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平台3.0

搜索文档
从“跟随”到“引领” 中国汽车“出海”新范式
证券日报· 2025-09-26 00:06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正式登陆港股 完成资本市场关键布局 [1] - 中国汽车出口量预计2025年突破600万辆 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1] - 产业从单纯产品出口升级为输出技术标准、供应链体系和创新商业模式 形成"出海舰队"模式 [1] 产业地位转变与技术优势 - 中国汽车从燃油车时代"跟随者"转变为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引领者" [2] - 比亚迪以刀片电池、e平台3.0等硬核技术为核心竞争力 亮相2024年欧洲杯 [2] - 在新能源、智能化和设计造型等核心领域掌握主动权 实现差异化竞争 [2] 多元化出海策略与市场表现 - 吉利汽车向马来西亚宝腾输出技术标准与供应链体系 助力其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25% [3] - 奇瑞汽车在俄罗斯建立24小时道路救援网络 在巴西推出"7天无理由退换"服务 海外用户复购率达42% [3] - 2024年1-8月汽车出口总量429.2万辆同比增长13.4% 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3] 全球区域市场布局 - 俄罗斯市场中国品牌份额攀升至50% 成为当地主流选择 [3] - 欧洲市场新车注册中中国品牌占比5.1% 南美洲市场份额达6.7%且持续增长 [3] - 亚洲、欧洲、南美洲三大区域共同构成海外市场"基本盘" [3] 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 - 从"产品输出"升级为"生态引领" 通过海外建厂突破贸易壁垒与供应链风险 [4] - 泰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0余个中国汽车品牌带动上下游企业投资超300亿泰铢 [5] - 宁波拓普集团在泰国投资不超过3亿美元建设新工厂 完善零部件供应体系 [5] 欧洲产业链协同网络 - 比亚迪在匈牙利投建欧洲总部工厂 宁德时代计划建设欧洲最大电池工厂 [6] - 恩捷股份匈牙利工厂一期投产 华友钴业布局高镍型动力电池三元正极项目 [6] - 安吉物流自营船队向奇瑞、长城等车企开放服务 提升整体出口效率 [6] 创新合作模式与全球协作 - 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合资成立"零跑国际" 以轻资产模式切入欧洲市场 [7] - 大众汽车利用全球渠道优势助力小鹏汽车开拓欧洲市场 [7] - 吉利汽车控股股东成为雷诺巴西公司少数股东 获得本地化生产基地支持 [7] 全球供应链整合与未来展望 - 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客户覆盖奔驰、大众等头部汽车品牌 [8] - 恩捷股份马来西亚工厂服务于东南亚及日韩市场 [8] - 中国汽车产业以结构优化、产业链协同、合作共赢姿态改写全球竞争规则 [8]
好走不送!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股份,注定各走各路?
搜狐财经· 2025-09-22 09:19
核心事件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于2023年9月21日清仓所有比亚迪股份 发言人证实此事[1] - 伯克希尔自2022年8月开始陆续减持比亚迪股票 至2023年6月持股比例已低于5%[1] - 比亚迪高管感谢伯克希尔过去17年的投资和帮助[1] 投资回报与历史合作 -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17年 回报率高达3890% 成为投资史上最成功案例之一[2]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 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2.25亿股H股股份[7] - 投资为比亚迪带来宝贵资金支持 稳定投资者情绪并展示公司潜力[7] - 比亚迪保持每年至少40%的研发投入占比 催生刀片电池 DM-i超级混动 e平台3.0等创新成果[9] - 2020年刀片电池问世 2021年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0车型上市 与巴菲特投资强相关[9] 清仓原因分析 - 投资理念存在根本分歧 巴菲特转向保守投资 增持西方石油 日本商社等传统能源及高股息资产[1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比亚迪虽处领先地位但未来地位难保[12] - 比亚迪坚持长期主义和技术创新 王传福表示"只有一家企业就是比亚迪" 没有资本玩家和母公司[14][15] -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限制中国电池组件补贴 欧洲开启反补贴调查[17] - 比亚迪发展重心转向海外 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抵制[17] 行业模式对比 - 特斯拉2025年推出Model Y加长版(33.9万元起)及廉价版Model Y 采用简化配置策略[20][22] - 比亚迪实现1.2MW超充功率兆瓦闪充技术 10分钟补能600公里续航[24] - 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阶段 能量密度达450Wh/kg 计划2027年示范装车[24] - 仰望U9打破全球电车极速纪录 达472km/h[24] - 特斯拉依靠品牌优势收割市场 比亚迪坚持技术突破路线[24] 商业模式差异 - 西方企业如苹果 特斯拉擅长"心理按摩"和直接盈利模式[26][27] - 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选择持续冲击技术难点而非停驻收割[26][28] - 东西方商业模式存在本质博弈 比亚迪目光更加长远[28][29]
深圳新能源造车爆发,产量四年涨26倍
