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网络版

搜索文档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深圳招商联络处揭牌 共谋广清深合作新篇章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7:52
招商联络处设立 -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深圳招商联络处于6月11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揭牌并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 [1] - 联络处作为常态化招商服务平台,旨在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重点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企业需求响应及人才引进服务 [1] - 联络处为投资企业提供驻地化全流程支持 [1] 合作区概况 -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规划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下辖"三园一城":广清产业园、广德产业园、广佛产业园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 [1] - 合作区自2023年实体化运作以来发展迅速,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1.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277.5亿元,全口径税收突破9.3亿元 [1] - 2025年1-5月,合作区规上工业产值达118.7亿元 [1] 招商推介活动 - 活动现场举行了首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深圳招商推介会 [2] - 各园区负责人对规划布局、产业特色、发展前景、营商环境等作了深入推介,重点介绍了优势主导产业和多样化投资选择 [2] - 活动向深圳及大湾区企业发出投资邀约,目前已有数家深圳企业成功签约 [2] 招商战略 - 在深圳设立前端招商展示平台,目的是推广合作区"三园"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营商环境等要素 [1] - 目标吸引深圳、港澳及周边地区的优质企业,挖掘最新的产业信息和投资动态 [1] - 扩大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的品牌影响力 [1]
国内单体最大机场货站在珠海启用 国际货运航线最快将于7月开通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7:52
珠海机场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投运 - 珠海机场开通首条"珠海—郑州"全货机航线 单次载货量达20吨 实现双向电商快件与生鲜农产品运输[1] - 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正式投用 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为国内单体最大"多层结构+智能化"机场货站[1] - 项目总投资4.56亿元 系国家发改委首批民间资本参与民航建设项目之一[1] 物流园功能布局 - 一层设置国内/国际进出港货物中转区 含国际快件查验功能[1] - 二层专设国内国际及跨境电商货物存储区[1] - 首期投用国内货站1.745万平方米 配置6条货物安检通道[1] 运营能力提升 - 珠海机场年货运保障能力从5万吨跃升至15万吨 增幅达200%[1] - 国际货运口岸建设完成 计划下月开通国际航线[2] - 预计未来5年货运吞吐量将实现翻倍增长[2] 智能化发展规划 - 将引入物流机器人和AI视频监控技术建设智慧园区[2] - 规划整合航空货站 跨境电商 冷链处理 保税物流等多元业务[2] - 目标打造大湾区西岸"超级空港"枢纽[2]
广州地铁十二号线东、西段开通在即 地铁广州白云站预留六线换乘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7:52
广州地铁十二号线开通进展 - 广州地铁十二号线东段(二沙岛—大学城南)和西段(浔峰岗—广州体育馆)即将开通,分段运营后东段全程约23分钟,西段全程约21分钟 [1] - 线路全长37.6公里,设25座车站,东段长15公里设9站,西段长12.9公里设9站,中段及赤岗站暂不开通 [1] - 开通后将实现7座换乘站,包括与六号线、八号线、二号线、十一号线、四号线、七号线的衔接,大学城南站升级为三线换乘站 [1] 广州白云站地铁工程特色 - 广州白云站为地下四层岛式结构,柱跨24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本次开通面积约9万平方米 [2] - 该站是广州市首座六线换乘站,未来将接驳国铁和城际客流,设计融合白云山地层、珠江水系及交通流线元素 [2] - 站点创新引入自然光和园林景观,通过"天窗"设计体现"云山珠水"城市意象 [2]
汕头华侨试验区加快打造“数字保税区” 数字经济企业突破1000家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7:52
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 - 广东首个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启动 规划用地900亩 一期建设数字科创基地和数字经济中试基地两大基地 以及五大园区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园 数字文化产业园 深汕科创产业园 数字经济总部园 [1] - 华侨试验区直管区数字经济类企业突破1000家 总注册资本45亿元 涌现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1] - 产业园已吸引西之月 360AI商业化集团 浪潮集团等多家企业入驻 其中360AI商业化集团落户华南总部 将借助产业园的算力 网络和政策优势 为广东及东盟国家提供AI普惠功能 [1] 跨境数据流通创新 - 华侨试验区将开展跨境数据流通创新试点 建设与国内网络物理隔离的国际数据中心 利用跨境数据专线实现数据直传 [1] - 计划使用国内数据处理能力向海外提供数据清洗 标注 备份 加工 应用等服务 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中心 打造"数字保税区" [1] 汕头数字经济发展 - 汕头持续发力建设区域"数字经济第一城" 连续2年入选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连续3年成功举办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 [2] - 华侨试验区作为国家级功能平台 深化新型国际网络接入 重点发展跨境电商 在线教育 跨境金融 特色互联网及软件服务 数字短视频等五大领域产业 [2]
全省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超百个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7:52
