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金融资产(02799)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金融资产(02799)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利润61.68亿元 同比增加15.66%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1:16
财务业绩表现 - 持续经营活动收入总额311.36亿元 同比增长2.91% [1] - 公司股东应占利润61.68亿元 同比增长15.66% [1] - 上半年总收入402.21亿元 同比增长21.1% [1] - 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61.68亿元 同比增长15.7% 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增长27.5% [1] - 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21.1% 较2024年度提升2.7个百分点 [1] - 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1.1% 较2024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 [1] - 基本每股收益0.066元 [1] 战略发展定位 - 2025年是冲刺"三年质效显著提升"和开启"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关键之年 [1] - 公司落实中央金融工作部署 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 [1] -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 - 按照"优资产、增收入、抓回现、压不良、促改革、练内功"工作要求开展运营 [1] - 持续强化主业能力建设 服务实体经济 [1] - 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扩大 [1]
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上半年归母净利61.68亿元 同比增长15.7%
格隆汇· 2025-08-29 11:00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达人民币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 [1] - 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增速达27.5% [1] - 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为21.1%,较2024年度提升2.7个百分点 [1] - 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1%,较2024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66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1]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2025年是公司冲刺"三年质效显著提升"并开启"五年成为行业标杆"计划的关键年 [1] - 公司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 - 经营策略聚焦"优资产、增收入、抓回现、压不良、促改革、练内功",持续强化主业能力建设 [1] - 公司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扩大 [1]
中信金融资产(02799)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9 10:4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总额为人民币311.364亿元,同比增长2.9%[12] - 公司本期利润为人民币55.061亿元,同比增长4.4%[14] - 公司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为人民币61.676亿元,同比增长15.7%[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人民币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2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23] - 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后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7.5%[23] - 持续经营活动收入总额为人民币311.364亿元,同比增长2.9%[24][2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总额为人民币311.364亿元,同比增长2.9%[85] - 持续经营业务税前利润同比增长6.1%至50.45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47.53亿元)[195]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15.7%至61.68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53.32亿元)[19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回报率 - 公司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1%,与去年同期的1.0%基本持平[16] - 公司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为21.1%,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1.2%[16] - 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达21.1%,较2024年度提升2.7个百分点[23] - 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达1.1%,较2024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23] 成本和费用 - 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加至人民币168.567亿元,同比增长72.6%[12] - 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长72.6%,增加人民币70.901亿元[2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达168.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6%[4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减值损失142.