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人保(601319)
icon
搜索文档
迎六一 献爱心|人保寿险发起“爱+1”公益捐书活动,历时3个月,欢迎你来!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公司公益活动 - 公司发起历时3个月的"爱+1"公益捐书活动 活动时间为2022年5月31日至8月31日 通过"人保寿险管家"APP面向全国用户募捐青少年课外读物 [1] - 捐赠图书将定向捐赠至5所偏远地区小学 覆盖甘肃、广西、贵州、四川、新疆等省区 旨在解决优质课外书籍短缺问题 [2] - 活动采用线上加线下联动模式 捐赠人通过APP发起捐赠后 由工作人员线下对接受理捐赠物品 [1] 行业背景与社会价值 - 全民阅读规划明确阅读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 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 强调阅读对国家民族精神发育的重要性 [2] - 偏远地区存在图书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 山区图书室稀缺 现有读物题材良莠不齐 家庭购书多以教辅类为主 [2] - 公益活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导向 近年来全社会持续关注偏远地区儿童阅读问题 [2] 企业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核心成员 践行"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企业使命 注重社会效益与人文关怀 [3] - 通过知识扶贫践行"扶贫先扶智"理念 致力于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2]
开发专属产品,强化风险保障——保险业与市场主体齐力抗疫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支持企业抗疫措施 - 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多部门出台6项安责险支持措施 包括免费延长保险期限1个月 为7万余家企业减免保费509万元并提供风险保障7215亿元 其中涉及年保费2000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6.58万家 [2][3] - 对城市快递 物流 批发市场等生活必需品保供企业给予10%费率下浮优惠 调整事故预防费用优先用于疫情防控 [3] - 开通理赔绿色通道 简化流程 优先对民生保障类和复工复产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3] 保险业务数据表现 - 北京辖内保险公司2022年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925.25亿元 同比增长11.66% 承担风险保障661.73万亿元 同比增长85.63% 赔付支出247.33亿元 同比增长21.23% [4] - 中国人保推出"朝阳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 截至4月底覆盖6.2万家企业 承保74万人 赔付金额135万余元 [4] - 人保健康累计承保新冠疫苗近17亿剂次 约占全国接种量一半 [5] 线上服务创新 - 平安人寿推出全流程线上31项服务 4月份"零接触"服务办理超1500万次 空中门店服务超26万件 [6][7] - 线上理赔申请超20万件 30分钟"闪赔"超8万件 最快1.4分钟 [7] - 农险线上化覆盖80余个环节 通过"平安爱农宝"小程序实现自主投保理赔 [7] 农业保险服务 - 安华农险通过视频拍照方式实现自助投保验标 在北京市6个区承保6.8万亩 保障农户6000户次 保障金额31亿元 [8] - 启动预赔机制 理赔面积680亩 支付赔款68万元 受益农户68户次 [8] 物流行业保障 - 大地保险为内蒙古超2500家物流企业及个体提供风险保障超13亿元 免费扩展货车司机传染病责任 [9] - 推广"停运保""安疫保""冷链保"等专项产品 在佛山 南通落地进口冷链食品无害化处理损失保险 累计提供保障超68亿元 [9][10] - 中国人保在广东为2447台停驶营运车辆办理延保 在吉林为1902台货车提供停驶服务 推出车险保费分期贷款保证保险 [10]
低位加仓看好中长期发展 上市险企“点金”权益市场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上半年投资表现 - 五大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集中在3.1%至5.5%之间 其中中国人保5.5% 中国人寿4.21% 新华保险4.2% 中国太保3.9% 中国平安3.1% [1][2] - 总投资收益合计2524.35亿元 同比下滑15.7% [2] - 投资资产合计规模达13.56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6.57% [2] - 行业整体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3.66% [3] 投资策略与配置 - 中国人保通过优化权益持仓结构和债券波段操作提升业绩 收益率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3] - 险企采用资产负债匹配原则和杠铃策略 结合固收组合与风险资产实现反脆弱 [7] - 分散化投资组合被用于获取跨周期稳定收益 [7] 权益市场展望 - 多险企认为下半年权益市场具备战略配置价值 经济复苏预期下消费 科技 新能源等领域受青睐 [1][4][6] - 中国平安在三个季度持续逆周期加仓权益资产 预判市场低位布局机会 [4] - 监管部门鼓励险资入市 引导更多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服务实体经济 [4] 行业定位与作用 - 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最大机构投资者之一 具有期限长和安全要求高的特点 [1][5] - 资金需注重长期投资 发挥稳定股市和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作用 [5]
A股五大上市险企去年保费合计增长2.9% 寿险收入“四负一正”
新华网· 2025-08-12 05:54
