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新材料

搜索文档
全球首款100%生物基、非光气异氰酸酯中试投产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Algenesis Labs生物基异氰酸酯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100%植物基异氰酸酯(Bio-Iso™)中试工厂投产,采用植物二元羧酸原料,全程无需剧毒光气[2] - 与传统石油基异氰酸酯相比,Bio-Iso™性能相当但消除化石碳与光气供应链[4] - 技术突破将助力聚氨酯行业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环保法规及生态材料需求[2] 公司产品线及认证进展 - 推出100%生物基TPU组合:Bio-Iso™+生物基多元醇[6] - Soleic® TPU产品获USDA生物基认证:1295A(59%)、1270A(76%)、1260D(56%),多元醇LV-02达100%生物含量[6][7][10] - 产品应用覆盖鞋类(中底/鞋垫)、防水纺织品及手机壳注塑产品[7][9] 产业化合作与市场拓展 - 扩大美国圣地亚哥生产基地产能,推进全球产业化战略合作[4] - 与Trelleborg合作TPU织物涂层,与RhinoShield合作生产生物基手机壳[9] - 发布技术数据包包含Soleic® TPU材料性能分析报告[4] 行业会议SynBioCon 2025信息 - 8月20-22日宁波举办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聚焦AI+生物制造及绿色化工新材料[22] - 专题论坛1将讨论生物基单体(戊二胺等)、细胞工厂设计、绿色分离技术等前沿议题[15][16][18] - 同期举办青年论坛、产业座谈会及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2][23]
AI+生物制造新赛道!《2025蓝皮书》闭门会欢迎报名!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发展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1] - 启动《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撰写工作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担任指导单位[1] - 蓝皮书课题组将在北京 上海 深圳 苏州 武汉 安徽等城市开展系统性实地调研和座谈研讨[1] 会议组织与规模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预计300人参会[1][5]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6] - 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和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6]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6] 会议核心议程 - 8月22日举办AI赋能生物制造创新发展专场论坛 聚焦工信部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1] - 论坛将发布工信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四个典型案例[1][25] - 设置数据驱动的可编程化蛋白挖掘与工程化专题研讨[1] - 同期举办《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闭门交流会 采用邀请/申请制 规模30人[3] 专题论坛内容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聚焦聚酰胺材料单体生物制造 细胞工厂设计 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等话题[18] - 未来食品&农业论坛涵盖新型功能糖 益生菌创新研究 母乳低聚糖生物制造等方向[27] - 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包括AI赋能合成生物学权威解读和酶分子工程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等主题[17] 产业调研与成果发布 - 将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和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分布图[29][31] - 涵盖500+代表性企业榜单 包括浙江80家 江苏80家 上海66家 广东76家 京津冀63家企业[32] - 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第三期)暨武汉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交流会 超过20家行业领袖企业参与[10][12] 学术研究前沿 - 展示灰灰缩合酶定向改造 v-聚谷氨酸合成生物制造 芳香族化合物合成等最新研究成果[14] - 涵盖纤维素酶异源表达协同水解 微藻淀粉高效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14] - 涉及丝状真菌中二苯驴肤喃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等前沿领域[14]
