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网

搜索文档
【最全】2025年硅钢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前瞻网· 2025-05-08 06:40
硅钢行业上市公司汇总 - 硅钢产业链上游企业包括硅铁、工业硅生产企业如君正集团、鞍钢、新钢集团等,部分企业涉及硅钢生产 [1] - 中游硅钢生产企业包括宝钢、首钢、太原钢铁、鞍钢、华菱钢铁、望变电气等 [1] - 吉鑫科技专注于风电领域零部件生产,与硅钢产业直接关联较少 [1] - 君正集团业务涉及硅铁冶炼,硅铁是硅钢生产的原料之一,存在间接关联 [1] - 博实股份在钢铁生产领域有智能化改造项目,与硅钢产业有间接联系 [1] - 中材节能业务集中在节能和新材料等方面,与硅钢产业直接关联性较弱 [1] 硅钢产业链上市公司分类 - 上游企业:吉鑫科技(风电零部件)、君正集团(煤-电-化工)、博实股份(智能制造装备)、中材节能(余热利用) [3] - 中游企业:宝钢股份(全球领先钢铁企业,硅钢产量世界第一)、首钢股份(可规模化生产全系列电工钢产品)、鞍钢股份(冷轧硅钢等完整产品系列)、马钢股份(国内较早涉猎硅钢规模化生产)、望变电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使用硅钢片) [3] - 其他中游企业:安阳钢铁(高磁感取向硅钢一期工程建成)、通达动力(电动机定转子冲片和铁芯专业生产)、新钢股份(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研发生产)、太钢不锈(不锈钢生产为主,硅钢有技术积累)、包钢股份(开发特色硅钢产品)、保变电气(变压器生产,硅钢片为重要原材料) [3] 硅钢产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 - ROE情况:保变电气(15.39%)、安泰科技(6.4%)盈利能力较强;首钢股份(0.41%)、宝钢股份(3.43%)盈利能力较弱;柳钢股份、重庆钢铁、马钢股份、鞍钢股份、本钢板材、酒钢宏兴、安阳钢铁等ROE为负,处于亏损状态 [6] - EPS情况:宝钢股份、安泰科技EPS为正值,实现盈利;柳钢股份、包钢股份、马钢股份等EPS为负值或接近零,盈利困难 [7] - 市值情况:宝钢股份(1483.2亿元)、包钢股份(797.1亿元)、首钢股份(236.3亿元)、马钢股份(198.3亿元)、鞍钢股份(197.5亿元) [9] 硅钢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及产品 - 宝钢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428.5亿元,毛利率5.26%,产品包括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等 [13][14] - 首钢股份营收819.7亿元,毛利率3.74%,主要产品为电工钢 [13][14] - 鞍钢股份营收792.62亿元,毛利率-3.56%,硅钢产品在研发和生产中 [14] - 马钢股份营收615.13亿元,毛利率-0.35%,硅钢产品处于发展阶段 [14] - 望变电器营收23.75亿元,毛利率12.1%,产品为取向硅钢 [14] - 安阳钢铁营收241.7亿元,毛利率-3.93%,硅钢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14] 硅钢产业上市公司产能及规划 - 宝钢股份取向硅钢产能合计100万吨/年,全球最大硅钢产品供应商 [15][18] - 首钢股份新能源汽车高端无取向硅钢项目建成后可年产35万吨 [18] - 马钢股份冷轧硅钢二十辊轧机设计年产能9万吨 [18] - 望变电器现有取向硅钢产能部分投产,2024-2025年预计新增8万吨 [18] - 安阳钢铁未来高磁感取向硅钢年产能可达22万吨 [18] - 安泰科技铁基非晶带材产能达4万吨/年,纳米晶带材产能8000吨/年 [18] - 太钢不锈2024-2025年预计新增取向硅钢产能8万吨 [18] - 鞍钢股份现有冷轧硅钢产线设计产能为80万吨无取向硅钢、6万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及4万吨取向硅钢 [18] 硅钢产业上市公司业务规划 - 宝钢股份硅钢四期二步工程投产,未来将取向硅钢打造成全球第一品牌 [20] - 首钢股份新能源汽车高端无取向硅钢项目预计2025年6月竣工投产 [20] - 马钢股份启动薄规格高性能无取向硅钢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20] - 望变电气针对超算中心定制研发低铁损、高磁感硅钢新品 [20] - 安阳钢铁高磁感取向硅钢二期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 [20] - 安泰科技已启动非晶电机铁芯规模化生产,与新能源车企开展联合研发 [20] - 太钢不锈推进高端冷轧取向硅钢项目建设 [20] - 鞍钢股份硅钢事业部连续退火线第一卷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成功下线 [22] - 酒钢宏兴"硅钢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已向客户首次发货并加工试用 [22]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饲料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汇总、产业园区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5-08 03:09