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保费收入概况 - 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合计保费收入25597.63亿元 同比增长2.9% [1] - 中国人保保费收入6191.58亿元 同比增长6.56% [1] - 中国平安保费收入7691.4亿元 同比增长1.16% [1] - 中国人寿保费收入6152亿元 同比下降0.78% [1] - 新华保险保费收入1630.99亿元 同比下降0.23% [1] - 中国太保保费收入3931.66亿元 同比增长8.4% [1] 人身险业务表现 - 寿险业务呈现"四负一正"格局 仅太保寿险实现正增长 [2] -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作为纯人身险公司保费均出现下降 [2] - 人保寿险保费收入927.02亿元 同比下降4.28% [2] - 平安人寿保费收入4392.77亿元 同比下降3.89% [2] - 太保寿险保费收入2223.42亿元 同比增长6.1% [2] - 人身险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业基本面和保险股表现 [2] 财产险业务表现 - 财险业务收入增长强劲 三大险企均实现较好增长 [3] - 人保财险保费收入4854.34亿元 同比增长8.3% [3] - 平安产险保费收入2980.38亿元 同比增长10.37% [3] - 太保产险保费收入1708.24亿元 同比增长11.6% [3] - 车险保费收入全面实现正增长 走出车险综合改革影响 [3] - 人保财险车险保费2711.60亿元 同比增长6.2% [3] - 平安产险车险保费2012.98亿元 同比增长6.6% [3] - 太保产险车险保费979.92亿元 同比增长6.7% [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保险板块自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月17日上涨34.5% [2] - 基本面企稳是保险股股价修复的基础 [2] - 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从0.65-1.35扩大至0.5-1.5 [3] - 车险行业面临周期性降价调整 短期保费和盈利将受负面影响 [3] - 长期看头部险企得益于精细化风险定价能力将更具竞争优势 [3]
日赚7.41亿元!上市险企集体亮成绩单
新华网· 2025-08-12 05:48
核心业绩表现 - 五大A股上市险企2023年上半年合计归母净利润1341.88亿元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7% 日均净利润7.41亿元(去年同期6.74亿元)[1] - 净利润表现分化 仅两家实现正增长:新华保险净利润99.78亿元(同比增长8.6%) 中国人保净利润198.81亿元(同比增长8.7%)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净利润分别为698.41亿元/161.56亿元/183.32亿元[2] - 五家险企总投资收益合计2588.74亿元(同比增长5.47%) 但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仅中国平安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至4.1% 其余四家总投资收益率均下滑 其中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2%为最低 中国人保4.9%为最高[2] 寿险业务发展 - 寿险新业务价值表现亮眼: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259.6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45%) 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308.64亿元(同比增长19.9%) 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24.74亿元(同比增长17.1%)[4] - 银保渠道爆发式增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154.19亿元(同比增长131.03%)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保费收入620.66亿元(同比增长45.7%) 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增速均超18%[4] - 银保渠道新单贡献显著: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4.7%)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费172.94亿元(同比增长59.2%)[5] 财险业务动态 - 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合计净利润325.59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8.63%)[6] - 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抬升: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7.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6.4%(上升0.1个百分点) 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98%[6] - 非车险业务增速超越车险:平安产险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427.23亿元(同比增长18.2%) 太保产险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29.38亿元(同比增长24.5%) 头部公司因车险市场饱和转向拓展健康险/意外险等非车险领域[6] 行业趋势与展望 -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刺激市场需求 为上半年人身险市场上行奠定基础 行业资产负债两端持续复苏 预计下半年复苏势头延续[1] - 投资端受全球利率及宏观经济影响 A股上半年主要指数下跌 但随欧美加息接近尾声及国内刺激政策出台 预计四季度A股表现优于前三季度 险企投资收益有望改善[3] - 新车销售下降限制车险发展速度 太保产险通过改革非车险组织架构(成立团体客户经营管理中心)将经营重心转向非车险业务[7]
新华保险分红暴增200%!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派现总额冲刺千亿元
