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方日报网络版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来广州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43.55%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9 07:46
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整治 - 广州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43 55% [1] - 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7 9%和10 1% [1] - 重点查处无牌上路行驶、非法改装、追逐竞驶等违法行为 [1][2] - 累计投入383套电子抓拍设备对不戴头盔、闯红灯等行为进行采集 [2] 执法行动案例 - 越秀区查处未悬挂有效车牌的电动自行车并扣车 [1] - 查获电机从400W改装至1500W的电动自行车并处罚款扣车 [1] 交通设施优化 - 在48个重点路口加装非机动车信号灯 [2] - 新增和完善102处非机动车过街通道 [2] - 推进新建2 1万米机非隔离护栏 [2] - 在39条道路开展"机非共享车道"试点 [2] 道路微改造 - 金沙洲大桥东行上桥处拓宽非机动车驻足空间 [2] - 优化西堤二马路人民桥段和广园东路禺东西路慢行交通组织 [2] - 冼村路段设置后绕式公交车站 [2] - 东风路解放路人行天桥梯道进行坡面改造 [2]
广东出台促进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改革完善政府出资创投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9 07:44
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全链条政策支持推动创业投资做大做强 [1] 培育优秀创业投资机构 - 鼓励大型国有企业 行业骨干企业 科研机构 创新创业平台等多元主体参与创业投资 [2] -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规范运作 提升股权投资 产业引导 战略咨询综合服务能力 [2] - 支持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发展 聚焦新领域新赛道 深耕高新技术专业领域 [2] 重点投资方向 - 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 投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2] - 重点投资产业链上下游的"专精特新"企业 [2] - 政府出资创业投资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政府出资基金优化措施 - 改革完善基金考核 容错免责机制 按基金生命周期 投资领域差异化考核 [2] - 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适当降低放大杠杆比例和返投要求 [2] - 延长政府出资创业投资基金及其参投子基金存续期 [2] 国资外资参与机制 - 完善国有资金出资 考核 容错 退出相关政策措施 [3] - 探索按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考核国资创业投资 建立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 [3] - 优化QFLP试点机制 支持境外创业投资机构规范开展跨境投资 [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加大"险资入粤"力度 支持保险机构投资省内创业投资基金 [4] - 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 [4] - 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业投资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4] 健全退出机制 - 推荐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纳入上市融资 债券发行 并购重组绿色通道 [4] - 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备案 畅通外币基金退出渠道 [4] - 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申请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开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 [4] 政府支持配套措施 - 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 [4] - 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4] - 落实支持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 优化备案管理 [4]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开幕 超1.2万款水产品亮相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30
展会概况 -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于5月1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为期3天[1] - 展会汇聚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水产资源,超1.2万款水产品集中亮相[1] - 吸引中水渔业、联成渔业等13家远洋企业参展[1] 展品亮点 - 800斤蓝鳍金枪鱼成为焦点,3天内举办超10场开鱼秀[1] - 俄罗斯、法国、意大利、阿根廷等国的顶级水产品与"圳品"认证产品同台竞技[1] - 茂名罗非鱼等地域特色精品亮相[1] 产业合作 - 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与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推动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建设[1] - 六大行业协会与主办方达成战略合作,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1] - 举办高端水产品竞价交易会、大买家闭门会等活动,吸引连锁超商、酒店餐饮集团参与[1] 技术创新 - 智慧渔业展区展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2] - 展出助渔导航通信系统、智能养殖设备、智能仓储冷链物流系统等设备[2] 展会发展 - 深圳渔博会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2] - 未来三至五年将聚焦高端水产品流通及科技成果转化[2] - 目标打造大湾区全产业链交易平台[2]
