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科技(300203)

搜索文档
聚光科技(300203):行业龙头底蕴深厚,轻装上阵拐点已至
太平洋证券· 2025-06-12 03: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8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聚光科技作为国产高端仪器领军企业,轻装上阵业绩转增,2024 年营收 36.1 亿元同比增长 13.58%,归母净利润 2.07 亿元同比增长 164.11%实现扭亏 [3] - 外部压力促进替代需求,行业竞争格局环境改善,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市场潜力大且增速高于全球,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3][39]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实现营收 41.90、48.03、54.08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3.20、4.51、5.56 亿元 [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产高端仪器领军企业——轻装上阵,业绩转增 - 公司概况:2002 年成立于杭州,2011 年上市,承接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6 年起签多项 PPP 合作框架协议拖累经营,2019 年起停止签新合同并处置剥离部分项目;构建“4 + X”多对多业务布局,业务线条清晰下游应用空间广 [9][12] -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经验丰富且为联合创始人;核心技术人员背景优秀,深耕产业链多年 [17] - 财务分析:历史业绩波动大,2024 年成功扭亏;2024 年各项财务指标好转迹象明显 [24][28] 外部压力促进替代需求,行业竞争格局环境改善 - 全球仪器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科学仪器是科技进步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2025 年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空间 600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增至 1114 亿美元,CAGR 达 6.5%,亚洲市场潜力大;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R&D 经费支出占比仍有提升空间;科研仪器主要玩家以欧美、日本企业为主,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33][39][43] - 高端科学仪器已成为大国科技博弈战略焦点,国产替代大势所趋:我国高端仪器仍以进口为主,高端科学仪器成大国科技博弈战略焦点;2025 年 1 月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某些质谱设备;国内出台多项行业利好政策 [47][53] - 科研仪器具有独特竞争壁垒,下游应用分散进入难度较大:分析仪器行业“技术平台×应用领域”构建独特竞争壁垒,产业链复杂,下游应用分散;国内测量仪器行业外资跨国企业占重要市场,我国在部分领域已实现突破 [58] - 国内市场:聚光科技行业领先,布局全面底蕴深厚:海外龙头企业在高端仪器领域占优,聚光科技凭借技术底蕴在国内占一定市场份额;营收及资产规模在国内仪器行业领先 [62] - 聚光科技:构筑“4 + X”战略布局,核心优势明显:形成创新业务模式,产品技术布局全面完整;各板块为不同领域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 [66][70][74] - 聚光科技:经历多轮经营战略调整,轻装上阵经营拐点已经到来:经营战略调整初见成效,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85] 盈利预测与风险提示 -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实现营收 41.90、48.03、54.08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3.20、4.51、5.56 亿元,对应 PE 32.91、23.34、18.94x [89]
聚光科技首季亏2053万负债率63.6% 控股股东睿洋科技80.4%股权被冻结
长江商报· 2025-06-11 23:46
控股股东股份变动 - 睿洋科技所持聚光科技股份比例由16 45%降至12 85% [2][4][5] - 睿洋科技累计被冻结股份数量4635 07万股 占其所持股份比例80 40% 占公司总股本10 33% [2][5] - 2023年2月至2025年6月 睿洋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由28 00%减少至24 43% [4] - 睿洋科技通过司法拍卖、大宗交易等方式累计减持股份包括230万股(2025年5-6月)、526万股(2024年10-11月)等 [4][5] 公司财务状况 - 2021-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 净利润分别为-2 32亿元、-3 75亿元、-3 23亿元 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 07亿元 [2][8]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052 84万元 负债率达63 64% [3][10] - 2021-2023年营业收入连续下降 分别为37 51亿元、34 51亿元、31 82亿元 2024年回升至36 14亿元(同比+13 58%) [8][9] - 负债率从2021年62 07%攀升至2023年67 47% 2024年末降至63 91% [8][9] 业务战略调整 - 公司聚焦高端分析仪器业务 形成"4+X"多业务布局(智慧工业、环境、实验室与生命科学) [7][9] - 2023年起收缩非核心业务 优化人员结构 计提商誉减值6778万元及PPP项目减值损失1900万元 [8][9] - 2024年通过强化合同质量、应收账款管理及费用优化实现盈利 收缩长期亏损业务线 [9] 其他股东动态 - 实际控制人姚纳新于2024年2月通过集中竞价增持17万股 [6]