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0.6%[43] - 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8.518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752.6%,其中存货减值12.234亿元人民币[45] - 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加72.6%至168.57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97.67亿元)[195] - 利息支出为143.88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3%[39] - 营业支出为19.3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6%[41] 各业务线表现:不良资产经营分部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305.9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3%[51]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税前利润121.4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2.4%[54]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305.978亿元,同比增长58.3%,占总收入98.3%[85][86] -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资产总额8560.5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86] - 收购处置业务新增收购成本235.367亿元,同比增长52.9%;已实现收入16.907亿元,同比增长180.8%[88][92] - 收购重组业务新增收购成本降为0(2024年同期为100.013亿元),收入降至34.647亿元[88] - 纾困盘活业务新增投放389.245亿元,同比增长43.6%;收入42.273亿元,同比增长65.5%[88] - 股权业务收入激增至281.536亿元,同比增长643.8%[88] - 纾困盘活业务新增投放成本人民币389.245亿元,同比增长43.6%[102] - 纾困盘活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42.273亿元,同比增长65.5%[10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纾困盘活业务余额达1512.5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02] - 股权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81.536亿元[114] - 股权业务资产总额2528.0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117] - 收购重组类项目资产余额由1615.702亿元降至1327.849亿元,项目数量由689个减少至581个[118] - 收购处置业务期末资产余额1906.33亿元,其中74.1%新增收购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96][98] - 长三角地区收购处置资产余额466.178亿元,占比24.5%,保持最大区域敞口[98] - 纾困盘活业务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余额占比65.7%,较上年末提升0.8个百分点[104] - 长三角地区纾困盘活业务余额413.887亿元,占比27.4%[106] - 环渤海地区纾困盘活业务余额417.993亿元,占比27.6%[106] - 房地产业纾困盘活业务余额496.397亿元,占比32.8%[113] 各业务线表现: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 - 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收入18.0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5.1%[51] - 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税前亏损66.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5.6%[54] - 资产管理及投资分部税前亏损66.5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2024年同期盈利32.37亿元)[85] - 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收入为人民币1,803.4百万元[123] 各业务线表现:子公司及国际业务 - 实业公司房地产开发相关收入为人民币250.3百万元,同比减少25.1%[122] - 汇通资产不良资产相关收入为人民币28.8百万元,同比增加30.3%[122] - 融德资产收入总额为人民币325.7百万元,同比减少13.9%[122] - 国际公司收入总额人民币4,908.5百万元,税前利润人民币1,764.2百万元[123] - 国际公司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80,088.7百万元[123] - 国际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4.0%,从4,307.7百万元增至4,908.5百万元[126] - 国际公司2025年上半年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19.6%,从803.3百万元增至1,764.2百万元[126] - 国际公司资产总额从2024年底的174,754.1百万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80,088.7百万元,增长3.1%[126] 资产和负债状况 - 公司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0,109.333亿元,较期初增长2.7%[15] - 公司总负债为人民币9,580.01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4.8%[15] - 公司权益总额为人民币529.314亿元,较期初增长6.4%[16] - 公司总资产达10,109.33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2.7%[58] - 借款余额7,522.94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6.5%[58] - 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010,933.3百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7%[60]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人民币354,169.6百万元,较上年末增长4.8%[63][64] - 收购处置类不良债权资产达人民币187,359.4百万元,较上年末增长5.8%[63][64] - 非上市权益工具投资达人民币48,524.7百万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33.6%[63] - 公司债券投资达人民币2,845.8百万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80.6%[63]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达人民币4,816.3百万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190.1%[69] - 存货为人民币18,935.1百万元,较上年末减少7.0%[71] - 存放金融机构款项为人民币63,631.2百万元,较上年末减少27.3%[61] - 归属于公司股东权益为人民币60,277.7百万元,较上年末增长6.7%[59] - 其他储备为人民币(2,687.1)百万元,较上年末减少54.8%[59]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账面价值为人民币2297.07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2%[75] - 不良债权资产账面价值为人民币858.5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1%[75] - 自金融机构收购贷款减少人民币26.199亿元(下降12.6%)至人民币181.869亿元[74] - 自非金融机构收购的其他债权资产减少人民币258.734亿元(下降18.2%)至人民币1163.507亿元[74] - 其他债权资产账面价值为人民币1438.5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75] - 信托产品投资增长人民币76.196亿元(上升15.6%)至人民币564.762亿元[74] - 于联营及合营企业之权益为人民币2602.4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77] - 