饲料行业投融资规模 - 2015年以来饲料行业投融资数量及金额波动较大 2024年投融资数量最多达7起 2022年投融资金额最高为30亿元 [1] - 2023年单笔最大融资金额达30亿元 2017年最大单标投资金额为16.2亿元排名第二 [2] 饲料行业投融资轮次 - 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A轮及战略投资 天使轮和A轮各14起 战略投资10起 [5] 饲料行业投融资区域 - 投融资集中在广东、北京和江苏 广东累计11起 北京和江苏各7起 [6] 饲料行业投融资主体 - 投资主体以投资类企业为主 包括中科科创、基石资本、和智资本等 实业类投资主体有广发乾和、金瑞生物等 [13] 饲料行业兼并重组 - 粤海饲料通过横向并购扩大饲料产品质量和产量 如收购宜兴市天石饲料51%股权 [17] - 唐人神、大北农、新希望通过并购完善产业链 如唐人神收购吉泰农牧55%股权提升禽料竞争力 [17] - 新希望收购徐闻新好农牧增强对控股子公司控制能力 提升管理效率 [17] 饲料行业投融资事件 - 2021-2024年融资企业主营产品集中在饲料生产、饲料使用及相关建设三个方面 [11] - 代表性融资事件包括渊米生物天使轮数千万人民币、昌农农牧A轮3000万人民币、新希望六和战略投资数十亿人民币等 [10][11]
【前瞻分析】2018-2024年全球铅酸蓄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前瞻网· 2025-05-08 01:21
全球铅酸蓄电池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铅酸蓄电池市场规模达到549.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近几年最高水平 [1] - 铅酸蓄电池具有价格低、技术成熟、高低温性能优异、稳定可靠、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1] - 新兴市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欧美地区数据中心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1] 全球铅酸蓄电池企业竞争格局 - 全球铅酸蓄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CR3达44%,CR10为76% [2] - Clarios为全球龙头公司,市场份额高达24%,Exide和Yuasa位列二、三位,市场份额均为10% [2] 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 中国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上市公司有8家,包括天能股份、雄韬股份、骆驼股份、圣阳股份、南都电源、万里股份、超威动力和理士国际 [5] - 超威动力和理士国际在香港上市,其余在A股上市 [5] - 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应对新能源技术冲击,同时保持传统铅酸电池市场优势 [5] 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 - 天能股份业务涵盖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起动启停电池、储能电池等多品类电池 [7] - 雄韬股份业务覆盖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 [7] - 骆驼股份构建了汽车低压铅酸电池和汽车低压锂电池两大类别产品矩阵 [7] - 南都电源和超威动力已形成从电池制造到系统集成及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 [5][7] 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水平 - 天能股份和超威动力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均超10亿元,研发强度行业领先 [8] - 万里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不足100万元,研发强度较低 [8]
重磅消息!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资金!专家:未来仍有下调余地【附企业贷款及个人贷款分析】
前瞻网· 2025-05-07 11:42
降准后,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进而能够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能够更好地满足其资金需求, 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银行业代表企业贷款发放工商银行规模最大:从银行业代表企业的业绩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发放 贷款及垫款金额、吸收存款金额均为最高,分别为22.30万亿元、30.09万亿元。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表7:2022年中国银行业代表性企业贷款发放、存款吸收情况(单位:亿元) | 公司名称 | 发放贷款及垫款金额(亿元) | 吸收存款金额(亿元) | | --- | --- | --- | | 工商银行 | 223024.50 | 300915.01 65 | | 建设银行 | 202107.86 | 247916.00 | | 农业银行 | 185976.23 | 248906.97 | | 中国银行 | 169775.48 | 199591.34 | | 交通银行 | 70463.35 | 78878.13 | | 邮储银行 | 69152.78 | 122650.45 | | 招商银行 ...