宁德时代供应商,万华客户,毛率超50%的高分子材料龙头被“低价”收购!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收购交易概况 - 日播时尚拟以14.2亿元收购茵地乐71%股权,其中股份对价11.61亿元,现金对价2.59亿元,交易完成后茵地乐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2] - 茵地乐采用收益法评估值为20.05亿元,增值率103.4%,对应71%股权交易价格为14.2亿元 [3] 茵地乐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为国内锂电池PAA粘结剂龙头,市占率49%,前五大客户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 [4] - PAA产品通过聚合反应制成,主要原材料来自万华化学等供应商,眉山基地年产能5万吨,2023-2025年5月产能利用率从68.35%提升至165.33% [4] - PAA粘结剂具有环境友好特性,适配硅基负极和固态电池,正逐步替代传统CMC+SBR体系 [5] 产品价格与财务表现 - 产品单价持续下滑:负极粘结剂2025年1-5月单价8.55元/千克(同比-10.56%),正极粘结剂22.39元/千克(同比-6.57%) [6] - 2023-2025年1-5月营收分别为5.03亿元、6.38亿元、3.17亿元,净利润1.81亿元、2.04亿元、1.30亿元,毛利率稳定在51%-56% [7] - 截至2025年5月总资产13.72亿元,净资产11.18亿元,负债率仅18.5% [7] 交易背景与动机 - 日播时尚因服装主业疲软(2024年营收下滑15.68%至8.66亿元,亏损1.59亿元)寻求转型锂电池材料领域 [10] - 交易实质为璞泰来实控人梁丰(同时控制日播时尚)将茵地乐资产注入上市公司,71%股权通过股票支付实现资本运作 [9] 行业应用前景 - PAA粘结剂在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及消费电池领域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石墨/硅基负极和隔膜涂覆 [8] - 新能源碳材料行业快速发展,相关展会覆盖锂电池、钠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应用场景 [12]
银禧科技,净利增长82%,注销子公司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23.99%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78万元,同比增长82.39% [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17万元,上年同期为-3063万元,同比增长123.42% [3] - 基本每股收益0.1046元/股,同比增长82.23% [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50%,同比增加1.50个百分点 [3] 业绩驱动因素 - 毛利额较去年同期增加6350.98万元 [2] - 股权激励费用增加1111.07万元 [2] - 计提资产及信用减值准备866.87万元,同比增加675.84万元 [2] - 改性塑料业务收入9.01亿元,同比增长23.05%,毛利率19.11% [6] - 智能照明业务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46.12%,毛利率15.38% [6] 业务布局与研发进展 - 在东莞、珠海、苏州、安徽、中山、肇庆等地建立生产研发基地 [3] - 越南设立生产基地,布局高分子改性塑料、智能照明、3D打印材料等领域 [3] - 开发S2阻燃要求的PP、ABS、PA等材料方案并实现批量生产 [4] - Non-PFAS材料进入客户试产验证阶段 [4] - 高CTI 800V阻燃PA材料、仿陶瓷塑料等特殊功能化材料在客户中试产和批量供应 [4] 业务结构调整 - 子公司银科智芯科技完成注销登记,原因为照明灯具及配件市场竞争激烈 [4] - 智能照明业务占营收10.8%,毛利率低于改性塑料业务 [4] 区域市场表现 - 华南地区收入5.90亿元,同比增长24.09%,毛利率19.93% [6] - 华东地区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13.91%,毛利率16.71% [6] - 境外地区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60.95%,毛利率17.65% [6]
30+电池冷板重点企业揭秘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发展 - 传统空气冷却技术面临散热效率低、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的挑战,难以满足快充和高负荷放电需求[1] - 液冷技术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通过冷板与冷却液直接接触实现高效热交换,提升电池工作温度区间[1] - 液冷系统可提升续航能力10-15%,延长电池循环寿命30%以上[1] 国际企业热管理技术布局 - **法雷奥**:提供直冷式/大尺寸/柱状电池冷板,覆盖电池/空调/电加热器等5大热管理板块[5][7] - **马勒**:开发仿生结构电池冷板,热力学性能提升20%以上[8][10] - **日本电装**: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品涵盖空调/散热器/电子控制等13大品类[11][13] - **德纳**:专注传动/密封/热管理技术,已开发燃料电池热管理解决方案[14][17] - **摩丁制造**:工程传热系统供应商,服务汽车/非公路车辆OEM市场[19] - **Boyd**:提供完整电池热管理方案,包括定制化冷板设计[21][23] 国内企业产能与技术突破 - **三花控股**:全球汽车空调控制部件龙头,年产能超500万套[24] - **飞荣达**:佛山基地冷板产能72万套/年,在建储能类产线[25][27] - **纳百川**:掌握口琴管式/冲压式/挤压板式全系列冷板技术[28][30] - **纵贯线科技**:国内唯一直冷技术厂商,液冷技术市占率前三[31] - **银轮股份**:形成四大产品平台,新能源热管理收入占比35%[32][34] - **贵州永红**:建成80万套钎焊散热器年产能,引进国际先进制管/装配系统[35][37] 行业供应链与市场格局 - 液冷板采购以外部为主,宁德时代采用纳百川/纵贯线/银轮等多家供应商[68] - 比亚迪采用自制+外购混合模式,部分冷板自主生产[68] - 专业液冷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CR5不足40%[69] - 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将聚焦新能源汽车/储能等6大主题,展示微射流冷却/Chiplet热管理等前沿技术[71]
