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大智造(688114)
icon
搜索文档
华大智造(688114):2025Q2业绩季度环比改善,装机量快速提升
华安证券· 2025-09-25 01:3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9] 核心观点 - 2025Q2业绩季度环比改善 收入降幅收窄且单季度实现盈利 [5][6] - 基因测序仪装机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全球销售总量超700台同比增长60.35% [7] - 费用控制成效显著 2025Q2期间费用率大幅降低 [6] - 国际化业务呈现区域分化 欧非区收入增长3%而亚太区和美洲区有所下降 [8]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将逐步恢复增长 净利润扭亏为盈 [9][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4亿元(yoy-7.90%) 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5] - 2025Q2单季度营业收入6.59亿元(yoy-2.93%) 归母净利润2977.49万元(yoy+130.62%) [5] - 2025Q2销售费用率25.71% 管理费用率16.39% 研发费用率20.57% 同比环比均下降 [6] - 全读长测序业务收入8.94亿元(yoy-12.15%) 其中仪器设备收入2.98亿元(yoy-23.18%) 试剂耗材收入5.55亿元(yoy-6.30%) [7] - 预计2025年收入28.24亿元(yoy-6.3%) 2026年33.41亿元(yoy+18.3%) 2027年39.43亿元(yoy+18.0%) [9][11] 业务进展 - 全球基因测序仪累计销售总量超5300台 [7] - 纳米孔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近50台 进入规模化量产与客户交付阶段 [7] - 截至2025年8月15日在手订单约9亿元 其中全读长测序业务在手订单金额约7亿元 [7] - 欧非区收入1.4亿元(yoy+3%) 得益于本地化运营与科研资源整合 [8] - 亚太区收入0.8亿元(yoy-29%) 受中东地缘冲突影响 美洲区收入0.8亿元(yoy-3%) 受科研经费削减影响 [8]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0.98亿元(yoy+83.6%) 2026年0.50亿元(yoy+151.0%) 2027年1.62亿元(yoy+223.2%) [9][11]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24元、0.12元、0.39元 [9][11] - 毛利率预计持续提升 从2024年55.5%升至2027年59.0% [11] - ROE预计从2024年-7.6%改善至2027年2.0% [11]
华大智造20250917
2025-09-17 14:59
**华大智造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基本情况与业务布局** * 公司为国产基因测序仪龙头企业 实控人为华大集团创始人汪建[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其前身源于2013年华大集团收购美国公司所获核心测序技术 2022年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3] * 主营业务涵盖三大板块:基因测序仪业务(设备及耗材) 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样本处理仪器及智能平台) 新兴业务(细胞组学 时空组学 蛋白组学及超声机器人等前沿领域)[4][5] * 公司在基因测序仪领域实现了低通量到超高通量的全通量覆盖 是全球唯二 国产唯一实现此布局的企业[4] **二 财务表现与近期经营状况** * 收入端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 2023年后回归正常规模 2024年有所增长[6] * 2025年上半年因价格竞争导致收入同比下滑 但预计下半年将有所改善[2][6] * 2025年上半年利润端实现盈亏平衡 同比亏损显著收窄[2][6] * 近两年整体毛利率受价格压力影响有所下降[8] * 销售与管理费用因全球市场拓展及股权激励增加而提升较快 但2025年上半年这些费用同比减少 加之汇兑收益 助力亏损收窄[8] **三 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格局** * 全球基因测序市场预计保持较快增速 至2030年达600多亿美元 其中上游测序仪及耗材市场约140亿美元[2][7] * 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仍是主流 在成本与准确度上相比三代技术具优势 短期内难以被替代[10] * 地缘政治因素显著影响行业发展 导致项目开展和国际贸易受阻 行业增速未达预期的20%以上[9] * 长期来看 测序成本下降和下游新质需求增加将推动产业规模扩张[9] * 中国市场增速预计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未来30年内行业市值可能突破千亿人民币 到2032年国内测序仪及耗材市场有望超100亿元[2][11] * 2025年2月中国商务部将竞争对手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禁止其向中国出口产品 其2024年在华收入约为3亿美元[12][14] * Illumina自2021年以来营收增长停滞并出现亏损 原因包括投资环境放缓 收购Grail触犯反垄断条例 以及与华大的专利纠纷败诉等[14] **四 公司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凭借核心DMBSEQ技术形成差异化路线 产品性能指标与Illumina相近 无明显差距[2][13] * 新一代测试试剂进入Q40时代 为高精度科研和临床诊断提供保障[13] * 截至2024年 公司已连续三年占据国内新增装机量第一 市占率领先Illumina[2][11] * 海外专利诉讼取得阶段性胜利 全球化进程障碍减少[2][15] **五 增长动力与未来展望** * 公司七成收入来自国内 海外市场(亚太 欧非为主)是未来重要增长点 短期地缘政治可能带来扰动[2][8] * 本土厂商短期受益于Illumina被禁 但引发了部分国产厂商之间的价格战[12] * 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缓和 行业增速有望回到较快增长水平[9] * 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随着AI应用落地 有望迎来系统性升级和迭代[2][15] * 新兴业务板块旨在捕捉未来行业热点 预计实验室自动化和新业务板块能保持两位数上下的增长 若某些领域需求爆发 可能带来显著业绩增长[16] **六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公司成长驱动主要依赖基因测序业务 全年业绩增长预期接近股权激励目标[17] * 公司处于高成长初期 还未盈利阶段[17] * 