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 - "格盛1号"智慧型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完成1/8产能试养,收获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并批量投放4万余尾10-15厘米章红鱼苗,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至1/2试养规模 [1] - 广东推进重力式网箱与桁架式平台接力养殖、海洋牧场装备与现代养殖技术融合,实现深远海养殖安全、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1] - 2023年广东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在种业创新、装备创新、产业布局方面取得突破,为打造海洋强省注入新动能 [1] 海水种业创新突破 -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培育出"虎龙杂交斑"石斑鱼新品种,并实现黄金鲹人工繁殖、蓝圆鲹人工繁育等突破 [2] - 2023年广东培育出金鲳鱼新品系"鲳丰1号",突破硇洲族大黄鱼、黄唇鱼等人工繁育技术,潮州饶平海鲈实现省内全流程人工繁育 [2] - 湛江2家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获批省级水产原种场,实现湛江省级以上鱼类良种场零的突破 [2] 种业创新体系构建 - 广东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汇聚全国63个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技术攻关 [3] - 广东水产苗种年产量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水鱼苗占全国超40%,虾苗约占全国1/3 [3] - 广东在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上已跃居全国首位,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持续丰富 [3] 海洋牧场装备发展 -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具有船体结构创新、自主航行游牧、智能养殖、渔旅融合四大特点 [4][5] - 2023年以来广东新建1500余个重力式深水网箱、10多个桁架类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居全国第三 [5] - "明渔1号"全球首台风渔融合装备可抵御17级台风,"联塑L001"号和"湛农1号"桁架类网箱经受住17级台风考验 [5] 海洋牧场产业链形成 - 潮州饶平县依托海域资源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2024年全县渔业总产值约59亿元(含育苗业产值) [6] - 广东在江门、潮州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推广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6] - 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占全国近一半,深水网箱养殖产量3年翻一番 [6] - 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工项目超百个,形成种业培育、装备制造、精深加工、设施化养殖等完整产业链 [7]
省委省政府与中信集团举行工作座谈 黄坤明王伟中奚国华张文武参加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3 02:07
央地战略合作 - 广东省委省政府与中信集团举行工作座谈 就深化战略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双方自去年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 多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1][2] - 广东希望中信集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 商贸 消费 基础设施 产业园区等领域建设 并加强对新能源 新材料 智能制造 数字基建 低空经济等产业的投入与融资支持 [2] - 中信集团表示将全力抓好与广东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 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制造强省建设 "百千万工程"实施等重点工作 持续加大证券 银行 信托等金融资源导入 [3] 产业投资布局 - 广东希望中信集团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带来的利好 在粤东粤西粤北和广大县镇村投资更多优质项目 [2] - 中信集团计划优先将重点项目 增值业务和创新平台放在广东 并组织更多优质外资企业投资广东 扎根广东 [3] 国际经贸合作 - 中信集团与广东联合开展"日本企业广东行"活动 日企报名踊跃 各方反响热烈 签约成果丰硕 广东希望中信集团继续组织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来粤考察对接 投资兴业 [2][3]
广东印发新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每年重点地区至少抗震演练1次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2 08:35
6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广东省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在组织 体系、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调整。其中,预案规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涉及的市、县 (市、区)人民政府,当年度至少组织开展1次抗震救灾应急演练。 该预案由省应急管理厅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在2020年印发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 成,由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附件等7大部分组成。 根据预案,运行机制的内容由监测预报、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恢复重建等方面组成,明确了地震灾害 应急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响应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根据近年来房屋抗 震能力提升的实际情况,预案适当调整了地震灾害等级的初判条件,对震级进行一定幅度的上调。 此外,为强化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水平,预案还规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涉及的市、县 (市、区)人民政府,当年度至少组织开展1次抗震救灾应急演练。 预案的总则部分包括指导思想、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明确了预案适用于省内发生的地震 灾害(含火山灾害)以及相邻省(区)发生的对广东造成重大影响的地震灾害应对工作。 组织体 ...
