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BASFY)

搜索文档
全球化工十亿美元俱乐部排行榜出炉
中国化工报· 2025-09-17 02:5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球化工行业头部企业营收普遍下滑 但降幅较2023年显著收窄 销售额同比中位数降幅为1% 远优于2023年10%的中位数降幅[2][5] - 行业自2022年末或2023年初陷入长期低谷 目前虽未有实质性改善 但下行趋势趋缓 2024年成为化工行业持续低迷的第三年[4][5] - 欧洲地区增长乏力 欧洲基础化学品产能持续收缩 需求较疫情前降低20% 2025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4] 企业排名格局 - 2024年全球化工头部企业格局延续近年稳定态势 巴斯夫第六年蝉联榜首 中国石化集团位列第二 陶氏公司升至第三位[3] - 前十强最大变动是中国石油入榜第四位与中国化工集团落榜 源于信息披露差异 科氏工业等大型化工企业未公开化学品营收数据[3] - 榜单中后段呈现稳定性 林德 液空 三菱化学等企业持续位列前25强 部分企业排名波动较大 桐昆集团上升9位 恒逸石化下跌13位[3] 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 行业巨头积极调整以改善盈利情况 巴斯夫推进资产出售 将巴西装饰涂料业务售予宣伟 计划分拆农业解决方案业务[2][4] - 企业通过成本削减应对环境挑战 巴斯夫2024年节约10亿欧元 陶氏 利安德巴塞尔等企业宣布2025年将缩减资本支出[4][5] - 杜邦排名持续下滑 2024年位列第36位 电子业务分拆和芳纶业务出售完成后 剩余业务年销售额将不足50亿美元[4] 财务指标变化 - 2024年化工行业盈利能力呈现复苏迹象 运营利润同比增幅中位数达4% 逆转2023年中位数降25%和2022年中位数降2%的颓势[5] - 上榜106家企业中 53家营收下降 12家持平 40家增长 仅7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9家企业出现两位数下滑[5] - 榜单企业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占比保持稳定 中位数企业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分别占销售额的8%和2% 与历史均值一致[5]
德国的世界第一,正在批量阵亡
虎嗅· 2025-09-15 13:50
德国隐形冠军概念与特征 - 隐形冠军指不被大众熟知但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 具有技术力强 附加价值高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 [5] - 隐形冠军企业通常具有四大反常特征:根植于中小城镇 员工多为当地居民 企业历史悠久的家族经营且不追求上市 员工离职率低工龄长 核心业务极度细分且产品难以被取代 [8] - 全球隐形冠军数量近3000家 其中德国占据近一半份额 而中国不足100家 [7]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案例 - 旺众(Wanzl)始创于1918年 占据全球手推车市场超50%份额 产品覆盖中国大润发 永辉等超市及浦东 虹桥机场 [11][12] - 柯尔伯(Körber)成立于1946年 为全球150多家卷烟厂提供高速卷烟机设备 最强型号每分钟产量达1.2万支香烟 [13][14][15] - Flexi(福莱希)员工仅300余人 其可伸缩狗绳行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29][30] 德国经济结构与中小企业地位 - 德国中小企业占比超99% 对GDP贡献达55% 吸纳超70%就业并提供80%青年培训岗位 [24] - 德国制造业呈金字塔结构 以大众 奔驰 宝马等巨头为塔尖 广大中小企业作地基 [24] - 中小企业专注缝隙市场 通过建立技术壁垒获得竞争优势 且因家族持有比例高 能以长期主义心态专注细分领域 [25][26][27] 德国隐形冠军危机现状 - 2023年底德国汽车制造业出现大规模裁员潮 涉及大众 奥迪 博世 采埃孚等巨头及供应链隐形冠军企业 [33] - 知名供应商Gerhardi(为奔驰供应车标)宣告破产 该企业始创于1796年 是欧洲最大金属徽标供应商之一 [34][37] - 汽车后视镜企业Flabeg 天窗企业伟巴斯特 蓄电池企业Moll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均出现倒闭潮 [38] 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 能源价格飙升:俄乌冲突导致德国放弃俄罗斯廉价能源 能源成本大幅上升 [38] - 劳动力短缺:战后婴儿潮迎来退休高峰 加上出生率下降 造成近200万职位空缺 预计2035年缺口达700万 [39] - 中国供应链崛起:中国汽车配套企业质量提升且价格优势明显 导致德国零部件企业订单流失 [43][44] - 产能转移困难:跨国巨头可将制造重心转移至中国 但根植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难以迁移产能 [45]