采用PSG估值法 给予0.45~0.5倍PSG 对应合理市值区间为320到355亿元 合理股票价值区间为77~82元[17]
华大智造跌2.01%,成交额1.1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021.9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03:25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9月16日盘中下跌2.01%至68.80元/股 成交额1.14亿元 换手率0.40% 总市值286.5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021.98万元 特大单净卖出902.5万元(买入762.81万元/占比6.69% 卖出1665.31万元/占比14.60%) [1] - 大单净流出119.48万元(买入2179.32万元/占比19.11% 卖出2298.80万元/占比20.16%)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47.04%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1.01%/-1.15%/+7.85% [1] 历史交易与股东结构 - 年内2次登龙虎榜 最近3月4日净卖出4476.53万元 买入总额1.21亿元(占比13.64%) 卖出总额1.66亿元(占比18.67%) [1]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1.35万户 较上期增加7.64% 人均流通股15,766股 较上期减少7.09%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4亿元 同比下降7.90%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同比大幅收窄65.28% [2] 机构持仓变动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588000)减持24.56万股至1153.23万股 仍为第二大流通股东 [3] - 易方达科创板50ETF(588080)增持24.36万股至862.37万股 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东 [3] - 华宝中证医疗ETF(512170)增持1.76万股至703.99万股 保持第七大股东 [3] - 南方中证500ETF(510500)增持45.24万股至314.67万股 晋升第九大股东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300.27万股 成为第十大流通股东 [3] 公司基础信息 - 2016年4月成立 2022年9月上市 总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 [1] - 主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研发生产销售 [1] - 属医药生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行业 涉及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机器人等概念板块 [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现金分红1.50亿元 [3]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持续督导工作概述 - 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制定了持续督导工作制度并明确现场检查要求 与华大智造签订保荐协议并报备上海证券交易所[1] - 持续督导职责包括查阅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资金往来文件、募集资金管理文件 进行高管访谈及公开信息查询等[2] 问题及整改情况 - 保荐人未发现公司存在重大问题[3] 重大风险事项 业绩风险 - 因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费用高 若遇国际关系紧张、法规不利变化或需求低迷 可能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4] 核心竞争力风险 - 技术更新快且研发投入高 新产品可能面临投资回报率低风险 需应对法律法规变化[5][6] -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导致研发停滞或技术泄露 行业人才竞争加剧此风险[6] - 与Illumina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结案 但公司在德国、英国等地的业务仍受承诺协议限制 可能影响海外销售业绩[7] 经营风险 - 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竞争激烈 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占超80%市场份额 公司面临地缘政治、集采降价及出海成本增加等挑战[8][9] - 新业务拓展受法规、设备替换周期及数据安全政策制约 临床市场依赖检测试剂盒批准和医保审批[10] - 关联交易占比高 若关联方采购下降且第三方收入未增长 将影响业绩[11] 财务风险 - 2025年上半年因调整价格策略及产品结构变化 毛利率同比下滑[12] - 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 已加强信用管理和催收力度[13] - 存货规模较高 若需求下滑或价格下跌可能计提减值损失[14] - 海外业务以外币结算 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损益[15] -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公司被美国列入"涉军企业"清单 可能面临贸易限制及客户信任度下降[15] - 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 境外子公司技术受管制影响[16] 财务指标变动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亏65.28% 因降本增效措施见效[16] -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减少65.28% 因亏损同比减少[16] 核心竞争力 - 拥有短读长和长读长测序技术 构建"全读长"产品矩阵 为全球首个同时商业量产两类产品的企业[18][20] - DNBSEQ核心技术包括DNA单链环化、纳米球制备及双色测序技术 提高测序效率和可靠性[19] - 实验室智能自动化业务通过AI技术重构 开发纳升级移液技术并构建全流程AI解决方案[21][22] - 合作伙伴生态覆盖科研、临床、公卫及健康领域 全球已建设30座DCS Lab及32家认证服务商[24][25] - 全球布局9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中心及13个客户体验中心 产品获多国资质认证[26] - 拥有境内外专利1,080项 国内临床测序仪中59%基于公司技术[27] - 研发团队665人(占员工总数29.2%) 60.6%为硕士及以上学历[28] 研发进展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同比增加11.83个百分点[30] 募集资金使用 - 募集资金使用符合制度要求 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合规 进度与原计划一致[32] 持股情况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高管持股无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34]