第一波嘉宾剧透!2025先进凝胶论坛,10月21-23日,江苏·苏州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论坛概况 - 第四届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1-23日在苏州举办,主题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聚焦凝胶材料关键科学问题、瓶颈技术及工程应用实践 [1] - 论坛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资"六位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 [1] - 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成果展示舞台,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江苏省先进凝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4家机构 [2] - 承办单位为南京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 - 合作媒体包括高分子科学前沿、探索未来科学等7家专业媒体 [2] 核心嘉宾及研究成果 李清文团队 - 设计合成了系列耐极端环境的有机、无机气凝胶,开发出可穿戴降温水凝胶 [3] - 在Nature、Nat.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超3万次,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 [2] 张学同团队 - 在气凝胶超黑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出超黑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 [4] - 研究成果被Phys.Org、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 [4] 严锋团队 - 开发溶剂增韧策略,制备出玻璃态高压缩性和高强度的离子凝胶,500微米涂层即可保护易碎物品 [6][7] 其他团队突破性进展 - 吴子良团队:采用聚合诱导结晶法制备具有带状球晶结构和圆偏振发光特性的可拉伸水凝胶 [8][9] - 杨鹏团队:开发可食用蛋白质基水果保鲜涂层,将水果保质期延长2-5倍 [10][11] - 赵海波团队:通过明胶和DNA制备气凝胶,实现绿色制备和生物功能性 [12][13] - 杜然团队:实现室温下快速制备组成、特征尺寸可调的多种金属气凝胶 [14][15] 论坛日程 - 10月21日:论坛签到及纳博会主开幕式 [30] - 10月22日:先进凝胶材料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报告,晚间欢迎晚餐 [30] - 10月23日:平行论坛及自助午餐 [30] 参会信息 - 学术海报征集要求尺寸为115cm(高)*85cm(宽),会后颁发参与证书 [31] - 常规价参会费用:正式代表2600元/位,学生代表1400元/位 [33]
1600亿化工新材料目标!中国石化、京博已布局
DT新材料· 2025-08-08 16:03
海南省石化新材料产业规划 - 到2027年全省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目标突破1600亿元 [2] - 重点发展"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全产业链,包括烯烃、芳烃、特种油品及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2] - 差异化布局高端化工新材料,延伸特种聚酯、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2] 现有产业基础 - 炼油产能达1000万吨/年,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项目为产业基石 [3] - 芳烃产业链形成200万吨/年产能,海南逸盛石化配套460万吨PTA和380万吨PET产能 [3][7] - 烯烃产业链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核心,2023年全面投产后提供聚乙烯、聚丙烯等基础原料 [3][6] 龙头企业布局 - 中国石化累计投资超116亿元,建成920万吨/年炼油、160万吨/年PX及100万吨/年乙烯项目 [5][6] - 海南巴陵石化17万吨/年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项目投产,总投资19.24亿元 [6] - 京博石化200万吨/年沥青基新材料项目2023年投产,首单3000吨沥青出口越南 [7] 近期项目进展 - 海南矿业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完成试车,总投资10.56亿元 [10] - 中石化6万吨/年PBST生物可降解材料装置全球首套连续生产示范成功 [10] - 海南利星催化剂项目预计2024年9月投产,延伸PTA/PET产业链 [9] 细分领域发展 - 高端树脂产业以金发科技为代表,提升汽车、电子等领域材料附加值 [5] - 精细化工原料产业覆盖涂料、胶粘剂等领域,奥克化学等企业参与 [5] - 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动低碳产业链发展 [2]
eVTOL龙头参与,固态电池企业完成第8轮融资
DT新材料· 2025-08-08 00:43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欣界能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资金主要用于产线扩增 团队建设 核心技术迭代及市场应用拓展 [2] - 融资由招银国际资本 远致储能基金和达晨财智联合领投 珠海科技集团跟投 老股东峰和资本 亿航智能 海目星加码复投 [2] - 公司自2022年启动融资以来已成功完成8轮融资 [2] 公司技术与产品 - 专注于高能量密度 高安全性锂金属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 eVTOL 消费电子及动力电池领域 [2] - 2022年开发出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的锂金属固态电池原型 多项技术指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3] - 2023年布局国内首条能量密度≥450Wh/kg级别固态电池中试产线 年产能200MWh [3] - 产品已导入eVTOL 机器人 无人机 高端穿戴和消费设备等多个终端应用领域 [3] 公司商业化进展 - 2024年与全球龙头eVTOL企业签署批量采购协议 消费类固态电池产品实现规模化交付 [3] - 与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为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开发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3] - GWh量产线建设即将完成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4] 行业活动与展览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将于2025年12月09-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6] - 新能源碳材料馆展品范围包括石墨 活性炭 多孔炭 硅碳 石墨负极 电容炭 硬/软碳 碳纳米管 石墨烯等材料 [6] - 应用场景覆盖液流电池 钠电池 锂电池 超级电容器 环境治理等领域 [6]
200亿eVTOL大单背后,高分子材料需求在爆发
DT新材料· 2025-08-07 16:05
eVTOL商业化进展 - 2025年初至今eVTOL企业意向订单总数超过1500架[1] - 时的科技与阿联酋企业签署350架E20订单金额10亿美元[2] - 沃兰特航空获泰国企业500架VE25订单金额17.5亿美元两笔订单合计27.5亿美元约200亿人民币[3] - 亿航智能成为首个集齐"四证"企业峰飞航空V2000CG获单机适航证成为全球首架"三证齐全"吨级以上eVTOL[4] - 2025年7月览器航空获6045架订单沃兰特航空获200架订单时的科技获350架订单[5] 产业链优势 - eVTOL可共用新能源汽车80%供应链无需从零搭建体系[6] - 金发科技通过结构优化实现无人机整机减重25%-40%续航里程提升30%以上[6] - 南京聚隆实现碳纤维复材结构件高质量交付会通股份产品取得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项目定点[7] - 沃特股份材料方案已应用于无人机关键部件普利特碳纤维增强材料实现小批量供应[7] 高分子材料新兴应用 - 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等新业态正推动高分子材料创新需求[7]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设新兴应用专场邀请小鹏岚图等15+终端出席[8] - 新能源汽车领域邀请小鹏汽车材料总监岚图中通客车等专家分享[9][10][11] - 具身机器人领域邀请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CEO等专家探讨轻质材料应用[12][13][14][15] - 电磁复合材料领域邀请信维通信研究院院长等专家分享[16][17][18] - 低空经济领域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席专家等人士参会[19][20][21][22]
生物制造如何重塑化工产业基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场找答案
DT新材料· 2025-08-07 16:05
生物制造行业趋势 - 生物基材料以淀粉、纤维素、油脂等可再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改变传统线性经济模式[2] - 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借助菌种、细胞、酶等生物体代谢机能,结合工程学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3] - 化工行业绿色转型主要途径包括非粮生物基合成生物产品开发、塑料单体绿色生物制造、CO2资源利用、废塑料酶解再利用[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设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专场,邀请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薛闯教授等专家探讨合成生物赋能化工的成果与实践[4] - 专题论坛1聚焦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议题包括聚酰胺材料单体生物制造、细胞工厂设计、非粮秸秆糖应用示范等[19] - 专题论坛2探讨AI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涵盖工信部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分享[25][26] - 专题论坛3涉及未来食品&农业,议题包括新型功能糖挖掘、益生菌产业转化、HMO生物制造等[27][28] 大会同期活动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第三期)暨武汉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交流会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20+行业领袖参与[11][12] - 《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由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指导,推广AI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21][23] - 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同期举行[10] 行业研究成果发布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将在大会上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和《中国生物制造500+代表性企业榜单》[30][32] - 已发布浙江、江苏、上海、广东、京津冀等地区生物制造企业上榜名单,涵盖65家浙江企业、80家江苏企业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