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晒出“成绩单”,揭示更多“何以中国”的答案
新华社· 2025-09-28 16:47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京发布近五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总计12项,涵盖田野发掘和研究阐释两大方面。 每一项成果,都像一把钥匙,解锁着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认知,让沉睡地下的古老历史,发出时代的新声。跟随考古学家的探 寻,"何以中国"的答案愈发清晰。 【为探寻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性遗址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山前第Ⅰ、Ⅱ地点发掘报告》揭示了大山前遗址在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中心地位,廓清了赤峰地区由夏家店下层文化至夏家 店上层文化,乃至战国时期遗存在文化发展上的连续性,深化了对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群的分期及其年代的认识,证实该区域青铜时代主营粟作 的经济形态。 【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提供实证】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公布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 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成果,修正了该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提出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 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 ...
三星堆发布多学科研究成果 金质文物制作水平 代表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巅峰
四川日报· 2025-09-28 00:33
制作 年代 ●三星堆遗址三号、 四号、六号、八号祭祀 坑埋藏年代有95.4% 的概率处于公元前 1201 年至公元前 1012 年,相当于商代晚期 铜器 彩绘 祭祀坑 研究显示,三星堆的黄金熔炼技术十分娴熟。马燕如说,从出土文物看,金质文物主要呈现为片材应用,包括金面具、鸟形饰、鱼形饰、扣边器等,均 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完成造型,以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延展性完成其包、镶的装饰目的,"足以证明古蜀人已 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 马燕如介绍,三星堆金质文物的意义远超贵金属器物本身,实证了长江上游曾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中心,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满天星 斗"的起源格局,是探索长江上游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关键物证。"古蜀国的黄金冶金加工技术,将中国早期黄金文明的历史提前至商周时期。 无论是从黄金用量,还是从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水平都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 将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时间提前近千年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部分施有彩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介绍,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多见于战国、秦汉时期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石峁遗址: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回响
新华社· 2025-09-23 17:52
气势恢宏的史前巨石之城,默默在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沉睡了四千多年。石峁,这处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毛 刷之间,缓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横亘在陕西榆林神木市石峁山塬上的古城遗址,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明万历《延绥镇志》是最早记载石峁遗址的地方志,编纂者将这个庞大的古 城遗址误判为唐代城址。1927年,天津《大公报》以"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进行了相关报道。上世纪50年代,石峁首次进入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视 野,陆续发现断续分布的石砌城墙、大量玉器及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2011年,石峁遗址开始了大规模的科学系统发掘。10多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让石峁遗址的基本面貌逐渐清晰: 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显示中国早期文明的奇迹。石峁遗址已发现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构成的石城及城门、墩台、马面、角台等附属建 筑,其中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了中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 从远处遥望,皇城台如同一座宏伟的"金字塔",四周石墙依山势垒砌,层层相叠。作为石峁都城的权力中枢,考古发现其顶部建有宫殿群、水体 设施和贵族墓葬区。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 ...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济南开出优厚待遇“抢”考古领队
齐鲁晚报· 2025-08-27 21:11
行业人才供需状况 - 考古领队人才严重短缺 山东省持证考古领队不足100人[4] -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成立28年仅拥有5名领队 难以应对全市范围内层出不穷的新开考古工地[4] - 全国多地考古机构出现"领队荒" 绍兴 呼和浩特 景德镇 榆林等地已开始出台优惠政策招揽人才[5] 招聘政策与待遇 -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提供财政拨款事业编制 聘用人员可享受国家 省和济南市规定的工资福利[3] - 符合考古领军人才认定标准者可获得总额40万元的工作生活补贴[3] - 招聘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 可申报评审职称并设立特设岗位聘用[3] 资格要求与培养体系 - 报考者需具备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领队资质 5年以上田野考古工作经历及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3] - 培养领队需经过本科或研究生考古专业学习 5年以上田野工作 2年以上中级职称并发表考古文章[6] - 须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半年田野培训及法律法规学习 培训资格严控且存在淘汰率[6] 工作职责与行业特点 - 考古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 领队水平直接决定考古发掘项目质量[7] - 领队需负责现场发掘 后续研究 材料整理 报告撰写及成果出版等全流程工作[7] -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 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直接相关 领队每日承担重大责任[7] 当前应对措施 - 各地实行"执行领队"办法 一名持证领队可担纲两个考古项目[7] - 济南市已完成5名考古领军人才认定 正积极引进高层次考古领队人才[5] - 招聘公告长期有效 用人单位以"抢"字显示人才引进的紧迫性[4]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 山西发布15个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6 07:18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 - 山西发布15个文化科技融合典型案例 涵盖考古发掘和数字文博等领域 包括10大典型案例和5个入围案例 [1] - 典型案例包括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山西文旅云 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等项目 [1] - 入围案例包括晋阳古城中子成像技术 陶寺遗址科技考古 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保护项目 [1] 数字技术应用成果 -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体现在文化生产 消费 传播 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1] - 大同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融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 已应用于城市文旅宣传 [2] - 项目采用3D超写实数字人技术 展现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1][2] 产业发展方向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 升级传统业态并培育新兴业态 [2] - 构建多元文化生态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 [2] - 利用现代科技和前沿技术 全方位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最新成就 [1]