负债总额为人民币9580.01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78] - 借款余额为人民币7522.9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79] - 应付债券及票据余额为人民币1529.10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7.0%[80] - 总资产规模增长2.7%至1010.93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984.33亿元)[198] - 借款负债增长6.5%至752.29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706.63亿元)[198] - 存放金融机构款项下降27.3%至636.31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875.28亿元)[198] - 于联营及合营企业之权益增长20.3%至260.25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216.32亿元)[198]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9843.29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0109.33亿元人民币,增加266.04亿元人民币[199] - 归属于公司股东权益从564.96亿元人民币增至602.78亿元人民币,增长37.82亿元人民币[199] - 累计亏损由777.15亿元人民币改善至724.80亿元人民币,减少52.35亿元人民币[199] - 其他储备项目从(17.36)亿元人民币变为(26.87)亿元人民币,减少9.51亿元人民币[199] - 非控制性权益从(84.87)亿元人民币变为(91.02)亿元人民币,恶化6.15亿元人民币[199] - 权益总额从497.64亿元人民币增至529.31亿元人民币,增长31.67亿元人民币[199] - 公司股本保持802.47亿元人民币不变[199] - 其他权益工具保持199.00亿元人民币不变[199] - 盈余公积保持85.64亿元人民币不变[199] - 一般风险准备保持113.99亿元人民币不变[199] 收益和损失明细 - 公司利息收入为444.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4%[29]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利息收入为355.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9] - 不良债权资产已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72.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6%[31] - 不良债权资产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1.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6.5%[31] - 权益工具已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28.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9.4%[33] - 权益工具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84.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3%[33] - 公司投资联营企业收益显著改善,实现收益人民币213.179亿元[12] - 投资联营企业收益213.1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127.6%[36] - 所佔联营及合营企业业绩大幅增长207.4%,增加人民币61.285亿元[26] - 其他收入及其他净损益暴增2148.7%,增加人民币179.956亿元[24] - 利息收入微增0.4%至44.45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44.29亿元)[195] - 其他收入及其他净损益激增2149.3%至188.33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8.38亿元)[195] - 持续经营业务所得税收益4.61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1.534亿元人民币[47] 资本和风险管理 - 公司资本充足率从2024年底的15.69%提升至2025年中的15.97%[143] - 公司杠杆比率从2024年底的10.1:1改善至2025年中的8.6:1[144] - 公司强调流动性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延期支付及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等问题[13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流动性整体充足,风险基本可控[137] - 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以防範风险和提高质量为重点[138] - 公司上半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网络安全事件[138] -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按照主动、审慎、全流程、全覆盖的原则进行[139] 公司治理和股东结构 - 公司董事会由10名成员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4名非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超过三分之一[165] - 报告期内公司召开5次董事会审议通过25项议案听取16项报告[165] - 公司监事会由4名成员组成包括2名外部监事和2名职工代表监事[166] - 报告期内监事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通过6项议案[167] - 公司召开11次总裁办公会和21次专题会议研究审议62项重要经营管理议题[168] - 2025年6月20日刘正均获连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并继续担任董事长[161] - 公司总股本为80,246,679,047股,其中内资股占55.93%,H股占44.07%[148] - 公司内资股股份数目为44,884,417,767股[148] - 公司H股股份数目为35,362,261,280股[148] - 中国中信集团持有公司内资股21,230,929,783股,占内资股股本47.30%,占总股本26.46%[149] - 财政部直接持有内资股7,493,684,063股(占内资股16.70%)及H股12,376,355,544股(占H股35.00%),合计占总股本24.76%[149] - 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持有内资股14,509,803,921股,占内资股股本32.33%,占总股本18.08%[14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持有H股3,921,568,627股,占H股股本11.09%,占总股本4.89%[149]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H股2,475,271,109股,占H股股本7.00%,占总股本3.08%[149] -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通过内资股(1.65亿股)和H股(19.61亿股)合计持有公司4.50%总股本[149] - 中央汇金投资通过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持有H股1,960,784,313股,占H股股本5.54%[149][150] - 公司总股本为80,246,679,047股,其中内资股44,884,417,767股,H股35,362,261,280股[150] - 中信集团最终实益所有人为财政部[151] - 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作为投资经理管理中国人寿持有的19.61亿股H股[150] 