国产测序仪迈入迭代时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1:33
华大智造T7+测序仪技术突破 - 华大智造推出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T7+ 搭载新一代DNBSEQ核心技术 24小时数据产出能力提升至14Tb以上 成为全球通量最高、成本控制最优的临床级测序设备之一 [1] - T7+可赋能时空组学、细胞组学、蛋白组学、队列研究、农业育种、基础科研、临床研究、病原微生物、表观组学、癌症研究、转录组学等多个应用领域 显著提升测序效率与数据质量 [1] 国产测序仪市场竞争格局 - 国产测序仪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技术稳定性增强带动市场认可度提高 预计2025年国产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60% [3] - 行业呈现多元技术路线并行格局:华大智造主导超高通量领域 真迈生物采用"单分子+短读长"混合路线聚焦肿瘤检测 诺禾致源通过设备捆绑服务模式深耕科研市场 [2][6] - 国内主要厂商产品进展:真迈生物GenoCare 3000(6月推出) 诺禾致源NGS 1000(通量4.5Tb) 安诺优达ANNO-Seq 8000(预计年底上市) [2][6] 企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4亿元 同比小幅下降7.9% 但测序仪出货量同比增长40% 全读长测序设备销量超700台 同比增幅60.35% [3] - 华大智造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65.3%至1.04亿元 第二季度单季实现4.4%净利率 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5300台 [3] - 诺禾致源上半年营收10.4亿元 同比增长4.4% 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1% 贝瑞基因上半年亏损扩大至2724万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降至-1.64% [7]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行业采用"剃须刀-刀片"商业模式 设备装机量对锁定长期价值至关重要 [4] - 面临价格竞争导致毛利率承压 外资品牌在临床领域的使用惯性和生态体系短期内难以完全打破 需要持续高研发投入巩固核心技术竞争力 [4] - 监管政策变化推动市场资源重构 国产设备供应能力与迭代需求形成共振 超高通量设备在人群队列研究、肿瘤早筛等领域需求显著增长 [6] 全球化拓展进展 - 华大智造在海外建立10余个本地化服务中心 设备应用于欧洲阿尔兹海默病研究、东南亚传染病监测等国际项目 [8] - 诺禾致源测序服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 国产技术与国际标准加速对接 [8] - 国产设备与国际一线品牌技术差距持续缩小 行业进入国产补位、AI赋能和时空组学为核心驱动的新阶段 [8]
华大智造(688114) -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2025-09-12 10:33
业绩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向境外采购生产原材料金额5231.22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10.34%[24] - 2025年6月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740083906.87元,较2024年6月末减少1.90%[28] - 2025年6月末总资产10258634866.87元,较2024年6月末减少0.55%[28] - 2025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103535527.57元,较2024年同期减亏65.28%[28] - 2025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202582506.91元,较2024年同期减亏37.55%[28] - 2025年1 - 6月基本每股收益 - 0.25元/股,较2024年同期亏损减少65.28%[28] - 2025年1 - 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 0.49元/股,较2024年同期亏损减少37.97%[28] - 2025年1 - 6月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1.32%,较2024年增加2.24个百分点[28] - 2025年1 - 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2.59%,较2024年增加1.29个百分点[28] - 2025年1 - 6月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9.14%,较2024年减少3.06个百分点[28] - 2025年1 - 6月费用化研发投入271558606.43元,2024年1 - 6月为371896199.99元,变化幅度 - 26.98%[46] - 2025年1 - 6月资本化研发投入52923305.49元,2024年1 - 6月为17441246.85元,变化幅度203.44%[46] - 2025年1 - 6月研发投入合计324481911.92元,2024年1 - 6月为389337446.84元,变化幅度 - 16.66%[46] - 2025年1 - 6月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16.31%,2024年1 - 6月为4.48%,增加11.83个百分点[46] - 系列G中高通量测序仪预计总投资规模64764万元,本期投入金额7846万元,累计投入金额52940万元[48] 用户数据 - 全球有活跃测序仪超2.2万台,覆盖9500多个客户[11] - 临床客户收入贡献占比过半[12] - 公司在中国及部分海外市场销售和客户数量快速增加[12] - 截至报告期末,已建设30座DCS Lab,发展32家DCS认证服务商[38] - 公司在中、美、德、日、澳等区域设立13个客户体验中心[40] - 