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

搜索文档
影视业长剧"寒冬杀至" 腾讯优酷纷缩投资 微短剧逆市爆发式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26 07:00
行业结构性转变 - 内地影视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巨变 传统长视频平台大幅缩减长剧投资 腾讯未来一年仅聚焦40部头部剧集 外购版权剧控制在5部以内 优酷将剧集集数限制在12集内以遏制注水剧现象 [3][4] - 长剧行业面临寒冬 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单集时长数分钟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超越全年电影票房 并逼近长剧规模 [3][4] 微短剧市场规模与用户 - 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占整体网民比例过半 市场规模约500亿元人民币 超越内地全年电影票房的425亿元 接近长视频市场规模的70% [5][10] - 短剧凭借快速产出 回本周期短 盈利可能性高等三大特点吸引资本 契合现代人碎片化时间消费习惯 形成行业爆发力 [5][11][12] 投资动态与资本涌入 - 热门短剧导演每周接到大量投资查询 个人投资者跟投数十万元 机构主投金额以百万元起跳 [5][10] - 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短剧投资教程帖文收藏量动辄破千 有网民称年初投资十万元虽未回本但每月有收益 [5][12] 行业人才与创作转型 - 行业转型潮蔓延至创作端 有北京编剧表示长剧行业快死了 再不转型难以生存 [6][12] - 知名演员刘晓庆 黄宗泽 舒畅及霍建华等相继投身短剧市场 [6] - 传统导演未必适应短剧节奏 优秀长剧演员未必能驾驭短剧表演风格 部分特约演员在短剧领域跃升为一线主角 行业正重塑人才评价体系 [6] 平台竞争格局 - 未来短剧市场将呈现多方混战各有侧重的格局 传统长视频平台将短剧作为生态补充 哔哩哔哩倚仗社区文化孵化创意内容 抖音快手继续深化短剧加直播带货的成熟变现模式 [1][7] - 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2024年6月月活跃用户达2.1亿 同比增长179% 首次超越长视频平台优酷2亿的月活量 平台已诞生17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作品 [6] - 百度投入亿级现金及百亿流量成立短剧首发联盟 爱奇艺启动短剧百部计划大规模绑定IP 腾讯计划将长剧预算中10%至20%的低效部分转向横屏短剧开发 芒果TV将旗下风芒定位为短视频平台 电商巨头淘宝京东等积极介入通过短剧流量实现卖货与用户争夺 [7] 出海拓展与全球市场 - 截至2024年底已有逾200款微短剧应用进军海外市场 累计下载量近4亿次 [8] - 未来10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其中海外市场将占逾七成 中国短剧出海仍处初期阶段 商业模式与人才体系远未成熟 当前仍处红利期 [8]
长剧放飞,市场能否再现上行的美?
虎嗅· 2025-08-20 09:16
长剧市场表现与政策调整 - 2024年有6部剧集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突破4000万 但2025年上半年仅10部剧集冲破3000万 呈现断崖式下跌 [1] - 广电"21条"新规系统性松绑长剧行业 核心精神为"以质取胜" 包括解除40集上限、放宽古装剧配额、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限制等措施 [3][6][7][8] - 审查流程提速 实施"边审边播"模式 明确30天反馈时限 大幅缩短剧集从完成到上线周期 [9] - 商业模式拓展试点中插广告 鼓励"一剧多星"和网台联动 释放新变现渠道 [10] 季播剧与IP开发机遇 - 2024年云合平台前10剧集中仅2部为续季 前20名中仅5部为续季 占比四分之一 且最长季数仅为2季 [17] - 对比美国剧集市场 过去60年最佳40部美剧平均季数达9.8季 投资回报率超3倍的14部作品平均播出11.6季 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622% [18] - 新规取消季播间隔限制 为《长相思》《国色芳华》等系列化作品消除断档焦虑 避免观众流失 [12] - 国产剧早有季播基因 《我爱我家》超100集 《乡村爱情》连载至15部 证明季播模式本土化可行性 [18] 市场反应与资本表现 - 慈文传媒股价从8月12日8.14元/股上涨至8月18日8.70元/股 单日涨幅达9.99% 最高触及8.98元 [13] - 从业者积极重启此前被搁置的古装剧剧本和超40集长剧项目 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14] - 易凯资本指出长剧天然缺陷在于不敢做大做长 导致难以支撑续季和衍生市场开发 [15] 短剧行业监管收紧 - 红果平台推出短剧新规 收紧入口管控 推行编剧工作室化管理和演员分成机制 [25][26] - 平台通过提高保底分层强化对短剧内容的直接控制 与长剧松绑政策形成"一紧一松"双轨制 [26][27] - 短剧新政旨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通过平台集中控盘加速行业工业化进程 [27] 行业转型挑战 - "边审边播"模式对传统制播分离体系构成冲击 制作方与平台方需实现深度协同 [19][20] - 国内编剧习惯一次性完成创作 缺乏实时调整剧本能力 头部演员档期僵化增加加戏难度 [21] - 观众观剧习惯存在差异 国内观众偏好日播速食模式 与周播剧的持续追更需求不匹配 [21] - 审核资源可能向头部剧集倾斜 导致马太效应加剧 中小成本剧集面临更严峻竞争环境 [25]
机构:影视行业或正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00:36
