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方日报网络版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广州)跨境电商交易会闭幕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47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吸引超6万名观众和1000多家供应链企业参与[1] - 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占货物贸易比重从2015年不足1%提升至2024年6.2%[1] - 2024年上半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32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7%[1] - 同期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3526亿元人民币 其中进口209亿元 同比增长14.1%[1] 产业带集群发展 - 潮玩产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客单价提升 国内单价59-99元产品出海后达80-90美元[2] - 18个优势产业带以联盟形式参展 包括广州美妆、佛山家电、中山灯饰和汕头玩具等[2] - 中山古镇镇拥有超3万家照明灯饰经营主体 通过海外现货分销模式压缩交付周期[3] - 江门恩平电声产业联盟收获意向订单超600万元[3] - 珠海家电和打印耗材产业联盟达成意向成交金额约500万元 合作意向近30项[3] 平台生态建设 - 亚马逊SPN生态服务专区展位面积470平方米 同比大幅增长[5] - Temu展位面积超500平方米 希音展位180平方米同比翻番[5] - 阿里集团七大平台齐聚 展位面积超300平方米[5] - 南亚Daraz、法国乐天、英国Onbuy等国际平台首次参展[5] - 德国欧图平台中国卖家增长迅速 广东卖家占比约70%[5] 国际化参与度 - 境外参展商突破600人 较上届增长5倍[4] - 首次向广交会采购商发出邀约 实际到会人数60786人同比增长8%[4] - 泰国主题专区首次设立 参展商寻求通过中国线上平台对接消费者[5] 产品与渠道创新 - 益云全球美妆选品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美妆展厅 总面积超8000平方米[3] - 广州白云区企业从代工转型 依托性价比优势推动品牌出海[3] - 设立合规出海主题专区 提供法律和检测认证服务强化风险防范[6]
《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发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47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 系统总结"1364"发展路径 推动绿色水经济健康发展 [1][2][3] 发展背景与定义 - 绿色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 水文化及水域岸线空间保护和利用的经济活动总和 [2] - 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科技含量高 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 [2] - 包括传统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水产业两大类别 [2] 发展路径框架 - 锚定1个目标: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2] - 做好3个统筹:统筹发展和保护 统筹市场和政府 统筹供给和需求 [2] - 形成6种发展模式:水城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驱动 工程盘活利用 生态保护导向 优质资源增值 文旅品牌赋能 [2] - 取得4项成效: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打造全民绿色消费新场景 开辟社会资本投资新赛道 激发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 试点项目进展 -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开展109个试点项目 覆盖"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及市县两级 [3] - 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 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约80% [3] - 已谋划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 [3] 未来发展重点 -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资源图谱 谋划总体布局 明确发展任务 配套保障措施 [3] -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河湖长制 加强金融支持 探索反哺路径 推动全民参与 [3] - 拓展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业态升级 壮大水生态保护修复产业 发展水科技创新产业 构建水金融支撑保障 [3] - 深化理论研究:开展河湖水域岸线有偿使用研究 构建绿色水经济统计体系 [3]
汕尾5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 3个种业项目投产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核心事件 - 8月16日汕尾举办开渔文旅活动暨项目推介签约开工投产仪式 宣布5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和3个种业项目投产 [1] - 现场签约科技赋能、联农带农、保险保障等11组配套项目 [1] - 211个重力式网箱开始陆续投放 省港航集团项目包含2座大型插桩网箱与100个加强型重力式网箱扎根碣石湾 [1] 产业布局 - 开工海洋牧场项目涉及三文鱼、海鲡鱼养殖 投产种业项目覆盖海胆、生蚝、东风螺等品种 [1] - 已开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4个 总投资约36亿元 [2] - 储备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0个 预计总投资约99亿元 [2] 产业链发展 - 形成涵盖种苗培育、装备制造、饲料加工、设施养殖、精深加工、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的全产业链 [2] - 创新"海洋牧场+观光旅游""文旅+咖啡""公司+农户"模式 扩宽群众增收渠道 [2] - 推动汕尾海鲜从"土特产"向"名优品"升级 [2] 战略意义 - 从"靠海吃海"转向"养海富海" 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蓝色粮仓" [1] - 通过深远海养殖规模化带动沿海县域经济与海洋产业升级 [1] - 项目实施深度契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 [2]
广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 跃居全国第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核心观点 - 广州市场主体总量达400万户 跃居全国第三位 [1] - 2025年1-7月新登记市场主体54.84万户 同比增长57.30% 增速领跑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1] - 新兴战略性产业市场主体高速增长 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增速156.48% 人工智能增速89.82% [2] - 未来产业爆发式增长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增速179.10% 深海深空产业增速143.01% [2] 市场主体发展 - 广州市场主体实现"四连跳":2013年8月100万户→2018年9月200万户→2021年11月300万户→2025年8月400万户 [1] - 开办企业线上申办率达99% 办理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分钟内 [1][2] - 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 "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模式全面推行 [2] 产业体系构建 - 广州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2] - AI智能服务全覆盖 "AI导办""AI审批"助力企业注册 [1][2] - 通过"广州市场主体直通车"小程序实现智慧政务普惠 [1]
广东青塘考古工作站揭牌 将助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8月13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塘考古工作站在英德市青塘镇青塘中学旧址揭牌成立。 青塘考古工作站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科研攻坚,对标国家考古标本库标准建设二期工程,联合国内外 团队开展持续性发掘,力争在岭南文明起源等课题上推出重大成果;二是成果活化,编纂考古报告,依 托工作站推进青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沉浸式展览、考古研学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助力地 方文旅融合;三是人才培育,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复合型考古人才,形成"省地联动"考古工作格 局。 青塘遗址与岩山寨遗址位于英德市青塘镇境内,是实证岭南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坐标。此次揭 牌的工作站设立于青塘中学旧址,由广东省考古研究院改建,采用"地方保障、省级运营"模式,为青塘 考古遗址保护、研究及公园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在揭牌仪式上表示,青塘考古工作站的成立是广东"早期岭南探源工 程"的重要里程碑,填补了省内大型田野考古工作站的空白。工作站将整合标本保存、科技检测、多学 科研究等功能,形成考古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一体化平台,"工作站要成为解码华南史前文明 的'钥匙',让岭南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
广东一周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疫情态势总体平稳 防控仍然不能松劲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康敏呼吁市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共同参与防蚊灭蚊工作,主动挂蚊 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结合实际点蚊香、出门涂驱蚊水、灭成蚊。积极参与"1130"防蚊灭蚊行 动: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 8月17日,广东省疾控局发布通告,8月10日0时至1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 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病例分布在佛山644例,广州85例,湛江22例,深圳、惠州各16例,珠海10 例,潮州9例,东莞7例,清远5例,中山、云浮各4例,江门、梅州、河源各2例,肇庆、阳江各1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我省各地持续开展以控制蚊媒 密度为主的防控工作,近期疫情态势总体平稳。但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我省大部分地区处于蚊媒活跃期,叠加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劲。 ...