国内获NMPA批准用于临床检测的基因测序仪共41款,基于公司DNBSEQ技术的产品达24款,占比59%[41]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大规模商业量产级短读长与长读长测序产品的企业[30] - 开发纳升级专利移液技术,构建AI闭环解决方案,压缩研发周期[33] - 多款建库仪已适配十余家国内外主流品牌试剂盒[34] - 单细胞与时空组学解决方案年通量达数十万级[37] - 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完成下一代开发,STP - B1000升级,预计2025下半年推出相关产品[50] - 智能信息化平台对aLab Studio实验室智能管理平台升级调度管理模块[50] - 生物样本相关技术开发完成高采血量技术原理验证,采血量翻倍[50] - 多组学数据分析与存储平台正式推出αCube数据中心一体机[50][51] - 掌上超声获NMPA 2类注册证,研发全自主扫查超声机器人关键技术[51] - 自动化生物样本库在镜面无霜技术和AI视觉应用等方面升级[51][52] - 多组学技术平台研发围绕细胞组学开展,推出单细胞一体机[52] - 蛋白组学方向推出多组学分析仪MGISEQ - 2000RS、定制抗体Panel、多功能液滴分选一体机MGIDS - 1000P[52] - 化学合成方向完成MGI红光和蓝光染料从头合成工艺开发[52] - 测序芯片方向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测序芯片基底结构[52] - 酶方向开发新型热稳定RCA/MDA NL聚合酶[52] 市场扩张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落成9大研发中心,落地7大生产中心[39] 其他 - 公司面临业绩下滑或亏损、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及泄密、不能及时应对技术变化影响业绩增长等风险[6][7][9] - 自2019年以来的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截至2024年末均已结案[10] - 美国政府科研经费减少,中国集采等使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决策时间拉长[12] - 国内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受监管趋严和医保支付覆盖有限影响,伴有检测价格下行和样本增长不足风险[12] - 公司主导及参与起草并已发布的标准达104项[41] - 截至报告期末,拥有境内外有效授权专利数量1080项[41] - 截至报告期末,研发人员达665人,占员工总数29.2%,其中60.6%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43] - 本持续督导期间未发现公司存在新增业务[53] - 公司已建立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并执行,使用履行必要程序,进度与原计划基本一致,未发现违规使用情形[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牟峰、徐讯年初和年末持股数分别为250200、125100[55] - 本持续督导期,公司控股股东等不存在其他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56]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四方监管协议及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三方、四方监管协议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18:36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41,319,475股,每股发行价格人民币87.18元,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3,602,231,830.50元 [2] - 扣除发行费用人民币317,677,388.48元(不含增值税)后,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3,284,554,442.02元 [2] -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对募集资金到账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2] 募集资金专户设立与监管 - 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华大智造研发中心项目"实施主体增设募集资金专户 [3] - 公司与武汉智造、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及中信证券签署《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四方监管协议》 [3] - 专户账号127909412510001,截至2025年8月4日余额为0万元,仅用于研发中心项目募集资金存储使用 [4] - 专户内闲置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需符合监管规定并通知保荐机构 [5] - 现金管理不得影响募投项目正常进行,产品不得质押,银行需按月提供产品受限情况报告 [6] - 保荐机构可随时查询专户资料,银行需按月提供对账单 [6][7] - 单次或12个月内累计支取超5000万元且达募集资金净额20%时需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保荐机构 [8] 现金管理安排与账户设立 - 公司获准使用不超过人民币17亿元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期限12个月 [10] - 现金管理资金限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存款类产品或保本型产品 [10] - 分别与浙商银行深圳分行、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及中信证券签署四方和三方监管协议 [11] - 浙商银行专户5840001310120100017231(截至2025年9月10日余额0万元)用于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现金管理 [12] - 浙商银行三方专户5840001310120100017362(截至2025年9月10日余额0万元)用于同一项目现金管理 [17] - 广发银行专户9550889900016290227(截至2025年8月4日余额0万元)用于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现金管理 [22] - 广发银行三方专户9550889900016287142(截至2025年8月4日余额0万元)用于同一项目现金管理 [27] 监管协议核心条款 - 所有现金管理专户仅限投资存款类或保本理财产品,不得存放非募集资金 [12][17][22][27] - 银行需按月5日前提供对账单和产品受限情况报告 [13][18][23][28] - 保荐代表人肖少春、路明可随时查询账户资料 [14][19][24][29] - 大额支取(单次或12个月累计超5000万元且达净额20%)需5个工作日内通知保荐机构 [15][20][25][30] - 协议生效至资金全部支出且督导期结束,可申请注销专户 [16][21][26][31]