佛山南海以艺术为媒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30
文旅融合与艺术节效应 - 佛山南海区通过连续举办两届大地艺术节,以艺术为媒介盘活乡村资源,吸引游客277万人次,培育30余家咖啡店、甜品店、民宿和茶楼餐厅,并落地多个艺术设计工作室 [1] -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覆盖西樵镇和九江镇,194位全球艺术家创作超200件作品,形成全域性文旅消费场景 [2] - 艺术节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改善,如儒溪村集聚5间茶啡饮品店,平沙岛吸引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并长期定居 [4] 商业机会与创业案例 - 咖啡店主苏敬谊在烟桥古村的店铺日均销售500杯咖啡,营业额达8000元,新开西樵山分店客流量超预期,春节假期单日销量激增至1000杯,3个月回本 [1][2] - 返乡青年吴恺宁创办"鹭舍"主题民宿,因艺术节流量经常爆满,拓展私房菜、咖啡等服务,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3] - 罗行艺术墟通过百年建筑改造火爆出圈,"五一"期间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交融 [5] 文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 大地艺术节强调在地性,村民深度参与创作与运营,如儒溪村成立文旅公司,推动返乡致富 [4] - 艺术节唤醒历史文化印记,如"水上南海"游线重现桑园围船运场景,串联10个艺术片区 [4] - 本土文化商业化案例涌现,如苏敬谊将龙舟文化转化为钥匙扣、模型等文创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5] 区域经济联动 - 佛山市提出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艺术乡建"成为片区发展新叙事方式 [5] - 九江烟南社区通过艺术节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文旅产业破圈升级,形成"艺术+青年+村民"协同模式 [2][4]
超千家展商亮相广州国际旅游展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30
展会概况 - 第33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2025GITF)于5月15日在琶洲广交会展馆开幕,吸引了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旅游目的地及机构参展 [1] - 展会汇集了北京、西藏、海南、重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内旅游目的地和文旅企业,展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 [1] - 广东省动漫行业在现场打造潮派趁墟文旅消费体验区,推出海量旅游产品和多重优惠 [1] 参展企业动态 - 广之旅线上线下全渠道推出数千款特价旅游线路和优惠产品,覆盖出境游、跨省游和粤港澳三大板块,出发排期从2024年5月延续至2026年3月 [2] - 广之旅产品数量较去年增长约30%,总体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5%—10%,最高优惠幅度达12000元 [2] - 广之旅携手泰国旅游局、南方航空启动"夏日'泰会玩'狂欢季",推出创新产品体系和深度文化体验 [2] 文旅融合与创新 - 湾区文体旅创意体验专区结合广州"全运会"主题,推出"遇见全运会"、"遇见大湾区"、"遇见武术"、"港乐"等互动体验 [3] - 广州发布"全运之年的50条旅游线路",串联海丝古城、西关骑楼、新中轴艺术区等文化地标 [3] - "跟着赛事去旅行"主题产品将体育运动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包括热雪奇迹潮玩、登山挥杆远航、骑遇骑乐无穷等主题线路 [3]
广州中山以“文化+轨交+教育”模式助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30
轨道交通文化活动 - 活动由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旨在深化广州与中山"双城联动",以轨道交通文化为纽带促进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1] - 发布首批五条轨道交通科普文化游主题线路,包括科技线、产业线、工程线、人文线和交通线,涵盖广州地铁博物馆、隧道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及多处人文景点 [1] 校企合作与科普教育 - 广东南中城际建设管理公司与火炬高新区十所学校开展科普共建,共享资源并开设轨道交通科普课堂 [2] - 学生代表以"火炬新未来"为主题设计手抄报,描绘未来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场景 [2] - 首场"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科普公开课吸引大量学生与市民参与 [2] 工程进展与互动体验 - 南中城际中山段土建工程累计完成33%,9座车站中3座已封顶,9个区间中1个贯通,4个进行土建施工,2024年将进入建设高峰期 [2] - 活动现场设置科普展览区,首次公开展示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核心技术展品,并提供模型遥控驾驶、知识答题等互动项目 [2] 未来规划与长期活动 - 广州地铁集团计划优化服务品质,提供更便捷智慧的出行体验 [3] - 火炬高新区拟打造轨道交通"微"博物馆,持续培育科普宣讲员,推动文化普及 [3] - 全年系列活动采用"文化+轨交+教育"模式,促进广州与中山在产业、人文、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3]
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25
大湾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大会 - 大会聚焦"博物馆与社会参与""博物馆文旅融合""博物馆建设运营趋势"三大议题,汇聚500余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 [1][2]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3年举办25个展览,访客超3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亿港元 [2] - 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重塑博物馆形态,AI导览、VR技术等创新应用成为趋势 [2] 文博科技企业展示 - 力天文化科技集团推出MR智能导览眼镜,计划与南越王博物院合作上线墓室场景体验项目 [3] - 快语科技公司定制AI导览讲解小程序,已服务南越王博物院、滕王阁等文旅场馆,并推出数字人互动功能 [3] "博物馆之夜"活动 - 活动通过全息投影、动态舞台与演员互动,呈现韶关从马坝人时期到现代都市的历史画卷 [4] - 晚会融合舞蹈、古诗吟唱、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现韶州地区历史文化底蕴 [4] 主题展览与特色活动 - 韶关市博物馆推出《风度得如九龄否》特展,展出200余件唐代文物 [5] - 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推出《古虞名郡 风度韶州》等展览,展示韶关历史地位 [5] - 主会场举办"南粤鉴真"公益行、文创研学荟、博物馆主题游径首发团等活动 [6]
