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为了国家和民族——感受革命先烈的瞩望访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佟国波
一件文物,一段峥嵘;岁月无言,山河为证。14年抗战从这里开始,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东北抗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用鲜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最后胜利写下悲壮而光辉的一页。这些革命先烈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记者采访了东北烈士 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佟国波。 记者: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佟国波:一支刻写文件的斑驳铁笔,承载着地下工作者张宗兰的智慧与勇气,见证了无数情报传递的瞬 间;一只陈旧藤箱,装满情报与信仰,随地下交通员张宗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梭往来;一张写着"死 在光明"的领尸证,诠释了王学尧烈士的"向死而生"……这些都是我们馆内珍藏的革命文物,是革命先 烈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见证。 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斗争,犹如一部英雄史诗,铸就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 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记者:纪念馆近期推出"抗战14年的黑龙江"专题展览。如何认识14年抗战中东北抗联发挥的重要作用? 佟国波 ...
深度关注丨家国情怀共月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山河辽阔,共此光华。当中秋节遇上国庆假期,千家万户的小团圆与荡气回肠的家国梦交相辉映,每个人都 能体悟到与家国天下的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 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 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人民有信仰,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前行方向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人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图为9月26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官 塘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进行课间"快乐跑"。 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家的烟火,是国的脉搏;国的山河,是家的画卷。家国情怀不仅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 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精神源泉。古往今来,正是这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让中华民族在 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在挑战机遇中阔步前行。新征程上,让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个人命运与 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重任。 四 ...
青春华章|江水潮涌处,青春谱华章
环球网· 2025-09-26 01:48
水的滋养,孕育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淮安"刘老庄连"纪念园,"95后"讲解员指尖划过烈士名录,英烈 的故事代代相传;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00后"讲解员操控设备,让千年漕运的商船"驶"进现代展厅, 让孩子们在与虚拟水浪的互动中,读懂祖先"通南北、济天下"的智慧。他们深知,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挂 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让文化根脉在碧波中永续的担当。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南京启动。当采访团的脚步轻叩 这片襟江带海的土地,长江的奔涌如雷霆贯耳,太湖的温润似碧玉映月,运河的绵长若丝带绕城,三川 四水的灵动,恰与青春的蓬勃脉动撞个满怀。在"依水而生、缘水而兴"的江苏,水映照着当代青年躬身 奋斗的身影,让青春与家国的故事,在粼粼波光中缓缓铺展。 水的奔涌,恰是青春奋斗的姿态。长江穿南京城而过时卷起的浪涛,江都水利枢纽轰鸣中升腾的水汽, 都在诉说"治水兴邦"的千年回响。河海大学的实验室中,学生们对着水利模型反复调试算法,让"智慧 治水"的构想逐渐落地;姜堰"河小青"志愿者撑着小船穿梭在溱湖湿地,将垃圾一一捞起;水利工地 上,青年突击队的红旗在风里舒展,他们踩着泥泞铺设管道,让汩汩清水顺 ...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新京报· 2025-09-25 08:22
活动背景与目的 -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活动 旨在通过科技人才分享实践故事 激发青年使命担当[1] - 活动采取"领导干部+科技人才"联袂开讲形式 将政策解读与实践分享有机融合 覆盖20余所高校 由36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组成宣讲团[1] - 宣讲内容聚焦芯片研发 智慧城市 网络安全等北京市重点产业领域 通过案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实践[1][4] 科技人才代表与贡献 - 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长期从事处理器研制 实现我国CPU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改写信息产业无芯历史[4] - 中国电信安全攻防首席专家刘奇深耕网络安全技术一线 协助国家部委解决处置国内外安全事件百余起[4] - 京东集团副总裁郑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工信部人工智能重点专项和雄安新区智能城市重大项目 发表顶尖论文200余篇 被引用6.4万余次 拥有发明专利百余项[4] 人才培养与行业趋势 - 高校需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 能突破认知边界 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需求[3] - 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 需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培养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3] - 数字中国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需引导青年投身建设祖国事业[7] 企业战略与行业影响 - 龙芯中科突破美国垄断技术控制权 实现中国自主可控芯片技术[10] - 网络安全行业需持续培养专业人才 应对国内外安全事件挑战[4][7] - 智慧城市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为人民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4] 青年引导与社会价值 - 科技人才鼓励青年设立与国家人民利益相关的长期目标 通过持续学习和艰苦奋斗实现价值[6] - 宣讲活动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转化为可知可感的奋斗故事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落地生根[12] - 高校通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学生发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 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11]
2025“浙里有爱·天涯共此时”中秋慰侨比利时站活动启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5 02:16
人民网布鲁塞尔9月24日电 (记者牛瑞飞)在中秋国庆双节即将到来之际,由浙江省侨办、浙江省侨联和比 利时浙江籍侨团联盟联合主办的2025"浙里有爱·天涯共此时"中秋慰侨比利时站活动23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正式启 动。 图为活动现场。 比利时浙江籍侨团联盟供图 浙江省侨办、侨联在随月饼发放的《中秋家书》里写道:"浙"里的山山水水青绿依旧,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时 挂念远方的亲人。如今的浙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中奔涌向前,又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比利时的中秋慰侨活动将向旅比侨胞发放1440份月饼,其中720份由浙江侨办侨联赠送, 720份由比利时浙江籍侨团联盟联合自筹。主办方希望以此丰富海外侨胞的中秋活动,向海外侨胞表达节日祝福。 比利时浙江籍侨团联盟主席傅旭海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浙里有爱'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 一份文化的延续,让广大侨胞感受到家乡的牵挂和祖国的关爱。作为海外侨胞,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 是中比友好的推动者。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将思乡之情化为助乡之力,以赤子之心共筑友谊之桥,用实际行动 支持祖国建设、促进中外交流。"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临时代办李艳在视频 ...