【干货】航空发动机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5-07 05:12
航空发动机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 - 产业链包括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运营维修等环节 我国已基本建立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1] - 研发设计主体为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研究院所(如中国航发集团四所) 分别负责基础研究和主机设计 [2] - 整机制造由航发集团七厂垄断 涉及原材料企业(抚顺特钢、宝钢股份等)及零部件/控制系统制造商 [2] - 整机试验由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高空模拟试车台和飞行试验研究所主导 维修环节分为军机(航发集团/军队)和民机(航司合资公司)两类 [2] 产业链区域分布 - 钛合金材料龙头集中在陕西 其他材料代表企业分布于华东(如江苏) 整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贵州等内陆地区 [4] 代表性企业产品布局 - 航发动力2024年航空发动机业务收入达449.94亿元 生产价值量411.60亿元 销售价值量407.03亿元 [5][7] - 中航重机2024年营收81.08亿元 毛利率23.69% 突破3m²钛合金整体框等关键技术 [7] - 航发控制2024年营收48.82亿元 毛利率28.11% 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7] - 航发科技2025年研发多款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 涵盖军民两用领域 [7] - 海特高新上半年营收4.63亿元 毛利率34.10% 完成部分零部件国产化并布局eVTOL动力系统 [7] - 应流股份2024年营收12.08亿元 毛利率34.24% 掌握真空精铸工艺 某型机匣全球份额超50% [7] 行业投资动向 - 航发动力2024年通过设立/收购安泰叶片、西涡公司等子公司 完善叶片研发至整机装配的全产业链布局 [10] - 中航重机2024年控股安吉精铸(持股56.83%) 整合精密铸造技术 同年12月收购青海聚能钛业增强钛合金研发能力 [10]
独家!赛莱拉V.S.中源协和干细胞医疗技术布局对比(附专利总量对比、合作申请对比、专利布局对比等)
前瞻网· 2025-05-07 04:14
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竞争格局 - 中源协和为全球干细胞医疗代表企业,专注于开发针对血癌和血液疾病的细胞疗法 [1] - 赛莱拉已布局全产业链中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并将产品应用拓展至消费医疗领域 [1] - 中源协和业务涵盖干细胞资源保存、干细胞工程系列产品的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 [2] - 赛莱拉业务布局干细胞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及应用领域的纵向拓展 [2] 赛莱拉与中源协和技术布局对比 专利申请与授权 - 赛莱拉干细胞医疗专利申请总量523项、授权总量160项,均领先于中源协和 [2] - 2014-2019年赛莱拉年申请量持续高于中源协和,2020年中源协和实现反超 [5] - 近几年两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均较少 [5] 专利价值度 - 中源协和专利价值度高于赛莱拉,价值度8-10的专利占比40%(85项) [6] - 赛莱拉价值度8-10的专利占比24%(124项) [6] 专利合作与地域布局 - 赛莱拉与外国企业合作申请专利较多,中源协和主要与中国本土企业/机构合作 [10] - 两家企业主要布局在中国,赛莱拉在中国申请515项,中源协和211项 [12] - 赛莱拉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有所布局 [12] 专利类型与技术构成 - 赛莱拉以发明专利为主,中源协和以实用新型为主 [14] - 赛莱拉第一大技术领域A61K专利申请312项,中源协和第一大领域C12M申请60项 [16] 专利引用与创新战略 - 赛莱拉被引用专利次数较多,包括CN104542578A等被引50次以上 [20] - 中源协和被引用最多专利CN102127522A引用40次以上 [20] - 中源协和技术优势在分化提高、反应提高,赛莱拉侧重降低复杂性、提升速度 [21] - 赛莱拉技术布局更加全面、多样 [21]
预见2025:《202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07 03:09
产业概况 - 汽车零部件指除汽车机架以外的所有零件和部件,分为零件(不可拆分单个组件)和部件(实现功能的零件组合体)[1] - 按功能分类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行驶系统、车身附件、汽车电子等7大类50余种细分零部件[2] - 产业链上游为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核心零部件制造,下游为整车厂/4S店/维修厂等[4][6] 行业发展历程 - 1956年起步阶段以仿制生产为主,1978年启动技术研发,2001年加入WTO后进入全球采购体系[8] - 2016年后进入转型升级期,政策推动产业链安全可控目标,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发[10] 政策环境 - 2023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提升汽车基础零部件可靠性水平[13] - 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完善[13] -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突破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13] 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53亿辆(同比+5.06%),后市场4S店数量2.35万家占维修业户5%[17][19] - 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4.5万亿元,2024年达5万亿元,整零比例1:1较发达国家1:1.7仍有提升空间[20][23] - 宁德时代市占率6%居首,华域汽车/潍柴动力市占率超2%,行业CR3约10%[26][29]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宁德时代(电池)、华域汽车(综合)、潍柴动力(动力系统)[24] - 细分龙头:福耀玻璃(汽车玻璃)、均胜电子(汽车电子)[26] 发展趋势 - 技术方向:聚焦新能源三电系统/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研发[31] - 环保要求:轻量化材料/节能工艺应用加速[31] - 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7.5万亿元,2025-2030年CAGR约7%[33]
