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乡建
icon
搜索文档
三地丹青联展绘共富
杭州日报· 2025-09-11 02:15
艺术展览活动 - 建德市乾潭镇 桐庐县富春江镇和浦江县虞宅乡三地联合举办书画联展 展出百余件艺术作品 [2] - 展览包含专业艺术家书法力作和山水画卷 以及乡村书画爱好者质朴创作 [2] - 展览以笔墨丹青记录生态之美 描绘乡村新貌 传承文化底蕴 [2] 区域合作发展 - 219省道作为纽带串起三地发展的生态廊道 文化走廊和共富通道 [2] - 马岭古道 美女峰等自然人文景观承载三地人民共同记忆 [2] - 马岭天观景区及衍生民宿农家乐带动三地共同富裕 [2] 艺术乡建理念 - 三地首次以艺术联展形式深化合作 实践艺术乡建理念 [2] - 让书画走进田野 用艺术点亮乡村 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 [2][3] - 展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 [2]
艺术乡建,绘就“精神共富”新画卷
杭州日报· 2025-08-27 02:40
艺术乡建推动精神共富 - 艺术创作从城市展厅走向乡野田间 打破文化资源空间壁垒 重构乡村文化生态 使艺术从精英专属转变为村民共享的公共产品 [1] - 构建双向赋能文化治理新模式 专业艺术资源向下沉淀 乡村文化主体性向上激活 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参与者和创造者 [1] - 艺术实践通过日常化美育浸润 培育村民审美感知力和文化创造力 使村民获得精神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 [1] 实现可持续精神共富的路径 -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文化治理格局 促进政府 艺术机构 新乡贤和村民等主体形成合力 [2] - 发展艺术+产业融合模式 使文化艺术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2] - 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增强乡村文化自我造血能力 使艺术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村民日常生活部分 [2] 艺术乡建的实践意义 - 谢径安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探索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 [2] - 艺术乡建重新定义城乡文化关系 是实现精神共富的关键一环 [1] - 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推动精神共富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2]
讲科普、教艺术,村里的暑假收获多|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8-22 02:54
高校乡村志愿服务项目 - 兰州大学绿希行者公益支教团在甘肃省康乐县吴坪小学开展12天科普支教活动 由10名成员为20名小学生提供课程[2] - 支教团成员来自7个学院 覆盖地理地质 物理化学实验 医疗卫生等科普内容 采用实验和趣味运动会形式教学[3] - 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累计超过300人次大学生参与 为1000多名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2] 艺术教育乡建项目 - 中央美术学院联合14所高校在四川省宣汉县开展艺术课堂 采用小班化教学 每组不超过5名学生[6] - 课程以《绿野仙踪》为灵感开展戏剧文本工作坊 戏剧创排工作坊和美育手工工作坊[6] - 项目通过公益美育方式实现高校与乡村互动 助力乡村青少年成长[6] 教学实施方式 - 科普课程采用每天上午3节下午2节安排 通过集体备课和观摩改进教学方式[3] - 艺术教育采用主讲老师配多名助教模式 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6] - 两个项目均注重实践互动 分别通过科学实验和艺术工坊形式开展教学[3][6] 项目成果与影响 - 科普支教使小学生从腼腆转变为主动参与实验和回答问题[3] - 艺术教育项目促使学生创作出黏土雪人作品和诗歌等原创内容[6] - 项目在15天周期内通过持续培厚艺术土壤方式影响乡村教育[7]
指尖上的非遗“塑”出沙地新活力
杭州日报· 2025-08-21 02:28
核心观点 - 非遗面塑传承人黄小明以建华村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为灵感创作面塑作品 入选杭州市百艺匠心并在浙江省文化馆展出 [2] - 通过面塑技艺与沙地文化 乡村文旅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和专题创作 助力艺术乡建 [4] - 组建12人面塑爱好者队伍 开展常态化非遗技艺培训 并计划开发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6]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创作二十四幅35厘米见方的面塑画对应二十四节气 以钱塘建华村为主题 包含童趣盎然的燕子风筝 弯腰插秧的农作场景 小舟戏荷叶的夏日景象等元素 [2] - 十二生肖团子系列作为教学实践主要内容 已开展面塑体验课教授兔子造型制作 采用轻捏 慢拉 揉压等关键手法 [4] - 将沙地文化元素融入创作 例如在寒露面塑画中融入沙地土酒大麦烧形象 体现围垦历史和乡味传承 [5] - 计划利用新湾街道东海禅寺特色创作禅意版十二生肖团子 目前已创作四款 [6] 乡村文化建设 - 在建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面塑体验课 暑期小候鸟们参与学习生肖歌和面塑制作 [4] - 联合村委设计打造专属工作室和村民作品展览墙 展示教学活动后制作的面塑作品 [6] - 组建12人面塑爱好者队伍 成员年龄集中在16至40周岁 包括本土青年 新农人和美术教师群体 [6] - 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非遗手工教学和文化互动活动 激活乡村文化肌理 [7] 产业发展规划 - 柿柿如意福袋蛇作品正处于包装设计环节 计划打开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6] - 探索特色农文旅IP 培养本土人才 助力艺术乡建落地生花 [6] - 持续深耕新湾片区文化沃土 促进传统文化活化与乡风文明建设 [7]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02:33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省级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文化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排练 展演和本土文化创作激发内生力量[2] - 文化特派员作为专业院团与乡村的纽带 使越剧社社员获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家指导[2] - 实现跨市文化联动 省级文化特派员带领龙坞越剧社赴安吉县开展首次跨区域演出[1][2] 艺术乡建发展模式 - 外桐坞村打造文化礼堂 美术馆等空间 形成"艺术+生活"文创园区并吸引大批艺术家常驻[3] - 长埭村依托茶镇优势及美院资源 汇聚300余位艺术家形成环村艺术链 推动艺术进村[3] - 通过艺术乡建与文化特派员融合机制 构建茶文化 艺术创作和文明实践多维场域[3] 文化产业经济成果 - 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 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达7787万元[3] -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 体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富民效应[3] - 艺术化文明实践站通过沉浸式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新风 实现艺术与生活化实践结合[3]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02: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
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该去村里找灵感
虎嗅· 2025-07-11 13:30
核心观点 - 左靖提出乡村建设应注重"总体性的社会设计"而非单纯艺术化,强调城乡互补关系及文化平等性 [5][8][17] - 通过18年实践形成"服务社区+联结城乡"方法论,在6省建立文化空间并推动美育/设计/出版等跨领域项目 [2][5][34] - 倡导"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双向路径,近期策划"全球乡村"双年展突破文旅内卷化 [35][37][43] 城乡关系重构 - 批评当前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指出古代中国存在"经商反哺乡村"传统,现代需重建医疗/教育资源导入机制 [10][23][24] - 实践案例:大南坡引入方所书店/D&DEPARTMENT店铺,打破"乡村不配优质文化空间"的偏见 [11][14][27] - 观察到新趋势:交通物流改善催生"数字游民",2020年后出现城市人口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迁移现象 [20][21][33] 社会设计实践 - 大南坡项目:联合艺术家开展儿童美育计划,5年组织跨省展览/音乐教学,形成城乡儿童互动研学模式 [27][29][32] - 碧山工销社案例:通过实体空间推广长效设计理念,证明高端设计店铺在乡村同样具有商业可行性 [5][11][17] - 矾山镇新项目:以600年明矾工业遗产申遗为目标,策划"生态博物馆+全球乡村双年展"提升地方活力 [36][37][41] 文化价值输出 - 国际传播:通过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大南坡文化推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柏林/西班牙等地 [46] - 方法论提炼:城乡工作涵盖关系/空间/文化/产品四大生产领域,强调社区主体性与文化自觉 [34][35] - 借鉴日本经验:长冈贤明d47美术馆平等展示各地设计,证明地方文化力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作用 [18]