广东首次开展青年技师工作站建设项目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近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通知,正式启动2025年度广东省青年技师工作站培育申报工 作。作为广东首次开展的青年技师工作站建设项目,工作站是依托技工院校,尤其是世界技能大赛基地 打造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以优秀青年技师为核心,以项目研修为主要形式,融合技术攻关、技能革新、 技艺传承与培训交流等多重功能。 工作站的设立,将为产业、技工院校、青年技师等多方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对产业而言,有助于破 解"卡脖子"难题,加速升级,工作站以项目研修形式,组织青年技师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对技 工院校而言,工作站采用"师生协同攻关"模式,让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成长;对青年技师而言, 有助于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工作站将建立制度化合作渠道,成为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理所当然"进 行深度沟通与联合研发项目的枢纽,让专利从实验室快速跳进生产线。 据介绍,本次申报范围重点面向建有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含往届)的技工院校,可由技工院校单独 申报,或联合合作企业共同申报。申报基本条件需要满足近三年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 著成果;入站实施不少于3个技能人才培养或技术攻关项目,其中1个主攻项目合同金额不低于10万元 ...
全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工作现场会在阳江阳西召开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近年来,阳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围绕"强龙头"到"强县域"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 为中心"转变的两条主轴线,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阳西总医院实行行政、人事、业务、药械、财 务、医保、信息、薪酬"八统一"管理,推动县镇村一体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将3 个县级医院、8个镇卫生院以及125个公建村卫生站纳入一体化管理,村卫生站全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关键抓手",旨在发 挥医保基金的引导作用,助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群众就医的便利性、可 及性,促进"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参保人就近就地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 解决参保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日前,全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工作现场会在阳江市阳西县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医保 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快推进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统筹制定本地改革方案与配套政策,让参保群众享受 更多的改革红利。 ...
AI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有了“省补” 9月起实施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政策支持范围 - 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四大类重点项目 单个项目最高奖补5000万元 [1] - 奖补对象需在广东省内注册 具备独立民事责任能力 依法纳税且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安全环保事故 [1] - 政策有效期自2025年9月1日起至2027年底 [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 - 对2025-2027年获批复运行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事后补助 补助金额不超过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总额的40% 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 [1]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结合国家政策支持 补助比例同样不超过设备总额的40% 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 [1] 优质企业培育支持 - 对2024-2026年首次获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珠三角地区每家不超过100万元 粤东西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20万元 [2] - 对同期首次获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奖补:珠三角地区每家不超过120万元 粤东西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50万元 [2] - 地市给予奖补的 省级财政按1:1比例追加额外奖补 [2] 工业智能化应用支持 -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展工业领域大模型研发及应用解决方案开发 [2] - 支持制造业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等环节 [2] - 按不超过投入费用30%的比例予以支持 单个项目奖补金额介于30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 [2] 开源生态发展支持 - 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建设人工智能或机器人领域开源社区及生态中心 [3] - 要求开源平台具备较高影响力 且活跃用户超百万或年服务企业超200家 [3] - 按不超过上年度审定运营费用30%的比例予以支持 最高奖补800万元 [3]
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三场专题会议在广州召开 黄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6 01:20
产业科技创新战略 -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变量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破解产业转型难题 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1] - 广东省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前列 产业发展"根技术"实现多点突破 粤港澳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 [1] - 广东省正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目标在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出重要科技成果方面走在前列 [2] 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 利用国家实验室和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 - 依托"广东强芯"等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来领域技术研究 [2] - 加快在低空经济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实现立法突破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托雄厚制造业基础 从企业产业发展中凝练项目选题 [2] - 贯通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 以"链长制"+"链主制"为抓手 [2] - 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协同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2] 创新生态建设 - 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 鼓励校企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 [2] - 通过国资基金撬动长期资本 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投入科技研发 [2] - 携手港澳建设紧密型创新共同体 推进科技创新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2] 创新主体角色 - 企业应发挥产业创新主力军作用 自主创新前沿技术和核心产品 [3] - 专家学者应开拓科技前沿 将科技成果研发应用融入科技强省建设 [3] - 人大代表应推动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