招股书速读-锦华新材(国际对手是巴斯夫等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9-13 03:20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Zhejiang Jinhua New Material Co Ltd 证券简称锦华新材 证券代码920015 [2] - 注册资本为9800万元 法定代表人雷俊 成立于2007年12月27日 2009年7月13日改制为股份公司 [2] - 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为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俄科技合作园A-25-5 [2] - 主营业务为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3年6月5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2] - 经营范围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 合成材料制造及销售 技术服务等 [2] 主要财务数据 - 2024年资产总计132213.18万元 较2023年118447.65万元增长11.64% 股东权益合计84266.31万元 较2023年67093.22万元增长25.60% [3] - 2024年营业收入123948.15万元 较2023年111450.92万元增长11.21% 毛利率27.94% 较2023年27.65%略有提升 [3] - 2024年净利润21094.11万元 较2023年17250.98万元增长22.28%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8.19% [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852.21万元 较2023年28320.57万元下降68.74% [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4.62% 较2023年4.46%有所提高 [3] 发行相关机构 - 保荐机构为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吴承根 签字保荐代表人苗淼、廖来泉 [4] - 律师事务所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负责人沈国权 经办律师王高平、邓颖 [5] - 会计师事务所为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负责人李德勇 经办会计师陈中江、叶怀敏、赵凯旋 [6] - 资产评估机构为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负责人徐伟建 经办评估师姜海成等 [7] - 股票登记机构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 [7] - 申请上市交易所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 [8]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 控股股东为巨化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控股企业 注册资本470670万元 实收资本470670万元 [12] - 实际控制人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巨化集团90%股权 [13] - 巨化集团2024年总资产6006074.32万元 净资产2903003.98万元 净利润288859.67万元 [12] 主营业务与产品 - 核心业务为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是国内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15] - 首创"肟-肟基硅烷-羟胺盐"绿色循环产业链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15] - 产品应用于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农药、医药等领域 [15] - 主要产品包括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甲氧胺盐酸盐、乙醛肟等 [20] 经营模式 - 采购模式:按需采购丁酮、双氧水等原料 委托巨化锦纶加工丁酮肟 报告期采购金额6541.80-8194.91万元 [17] - 生产模式:以销定产+产销结合 采用DCS、APC等自动化控制系统 [17] - 销售模式:贸易商模式为主(2024年占比78.40%) 直销为辅(2024年21.60%) 内销为主(2024年88.41%) [17] - 研发模式:自主研发为主 合作研发为辅 建有4个省部级研发平台 已获发明专利48项 [17] 行业地位与市场 - 硅烷交联剂2024年市占率38.16% 羟胺盐2024年市占率42.37% [21] - 精细化工行业中国市场规模2008年1.27万亿元增至2024年6.5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0.74% [19] - 硅烷交联剂全球市场规模2023年27.14亿元 预计2028年达31.7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3.21% [19] - 羟胺盐下游应用农药占比约60% 医药占比约20% 其他领域占比约20% [19] 产能与销售 - 硅烷交联剂2024年产能58333.33吨 产量44422.01吨 销量44321.31吨 产销率99.77% [20] - 羟胺盐2024年产能35000吨 产量37532.28吨 销量37185.49吨 产销率101.2% [20] - 甲氧胺盐酸盐2024年产能1333.33吨 产量908.5吨 销量1060.40吨 [20] - 前五大客户以长期合作为主 无单一客户依赖 关联销售占比14.43%-19.66% [22] 原材料采购 - 主要原材料丁酮2024年采购价格7026.58元/吨 双氧水1094.46元/吨 液氨2690.46元/吨 [22] - 丁酮肟2024年采购价格10302.89元/吨 一甲基三氯硅烷2180.43元/吨 [22] - 巨化集团为第一大供应商 采购占比28.93%-37.88% 主要提供能源、原料及配套服务 [22] - 原料供应商集中 丁酮供应商以淄博齐翔腾达为主 双氧水供应商以杭州名鑫为主 [22] 研发与员工 - 2024年末研发人员33人 占员工总数14.04% 其中教授级职称2名 高级职称13名 博士2人 硕士16人 [24] - 研发团队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54.55% 核心技术人员4人已实施股权激励 [24] - 核心管理团队任职超5年 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任职超3年 员工流失率低 [24] - 员工团队支撑公司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等资质 [24]