36氪· 2025-08-22 08:53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10.93万辆增长至2024年293.53万辆 四年增长26倍 占2024年全国产量1288.8万辆的22.7% [3][14] - 深圳建成超充站1002座 充电桩超41万个 超充站和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和加油枪 [23] - 形成涵盖整车 动力电池 电机电控 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整产业集群 [22] 比亚迪发展历程 - 1994年成立 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入汽车行业 2005年首款车型F3上市14个月销量达10万台 [4][6][9] - 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插电混动汽车F3DM 2010年推出中国首款量产纯电动车E6 [10] - 2022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2022-2024年销量分别为186.85万辆(+152.46%) 302.44万辆(+61.86%) 427.2万辆(+41.26%) [14] 技术创新与人才建设 - 坚持技术路线:磷酸铁锂18年 插混17年 电动车开发14年 推出刀片电池 DM-i超级混动 e平台3.0 [14] - 2022-2023年招收应届生从1.5万人增至3.18万人 硕士博士占比61.3% 工程师团队近11万人 [15][16][17] - 深圳产业配套生态完善 从原型打样到量产可快速完成资源对接 [22] 企业合作模式 - 华为通过零部件 HI模式 智选车模式与车企合作 39个月实现鸿蒙智行全系交付80万辆 [18][19] - 与赛力斯 奇瑞 北汽 江淮 上汽打造问界 智界 享界 尊界 尚界五个品牌 [19] 全球化拓展 - 产品登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在泰国 乌兹别克斯坦 巴西 匈牙利设生产基地 [24] - 2024年海外销量达55万台(超2023年全年) 欧洲门店从3家扩至400余家 部分国家月销超3000台 [24] - 采用"深圳号"滚装船单次运载超6800台车辆 深汕合作区推行"前港后厂 出厂即出海"模式 [23][25][26]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深圳2010年推出融资租赁 车电分离模式促进新能源公交普及 2017年实现全市公交电动化 [11][12] - 深圳拥有欣旺达 德方纳米 贝特瑞(电池) 汇川技术 英威腾(电控)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 元戎启行(自动驾驶)等产业链企业 [22]
30年、30万人、3000亿研发,深圳创新“四姐妹”释放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06:55
中国工程师红利与深圳创新四姐妹发展 工程师红利崛起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从2020年18805人跃升至2024年3251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近2000万人,与G7国家总和相当 [1]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为最大单一群体 [1] - 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人增至2020年1765.3万人,年均增速6.3% [5] 深圳创新四姐妹研发投入 - 2024年四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3225.9亿元:华为1797亿元(占比20.8%)、腾讯706.9亿元(10.7%)、比亚迪542亿元(6.97%)、平安180亿元(1.76%)[3][12] - 科研类员工总数约30万人:比亚迪12.2万人、华为11.3万人、腾讯超4万人、平安2.1万人 [3][12] - 科研员工占比:腾讯73%、华为54.1%、比亚迪12.5%、平安7.7% [3][12] 企业技术突破与成果 - 华为突破5G和芯片技术封锁,全球5G用户超21亿 [15] - 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等8大核心技术,工程师团队超10万人 [5][15] - 腾讯AI技术应用于700+业务场景,自研混元大模型 [15] - 平安构建"9+5+3"技术体系,AI坐席服务量达4.5亿次,覆盖80%客服总量 [6][15] 人才招聘与培养机制 - 华为2025年校招计划开放1万+技术岗位 [19][21] - 腾讯三年新增28000实习岗位,技术类占比超60% [19][21] - 平安2025春招提供2000+岗位,科技类聚焦大模型研发 [20][21] - 华为人均培训65.5小时/年,平安培训投入9.56亿元/年 [22][26] 员工激励与晋升体系 - 华为ESOP覆盖15万员工,2024年虚拟股分红收益率18% [25][26] - 腾讯"双通道晋升"机制,2024年2800+员工通过"活水计划"转岗 [24][26] - 平安职位序列含管理/专业/业务三通道,员工可跨序列发展 [24][26] 经济贡献与行业影响 - 四家企业2024年营收均超6000亿元,平安达1.03万亿元 [13] - 高盛预测平安AI技术将推动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 [16] - 深圳高新科技企业超2.5万家,技能人才400万+ [2][10]
以旧换新政策杠杆效应明显,汽车销量正从“量变”到“质变”
36氪· 2025-05-26 10:15
政策效果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累计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2025年前五个月申请量达322.5万份,直接催生近8%的消费增量 [1][2] - 2025年1-4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量687.2万辆,同比增长7.9%,4月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汽车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9% [2] - 新能源汽车在置换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4月单月零售渗透率达51.5% [1][2] 政策内容与补贴机制 - 2025年补贴范围从国三燃油车扩展至国四,报废换新能源车最高补贴达2万元,叠加地方配套后综合优惠突破3万元 [2] - 深圳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可叠加享受国补、地补及车企优惠,综合让利达4万元 [2] - 政策通过"报废+置换"双轨制加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替代,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激增65%,二手车交易额突破万亿 [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攀升至68.1%,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巩固优势 [3] - 