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创新

搜索文档
AI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有了“省补” 9月起实施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政策支持范围 - 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四大类重点项目 单个项目最高奖补5000万元 [1] - 奖补对象需在广东省内注册 具备独立民事责任能力 依法纳税且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安全环保事故 [1] - 政策有效期自2025年9月1日起至2027年底 [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 - 对2025-2027年获批复运行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事后补助 补助金额不超过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总额的40% 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 [1]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结合国家政策支持 补助比例同样不超过设备总额的40% 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 [1] 优质企业培育支持 - 对2024-2026年首次获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珠三角地区每家不超过100万元 粤东西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20万元 [2] - 对同期首次获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奖补:珠三角地区每家不超过120万元 粤东西北地区每家不超过150万元 [2] - 地市给予奖补的 省级财政按1:1比例追加额外奖补 [2] 工业智能化应用支持 -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展工业领域大模型研发及应用解决方案开发 [2] - 支持制造业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等环节 [2] - 按不超过投入费用30%的比例予以支持 单个项目奖补金额介于30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 [2] 开源生态发展支持 - 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建设人工智能或机器人领域开源社区及生态中心 [3] - 要求开源平台具备较高影响力 且活跃用户超百万或年服务企业超200家 [3] - 按不超过上年度审定运营费用30%的比例予以支持 最高奖补800万元 [3]
机器人产业链里的创业者:用创新打开无限想象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03:23
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在"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 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1] -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覆盖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 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1] - 人形机器人带动产业链各领域科技产品火爆 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1] 墨现科技(电子皮肤技术) - 开发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 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 可通过触摸识别物体基本信息 [1] - 创始人匡正曾在大疆负责教育机器人传感器开发 因市场缺乏合适供应商而创业 [2] - 初期通过电子琴玩具厂商验证产品 20片样品中5片合格 借此改进量产工艺 [3] - 2023年底实现首款电子皮肤量产 性能提升后各类传感器需求快速增长 [3] 简从科技(建筑机器人) - 开发防水粘接砂浆铺设机器人 三四个月完成样机研发 但需优化用户交互逻辑以适应施工习惯 [5] - 产品因铺设精度高 美观且高效获得市场好评 [5] - 后续开发道路放线机器人 8小时可完成10公里以上放线 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方式 [7] - 初期依赖图纸导致标线错位 后调整为结合实地勘测动态修正 [6] 森之高科(运动传感技术) - 从工业自动化转向无线运动捕捉传感器开发 产品精度高 功耗低 性能媲美国内竞品 [7] - 技术应用于人体运动健康领域 包括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方向 [7] - 为北京冬奥会开发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系统 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动作分析 [8]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 创新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 单独研发难以推动 [3] - 产品研发最难环节是规模化市场验证 需通过应用场景测试量产性和稳定性 [3] - 年轻创业者通过校园竞赛和产业基地获得创业支持 实现技术商业化 [4][7]
机器人为啥热衷“搞体育”
经济日报· 2025-05-16 21:52
人形机器人体育赛事现象 - 人形机器人近期在体育赛场频繁亮相,包括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江苏无锡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篮球/足球/格斗等项目),8月北京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1] - 体育赛事成为展示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平台,例如足球对抗中的攻防策略、马拉松的耐力与能耗管理、格斗中的快速响应与平衡控制 [1] 技术展示与产业应用潜力 - 赛事直观呈现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如格斗机器人的快速响应算法可应用于运动员反应训练,马拉松机器人步态控制技术可优化康复器械设计,足球赛团队协作算法和地形适应能力可迁移至救灾场景 [2] - 体育场景的娱乐性拉近大众与技术距离,推动社会认知提升,形成产业创新的"外脑",引导企业研发更聚焦真实需求 [2] 商业价值与生态构建 - 机器人体育赛事催生商业机会,如优必选与天奇股份通过足球赛战术配合实现供应链协同,赛场内外技术共生孵化创新生态 [2] - 机器人明星化趋势显现(如天工Ultra马拉松终点"比心"、小顽童N2与观众互动),具备商业代言、经纪人、赛事IP开发潜力,可推动科技与体育/文旅融合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体育赛事仅是机器人应用起点,未来技术将加速渗透日常生活和千行百业,产业成熟后赛事将更细分丰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