者等奋斗者群体共同构成育人教材[3] - 新时代需引导青少年以爱国报国为目标实现精神成长[3]
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 2025-05-18 22:02
思政教育方法论 - 思政课程需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1] - 采用历史人物真实事迹(如青年毛泽东手稿、林觉民《与妻书》)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2] - 教学资源需结合动态互动机制,使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内容[2] 教学实践案例 - 延安"雷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痛点即机遇",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如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获创业大赛奖项)[3] - 结合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基层服务(12345热线)等社会变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3] - 学生通过返乡实践(如藏族学生讲解生态政策)实现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应用[3] 教学成效反馈 - 学生认知从"背景音"到"导航仪"再到"人生工具箱"的转变,体现思政课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3] - 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主动行为转化(如创新项目、政策宣讲)而非单纯理论记忆[3]
云梦秦简之思(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5-18 22:02
云梦秦简考古发现 - 云梦县因出土1155枚秦简及80枚残片而闻名 这些简牍包含约4万字秦隶书写内容 涉及战国末期至秦始皇时期100余年历史[1] - 简牍内容涵盖秦朝律法制度、行政文书、编年纪事、为吏之道及医学占卜家书等领域 形成完备律法体系[1][2] - 出土中国最古老木牍家书 包含士兵黑夫和惊于公元前223年所写家书 反映个体叙事与家国情怀[2][3] 秦简历史价值 - 秦律体现当时世界先进律法制度 如置吏律规定官员调任不得携带原佐吏 传食律要求官吏出差食宿从简[2] - 田律规定春季禁止伐木山林 夏季禁止夜草为灰 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一脉相承[2] - 算术竹简显示圆周率为3.2 表明秦代已掌握比3更精确的圆周率计算方法[2] 文物保存条件 - 云梦泽高地下水位及青膏泥密封习俗使竹简木牍与氧气隔绝 虽经2000余年仍保存完好[4] - 当地膏泥常年保持湿软状态 符合"湿万年"的文物保藏条件 同时保护了楚国墓葬中的木制漆器[4] 地域历史背景 - 云梦在春秋时期为楚秦交通要地 战国时期成为楚王游猎区及别都 公元前278年被秦占领后成为秦始皇南巡根据地[3] - 南船北马的商贸往来及文化交融 为楚秦文化遗存奠定基础 解释秦简出土于楚地的原因[3]
900万!肖战主演《藏海传》预约量创优酷史上新纪录
扬子晚报网· 2025-05-18 12:14
剧集开播情况 - 《藏海传》于5月18日在优酷、CCTV8黄金档开播,并登陆Disney+中国港澳台地区 [1] - 该剧未播先火,以900万预约量创优酷历史新纪录 [3] - 领衔主演为肖战和张婧仪,总导演为郑晓龙,导演为曹译文 [1][3] 剧集内容特点 - 该剧为原创故事,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融入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主题 [3] - 剧情讲述主角藏海(肖战饰)从复仇到心怀天下的成长故事,设置大量悬念 [3][4] - 首播剧情中藏海化身风水师入局,引起仇人注意并成为侯府幕僚 [3] - 区别于同类作品,该剧在智谋博弈中展现人物从"小我"到"大义"的蜕变 [4] 制作团队与演员 - 总导演郑晓龙曾执导《幸福到万家》《侦察英雄》 [4] - 主演肖战下一部作品《谍报上不封顶》正在筹备中 [4] - 主演张婧仪继《点燃我,温暖你》《惜花芷》后第三次与优酷合作 [4] - 美术指导刘承益曾参与《琉璃》《少年歌行》等作品 [4] - 造型指导韩广仁还参与《珠帘玉幕》《献鱼》等作品 [4] 平台近期表现 - 优酷近期剧集成绩显著,《蛮好的人生》打破台网剧收视纪录 [4] - 《沙尘暴》《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豆瓣评分分别维持8.1和8.3 [4] - 后续将上线《烽影燃梅香》《凡人修仙传》等多部优质内容 [4]
为什么很多人家里都贴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虎嗅· 2025-05-18 07:00
地图的社会功能演变 - 20世纪50-60年代地图在家庭、报刊和公共场所广泛普及,成为民众获取地理知识和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媒介[4][6] - 1993年河南上蔡县东黑河村因农民李满仓靠地图致富带动全村17500幅地图销售,80%青壮年农闲时携带地图外出务工[7] - 改革开放后地图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转向跨区域劳动经济,农民通过地图建立全国性商业网络[7] 地图的教育与启蒙作用 - 家庭中地图作为地理启蒙工具,父母通过地图教授省市、河流山脉位置及国际知识[12][14] - 北京市无轨电车公司售票员王淑清通过两张北京市地图提升服务质量,精准报告站名信息[14] - 上海市工人范东科使用世界地图追踪全球解放运动,强化国际工人 solidarity 意识[15] 地图的出版与技术创新 - 1981年地图出版社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为当时开本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地图集,提升公众地理素养[17][20] - 20世纪50年代农村使用"玻璃影"技术手工刻制地图幻灯片,单场观众达1200人,解决纸质地图稀缺问题[9] 地图的政治与象征意义 - 抗美援朝期间宣传员通过手绘朝鲜地图向农民直观展示战局,改变"事不关己"观念[9] - 新中国成立后地图被赋予领土完整象征意义,家庭悬挂的中国地图特别标注争议区域强化爱国教育[8][11] - 1951年民众呼吁印制资源分布地图以纠正对国内资源认知不足,激发民族自豪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