2025年中国稀土行业技术环境分析:国家鼓励稀土在绿色环保及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融合应用
前瞻网· 2025-05-06 09:13
中国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方向 - 国家鼓励稀土行业技术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 - 2024年度稀土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应用开发类技术占主导,涵盖汽车尾气催化剂、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磁制冷技术等领域[1] - 技术创新方向聚焦资源高效利用和材料性能提升,如氟碳铈矿联动循环分离技术、高性能含稀土镁合金冶金质量调控技术[1] 稀土产业技术改造措施 - 改造现有稀土矿山:推广高效绿色采选矿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环保水平,建设专用尾矿处理设施[6] - 改造冶炼分离生产线:采用无氨氮冶炼分离、联动萃取分离等技术降低化工消耗和"三废"排放[6] - 改造稀土金属冶炼企业:应用低排放低能耗技术设备,淘汰氨皂化分离、氯化物电解等落后工艺[6] 行业技术创新政策规划 -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加强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磁性/储氢/发光/抛光等功能材料[7] - 推动绿色智能转型:攻关绿色开采选冶技术,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稀土行业的融合应用[7] - 统筹国内外资源:建立稀土二次资源回收机制,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开发合作[7] 稀土与新能源融合应用 - 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应用于风电电机优化磁路设计,固态存储散热解决方案开发[8] - 稀土固态储氢材料:在氢能源汽车储氢系统、移动能源存储等领域具有核心应用价值,主要使用La/Sc/Ce等稀土元素[8] - 稀土催化材料:全球年消耗量近3万吨,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Ce)、石油裂化、工业脱硝等领域[8] - 稀土固态电解质电池:含稀土元素的Li3YBr6等材料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优势,适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电源[8] 代表性企业研发动态 - 北方稀土:启动高强韧稀土铝硅盖板玻璃、稀土改性耐火材料项目,建成全球首个稀土产业"碳排放核算平台"[11] - 中国稀土:开展硬质合金棒材前沿技术、稀土金属与合金开发、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等专项研发[11] - 包钢股份:自主掌握晶界渗透等钦铁硼永磁体核心技术,配合人形机器人磁组件研发并实现小批量交付[11]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投融资及产业基金分析(附投融资事件、投资类型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5-06 08:08
多模态大模型行业投融资概况 - 行业核心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三六零、云从科技等[1] - 2025年投融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前4个月投融事件17件,金额达16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11件/5.16亿元的水平[1] - 2021年曾出现单笔高峰,5件事件融资金额达19.1亿元[1] 投融资事件明细 - 2025年代表性融资案例:爱芯元智C轮10亿元(宁波通商基金领投)、红熊AI天使轮1800万元、海豚智能种子轮数千万元[4] - 2024年大额融资包括:百川智能A2轮28.24亿元(阿里巴巴等参投)、月之暗面股权投资3亿美元(腾讯领投)、MiniMax股权投资6亿美元[6] - 早期融资占比达60%,种子轮至B+轮为主流,典型如云梧智能Pre-A轮数千万元、原力灵机天使轮2亿元[4][7] 投资主体与地域分布 - PE/VC占投资主体58.3%,企业投资者占27.8%,CVC仅2.6%(含百度风投、美团龙珠等)[8] - 北京吸纳50%投资案例,深圳占10%,上海占8%,宁波/三亚/苏州因营商环境优势吸引部分项目[10] - 主要投资机构包括宁波通商基金(管理规模超900亿元)、中关村协同基金(规模50亿元)、两江基金(556亿元)等[13][15]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处于萌芽期,融合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数据类型,应用场景覆盖办公、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16] - 投资方重点关注商业化路径清晰度与垂直行业应用能力,偏好"投新投早投小"策略[17][18] - 国资背景机构(如中关村投资集团)与科技巨头(阿里/腾讯)构成主要资本力量[17]
【干货】2025年卫星应用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5-06 06:31
卫星应用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建设 其中卫星制造分为卫星平台、荷载、元器件和总装四个板块 相关企业包括中国卫星、银河航天等 卫星发射涉及火箭研制 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有企业为主 地面设备制造环节市场规模较大 参与者包括卫通集团、海格通信等[1][2] - 产业链中游提供卫星导航、通信和遥感等服务 主要企业有中国卫通、四维图新、中海达等[2] - 产业链下游覆盖交通、国防、通信、海洋、气象等领域 需求方包括中国广电、电信运营商及政府部门等[2] 区域分布特征 - 全国卫星应用相关企业数量达3809家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457家)、北京市(435家)和江苏省(321家) 东中部地区集中度较高 四川和陕西企业数量均超150家[5] - 上市企业共40家 北京市数量最多(13家) 以中国卫星和中国卫通为代表 广东和四川各有5家上市企业[7] 企业布局特点 - 导航与定位领域企业数量最多且竞争激烈 上游设备生产涉及中国卫星、司南导航等 中下游场景应用包括北斗星通、盟升电子等[13][14] - 遥感与测绘领域企业数量较少但技术门槛高 上游有航天电子、雷科防务等 中下游以航天宏图等企业为主[13][14] - 通信与信息传输领域上下游分布均衡 上游涵盖中国卫星、通宇通讯等 中下游包括中国卫通、三维通信等 协同发展效应显著[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