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浙商银行(601916)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3000元!这些消费贷即将享受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3 07:08
贴息政策范围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享受全额贴息 [1]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贷款在七个重点领域享受贴息 包括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 健康医疗 [1][2] - 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 重点领域明细 -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 [2]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 养老机构服务 托育及辅助生育消费 [2] - 教育培训领域含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资质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服务 [2]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家庭装修 家电 厨卫用品 家具 [2] - 电子产品领域覆盖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 [2] - 健康医疗领域涉及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 [2] 贴息标准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按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3] - 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 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 省级财政承担10% [3]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3] -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3] 经办机构分类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邮储银行 [4]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含中信银行 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浦发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 [5] - 5家其他发放机构为微众银行 蚂蚁消金 招联消金 兴业消金 中银消金 [6]
银行分红高峰已至!超半数A股上市银行实施年度分红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5:51
上市银行分红总额 - 截至6月27日已有26家银行实施2024年度末期利润分配方案 叠加中期分红后年度分红总额达4273.83亿元 [1] - 2024年A股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预计达6319.56亿元 较2023年增加近200亿元 增幅3.03% [1] - 六大国有银行2024年分红总额超420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1097.73亿元 建设银行1007.54亿元 农业银行846.61亿元 中国银行713.60亿元 [2] 分红实施进度 - 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集中于6月份实施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2] - 目前分红总额已完成近七成 剩余16家银行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 [1] - 23家银行已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577.06亿元 [3] 银行分红力度变化 - 42家A股银行中有39家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超2023年 整体增加186亿元 [2] - 25家银行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较2023年提升 宁波银行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至21.91% 沪农商行从30.104%升至33.91% [4] - 14家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较2023年减少1家 因邮储银行分红比例维持在30% [4] 代表性银行分红情况 - 招商银行是唯一分红总额超500亿元的股份制银行 达504.40亿元 分红比例超33% [3] - 宁波银行连续第二年增加分红 2024年方案为每10股派现9元 [3] - 中信银行2024年拟现金分红194.55亿元 分红比例提升至30.5% 连续6年持续提升 [5] - 郑州银行推出1.82亿元现金分红方案 分红比例9.69% 每10股派现0.2元 [5] 分红政策趋势 - 上市银行为响应新"国九条"政策号召 纷纷增加现金分红频次 [3] - 多家银行已发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沪农商行率先通过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议案 [3] - 兴业银行2019-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 从24.59%逐年增至30.73% [4]
浙商银行: 董事长陆建强到龄卸任
证券时报· 2025-08-13 05:51
核心人事变动 - 陆建强因年龄原因辞去浙商银行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职务 [1] - 执行董事兼行长陈海强暂时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1] 管理层贡献评价 - 陆建强任职期间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并健全战略体系 [1] - 推动经营管理工作平稳有序且业务发展取得较大进步 [1] - 提出"善本金融"理念并构建金融顾问制度等六大支柱体系 [2] 职业背景与业绩 - 陆建强早年从事市场监管工作 后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 [1] - 2018年掌舵财通证券期间完成38亿元可转债发行及80亿元配股项目 [1] - 推动财通证券资产规模从600亿元扩张至千亿元级别 [1] - 2022年1月调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 2023年8月正式获批董事长任职 [1] 金融理念创新 - 强调金融功能性第一性 推动金融向善转型实践 [2] - 提出"善本金融"理念主张以社会价值为本源出发点 [2]
多家银行火速响应!事关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3 04:33