行业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6月至8月)电影总票房突破95亿元 [1] 行业修复与商业模式 - 影视行业或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 政策边际改善推动商业模式优化 [1] - 优质长剧项目加快推出 行业大剧供给逐步恢复 加速去库存并改善新业务现金周转 [1] - 短剧从边缘内容演变为主流增量方向 头部微短剧增加曝光可能形成更成熟产业链 [1] - 行业处于供给修复和信心回暖交汇点 可能推动"供给恢复-需求释放-业绩改善-估值修复"良性循环 [1] 内容供给与技术发展 - 短期内容供给恢复促进电影市场成长 2023-2024年电影备案数量回升 [1] - 2025年国内电影内容供给有望复苏 推动票房持续恢复 [1] - 放映渠道因高经营杠杆特性迎来更好利润释放期 [1] - 中长期内容端受益AI技术降本提效 渠道端通过潮玩等多元业态提升坪效 [1]
影视行业或迎“游戏版号放开”式修复窗口
华西证券· 2025-08-17 04:54
行业投资评级 - 传媒行业评级:推荐 [1] 核心观点 - 监管导向明确,影视行业获政策支持,未来行业规范将更多趋向于呵护、包容,对优质内容生产的支持力度提升,影视行业整体环境有望改善 [1] - 游戏行业强劲复苏,验证内容赛道的政策弹性,2024年全年游戏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72%,2025年中报同比增长191% [2] - 影视行业或正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有望复刻游戏行业的修复路径,进入"供给逐步恢复—观众需求释放—业绩改善—估值修复"的良性循环 [3] 行业修复逻辑 - 政策边际改善,行业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改善,优质长剧项目有望加快推出,加速去库存,推动新业务现金周转加速 [3] - 短剧从边缘内容演变为主流增量方向,头部微短剧增加曝光有望形成更加成熟的产业链 [3] - 题材有望百花齐放,驱动广告收入修复,持续带动新消费业态如谷子经济、文旅融合等 [3]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具备内容产能、产业化能力和平台优势的标的,受益标的包括华策影视、芒果超媒、爱奇艺、B站、阅文集团、慈文传媒、华智数媒、东望时代 [4]
永远都有赚钱的生意,问题是你配得上吗?
虎嗅· 2025-08-07 02:27
核心观点 - 认知观念决定个体能否把握新兴商业机会 旧有思维模式会阻碍对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3][4][9][10] - 短视频等新兴媒介正在重构年轻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 导致对高信息密度内容的偏好增强[11][12][21] - 短剧等快节奏内容形式正在侵蚀长视频市场份额 反映市场对高频刺激内容的需求升级[16][17][18] 消费者行为变迁 - 16至24岁年轻群体对传统体育赛事时长产生抵触 皇家马德里主席指出该年龄段认为足球比赛时间过长[14] - 影视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 短剧以每两三句台词设置一个刺激点的节奏快速蚕食长剧市场[17][18] - 年轻人对信息读取密度要求达到历史峰值 导致深度体验耐心显著下降[12][19][21] 内容产业演变 - 短视频平台深刻改变青少年大脑信息处理机制 形成对高浓度信息的依赖性[11] - 短剧凭借高频刺激特性获得市场优势 传统长剧因节奏缓慢面临用户流失[17][18][19] - 未来社会或将按阅读能力划分群体 仅少数人保留深度理解能力并主导高密度内容生产[21][22][23] 商业机会判断 - 新兴机会始终存在但需要匹配的认知水平 历史案例包括深圳开发/房地产/电商/自媒体等领域[1][6][8] - 内容创造者可通过高信息密度产品获取商业价值 针对失去长文阅读耐心的人群形成变现模式[23] - 行业创新方向集中于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适应碎片化消费习惯成为关键竞争要素[11][18][23]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36氪· 2025-08-02 01:24
暑期档影视行业表现 - 7月下旬暑期档电影票房仅45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二 [2] - 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桃花映江山》口碑未达预期 [2] - 电影市场缺乏继《哪吒2》后的爆款作品提振士气 [2] 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 - 短剧《念念有词》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预测分账收益8000万-1亿元 [3]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 [5] -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15亿元(艾媒咨询)或504亿元(公开数据),同比增长约35% [7] - 头部短剧ROI可达10倍以上,50万元成本作品通过分账机制实现高回报 [13] 短剧与传统影视对比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5万小时),成本不足100万元/部;长剧年产600-700部(7500小时) [19] - 长剧《藏海传》总收入6.3亿元但ROI仅2倍,《国色芳华》因7万平米场景搭建导致ROI降至1.6倍 [13] - 短剧拍摄周期短(如《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6周完成,成本20万美元),场景简化(80%在单一房间完成) [9][11] 