华夏时报· 2025-08-12 01:13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分红情况 - 五大险企2024年累计派发907.89亿元现金红利,同比增长20.21% [2] - 新华保险年度现金分红总额78.93亿元,同比增幅近200%,增速居首 [3] - 中国人保2024年合计分红79.6亿元,股权登记日与派息日同步引发市场关注 [3] - 中国平安全年股息每股2.55元,现金分红总额461.74亿元,连续13年增长 [3] - 中国人寿年度现金分红183.72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一倍 [4] - 中国太保派发现金红利103.9亿元,五大险企末期分红总额达863.18亿元 [5] 分红增长的财务支撑 - 2024年五大险企总投资收益7969.2亿元,同比增长113.91% [5]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和3476亿元,同比增幅77.72% [5] 分红策略分化原因 - 中国平安长期盈利能力稳定,市场占有率领先,分红策略注重连续性 [5] - 新华保险通过"瘦身"战略(砍银保趸交、压成本)释放浮盈,一次性修复资产负债表 [6] - 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分红增幅温和,兼顾资本补充与股东诉求 [6] - 成长期险企更注重业务拓展,分红比例较低;成熟期险企倾向提高分红水平 [6] 政策对分红的影响 - 新"国九条"和《市值管理指引》通过"监管激励+资本约束"机制重塑分红逻辑 [2] - 政策将分红与控股股东减持、再融资准入挂钩,引导上市公司增强分红稳定性 [2] - 监管鼓励增加分红频次,上市险企可能更重视分红频次而非提高分红率 [2] 国内与国际分红率差异 - 国内险企分红率普遍低于40%,国际险企达40%-60% [8] - 差异原因包括:国内险企面临利差损压力、固收类投资占比高且收益承压 [8] - 国际险企全球资产配置能力更强,保单保证利率较低且资本工具丰富 [8] 分红常态化推进建议 - 建议对险企中长期持股分红收益递延纳税,个人投资者红利税减半征收 [9] - 允许将OCI中债券浮盈转入未分配利润,平滑利率波动对分红的影响 [9] - 要求公司披露"分红压力测试",量化未来三年分红可持续性 [9] - 在高收益年份建立分红储备以平滑分红水平,增强投资者信心 [10]
超2000亿元险资加速入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3:52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展 - 太平资产获准设立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响应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2] - 试点已推进三批 总规模达2220亿元 参与机构包括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等头部及中小险企 [2][4] - 首批试点于2023年10月获批 中国人寿与新华人寿联合出资500亿元设立鸿鹄基金 截至2025年3月初全部投资落地 [4] 试点规模与结构 - 第二批试点于2025年1月启动 规模520亿元 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等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 [4] - 2025年3月第三批试点规模600亿元 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获准参与 [4][5] - 三批试点累计批复及拟批复规模合计2220亿元 [2][4][5] 投资策略与基金类型 - 试点基金类型多元化 包括公司型基金(如鸿鹄志远一期)和契约型基金(如鸿鹄志远二、三期) 后者具标准化、设立简便等优势 [7] - 险资系私募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 长期持有 投资标的侧重大盘蓝筹股、优质高股息公司 如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 [2][8][9] - 投资方向涵盖金融、能源化工、公用基础设施、消费及新能源转型等领域 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 [8][9] 险资入市规模与配置变化 - 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股票持仓市值达2.65万亿元 长期股权投资规模2.60万亿元 合计占比超16% 较2024年末显著提升 [2] -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占比8.4% 较年初升0.9% 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从7.77%升至8.27% [12] - 险资重仓行业除房地产持仓市值同比下降28.1%外 非银金融、银行、公用事业等均同比大幅提升 [11] 地方实践与举牌动态 - 深圳引入险资设立平安基金 规模100亿元 90%投向本地基建和产业项目 采用双GP模式及"直投+母基金"形式 [7][8] - 2025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2次 超2024年全年 被举牌公司普遍具备高分红特征 历史三年平均股息率约5.3% [11] - 公用事业和银行板块受青睐 如弘康人寿举牌港华智慧能源持股达5.00005% 国有大行H股因低估值高股息受偏爱 [11]
多家险企开启精简高效治理模式
金融时报· 2025-08-11 11:00
保险公司治理架构变革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5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职工监事退任议案 待公司章程修订生效后将不设监事会 [1] -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月30日公告修订公司章程 明确不设监事会 相应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 [1] -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月30日公告不再设立监事会 由董事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2] - 大家保险集团7月2日公告不再设立监事会 监事会各监事已辞任 [2] - 泰康保险6月23日公告不再设立监事会 第三届监事会各监事自动离任 [2] - 日本财险(中国)4月16日最先发布公告撤销监事职位 