政策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1] -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1] - 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1] 银行响应 -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发布公告落实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1] - 农业银行将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 - 中国银行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始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工作 [1] - 建设银行为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将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客户进行贴息 [2] - 浙商银行将依法依规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3][5] - 广发银行将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8] 实施细则 - 各银行表示具体办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实施细则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点等官方渠道发布 [5][6][8][10] - 多家银行明确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8][10]
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迎来“国补”!最高贴息3000元,23家银行可办理
搜狐财经· 2025-08-13 03:15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 自9月1日起实施至2026年8月31日 [3] - 中央财政承担90%补贴资金 居民在23家指定金融机构办理消费贷款可获得最高3000元财政贴息 [3] - 贴息范围分为两类: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全覆盖 大额消费聚焦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七大重点领域 单笔超5万元部分不享受贴息 [5] - 政策设计3000元封顶贴息额度 对应30万元消费 既避免过度信贷又能撬动大宗商品销售 [5] 金融机构覆盖范围 - 六大国有银行全数入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10] - 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同步覆盖: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10] - 五家特色金融机构入选: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10] - 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补贴本地金融机构 地方银行未列入国家名单 [10] 消费者受益机制 - 财政每年补贴贷款本金的1% 补贴金额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 [7] - 举例说明:3年期10万元购车贷款年利率4% 原本年利息支出4000元 财政贴息1%即1000元 相当于降低25%利息成本 [7][9] - 三年累计节省利息3000元达到个人单机构贴息上限 消费者可采用多机构组合策略实现3000元封顶收益最大化 [7][9] - 贴息资金通过直通流程发放 银行在结息日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扣除财政承担部分 [12] 政策实施效果 - 四川省试点期间(4月1日至9月30日)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四类消费给予1.5%财政贴息 单笔最高3000元 [14] - 政策实施三个月后 成都某新能源汽车展厅贷款购车比例从15%飙升至40% [14] - 地方政府积极行动 省级财政需承担10%贴息资金 浙江、广东等消费大省酝酿配套政策 [14] - 建设银行广州天河区客户经理单日接听23个咨询贴息贷款电话 咨询需求旺盛 [16] 行业影响分析 - 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运用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居民消费信贷 1%贴息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 [16] - 政策将家电、家居等品类全部纳入 预计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 [14] - 银行建立消费信息识别系统防止资金挪用 财政部组织抽查监督 套取贴息资金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12] - 政策有效推动"不敢消费"的普通家庭跨过消费门槛 促进消费升级浪潮 [17]
六大行,集体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03:06
国有六大行及股份行响应财政贴息政策 - 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体响应,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2][17] -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响应政策,其他国有大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同步跟进 [2][4][5][9] - 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行也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11] 贴息政策覆盖机构范围 - 政策明确三类贷款经办机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如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等) [17] - 部分非名单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贴息公告,涉及过桥资金、质押贷等业务,需警惕非正规渠道风险 [17] 银行执行细节 - 各家银行强调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提醒用户防范诈骗,仅通过官方渠道办理 [17]
浙商银行,突遭举牌
证券时报· 2025-08-13 00:02
险资举牌浙商银行 - 民生保险于8月11日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 耗资约277万港元 持股比例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5% 触发举牌 [1][3] - 民生保险以实益拥有人身份持有2.96亿股浙商银行H股 增持后合计持股数量将增至10.6亿股以上 占该行总股本的3.88% 晋升至第七大股东 [3] - 民生保险为国内首家民营资本投资主体的全国性人身保险公司 注册资本60亿元 总资产超过1400亿元 万向控股及其关联方合计持有43.84%股权 [3] 浙商银行基本情况 - 浙商银行为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总部位于杭州 截至今年3月末资产规模约3.44万亿元 [4] - 该行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132.54亿元 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高于30% [7] - 截至8月11日收盘 该行A股年内累计涨幅约21.8% H股涨幅约33% [7] 险资股东结构 - 除民生保险外 信泰人寿持有13.7亿股占总股本4.99% 太平人寿持有9.22亿股占3.36% 百年人寿持有3.5亿股H股占1.27% [6][7] - 信泰人寿向该行派驻监事 太平人寿派驻董事 四家险资以自有资金入股的情况在上市银行中较为罕见 [7] - 太平人寿2023年5月耗资近16亿元竞得7.09亿股 信泰人寿2024年一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并持续增持 [6] 行业举牌动态 - 今年已有7家银行被险资举牌 包括邮储银行 招商银行 农业银行 杭州银行 中信银行 郑州银行 浙商银行 [1][9] - 招商银行是唯一被三度举牌的上市银行 邮储银行 农业银行 郑州银行H股均被二度举牌 [1][9] - 平安人寿举牌多家银行:持有邮储银行H股14%占总数2.44% 持有招商银行H股16%占总数2.93% 持有农业银行H股14%占总数1.21% [10] 险资配置逻辑 - 险资增配银行股源于高股息率 税收优势 流通盘规模 监管要求及抗周期属性等多重因素 [13] - 长端利率下行及高收益资产到期使险资面临再配置压力 银行股高股息及稳定分红吸引力提升 [14] - 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险资更倾向配置FVOCI高股息资产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利润波动 [14] 银行板块表现 - A股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超过17% 浦发银行以39%涨幅位列第一 农业银行 青岛银行涨幅超33% [15] - H股银行中青岛银行涨幅接近54% 徽商银行涨幅超50% 天津银行 中信银行 民生银行涨幅均超45% [15] - 除险资外 香港立业集团增持民生银行H股至4.945% 多家A股银行披露董监高或重要股东增持计划 [14][15]