广东一季度新增就业近35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25
就业形势 - 广东全省就业人员总量约7057万,约占全国1/10 [1] - 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4.86万人,同比上升9.3%,完成年度任务(110万人)的31.7% [1] 高层次人才引留 - 比亚迪近3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5万人,其中硕博士占比约70%,研发岗位占比约80% [2] - 比亚迪培养博士后近1800人,出站留存率达100%,关键技术如刀片电池、超级混动由博士后担纲攻关 [2] - 广东建设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华为、腾讯、比亚迪、希音等链主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供应链 [2] 职业技能培训 - 一季度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1万人次,补贴金额800—3600元不等 [3] - 河源市鲲鹏职业培训学校近2年培训超4000人,就业率80%以上,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培训并促成就业超1000人 [3] 就业服务创新 - 全省建成各类就业驿站1080个,包括标准化驿站153个、零工服务站点400个 [4][5] - 深圳罗湖区就业驿站开设AI技能课程,累计培训3156人次 [4] - 美团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享受暖蜂驿站的就业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 [4] 招聘活动与青年就业 - 3月大型招聘会吸引1273家企业提供5.12万个岗位,近12万人参加 [5] - "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招聘活动吸引超14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收到简历近43万份 [5] - 广东计划全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创业 [5]
广东获评全国林长制督查考核优秀等次 综合排名位于Ⅱ类地区第1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08:25
林长制考核结果 - 广东在2024年全国林长制督查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综合排名位列Ⅱ类地区第1名 [1] - 广州市及广州市增城区入选全国林长制激励表扬名单 共13个市级和18个县级单位受表彰 [1] 广东省林长制实施成效 - 省级林长2024年签发3道省总林长令 开展巡林15次 批示指示超30次 主持五级林长义务植树动员会等会议 [1] - 全省各级发布林长令280多道 市级林长涉林批示2700多次 开展巡林调研140多万人次 解决重难点问题500多个 [1] - 林长制成效展馆入选全国10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获教育部等3部门联合认定 [1] 配套政策与活动 - 出台《广东省林长制条例》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财政激励政策 深化"林长+"协作机制 [1] - 开展"绿美广东竞风华""林长话绿美"访谈及"最美基层林长"评选活动 推进智慧林长系统升级 [1] 组织体系与近期行动 - 全省设立各级林长约9万名 配备护林员3.5万名 监管员3.2万名 [2] - 2024年签发1号总林长令 以"我为全运种棵树"为主题 在21个地市同步开展五级林长义务植树活动 [2]
粤商代表与省长面对面 为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献策建议组建机器人创新联合体 共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5 07:45
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广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2]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 - 产业链条齐全、制造能力强、应用场景多、研发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等优势突出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发展战略与布局不够明晰 [6] - 前沿技术积累与人才优势不够突出 [6] - 应用场景牵引作用未充分发挥 [6] - 产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6] - 企业面临巨大研发成本和算力投入费用,特别是云端算力、本地算力和物理大模型投入 [3]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建议 - 建议引进行业顶尖大模型团队,推动科研机构开源体系发展机器人实验室 [3] - 建议组建全栈国产化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创新联合体,攻克AI机器人芯片、智能自主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 [3] - 建议建设智能机器人综合检测平台,制定动力组件及整机相关标准 [4] - 建议整合广深莞佛制造业集群资源,打造"研发—中试—孵化"一体化平台 [9] 应用场景拓展建议 - 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国产机器人技术在大型国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场景应用 [8] - 建议发布分级分类场景清单,聚焦20个高价值领域如半导体封装、灾害救援、手术机器人等 [8] - 广东正开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行动,首批50个"人工智能+"名单已发布,"机器人+"名单计划6月发布 [8] 人才培养与资本支持 - 建议出台具身智能专业培养方案,全方位培养不同维度各类技能水平人才 [9] - 智能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需强化产业基金投入,推动政府与市场化基金联动 [9] - 建议培育壮大专项资本、战略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投入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