由董事会下的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责 [2] 新公司法实施背景 - 2024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 允许国有独资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董事会设置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不设监事会或监事 [3]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 明确金融机构可按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设置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不设监事会或监事 [3] 审计委员会职能与影响 -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 通常由独立董事占多数 承担审核财务信息 监督评估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等职责 [4] - 撤销监事会后将监督职能集中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可减少内部协调复杂性 提高决策效率 [4] -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具备财务 法律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组成 在财务监督和合规审查方面可能比传统监事会更具专业能力 [4] - 独立董事通常不在公司任职 在履行监督职能方面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 时间不充分等问题 [4]
又一险资系私募获批,超两千亿“长钱”加速入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0:55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展 - 中国太平旗下太平资产获批设立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响应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1] - 试点已推进三批 总规模达2220亿元 参与机构包括中国人寿 新华保险 太保寿险 泰康人寿 阳光人寿 人保寿险 太平人寿 平安人寿 中邮保险及相关保险资管公司 [1][2] - 首批试点于2023年10月获批 中国人寿与新华人寿联合出资500亿元设立鸿鹄基金 截至2025年3月初全部投资落地 [2] - 第二批试点于2025年1月启动 太保寿险 泰康人寿 阳光人寿等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 规模520亿元 [2] - 2025年3月新增第三批试点 人保寿险 中国人寿 太平人寿 新华人寿 平安人寿获准参与 规模600亿元 [2][3] 险资入市规模与结构变化 - 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股票持仓市值达2.65万亿元 长期股权投资规模2.60万亿元 合计占比超16% 较2024年末显著提升 [1] -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占比从2024年末的7.5%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8.4% 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从7.77%升至8.27% [8] - 险资举牌活动显著增加 2025年以来举牌达22次 超2024年全年 被举牌公司历史三年平均股息率约5.3% [7] 投资策略与标的偏好 - 险资系私募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大盘蓝筹股 注重公司治理 经营稳健性 股息稳定性和流动性 [4][5] - 鸿鹄志远私募基金重仓伊利股份 陕西煤业 中国电信等A股 均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5] - 投资领域覆盖金融 能源化工 公用基础设施 消费 新能源转型及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 [6] - 公用事业和银行板块受青睐 因高分红和稳定ROE特性 2025年前7个月险资举牌上市银行达10次 [7] 基金模式与地方实践创新 - 试点基金类型多元化 包括公司型基金(如鸿鹄志远一期)和契约型基金(如鸿鹄志远二 三期及第二批试点) 后者具标准化程度高 设立简便优势 [4] - 深圳开展"国家政策+地方实践"探索 设立平安基金规模100亿元 其中90%投向本地基建和产业项目 采用双GP管理模式和"直投+母基金"形式 [4][5]
保险板块8月11日跌0.55%,新华保险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入2.22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11 08:40
保险板块市场表现 - 8月11日保险板块整体下跌0.55% 领跌个股为新华保险(跌幅1.57%)[1] - 板块内6只个股中仅*ST天茂上涨4.83% 其余5只均下跌 跌幅区间为0.05%至1.57%[1] - 板块成交活跃度分化明显 中国人保成交量最大达76.47万手 中国太保成交量最小为22.5万手[1] 资金流向特征 - 保险板块整体呈现主力资金净流入2.22亿元 游资净流入4339.47万元 散户资金净流出2.66亿元[1] - 中国平安获得最大主力资金净流入2.05亿元(净占比8.1%) 但同时遭遇游资净流出8508.86万元[2] - *ST天茂主力净流入占比最高达35.85% 而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主力资金呈净流出状态 分别流出1619.78万元和4036.05万元[2] 个股表现对比 - 新华保险跌幅最大达1.57% 收盘价62.58元 成交额17.23亿元[1] - *ST天茂表现最佳 涨幅4.83%收于1.52元 成交额1.03亿元[1] - 中国人寿下跌0.71%至40.48元 主力资金净流入3530.06万元[1][2] 市场环境对比 - 保险板块下跌0.55%的同时 上证指数上涨0.34%至3647.55点 深证成指上涨1.46%至11291.43点[1] - 板块内个股涨跌比为1:5 显示保险板块整体跑输大盘指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