广东青塘考古工作站揭牌 将助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8 07:34
8月13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塘考古工作站在英德市青塘镇青塘中学旧址揭牌成立。 青塘考古工作站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科研攻坚,对标国家考古标本库标准建设二期工程,联合国内外 团队开展持续性发掘,力争在岭南文明起源等课题上推出重大成果;二是成果活化,编纂考古报告,依 托工作站推进青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沉浸式展览、考古研学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助力地 方文旅融合;三是人才培育,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复合型考古人才,形成"省地联动"考古工作格 局。 青塘遗址与岩山寨遗址位于英德市青塘镇境内,是实证岭南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坐标。此次揭 牌的工作站设立于青塘中学旧址,由广东省考古研究院改建,采用"地方保障、省级运营"模式,为青塘 考古遗址保护、研究及公园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在揭牌仪式上表示,青塘考古工作站的成立是广东"早期岭南探源工 程"的重要里程碑,填补了省内大型田野考古工作站的空白。工作站将整合标本保存、科技检测、多学 科研究等功能,形成考古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一体化平台,"工作站要成为解码华南史前文明 的'钥匙',让岭南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
揭开雄安深厚的历史底蕴“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5 00:27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唐代龙首作为脊兽出土 经半年修复后恢复原貌 体现唐代建筑艺术和高等级建筑脊饰实物价值[2][11] - 陶量外壁刻有"都乡定里"铭文 容积2067毫升相当于汉代一斗 实证古州城为汉代鄚县县治所在[4][9] - 唐代灰陶纺轮大量出土 反映隋唐时期河北地区纺织业高度发达[12] 遗址规模与历史沿革 - 古州城遗址为汉唐鄚县县治和唐代鄚州州治遗址 历史沿革长达2000余年 是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8][10] - 考古勘探面积累计30余万平方米 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 揭示内外双重城址布局和汉唐五代时空框架[8] - 遗址现存5-8米夯土城墙 为雄安新区保存最好且历史沿革最清晰的千年古代城址[10]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出土文物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特质 如两地瓦当纹饰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15][16] - 遗址实证雄安新区8000年历史文脉 对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州县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学术意义[8][10] - 龙首修复采用三维扫描和虚拟拼接等前沿科技 入选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名单[11][12] 经济与产业考证 - 文献记载唐代河北河南为重要丝绸产地 莫州以进贡绵为主 租庸调中以绢绵为调[13] - 河北定州何名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反映唐代丝织业规模化生产 可能属丝绸之路来华的粟特人[13]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
人民日报· 2025-08-14 00:5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 国产化率达95%以上 作业能力达水下4500米[3] -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推进器等关键技术 使考古学家首次具备千米深海探测能力[3] 沉船遗址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从海外运回的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4] - 遗址保存完整 发现超过10万件瓷器及原木 2023-2024年三阶段考古提取928件(套)文物[1][5] - 沉船遗址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乌木南北向有序排列[4] 考古作业过程 - 执行63次下潜任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下潜速度每分钟35米[4][5] - 采用机械臂配合柔性材料提取文物 通过高清摄像机和三维扫描技术绘制遗址平面图[5] - 考古区域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处 水深1500米 属终年黑暗的深海无人区[2][4] 文物保护与展览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文物出水后4个月内完成展陈[6] - 设立玻璃脱盐池现场展示文物清洗过程 解决氯离子结晶导致的酥解问题[6]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采用罕见绿色釉料 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7] 社会影响与意义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50% 成为博物馆人气最旺展厅[1] - 完善南海段航线历史链条 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互学互鉴[4][7] - 我国首次按照水下考古规程对千米深度沉船开展科学考古调查[7]
凤飞吴越,钟鸣太湖:说无锡鸿山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00:31
考古发现与遗址概况 - 鸿山遗址为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地 2003年至2005年发掘7座墓葬 出土2300余件陶器、青瓷器、玉器等文物[3] - 邱承墩大墓规模最大 长78.6米 宽50.8米 高5.4米 墓坑呈"中"字形 长56.7米 随葬品达1098件[4] - 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马家浜文化地层堆积 发现房屋基址、祭坛及墓葬[3] 墓葬结构与葬俗特色 - 采用吴越地区独特平地起墩葬俗 通过堆土形成覆斗状土墩防止水淹 如万家坟长42.6米 宽35.9米 封土经焚烧形成2.5米厚红烧土[5][6] - 墓葬形制分为两类:利用原有土墩扩建(邱承墩)或人工堆墩后建墓(万家坟)[6] 出土文物分类与数量 - 青瓷礼乐器为主 含350余件青瓷器皿 140件青瓷乐器 包括编钟、编磬等中原系统及句鑃、錞于等吴越系统乐器[4][8] - 玉器与琉璃器50件 含成套葬玉佩玉及"五璜佩"等高等级配饰[4][8] - 硬陶器500余件 主要为罐坛等生活用具[4] - 特殊器物包括4件盘蛇玲珑球形器 采用彩釉陶技术比唐三彩早1000余年[8][10] 重要文物细节 - 青瓷乐器库含90余件编钟 具体包括甬钟26件、镈钟11件、磬16件、句鑃29件等11类[11] - 玉飞凤工艺精湛 尺寸3.2×2.6×0.5厘米 采用边缘切割技法并带有红彩圆斑[9] - 玉器出现剑首、剑格等新器形 微雕工艺展现地域特色[12] 历史年代与文化属性演变 - 最初认定为越国贵族墓地 但无锡属传统吴地 存在文化归属争议[13] - 后续勘探发现108个人工土墩 其中35个为春秋战国墓葬 占总数三分之一[15][16] - 出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几何印纹陶片 证明此处为吴文化发源地[16] - 最终确认为吴越贵族墓葬群 从春秋吴国延续至战国越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