融资和股利 - 公司不宣派2025年度中期股利[172]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港币196.967亿元已于2022年全部使用完毕[173] - 2021年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及H股募集资金人民币400亿元和港币24.49亿元[174] - 2021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175]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未发生重大诉讼及仲裁事项[177] - 公司未发生重大资产收购、出售及吸收合并事项[178] - 公司未实施任何股权激励计划[179] - 公司未发生需要披露的重大关联交易[180] - 公司未发生重大托管、承包、租赁事项[181] - 公司没有需要披露的重大担保事项[182] - 公司或子公司未买卖、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84] - 董事、监事及行政总裁无股份及相关股份权益和淡仓[186] - 中期简要合并财务资料经香港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阅并无保留意见[187][193] - 审阅报告仅向公司董事会整体提交[190] 人力资源 - 集团员工总数为4,761人,其中硕士或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3%[129] 报告基本信息 - 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期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3][11] - 公司财务资料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编制并以人民币列示[10] - 公司H股股份代号为2799[8]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8号,邮编100033[8]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中国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48号大新金融中心40楼[8] - 公司2025年中期报告印刷版本将于2025年9月寄发[3] - 公司金融许可证机构编码为J0001H111000001[8] - 公司社会信用代码为911100007109255774[9]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正均[8] - 公司董事会秘书及授权代表为王永杰[8]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66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0.056元)[196]
中信金融资产股东将股票由花旗银行转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转仓市值12.14亿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8-29 00:40
股东持股变动 - 8月28日股东将股票从花旗银行转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转仓市值达12.14亿港元 占公司总股本3.01% [1] 盈利预测调整 - 中金上调2025年盈利预测16%至115亿元 上调2026年盈利预测20%至114亿元 [1] - 上调主因包括股权业务收入增长及负债成本下行 [1] 目标价与估值调整 - 中金上调目标价46%至1.21港元 对应2025年预测市净率1.85倍 [1] - 目标价调整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及纳入MSCI中国指数的增量资金吸引力 [1] - 当前估值对应目标价存在0%上行空间 维持中性评级 [1]
中信金融资产(02799)股东将股票由花旗银行转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转仓市值12.14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00:40
股东持股变动 - 股东于8月28日将股票从花旗银行转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转仓市值达12.14亿港元 占公司股份比例3.01% [1] 盈利预测调整 - 中金上调2025年盈利预测16%至115亿元 上调2026年盈利预测20%至114亿元 [1] - 盈利预测调整基于股权业务收入增长及负债成本下行 [1] 目标价与估值变动 - 中金上调目标价46%至1.21港元 对应2025年预测市净率1.85倍 [1] - 目标价调整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及公司新纳入MSCI中国指数带来的增量资金预期 [1] - 当前目标价较现价存在0%上行空间 维持中性评级 [1]
中信金融资产入股国轩高科旗下金寨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8-27 10:24
公司股权变更 - 金寨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新增中信金融资产(02799 HK)为股东 注册资本由10亿人民币增至约15.74亿人民币 增幅57.4% [1][3] - 公司股东变更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持股63.5259%)和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6.4741%) [2][3] - 市场主体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变更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16日 法定代表人孟令奎 注册资本157416.002485万人民币 [2] - 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 电池销售 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 技术进出口等 [1][2] - 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经济开发区 行业分类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 投资方背景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央企 港股正常上市公司 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入股 [2]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为控股股东 持股比例63.5259% [2]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参保人数873人(2024年报数据) 纳税人资质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 - 公司实收资本及注册资本均发生变更 最新注册资本为15.74亿人民币 [3]
“沉睡资产”蝶变“活力绿洲” 中信金融资产创新“AMC+银行”协同模式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20:18
