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西交大校友,“闯关”港股IPO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10:52
公司概况与上市计划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核心团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 产品应用于半导体 能源化工 锂电池 3C等多个工业场景[1] - 公司于2024年9月26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计划通过18C章程在主板挂牌 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1]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由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张朝辉与实验室四位同学联合创立 导师梅雪松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提供技术支持[1][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0.8亿元 2023年1.1亿元 2024年2.5亿元[6] - 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11.2%升至2023年26.1% 2024年达到35.2%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38.1%[6][7] - 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8.4亿元 其中2022年亏损2.35亿元 2023年2.6亿元 2024年2亿元 2025年上半年1.4亿元[11][12] 业务结构 - 收入主要来自两大解决方案:工业物流占比从2022年59.9%降至2024年54.2% 巡检运维保持45%左右 2025年上半年工业物流占比回升至61.3%[7][8] - 行业收入结构持续变化:2022年3C领域贡献40.7%收入 2023年半导体业务跃升至33.5% 2024年能源化工成为最大收入来源占比37.6% 2025年上半年能源化工占34.9% 半导体27.1% 锂电池业务快速崛起贡献25.2%[9][10] 研发投入与技术实力 - 研发投入累计超2.5亿元:2022年0.81亿元 2023年0.67亿元 2024年0.62亿元 2025年上半年0.43亿元[12] - 研发团队144人 占员工总数34.6% 核心成员曾入选福布斯中国U30榜单和36Under36科学家型创业者[12] - 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是全球第一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 市场份额6.1% 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 份额7.1%[14][15] 客户与市场拓展 - 已进入全球超300家知名企业供应链 包括超过50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 客户复购率超过70%[15] - 与全球前三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中的两家达成合作 与国内头部电网 能源集团存在紧密合作[15] - 海外业务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设立东京子公司增强本土化运营能力[15] 融资历程与估值 - 完成9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SIG 蓝驰创投 松禾资本 IDG 软银亚洲等知名风投及地方产业投资[6] - 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达20.8亿元人民币[6] - 早期获得母校投资基金支持 2017-2018年完成种子轮与天使轮融资 西交一八九六资本持续加注[4] 行业地位与发展战略 - 公司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战略聚焦工业具身智能中的移动操作机器人[14] - 选择港交所18C章程上市 需接受比传统IPO更严苛的技术成色审视[13] - IPO募资将用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 多功能中心建设 国际品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16]
优艾智合递表港交所 冲击“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新浪财经· 2025-09-26 14:01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9月26日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是全球第一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按2024年收入计) [1] - 公司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中位居第一(按2024年收入计) [1] 技术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率先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1] - 公司冲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1]
福莱新材全资子公司在美成立 加速柔性传感技术当地产业化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1:12
公司战略布局 - 福莱新材全资子公司Apex Sensing LLC于2025年9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正式注册成立[1] - 新公司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旨在通过本地化团队快速响应北美客户需求并缩短交货周期[1] - 公司计划为北美合作伙伴提供更敏捷的供应链支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1] 业务发展重点 - Apex Sensing LLC将依托柔性传感核心技术 重点推进北美市场触觉传感产品的销售、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1] - 公司致力于提供柔性传感全系列产品支持 提升售后响应效率[1] - 新公司将赋能北美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演示"到"实用"的跨越[1] 市场拓展方向 - 北美被公司认定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的关键市场之一[1] - 公司旨在通过本地化运营加强与北美客户的合作 深入洞察区域需求[1] - 公司将加速柔性传感技术与北美产业化进程的深度融合[1] 技术研发规划 -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不断优化触觉传感产品结构与性能[1] - 重点推动先进触觉传感技术与北美本地应用场景的有效结合[1] - 公司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1]