华大智造(688114) - 关于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四方监管协议及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三方、四方监管协议的公告
2025-09-11 10:46
资金募集 - 公司公开发行A股股票41319475股,每股发行价87.18元,募集资金总额36.02亿元,净额32.85亿元[3] 资金余额 - 截至2025年8月4日,武汉智造募集资金专户余额为0万元[7] - 截至2025年9月10日,武汉智造在浙商银行深圳分行专户余额为0万元[17] - 截至2025年9月10日,公司在浙商银行深圳分行专户余额为0万元[25] 资金使用 - 公司同意使用最高2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及最高17亿元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4] 资金支取通知 - 甲方或甲方二1次或12个月内累计从专户支取超5000万元且达募集资金净额20%,应在付款后5个工作日通知相关方并提供支出清单[12][22][29][36][45] 信息提供 - 乙方按月(每月5日前)向甲方出具账户对账单,向丙方提供产品受限情况及对应账户状态[26][29][42][44] 协议相关 - 丙方每半年度对甲方现场调查时检查专户存储情况[28][42] - 乙方三次未及时履行义务,甲方可终止协议并注销专户[11][31][46] - 协议自签署生效至账户资金支出完毕且丙方督导期结束失效[31][46] - 甲方已在乙方开设专户用于指定项目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39] - 甲方可将闲置募集资金以现金管理产品形式存放,产品不得质押[26][40][42] - 丙方有权更换保荐代表人,应书面通知甲乙并告知联系方式[29] - 协议一式捌份,各方各持壹份,向相关部门报备[15][46] - 甲方授权丙方指定人员可随时到乙方查询、复印相关账户资料[43]
尹烨:调好嘴、迈开腿、睡好觉、没事儿就傻笑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05:50
行业技术普惠化 -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呼吁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必须考虑普惠可及 使普通大众能用得上用得起最前沿生命科技[2] - 中国有机会凭借自主可控核心工具打破国外动辄数百万美元天价疗法垄断局面[2] - 当生命科学底层工具尽在掌握且生命数字化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 人类乐而康寿将成为新常态[2] 产业链合作生态 - 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 吉因加 贝瑞科技 美吉生物 派森诺 欧易生物 格致博雅等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成为T7+首批签约客户[4] -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华大智造 华大序 华大风 华大科技携手14家医疗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十万长读长大人群基因组联盟[5] - 华大基因与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及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有限公司 天津航医心血管医院共同启动133111i智惠医学与健康工程中心建设 将集成133111i检测评估干预动态追踪完整闭环[5] 战略合作拓展 - 华大基因与武汉楚精灵 禾连健康 数坤科技 华大智造签署合作共同打造生物智能与数字健康生态[5] -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与华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7] - 尹烨个人向辽宁海城捐赠2025Gb南果梨基因组测序数据 同时被乐城聘任为首席科学传播大使[7]
基因测序仪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但价格拼得更狠了,厂商如何突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0 09:05
基因测序仪国产替代进程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基因测序仪招投标市场中标总金额约2.49亿元 中标设备数量达179套 [1] - 国产厂家华大智造和贝瑞基因合计市占率达59.31% 进口厂家赛默飞市占率为14.44% [1] - 对比2024年国产厂家仅华大智造占50.05% 进口厂家因美纳和赛默飞合计占16.24% [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因美纳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禁止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 加速行业格局重构 [1] - 国产基因测序仪市场份额呈现扩大趋势 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2] - 行业价格战加剧 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52.85% 同比下降8.03个百分点 [3] 企业业绩表现 - 华大智造2025年上半年全读长测序仪销售总量超700台 同比增长60.35% [2] - 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亏65.28% [2] - 贝瑞基因和诺禾致源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下降2.67和0.91个百分点 [3]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华大智造发布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T7+ 24小时内可交付超14Tb测序数据 [4] - T7+每年可完成3.5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 平均每10分钟完成1例 [4] - 新技术路线避免DNA复制错误 未来将进一步降低单Gb测序成本 [4] 行业商业模式特征 - 基因测序仪采用"设备入口+耗材盈利"的超级剃须刀商业模式 [3] - 设备市场份额抢占是驱动后续试剂销售及收入增长的关键前置条件 [3] - 超低价竞争策略对行业试剂销售和生态健康度构成挑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