聚光科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至24.43%
快讯· 2025-06-10 13:06
股东持股变动 - 控股股东睿洋科技和普渡科技及实际控制人王健、姚纳新在2023年2月17日至2025年6月5日期间减持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从28 00%降至24 43% [1] - 睿洋科技减持1601 72万股,普渡科技未减持,姚纳新增持17万股 [1] - 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和司法拍卖 [1] 权益变动后持股情况 - 权益变动后,睿洋科技持股5765 07万股,普渡科技持股5182 16万股,姚纳新持股17万股 [1]
聚光科技(300203) - 关于控股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
2025-06-10 13:02
公司股权结构 - 睿洋科技注册资本1.5亿元,王健持股90%,李凯持股10%[2] - 普渡科技注册资本1450万元,姚纳新持股90%,姚尧土持股10%[5] 权益变动情况 - 2023 - 2025年睿洋科技合计减持16017214股,比例3.57%[4][6] - 2024年2月2日姚纳新增持170000股,比例0.04%[6] - 2023年2月17日至2025年6月5日,股份比例由28.00%减至24.43%[4] 变动后持股情况 - 睿洋科技持股57650733股,占比12.85%[8] - 普渡科技持股51821600股,占比11.55%[8] - 姚纳新持股170000股,占比0.04%[8] 变动影响 - 本次权益变动不影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公司经营[7] 报告详情 - 权益变动报告详情见巨潮资讯网《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7]
聚光科技(300203) - 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2025-06-10 13:02
股权结构 - 浙江睿洋科技注册资本1.5亿元,王健持股90%[10] - 浙江普渡科技注册资本1450万元,姚纳新持股90%[11] - 姚纳新持有诺辉健康股份28118510股,占比6.27%[12] - 睿洋科技持股57650733股,占比12.85%[13] - 普渡科技持股51821600股,占比11.55%[16] 权益变动 - 2023.2.17 - 2025.6.5,持股比例由28.00%降至24.43%[15] - 睿洋科技减持16187214股,减持比例3.59%[15][17] - 姚纳新增持170000股,增持比例0.04%[17] - 本次变动后,信息披露义务人持股109642333股,变动比例3.57%[31] 股份状态 - 睿洋科技累计被冻结股份46350733股,占比80.40%[13] - 睿洋科技累计被轮候冻结股份7079603股,占比12.28%[13] - 睿洋科技无限售股57650733股,质押46341000股,冻结46350733股[17] - 普渡科技无限售股51821600股,质押37865000股[17] 未来展望 - 除不确定情况,未来12个月暂无增减持安排[13] - 未来12个月内不继续增持[32]
聚光科技(300203):科研仪器龙头企业 利润端有望迎来快速释放
新浪财经· 2025-06-10 10:39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产科研仪器行业龙头,在国家推动自主可控及国产化替代的背景下面临重要发展机遇,2025年订单获取和收入转化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1] - 地方政府化债进度加速有望消除公司商誉及PPP业务对业绩的负面影响,支撑业绩修复 [1] - 公司持续践行降本增效,优化运营效率,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36.14亿元(+13.58%),归母净利润2.07亿元(+164.11%),扣非归母净利润1.27亿元(+132.82%) [1][3] - 2024Q4营收13.08亿元(+15.84%环比+46.22%),归母净利润0.89亿元(+160.93%环比+23.74%) [4] - 2025Q1营收5.47亿元(+1.38%),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减亏18.77%) [1][4] - 2024年毛利率44.43%(+3.17pct),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88亿元(+152.34%) [8] 业务亮点 - 核心子公司谱育科技2024年营收14.5亿元(+20%),占总营收比例首次超40% [3] - 高端分析仪器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收入结构优化明显 [3] - 生命科学领域布局临床质谱、细胞分析等四大业务单元,已有3款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获医疗器械注册证 [7] - 入选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拥有质谱、色谱等领先技术平台 [10] 运营效率 - 2024年销售费用率16.67%(-4.21pct),管理费用率8.61%(-2.72pct),研发费用率11.42%(-6.05pct) [8]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0.63天(-10.05天),存货周转天数422.34天(-69.47天) [8][9] - 2025Q1各项费用率累计下降10.91pct,运营管理效率持续提升 [9] 行业机遇 - 受益于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国产替代加速及新兴产业发展 [10] - 科学仪器领域订单获取和收入转化有望随政策落实及需求释放实现较快增长 [1][5] - PPP项目对业绩拖累预计逐步减轻,地方政府化债进度加速带来潜在减值冲回机会 [5][6]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40.66/45.38/50.39亿元(CAGR约12%),归母净利润3.20/4.39/5.89亿元(CAGR约42%) [11] - 生命科学仪器有望成为新增长曲线,临床质谱等产品已实现规模化落地 [7] - 战略聚焦高端仪器国产化,向"AI+科学仪器+机器人"生态化方向升级 [10]