巴斯夫杉杉:全新半固态电池材料H89A量产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8:37
公司技术突破 - 巴斯夫杉杉自主研发的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H89A已实现量产和市场应用 [1] - H89A是专为动力与无人机领域打造的高镍三元材料 [1] - 该材料量产标志着公司半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技术进入商业化落地新阶段 [1]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亮相慕尼黑车展,宁德时代、奔驰、宝马共同参与
环球网· 2025-09-11 03:26
行业论坛与倡议 - 宁德时代 宝马 梅赛德斯-奔驰 巴斯夫等全球汽车产业链领军企业及全球电池联盟 欧洲电池联盟等权威机构代表在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期间参加全球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 围绕电池价值链的循环实现路径和政策与金融协同推动循环经济两大核心议题深入研讨 [1] - 论坛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办 宁德时代副总经理 董事会秘书蒋理提出全行业应为循环而生 实现电池循环经济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构建协同网络 共享知识 整合价值链 [1] 企业观点与合作机制 - 梅赛德斯-奔驰循环经济负责人Jens Rubi强调需深入理解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合作机制 尤其在质量责任 供应链管理 本地化策略等方面需要创新合作理念 [3] - 巴斯夫电池材料业务部总裁Daniel Schönfelder和宝马数字化副总裁Oliver Ganser阐述电池护照和Catena-X等数字化工具对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重要意义 认为这些工具是实现高效回收和梯次利用的基础 [3] - 与会者就促进电池包循环性的关键设计原则 影响回收率的化学材料选择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并就建立跨行业合作机制达成广泛共识 [3]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是全球首个有中国企业参与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 意味着新能源产业将首次构建覆盖全产业链 政企决策者 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协作网络 [3] - 该项目以推动电池循环经济全面落地为目标 计划在未来20年内推动全球50%的电池生产不再依赖新矿开采 [3]
巴斯夫推出全新固力顺®低电导率冷却液
证券时报· 2025-09-11 03:24
人民财讯9月11日电,巴斯夫9月10日宣布推出新型GLYSANTIN® ELECTRIFIED® 固力顺®低电导率冷 却液,旨在提升电动车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系列冷却液符合将于10月1日在中国生效的新国 标GB 29743.2-2025标准,其设计旨在降低电池安全的风险,从而提升整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巴斯 夫在位于上海的浦东基地已启动新型低电导率冷却液的生产。 ...
巴斯夫推出全新固力顺 低电导率冷却液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02:50
人民财讯9月11日电,巴斯夫9月10日宣布推出新型GLYSANTIN ELECTRIFIED固力顺低电导率冷却 液,旨在提升电动车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系列冷却液符合将于10月1日在中国生效的新国标 GB29743.2-2025标准,其设计旨在降低电池安全的风险,从而提升整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巴斯夫在 位于上海的浦东基地已启动新型低电导率冷却液的生产。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亮相慕尼黑 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持
新华财经· 2025-09-10 08:25
论坛背景与参与方 - 全球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在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期间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办、宁德时代支持举办[1] - 参会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巴斯夫等产业链领军企业,以及全球电池联盟、欧洲电池联盟等权威机构[1] - 现场汇聚汽车产业链、国际组织及研究智库代表超过100人[1] 核心议题讨论 - 议题一聚焦电池价值链的循环实现路径,议题二探讨政策与金融协同推动循环经济[1] - 宁德时代提出需从电池设计源头融入循环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重构最大化电池价值[1] - 梅赛德斯-奔驰强调需创新供应链合作机制,特别是在质量责任、本地化策略等领域[2] - 宝马与巴斯夫指出电池护照和Catena-X等数字化工具对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可追溯性的关键作用[2]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目标 - 计划推动未来20年内全球50%的电池生产告别新矿开采[2] - 计划通过电池护照等工具将循环力量化为可被资本市场定价的绿色资产[2] - 该项目是中国企业首次参与推动的全球循环经济公益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协作网络[2] 产业共识与后续行动 - 论坛成功凝聚产业共识,推动全球能源循环计划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3] - 下一步将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开展试点项目,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全链条循环经济解决方案[3]
全球首款!巴斯夫,三大突破
搜狐财经· 2025-09-09 17:53
聚酰胺产品创新 - 推出全球首款高透水性热塑性聚酰胺Ultramid H 用于生产壁厚显著减小的人造肠衣 具有优异强度和亲水性 使烟熏香气能够穿透肠衣并支持后续干燥 [2] - 推出Ultramid® Advanced N3U42G6聚酰胺9T材料 采用无卤阻燃剂 最大程度降低电动汽车电气电子部件电腐蚀 提高高压连接器安全性和耐用性 [2] - 推出Ultramid® T6000耐高温聚酰胺材料 具有优于PA66的机械和介电性能 较低吸湿性保证良好尺寸稳定性 填补传统PA66和PA6T之间的产品空白 [2] - 推出基于聚醚砜开发的Ultrason® D 1010 G6 U40共混物 具有较高相对温度指数 CTI值高于聚醚酰亚胺和聚苯硫醚 满足数据与能量传输等高效节能部件特殊注塑要求 [3] - 推出抗水解型Ultramid® Advanced T1300HG7 HR产品 在130°C及更高温度下与多种介质接触时表现优异化学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 延长汽车冷却系统等应用寿命 [3] - 推出纯净Ultramid® Advanced T1300EG7 EQ 几乎不含电活性成分 热稳定性温度范围-40°C至100°C 适用于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零部件应用 [3] 循环解决方案与产能扩张 - 推出Ultramid Ccycled 含有使用化学回收技术将亚洲消费后塑料废弃物转化的热解油 通过质量平衡法提供与原始化石材料相同的高性能 [4] - 全球首个商业化loopamid®生产装置正式启动 位于上海漕泾基地 年产量500吨再生聚酰胺6 [4] - 收购道默化学在Alsachimie合资企业中49%股份 加强聚酰胺核心前体包括KA-油 己二酸和AH盐等 [4] - 法国Chalampé新世界级己二胺装置成功开车 使公司生产能力提高到26万吨 [4] 固态电池材料进展 - 成功交付首批用于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正极材料 通过与卫蓝新能源深度合作开发 [5] - 研发具有独特复合包覆层的超高镍正极材料 提升能量密度并通过抑制界面副反应提高循环性能和日历寿命 [5] - 继宁德时代 国轩高科后与卫蓝新能源达成合作 正极材料往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初期主要为高镍三元 未来看富锂锰基等材料 [6] - 与第三方公司续签阴极活性材料长期供应协议 涉及德国Schwarzheide的CAM工厂供应 该工厂是德国唯一高性能正极活性材料生产设施 [6] 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 - 乙烯联合装置顺利完成机械竣工 设计年产能达100万吨 总投资100亿欧元 [7] - 全面整合下游10余套生产装置 直接为丙烯酸 聚乙烯等生产线供应乙烯 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 [7] - 合成气装置利用乙烯氧化物生产中的CO副产物和蒸汽裂解多余燃料气 通过催化重整技术转化为合成气 在国内尚属首次应用 [7] - 丙烯酸丁酯工厂提前三个月投产并完成首批产品交付 年产能12万吨的全球最大TPU生产线产品已应用于比亚迪 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密封件 [7]
BASF Achieves Major Milestone: First CAM Is Delivered to WELION
ZACKS· 2025-09-04 14:30
核心技术突破 - 巴斯夫电池材料公司首次向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批量供应半固态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 标志着下一代电池技术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1] - 研发团队开发出采用复合涂层技术的超高镍NCM正极材料 有效解决界面挑战 提升能量密度并降低电阻 同时延长电池寿命和改善性能[2] - 从概念提出到实现量产仅用时一年 2024年8月项目启动后快速推进产业化进程[2] 合作与技术积累 - 合作双方具备深厚技术积淀 卫蓝新能源拥有超过40年固态电池技术探索经验 巴斯夫杉杉合资公司具备20余年正极材料研发生产专长[3] - 通过战略协作加速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4] - 结合创新能力和制造优势 为全球电池行业未来突破奠定基础[4] 市场表现对比 - 巴斯夫股价过去一年上涨8.8% 同期行业指数下跌17.3% 表现显著优于行业基准[6] - 同业公司莫赛克公司2025年每股收益预期达3.17美元 较上年增长60.1% 过去一年股价上涨26%[9] - 卡朋特技术公司当前财年每股收益预期9.51美元 同比增长27.14% 过去一年股价大幅上涨74.2%[10] - Element Solutions公司当前年度每股收益预期1.44美元 连续四个季度超预期 平均超出幅度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