浙商银行,突遭举牌!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23:51
险资举牌银行股 - 民生保险于8月11日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耗资约277万港元,持股比例突破5%触发举牌[1][2] - 截至目前2025年已有7家银行被险资举牌,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杭州银行、中信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被三度举牌[1][6] - 险资对权益资产尤其是红利资产的配置比例处于上升通道,银行股这类高股息股票是重要配置标的[1] 民生保险举牌浙商银行详情 - 民生保险增持后持有2.96亿股浙商银行H股,占H股股本5%,假设未减持A股则总持股将达10.6亿股以上,占该行总股本3.88%,晋升第七大股东[2] - 民生保险2003年成立,注册资本60亿元,总资产超1400亿元,万向控股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43.84%为第一大股东[2] - 民生保险2012年受让万向控股持有的4.91亿股浙商银行股份,2015年参与增资持股增至8.03亿股,2023年二季度减持至7.69亿股[2] 浙商银行基本情况 - 浙商银行是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总部杭州,截至2024年3月末资产规模约3.44万亿元[3] -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132.54亿元,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高于30%,A股和H股年内涨幅分别约21.8%和33%[5] 其他险资增持浙商银行情况 - 百年人寿2020年底举牌浙商银行H股并参与配股,至今未减持,持股3.5亿股占比1.27%[4][5] - 太平人寿2023年5月参与股权拍卖耗资16亿元竞得7.09亿股并参与配股,持股9.22亿股占比3.36%[4][5] - 信泰人寿2024年一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持有A股超7.71亿股并在二季度继续增持H股,总持股13.7亿股占比4.99%[4][5] 其他银行被举牌情况 - 平安人寿举牌邮储银行H股持股30亿股占H股14%总股本2.44%,举牌招商银行H股持股7.4亿股占H股16%总股本2.93%,举牌农业银行H股持股42亿股占H股14%总股本1.21%[7] - 瑞众保险举牌中信银行H股但6月减持300万股持股回落至5%以内,弘康人寿举牌郑州银行H股持股2.83亿股占H股14%总股本3.12%[7] - 新华保险收购杭州银行3.3亿股持股5.87%,平安人寿去年举牌工商银行H股持股占比突破17%[8][7] 险资增持银行股原因 - 资产荒环境下保险公司基于股息率、税收优势、流通盘规模、监管要求、抗周期属性等因素决策[9] - 长端利率下行+高收益资产到期,保险公司面临资产再配置压力,银行股高股息+稳定分红吸引力提升[10] - 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险资增配FVOCI高股息资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以降低利润波动[10] 银行股市场表现 - A股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超17%,浦发银行涨39%领涨,农业银行、青岛银行涨超33%[11] - H股青岛银行涨54%领涨,徽商银行涨超50%,天津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涨超45%[11]
9月起,对这些贷款进行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13:58
政策支持范围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涵盖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涵盖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涵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 重点支持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4]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 托育 辅助生育消费[4]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8]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 家具[8]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8] 政策执行细则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6]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6]
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多家银行火速积极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13:2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贷款本金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1]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贴息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不得重复享受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2]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居民个人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使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贴息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银行机构响应与实施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 [5] - 农业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依法推进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工作 [7][9][13][16]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4] - 政策有助于激发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4] - 贴息政策是首次推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