聚光科技(300203) - 关于公司控股股东部分股份解除质押、冻结及轮候冻结生效变化情况的公告
2025-06-06 11:50
股份情况 - 截至公告披露日,睿洋科技持有公司股份57,650,733股,占总股本12.85%,累计被冻结46,350,733股,占其所持股份80.40%,占总股本10.33%[2] - 睿洋科技2,300,000股解除质押,占其所持股份3.99%,占总股本0.51%[3] - 睿洋科技1,810,000股和4,774,000股解除冻结,分别占其所持股份3.14%、8.28%,占总股本0.40%、1.06%[4] - 睿洋科技1,810,000股和2,474,000股轮候冻结生效,分别占其所持股份3.14%、4.29%,占总股本0.40%、0.55%[4] - 截至2025年6月5日,睿洋科技已质押股份46,341,000股,占其所持股份80.38%,占总股本10.33%;普渡科技已质押股份37,865,000股,占其所持股份73.07%,占总股本8.44%[7] - 睿洋科技及一致行动人普渡科技共持有公司股份109,472,333股,占总股本24.40%;若司法冻结股份全处置,共持有63,121,600股,占总股本14.07%[8] 司法判决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睿洋科技归还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借款本金1.265488亿元,违约金126.5488万元[9] -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睿洋科技归还国开行云南省分行1.097014亿元,尚有8121.327995万元未归还,违约金109.701318万元[9] 风险提示 - 睿洋科技股份被冻结及轮候冻结是因给子公司PPP项目融资担保,项目终止后被判承担连带责任[8] - 若司法冻结股份被处置,公司可能面临控制权不稳定或变更风险[2] - 若被司法冻结股份被强制执行,可能引发睿洋科技股份后续被动减持[10] - 法院强制执行引发的后续被动减持存在减持时间、数量、价格的不确定性[10] 其他信息 - 睿洋科技不存在主体和债项信用等级下调情形[9] - 睿洋科技不存在违规占用公司资金和公司为其违规担保情形[9] - 本次股份冻结未对公司生产经营、公司治理等产生重大影响[9] - 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为《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巨潮资讯网[10] - 公告日期为2025年6月6日[10]
聚光科技(300203) - 关于公司控股股东部分股份被司法拍卖完成过户的公告
2025-06-06 11:50
股份变动 - 睿洋科技230万股聚光科技股份完成过户,占总股本0.51%[2] - 睿洋科技持股比例由13.36%降至12.85%[2] - 过户前睿洋科技持股59,950,733股,过户后为57,650,733股[5] - 过户前睿洋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占24.91%,过户后为24.40%[8] 司法拍卖 - 司法拍卖股份成交价格为4430万元[4] - 拍卖时间为2025年5月29 - 30日[4] - 袁丽竞得230万股股份[4] - 过户登记于2025年6月5日完成[5] 其他 - 本次司法拍卖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8] - 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为《证券时报》等及巨潮资讯网[8]
2025年中国SUV行业相关政策、发展历程、产销量、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研判:SUV市场持续升温,比亚迪持续领跑 [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6 01:27
激光气体分析仪行业概况 - 激光气体分析仪是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气体检测仪器,通过激光技术和光学探测技术对气体进行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各种气体成分的浓度 [3] - 按测量方式可分为原位式(市场份额72%)和抽取式激光气体分析仪,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过程控制、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 [3][13] - 主要采用TDLAS技术,具有高精度、实时监测、多组分分析和远程监测等优势 [5] 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起步,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品从功能单一发展到智能化、自动化 [7] - 21世纪以来环保政策趋严和工业化加速推动行业快速增长,在工业气体检测和大气污染监测领域需求显著增加 [7] - 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已能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7]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半导体激光器(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57.7亿元)、检测器、气室等核心部件,中游为仪器制造企业,下游应用于原铝、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十多个行业 [9][10] - 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关键部件决定光束质量和功率,国内需求在通信、工业等领域快速增长 [10]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5.12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7.16亿美元(CAGR 