教育观察:这二十年,浙大做对了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21:10
浙江大学发展战略 - 2005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 二十年来将蓝图转化为办学实践 成为观察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样本 [2] - 构建辐射全省 面向全国 链接全球的办学格局 与浙江省11个设区市全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 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网络 [6] - 与全国19个省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将科创服务延伸至多地特色产业领域 [7] 人工智能教育布局 - 2021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推出AI+X微专业项目 打破校际壁垒 2025年升级至2.0版本拓展跨校教学资源整合 [5] - 2018年获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年设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2024年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成为全国唯一国家人工智能教材建设基地 [5] - 2024年9月面向全校99个本科专业推出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 覆盖6000余名学生 202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行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其中浙大开发9门课程纳入全省教学体系 [5] 科研成果转化 - 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孵化镜识科技 研发世界首个高机动机器人设计软件 世界最快四足机器人黑豹峰值速度达10.9m/s [6] - 超过80%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实训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如云深处科技创始人通过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开启创业 [7] - 形成科学家加企业家独特生态 校友涌现段永平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等创业明星 [7] 教育理念革新 - 校长提出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 阐释新时代育人使命 [3] - 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 释放创新动能 [4] - 专业 学科 平台 教材四位一体建成完整人工智能培养底座 为培养引领人工智能创新的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5]
调研速递|埃斯顿接受摩根大通等130家机构调研 上半年营收25.49亿元等精彩要点
新浪证券· 2025-09-12 15:13
2025年半年度经营情况 - 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49亿元 同比增长17.50% 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20.92亿元 同比增长26.54% 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收入4.56亿元 同比下降11.50% [1] - 国内业务收入18.00亿元 同比增长25.31% 海外业务收入7.49亿元 同比增长2.18%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锂电等领域实现快速增长 [1]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68.23万元 同比增长109.10% 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760.28万元 同比增长81.85% EBITDA为18,092.31万元 同比增长173.04% [1] -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1,948.03万元 同比增长65.08% 通过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和供应链优化改善现金流 [1] - 研发投入2.35亿元 占销售收入比例9.21% 坚持系统级正向研发战略 发展具身智能技术 [1] 业务发展战略 - 下半年汽车、电子、锂电等行业需求预计保持增长趋势 [2] - 以欧洲市场为战略起点 设立多国分子公司及本地化管理团队 跟随国内头部客户出海 加快高价值产品海外拓展 [2] -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重点下游领域 通过大客户战略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交付全国产大负载机器人汽车覆盖件冲压线 [2] - 2025年推行"产品+服务"双轮驱动 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后服务市场毛利率较高 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2] - 协作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互为补充 通过技术融合和场景细分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2] 运营管理措施 -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人均能效 期间费用率逐季下降 但因全球化布局导致相关费用增加 [1][2] - 未来将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盈利指标 持续加强库存及应收款管理改善经营性现金流 [1][2]
扫地机器人,从此只有“内战”了
第一财经· 2025-09-11 01:56