我省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探索建立固体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生态补偿机制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2 08:35
广东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核心目标 - 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1] - 到2027年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 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下降 资源化利用率提升 [1] - 到2035年全域建成"无废城市" [1]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 - 建立"回收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全链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分拣中心 [2] -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废旧物资回收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三网融合" [2] - 布局广州 深圳 珠江口西岸 汕潮揭 湛茂五大都市圈区域性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2] 危险废物管理创新 - 推行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建设(即产生 即包装 即称重 即打码 即入库) [3] - 应用智能称重 电子标签 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手段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3] - 鼓励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环保管家服务 推广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智能收集模式 [3] 重点行业固体废物治理 - 强化动力电池制造 回收 利用全过程管理 落实风电光伏设备退役处理责任 [4] - 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园区内循环利用 工业炉窑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4] -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排查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堆存场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 建立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机制 优先在市政 交通 水利工程中使用 [5] - 实施建筑垃圾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实现种类 数量 流向全过程追溯 [5] - 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 明确工程招标减量化要求 [5] 农业领域生态化转型 - 推广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发展立体养殖 海洋牧场等生态养殖 [5] - 构建三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使用者 经营者 县级回收站) [5] - 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体系 规范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 [5]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机制 - 探索制定湾区统一固体废物管理规范标准 推进规则衔接 [7] - 建立区域废弃物协同利用机制 统筹布局区域性循环利用项目 [7] - 强化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推动"以竹代塑""以纸代塑" [6]
清远开展教育改革试点 中职3年加本科4年贯通培养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2 08:33
教育模式创新 - 清远市推出"3+4"七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由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与广州软件学院合作实施,专业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 [1] - "3+4"模式打破传统升学路径,中职3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如网络设备配置、编程),本科4年专攻网络工程(如路由与交换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毕业获全日制本科文凭及工学学位,比常规路径节省至少1年时间 [1] 招生与培养机制 - 报考需在高中招生平台第一批志愿批次将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设为第一志愿 [2] - 项目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培养标准衔接,打通中职升本科通道,形成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供给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2] 合作院校资质 -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为清远市首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国家中等职教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 - 广州软件学院是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以IT人才培养为特色,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资质,其网络工程专业2015年获评广东省特色专业,2017年入选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
教育部拟同意设置10所学校 大湾区大学要来了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2 08:33
大湾区大学设立背景 - 教育部6月11日公示拟同意设置大湾区大学等10所学校 [1] - 该校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普通高校 [1] - 筹建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 [1] - 属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举措 [2] 办学规划与规模 - 采用"一校两区"布局:松山湖校区250亩+滨海湾校区2100亩(总面积2350亩) [1] - 计划2030年实现在校生10000人规模 [1] - 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目标为1:1 [1] - 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1] 学科建设方向 - 学科发展思路为"精理强工、总体规划、分步建设、融合发展" [1] - 构建理、工、管理、经济、交叉五大学科板块 [1] - 首批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 [1] - 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进展 - 已与5所高校(中山大学/哈工大深圳/南科大/深大/广大)联合培养硕博生100余人 [1] - 正推进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港中文/港科大/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 [1] - 针对理学和工学科目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 [1] 办学定位与愿景 -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 [2] - 定位为"国际水准、开放包容、湾区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2] - 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 [2] - 目标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