校园“宝藏”对话青春力量(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09-24 23:22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1944 年10月26日,《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不久前,这封珍藏了80余年的家书被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黄的信纸,工整的字迹,这封 信在徐光耀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 的决心。" 走进大学校园,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这些汇聚"宝藏"的场馆既是时代的见证、学术的积淀,也 成为激励青年学生传承文脉、砥砺前行的宝贵资源。 新窗口 "博物馆展陈围绕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展开,串起史前时期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等 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介绍。镐头、洛阳铲、手绘图……馆内展 陈的实物,见证了几代山东大学师生筚路蓝缕的考古历程。 让更多文物资料焕发光彩 初秋的燕园,绿树掩映间,一座典雅端丽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 馆,不时有游客慕名而来。 作为我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它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馆藏石器、陶 器、铜器、瓷器等万余件藏品。 "这是 ...
传递家国情怀 经典话剧《四世同堂》登陆广州大剧院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0:50
田沁鑫表示,《四世同堂》里的北平故事,能让观众在历史共情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让"根"与"魂"的认知更清晰。 演员段奕宏在话剧《四世同堂》中饰演说书人一角,这是老舍原著作品之外特别设置的角色。对于 这个角色,段奕宏表示,要在演出中匹配得住小说《四世同堂》,必须得深度、深研老舍先生的作品, 并在这个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记者 程景伟) 自2010年首演以来,话剧《四世同堂》便以"活的北平浮世绘"姿态惊艳舞台。中国国家话剧院院 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以"新现实主义"手法,将半个多世纪前的小羊圈胡同完整"搬"上舞台,院 落、胡同与室内场景交织互动,民国服饰、老北京民俗的细节还原,构建出沉浸式的历史现场。截至目 前,该剧已巡演至70余座城市,演出近400场。 在田沁鑫看来,这部话剧对粤港澳大湾区观众而言,特殊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唤醒和精神力量的 传递上,"大湾区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但'家国情怀'是共同的文化基因。"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19日至20 日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平民史诗",在岭南舞台之上,再现老舍先生笔下 抗战时期 ...
香港中学生观《南京照相馆》 厚植家国情怀
新华社· 2025-09-20 14:11
路德会吕明才中学的蒋万雄是首次线下观看抗战题材电影,对影片多个片段感触很深。他回忆,照相馆 内,男主将通行证塞给地下室的母子,这份绝境中超越"小我"的抉择尽显"大我"情怀;众人危难中调包 底片、将日军暴行传向国际的情节更振奋人心。 新华社香港9月20日电(记者王昕怡)为进一步深化香港青少年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增强爱国情怀,外 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20日举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照相馆》主题观影活动,"香港 杯"外交知识竞赛中学组优胜师生200余人到场观影。 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潘云东在观影会致辞表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承载着对历史 的敬重与对和平的守护。一个民族只有不忘来路,才能深刻理解当下之路、明辨未来之途。他勉励同学 们借观影深入了解国家抗战历史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将个人理 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为建设美好香港与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记者看到,时长两小时17分钟的影片中,现场师生数次动容流泪。不少人表示,这部围绕南京照相馆展 开的作品,以立体饱满的人物刻画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织,既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又传递出人性的 温暖 ...
起来!前进!——《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光影(同一个家园 同一首壮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9 22:08
创作背景与人物 - 聂耳于1931年2月在上海用百元酬金的一半购置小提琴和零件 并研读丰子恺《音乐入门》[2] - 田汉在1931年创作话剧《梅雨》 借角色表达"靠大伙儿力量掀翻命运石头"的理念[2] - 1935年田汉因"宣传赤化"被捕 其剧本《凤凰的再生》由夏衍接手更名为《风云儿女》[3] - 聂耳主动争取为《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3] 歌曲诞生与特点 - 《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明快的旋律成为绝望年代中国人的希望之光[3] - 歌词中"到了"与"最危险的时候"间插入半拍休止符 强化危机紧迫感[5] - 聂耳在歌词中运用三个叠加强调的"起来" 使情感递进至高潮[7] - 结尾处"前进!进!"打破传统收束 制造蓄势待发的悬停感[12] 传播与影响 - 1938年丰子恺记载该曲已传唱至湖南婆婆、湖北车夫等底层群众[5] - 抗战时期千余首歌曲均出现"中华""民族"等词汇[5] - 1936年鲁迅葬礼上万人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9] -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记载该曲从前线到乡村无人不知无人不唱[10] - 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免费向华北前线寄赠歌谱[10] 国际传播 - 任光在法国与东南亚组建合唱团推广此曲 东南亚战士将歌词改为"马来亚民族"[15] - 美国米高梅公司影片《龙种》、荷兰导演伊文思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均采用此曲作为配乐[15] -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录制唱片《起来》并在全球演唱 宋庆龄称其为"自由人民的纽带"[16] 精神内涵 - "血肉长城"意象源自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肉搏战[8] - 田汉认为其与聂耳合作的《前进歌》是国歌精神前身 歌词含"结成铁的长城向自由前进"[8] - 歌词保留"最危险的时候"体现居安思危的民族智慧[5] - 歌曲凝聚"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集体意志[11]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13:3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这些看似静态的物理 空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文脉赓续,弦歌不 辍。现在正值开学季,我们聚焦几家校馆,探寻历史记忆,感受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复旦大学校园旁的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 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充满了特殊意义。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用真实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这样一个展示馆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为青年学生坚定 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党史,对于大学校园来讲,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史诗",一些大学博物馆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史诗。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 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西安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