中小车企因技术滞后、成本高企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3] - 新能源车价格带向主流市场下沉,10万至20万元区间车型占比突破60% [4] 技术发展与生态重构 - 动力电池成本较2020年下降40%,推动新能源环卫车、物流车等细分市场爆发 [4] -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完善,梯次利用技术使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30%以上 [4] - 宁德时代布局电池银行模式,覆盖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管理 [4] 全球化布局与挑战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8%,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全球25%的产能 [5] - 比亚迪e平台3.0向海外车企授权,中国主导的V2G国际标准获多市场认可 [5] - 欧盟关税保护、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壁垒倒逼企业本地化生产与技术合规 [7] 未来趋势与挑战 - 2025年为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最后一年,2024年四季度行业平均毛利率下降至18% [8] - 未来竞争聚焦智能化与低碳化技术融合、全球化本土化能力、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构建 [8]
软实力背后的系统博弈,中国凭什么让美国关税大棒抡空了?
搜狐财经· 2025-05-18 22:43
中美关税战突破 - 中国通过《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实现"91%关税互免+24%暂停加征"的成果,系统性突破美国关税封锁 [3] - 此次成果标志着对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中国在硬实力和垂直系统化两方面的博弈优势 [3] 软实力理论应用 -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强调通过文化、市场、信誉等非强制手段实现影响力,而非依赖武力或金钱 [5] - 软实力需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家形象和信用构建综合竞争力 [7] - 中国在传统文化、经济成就和冲突调解等领域的表现被约瑟夫·奈视为软实力理论的优秀实践案例 [10] 垂直整合系统化战略 - 比亚迪通过e平台3.0实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完成电动汽车系统性创新 [12][14] - 中国军工体系(如歼-10CE战机、数据链协同)和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均体现垂直整合能力,形成"系统护城河" [10][16] - 中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41大类、512小类),支持广东服装3天改款、深圳手机百公里产业链闭环 [16] 中国技术代际突破 - 比亚迪发布5分钟补能400km、零百加速2秒等技术,e平台3.0实现电池与车身一体化设计 [10][12] -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Deepseek大模型及"双循环+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技术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义规则" [16] - 新能源、军工、数字基建(如腾讯阿里)和文化输出(TikTok、黑神话悟空)形成硬软实力结合的代际接力发展模式 [18]
仅四年,产量增26倍!中国汽车第一城,藏着一个“雨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1 02:53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 - 深圳从燃油车时代"陪跑者"跃升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293.53万辆的"中国汽车第一城",四年间产量激增69.2%,占全国产量20%[4]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600亿元,日均专利申请32项[11] - 华为以ICT技术切入汽车供应链,2024年车BU上半年营收104.4亿元,净利润22.3亿元,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成为爆款标配[6] 产业链生态重构 - 传统链状供应链向网状结构迁移,电池/芯片/材料等关键资源供应商主导创新,涌现宁德时代、华为等非整车企业主导者[5][6] - 深圳形成"热带雨林"式生态圈:欣旺达/德方纳米占据电池高地,汇川技术领先电控,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出货量全国第一[7][16] - 华为乾崑智驾ADS3.0、比亚迪"天神之眼"、元戎启行VLA模型等智能驾驶技术密集落地,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1023.72亿元,同比增长38.8%[11][14] 技术创新范式 - 比亚迪"技术鱼池"融合颠覆式与组合式创新,推出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等黑科技,插混技术缓解续航焦虑[9][10] - 深圳建成全球首个"超充之城",超充站1030座超加油站数量,车网互动站151座,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8] - 车路云一体化加速落地,深圳开放测试道路2000公里,坪山区实现440公里全域自动驾驶,华为VPD泊车系统全球首例机场商用[13][14] 城市产业战略 - 政府提出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万亿级目标,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统筹"三电"+"三智"技术攻关[17][18] - 特区立法权优势推动L3自动驾驶商用,深圳机场试点全球首个自主泊车场景,计划年内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13][14] - 工程师文化催生速腾聚创、元戎启行等独角兽,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机"时代,VLA模型实现驾驶策略本地化适配[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