全球市场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1126.3万台,同比增长16.5% [7] - 前五厂商市占率合计64.8%,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其中石头科技、科沃斯、追觅、小米四家中国企业均实现份额增长 [7][8] - 美国企业iRobot市占率跌至8%,同比流失近半份额,第二季度跌出全球前五 [7] 中国企业表现 - 科沃斯以20.7%市占率居全球第一,其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42.2% [7][8] - 石头科技全球市占率13.9%,与科沃斯差距缩小至7个百分点 [8] - 追觅前7个月扫地机器人销售额接近去年全年总额,通过全球线下门店扩张推动份额提升5个百分点 [8] - 云鲸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30%,2025年目标提升至50%,覆盖日韩/北美/澳/加/德等市场 [9] 中国市场动态 - 前五品牌市占率近90%,科沃斯以25.4%份额居首,石头科技差距缩小至3个百分点 [11] - 2025年中国市场销量预计增长12%,家庭渗透率不足5%(美国超15%) [15] - 石头科技2025H1收入79亿元(同比+80%),但利润6.8亿元(同比-40%),销售费用激增144%至21.6亿元 [13] 技术创新方向 - 导航避障算法与跨楼层清洁成为技术突破重点,追觅展示仿生四足履带爬楼系统,安克推出可升降5cm底盘与跨楼层搬运机器人 [17] - 机械臂应用持续探索:石头科技已量产机械臂产品,追觅计划搭配吸尘器处理边缘灰尘,科沃斯则认为当前技术仅为"简单缝合" [18][20] - 企业聚焦垂类AI模型开发(如运动控制),采用开源大模型结合行业数据训练,规避高成本通用大模型研发 [20] 行业竞争态势 - 内卷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云鲸2024年营收增130%但现金流承压,2024年双11销售额17亿元(同比+200%) [14] - 新进入者大疆于2025年8月推出中高端扫地机,传统家电巨头三星/海尔/美市占率微弱 [9][15] - 海外产能布局谨慎,部分企业通过越南代工出口,但多数观望关税政策落地影响 [20]
千台订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奔向工厂仓库
深圳商报· 2025-09-04 23:18
合作规模与部署计划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 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 [1] - 合作标志着AI机器人进入工业智能体应用新阶段 为具身智能技术商业化打造范本 [1] 技术整合与场景应用 - 星尘智能AI机器人平台与仙工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强强联合 实现从单点技术验证到多场景大规模应用的跨越 [1] - AI机器人将承担产线物料配送、周转箱搬运、上下料、空箱回收等作业 自动化工业制造中枯燥重复、不安全、困难的任务 [1] - 通过核心部件+整机应用协同模式 构建具备高度自适应性和泛化作业能力的AI机器人平台 [2] 研发方向与行业影响 - 双方将联合研发工业AI机器人产品 探索机器人控制、绳驱传动、AI与机器人软硬件协同等前沿技术主题 [1] - 合作将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规模化部署经验 [2] -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减轻工人重复性劳动负担 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1]
仙工智能与星尘智能达成千台级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9-02 03:43
战略合作与订单 - 星尘智能与上海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人形机器人战略订单 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分阶段部署上千台AI机器人 [1] - 合作被视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最早一批千台级商业化落地案例 标志具身智能技术从单点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 [1] 技术整合与应用场景 - 双方将星尘智能Astribot S1绳驱AI机器人平台与仙工智能工业级控制器系统深度融合 逐步替代产线物料配送、周转搬运、上下料、空箱回收等重复性、危险性岗位 [1] - 部署场景涵盖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 [1] - 星尘智能S1机器人采用绳驱传动技术 模拟人类肌腱运动 具备高动态响应、高灵巧操作和高交互安全特性 [1] 研发与数据优化 - 双方将联合研发新一代工业AI机器人产品 探索机器人控制、绳驱传动、软硬件协同等前沿技术 [1] - 星尘智能将通过大规模部署沉淀数据、迭代算法 形成"本体优化—数据沉淀—算法优化—产业落地"正循环 [1] - 仙工智能强调将控制器集成化优势与AI人形机器人结合 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解决方案 [1] 公司背景与市场地位 - 仙工智能是全球最大机器人控制器系统供应商 2023-2024年连续全球销量第一 客户包括飞利浦、施耐德、西门子等1500余家国内外企业 [2] - 星尘智能是业内首个实现绳驱AI机器人量产的企业 与京东、央视、深圳养老护理院等建立深度合作 [2]
新时达: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正有序推进中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2:11
公司合作进展 - 新时达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正有序推进中 基于2025年7月海尔集团与长安汽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1] - 双方将聚焦国产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共同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并拓展具身智能技术应用范畴[1] - 新时达将发挥机器人控制领域技术优势 依托机器人生产线项目经验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1]
豪森智能与乐聚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浪财经· 2025-08-25 07:45
战略合作内容 - 豪森智能与乐聚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工业场景下具身智能技术协同与产业落地展开深度合作 [1] - 合作涵盖技术 市场 客户资源等多维度深度协同 [1] - 双方共同推动工业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