4.28%),中国2023年市场规模1.36亿美元(占全球25.95%),2030年预计1.88亿美元(占比26.23%) [12][16] - 全球市场由ABB、Siemens等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国内聚光科技、汉威科技等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凭借成本优势和定制化服务快速崛起 [18][20] - 中国占全球产量25%以上,国产产品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正逐步缩小与国外品牌差距 [16] 重点企业经营 - 聚光科技2024年仪器及相关业务收入25.6亿元(+15.37%),布局智慧环境、工业、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四大板块 [22][23] - 汉威科技2024年智能仪表收入9.95亿元(+0.4%),构建"传感器+监测终端+云应用+AI"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25]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向高精度(QCL技术)、快速响应、微型化发展,多组分同步检测技术将普及 [28] - AI和IoT技术融合推动智能化升级,仪器将成为工业4.0关键感知节点 [29] - 应用场景向碳排放监测、医疗诊断、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扩展 [30]
2025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行业产量、产业链、竞争格局、代表企业经营现状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研判:政策红利下,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4 01:36
行业基本概况 -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用于减少、控制或消除大气污染物排放 旨在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应用于工业排放、能源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1][2] - 2024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为41.4万套[1][8] - 行业按应用场景分为工业烟气治理装备、VOCs治理装备、机动车尾气治理设备及其他大气污染防治处理设备[2] 市场规模与政策环境 - 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6] -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 连续4年超过90%[6] - 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包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和《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2024年)》等[4][6] - 政策目标包括到202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 到2035年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6]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陶瓷、铝、活性炭、高端纤维等原材料 脉冲阀、质量流量计、循环泵、电加热器等核心零部件 以及催化剂、还原剂等环保处理剂[10] - 行业中游为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生产制造[10] - 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建材等领域的气体排放[10] - 钢铁是主要原材料之一 同时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 较2023年下降1.7% 钢材产量14.00亿吨 较2023年增长1.1%[12]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呈现"多层级、差异化"特点 市场主体包括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14] - 大型国有环保集团资金雄厚、政府资源丰富 主导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项目 承接大型EPC工程[14] - 民营企业主要专注VOCs治理、监测设备等细分领域 技术灵活性强 服务中小型企业[14] - 主要企业包括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北京清新环境、龙净环保、菲达环保、奥福环保、凯龙高科、德创环保、盛剑科技、雪浪环境、仕净科技、楚环科技、保丽洁、艾可蓝、聚光科技等[2][14] 代表企业业绩 - 龙净环保2024年除尘器及配套设备及安装营业收入49.66亿元 较2023年增加2.44亿元 脱硫、脱硝工程项目营业收入30.53亿元 较2023年减少13.5亿元[16] - 菲达环保2024年除尘器及其配套设备营业收入17.93亿元 较2023年增加0.88亿元 烟气脱硫设备营业收入5.11亿元 较2023年增加2.83亿元 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设备营业收入0.57亿元 较2023年减少0.61亿元[1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将向"技术高端化、服务综合化、市场全球化"方向发展[1][20] - 在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推进背景下 需进一步挖掘污染物减排空间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缩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环境差距[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