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菖蒲
icon
搜索文档
让生态资源更好转化为富民资产(治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03
核心观点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超越简单资源变现 通过产业升级和文化赋能实现可持续转化 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 [1][2][3] 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 - 森林覆盖率超56%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森林粮库" 茯苓、菖蒲、竹笋等绿色产品畅销全国 [1] - 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 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和林药林菌复合产业模式 提升初级产品溢价能力 [1] - 在资源环境可承载前提下取用有节 避免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 [1]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 发展康养旅游产业 打造集科普研学、旅游观光、康养食疗于一体的药博园 [2] - 建设栖凤峡等康养旅游示范地 推出天然温泉疗养和山地运动健身等20余种健康养生套餐 [2] - 挖掘蜀道文化和三国文化 开发古蜀道徒步游品牌 开展追觅蜀地的绿野仙踪活动 [2] - 通过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制作等业态发展 延伸产业链 [2]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 推进生态产业化 提升生态品质和产品量质 科学评估开发中的环境风险 [3] - 推进产业生态化 对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发展生态工业 [3] - 建设环保产业园区 吸引中粮油脂和冰鸟矿泉水等生态企业落户 提升产业结构生态绩效 [3] 可持续发展路径 - 通过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化参与扩大生态产品价值 [3] - 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生态致富和旅游致富的可持续性 [3]
各地文旅消费“玩法”多元 “传统文化+假日经济”释放蓬勃消费活力
央视网· 2025-06-02 07:13
文旅消费多元化 - 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各地文旅消费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龙舟竞渡、民俗技艺体验和文博场馆活动等,展现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并成为拉动消费市场的新引擎 [1] - 民俗体验成为端午出游关键词,游客通过参与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等传统活动感受节日氛围,如湖南汨罗江畔12支龙舟队比赛和北京圆明园高校龙舟展演 [4] 节令商品销售增长 - 粽子销售态势良好,平台数据显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近七成,并带动艾草、菖蒲、香囊等节令商品销量爆发 [6] 博物馆文旅热度提升 - 各地博物馆在端午期间推出丰富活动,如山西博物院西班牙油画真迹展和成都市博物馆端午民俗趣味课堂,吸引市民游客感受传统文化 [7][8] 交通出行需求旺盛 - 端午假期第二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1亿人次,同比增长6.2%,多地铁路部门开行特色旅游专列如四川"熊猫专列"和新疆特色旅游列车,串联旅游景点拓展消费新场景 [10] 文旅消费创新趋势 - 端午假期各地聚焦文旅等重点消费领域,将传统文化与假日经济相结合,挖掘消费热点和拓宽消费场景,推动居民消费意愿回升 [13]
【文化中国行】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 感受家国情怀
央视网· 2025-05-30 12:20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1] -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1] 端午节起源与核心习俗 - 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集欢庆祈福、纪念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 - 赛龙舟是最隆重的集体活动,通过鼓手、舵手、划手的协作体现团结奋进精神,该习俗已传播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并成为国际体育项目 [3][4] - 包粽子是覆盖最广的饮食习俗,南北差异体现在粽叶、馅料和形状,但核心均关联屈原纪念 [6] 端午节精神象征 - 屈原诗词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毅刚强"的品格为节日注入文化底色与爱国主义符号 [8] - 南方地区衍生出插艾草、佩香包、系五彩绳、饮雄黄酒等驱邪祈福习俗 [8] 端午节文化传承 - 各地习俗虽异,但均蕴含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