浙师大中外学子走进金华武义 共探中华民间文化智慧与温情
环球网· 2025-07-01 02:14
文化走亲活动 - 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联合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及非遗传承人,在金华武义县开展"东方生态智慧与艺术乡建创新人才工作坊"活动 [1] - 活动以设计创新视角探寻古村落文化振兴,通过"文化走亲"形式展现"乡土中国"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 叶长埠古村考察 - 实践队考察叶长埠古村木雕作坊,观察到"喜鹊登梅"、"五子夺魁"、"采菊南山"等代表作品,展现高超雕刻技艺与文化象征意义 [5] - 钭氏民俗文化展示馆珍藏数千件宋元至民国时期的古物,涵盖生活用具、老屋构件等类别,立体再现武义地区历史生活画卷 [7] - 国际队员关注木质构件的修补痕迹,文化特派员解读其为千年社会变迁的见证,凸显文物保护意义 [7] 非遗技艺体验 - 非遗木雕传承人徐深广向实践队讲解传统拓印技艺并现场演示,中外学子亲身体验"以锤为槌、以纸为鼓"的艺术创作过程 [8] - 坛头马灯非遗项目中,澳洲学生尝试中文演唱民谣,波兰学员创作马赛克风格画作,体现跨文化互动与创新传承 [13][15] 坛头古村乡建模式 - 坛头古村以"非遗+研学"活化模式推动乡村振兴,通过诗歌艺术、非遗体验等激活生态与文化价值 [12] - 乡建者徐成斌提出"以文化认同守护乡愁,用生态价值激活生机"理念,七年间将污染湿地改造为诗意栖居地 [12] - 浙江坛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结合旅游开发体验课程,创新非遗表演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15] 艺术乡建总结与展望 - 实践队导师王陈辉总结活动核心价值:通过文化互鉴与艺术共创,为艺术乡建的国际对话与省内协同发展提供创新样本 [15] - 实践队将赴丽水遂昌延续"一村一策"精准乡建思路,提炼"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案,贡献乡村振兴创新智慧 [16]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人民日报· 2025-06-29 22:27
乡村艺术改造 - 松庄村通过建设织美术馆等艺术设施,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6][7] - 美术馆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 [6] - 艺术改造初期面临村民疑虑,通过共富协商机制详细介绍设计理念和可逆设计承诺,最终获得支持 [8][9] 艺术赋能乡村经济 - 艺术乡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 [10] - 村民参与艺术创作的作品被转化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村民可获得设计分红 [10] - 艺术改造吸引外来创业者,闲置老屋被改造成美学空间,废弃物件被赋予新生命 [10] 村民参与与精神提升 - 村民从最初对艺术创作的抗拒到主动参与,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9][10] - 77岁村民叶金娟从拒绝画画到主动要求参与艺术活动 [10] - 村民李文生的书法作品被用于特产包装,每售出一盒可获得设计费 [10] 艺术与乡村融合成果 - 村内设置山民剧场举办各类演出,艺术装置融入村容村貌,艺术氛围浓厚 [9] - 艺术乡建使松庄村从旅游村升级为艺术村,老房子价值提升 [11] - 外来艺术家从村民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中获取创作灵感 [9]
摄影名家正式“落户”建德之江村
杭州日报· 2025-05-21 02:45
行业动态 - 建德市下涯镇通过打造流动照相馆深化摄影产业 推出雾霭晨光早餐 江畔夕阳 花海秘境等一系列写真产品 深受游客和村民欢迎 [1] - 之江村风景秀丽 艺术乡建氛围浓厚 与镜头有奇妙缘分 吸引大量摄影师和游客打卡 但此前难以留住人气 [2] - 浙江省文联公布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 之江村及文化特派员张红摘得三项荣誉 艺术乡建发展成果获肯定 [2] 公司发展 - 逆光飞翔之江影像美学馆5月20日正式开馆 由中国人像协会副主席房翔打造 定位为长在乡村田园的影楼 主打东方田园水墨意境与民国风韵交织的美学体验 [1] - 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基地成功落户之江村 形成摄影与绘画双轮驱动的艺术产业格局 [2] 商业模式 - 清晨新安江渔民撒网场景被数十名摄影师定格 成为社交平台热传的水墨江南影像 衍生出镜头经济 成为共同富裕推进器 [1] - 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产业落地 通过举办国际动漫节分会场 全国摄影大赛等文旅活动 实现绿水青山与产业振兴共鸣 [2] 市场反响 - 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之江村拍摄江南意象 带动当地人气提升 [1] - 艺术乡建使乡村既有风光美景又有丰富体验场景 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