项目背景与转型 - 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曾面临资产利用率低和运营模式创新挑战 成为央企集团战略升级痛点 [2]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创新运用AMC+银行协同模式 深度赋能央企文旅项目破局重生 实现从风险化解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型 [1] 金融解决方案 - 通过AMC+银行协同模式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整合银行资源与AMC专业能力 [2] - 制定涵盖资产重组 债务优化 经营赋能的全周期盘活计划 为项目注入长期稳定资金流 [2] - 协同中信咨询 中信建投等集团内机构为项目运营提供专家问诊 拓展发展思路 [3]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0.91亿元 同比增长24.15% [3] - 核心酒店业态明确EBITDA转正目标 资产负债率较盘活前明显下降 [3] - 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实现经营与运营双重蜕变 [3] 业态创新与升级 - 藏羌非遗博物馆2.0版落成 萌宠乐园成为亲子出游热门场所 [1][3] - 丽思卡尔顿隐世酒店吸引全球高端客群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品牌溢价 [1][3] - 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激活发展潜力 与九寨沟景区形成差异化经营和优势互补 [3] 模式推广与行业影响 - AMC+银行协同模式被复制应用于同一央企集团的长白文旅项目 [5] - 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典型案例 成为金融支持央企转型全国标杆 [4] - 深度积累央企大型文旅项目存量资产盘活经验 强化绿色金融领域专业壁垒 [5] 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 - 依托集团协同优势联动中信银行 对度假区四大酒店品牌进行重点推广和精准引流 [5] - 通过优惠权益方案深化市场渗透 提升项目品牌影响力和运营成效 [5] -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同时将资金精准导向绿色文旅领域 [5]
“沉睡资产”蝶变“活力绿洲”中信金融资产创新“AMC+银行”协同模式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20:10
核心观点 -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创新"AMC+银行"协同模式 成功盘活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 实现从风险化解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型 [1][2][3] 项目背景与挑战 - 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原面临资产利用率低 运营模式亟待创新等挑战 成为央企集团战略升级痛点 [1] - 项目坐拥优质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 但受多重因素制约长期处于困境 [1] 金融解决方案 - 采用"AMC+银行"协同模式 联动中信银行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2] - 通过全面资产梳理分析 制定涵盖资产重组 债务优化 经营赋能的全周期盘活计划 [2] - 整合银行资源与AMC专业能力 注入长期稳定资金流助力降本增效 [2]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0.91亿元 同比增长24.15% [2] - 核心酒店业态明确2025年EBITDA转正目标 资产负债率较盘活前明显下降 [2] - 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2] 业态创新举措 - 藏羌非遗博物馆2.0版落成 萌宠乐园 山地营地等轻资产项目投用 [1][2] - 丽思卡尔顿隐世酒店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品牌溢价 [2] - 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激活发展潜力 [2] 协同发展模式 - 与九寨沟景区差异化经营形成优势互补 提升核心吸引力 [3] - 协同中信咨询 中信建投等集团内机构为项目运营提供专家问诊 [3] - 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典型案例 成为金融支持央企转型标杆 [3] 模式复制与推广 - 同一模式已被复制应用于同一央企集团的长白文旅项目 [3] - 为存量资产盘活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 [3] - 深度积累央企大型文旅项目存量资产盘活经验 [4] 战略价值 - 强化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壁垒 [3] - 为拓展更多央企存量资产盘活业务 提升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4] - 吸引更多寻求转型的优质企业主动对接合作 [4] 资源整合运营 - 联动中信银行发挥客户资源优势 对度假区希尔顿度假酒店 康莱德酒店 英迪格酒店 希尔顿花园酒店等进行重点推广 [4] - 通过精准引流提升运营成效 结合优惠权益方案深化市场渗透 [4] - 进一步提升项目品牌影响力 [4]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纾困化险再发力 助力老字号企业焕发新生
金融时报· 2025-08-21 02:46
公司重整背景 - 青岛某汽轮机集团曾是中国汽轮机工业骨干企业 但2010年后因股权纠纷和管理瓶颈陷入困境 2022年合并重整时累计负债超60亿元[1] - 企业涉及1200余名职工就业问题及近千家债权人权益偿付问题 被青岛中院列为2024年度破产典型案例[1] 金融介入过程 - 中信金融资产山东分公司2022年初发现债务异动 启动破冰行动 2024年通过双线作战策略争取重整时间并加快方案报批[2] - 项目团队联合管理人沟通各方 避免企业破产清算 认为该集团掌握国内领先行业核心技术 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价值[2] 企业修复方案 - 第一维度实施输血供氧:2024年通过靶向治疗解决原材料采购问题 采用产权重组 管理重构 债务重组组合手段稳定生产经营[3] - 第二维度重构管理体系:引入管理咨询专家优化采购招标与质量管控流程 建立老技工带徒计划传承核心技术[4] - 第三维度打通产业经脉:抓住双碳机遇 定制节能改造+碳资产开发方案 协同中信证券和中信银行提供绿色信贷支持[4] 协同成效 - 中信金融资产协同中信银行 中信证券 中信信托等 按上市公司标准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6] - 通过资金注入 产业赋能 科技赋能和管理优化使企业恢复研发能力 挽救高端装备制造企业[6] - 实现1200多名职工重返岗位 保护汽轮机制造核心技术 促进地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6]
中信金融资产: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同比增长约12.5%至16.3%
金融时报· 2025-08-21 02:4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人民币60亿元至62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2.5%至16.3% [1] - 剔除金融租赁公司出表影响后 净利润同比增长23.9%至28.2% [1] - 当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不良债权资产等非上市资产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人民币218亿元 [1] 业务发展策略 - 持续强化不良资产主业能力建设 加大主业投放力度 [1] - 纾困盘活业务和股权业务等主业收入实现明显增长 [1] - 资产回报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1] 融资与风险管理 - 融资能力持续加强 融资工具不断创新 [1] - 融资成本同比实现下降 [1] -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1]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公司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1] - 致力于打造不良资产行业标杆企业 [1] - 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行业发展新旧转换关键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