短剧行业生态特征 - 演员薪酬分层明显:一线日薪2-3万元,二线1.5万元,三线8000-1万元 [7] - 制作流程工业化:要求镜头一遍过,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演员需快速减重适应角色(如2个月减55斤) [28][30] - 剪辑节奏密集:特效/音效组高强度工作,杀青期通宵作业 [32]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 - 导演王晶称短剧拍摄类似80年代香港电影模式,需每集设计强情节 [26] - 演员李若彤、刘晓庆等转型短剧,刘晓庆连续拍摄两部并开拓"银发甜宠"市场 [24] - 编剧转导演案例:原长剧编剧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效率提升10倍 [19]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批评短剧内容低俗化,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22] - 短剧演员面临行业歧视,长剧剧组可能拒收其参演 [22] - 市场存在亏损案例:创业者试水制作半年亏损数百万元 [21] 平台战略调整 - 爱奇艺推出1200万元预算短剧《原罪》,腾讯制作2400万元预算《执笔》 [35] - 盈利模式转向会员免费制,依赖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35] - 政策规范后暴富神话减少,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4]
横屏短剧,夹缝求生
36氪· 2025-07-31 11:12
横屏短剧,如今似乎是个尴尬的存在了。 过去一段时间,横短上新剧目不少,比如不久前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播出的《朱雀堂》,《余罪》系列和电影《莫斯科行动》导演张睿执导的《鹦 鹉》,芒果TV尝试复刻过去成功方法论的《朝朝如念》,以及上半年播出的《狮城山海》,无一不是启用长剧演员、投资不菲的"重装横短"。 但从实际表现来看,无论是站内热度还是分账成绩,都很难和从前的爆款相提并论。2023年的《招惹》和2024年的《执笔》《原罪》后,今年的横短似乎 还没等来下一个现象级爆款。 在竖屏短剧的猛攻,以及长剧向快节奏、强情绪的转型夹击下,横短过去的女频主场越来越难靠内容创意和设定突围。长视频平台本身的面临的困境,也 进一步影响了横短的整体市场水位。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场选手",正陷入一个不上不下、进退两难的阶段。 行走在夹缝之间 行业日子不好过,创作者最先有感知。 象山白月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亮、短剧《春宵》制片人周志亮告诉毒眸,横屏短剧正承受来自竖屏短剧和长剧的双重压力。 竖短进入高频更新的免费模式后,对横短的观众分流日益显著。而长剧本就在艺术性和审美上具备压制优势,如今在竖屏冲击下也开始强化情节点设计, 无 ...
直击CJ|柠川文化首席执行官:长短剧在未来两年会发展形成稳态
新浪财经· 2025-07-31 08:13
行业趋势 - 长剧未来将类似奢侈品,短剧类似快消品,两者将形成差异化定位 [2] - 长短剧在未来两年内将发展形成稳态,共同推动内容消费市场增长 [2] 公司动态 - 柠川文化首席执行官刘星在ChinaJoy CDEC高峰论坛发表行业观点 [2] - 柠萌影视商业化负责人提出长剧将呈现马太效应,头部内容集中度提升 [2]
微短剧何以精微致远
北京青年报· 2025-07-10 23:33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成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最受关注话题,超越传统长剧和综艺 [1] - 行业库存总量达4万部,但有效播放增速从2月44%下滑至6月47% [2] - 长剧年投入超300亿元,短剧投入超120亿元,形成增量市场 [2]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11] - 北京微短剧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二 [11] 创作与内容趋势 - 同质化导致"爽疲劳",爱奇艺剧本签约率仅2%-3% [3] - 创作逻辑从"流量叙事"转向"影视化表达",如《好一个乖乖女》获11亿小时播放 [3][4] - 精品化转向现实共情题材,如《家里家外》《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4] - 爱奇艺划分竖屏微剧(1-3分钟)和横屏短剧(5-20分钟)两大品类 [5] - 平台推动IP改编,整合近3万部小说IP,开发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 [5] 平台战略与创新 - 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对标长剧品质 [5] - 腾讯视频"十分短剧"品牌追求满分品质,聚焦家庭、青春、创新题材 [6] - 抖音"辰星计划"和"果燃计划"双轮驱动,《家里家外》三天获10亿播放 [6] - AIGC技术压缩成本30%,催生互动剧等新形态 [11][12] - AI应用于剧本优化、镜头设计,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9] 政策与国际化 - 北京市构建全链培育体系,2024年1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级推优 [7] - 通州区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园,2024年产值破10亿元,税收激增100% [7] - 北京市修订国际传播政策,《不完美受害人》获783万元译制奖励 [8] - 近半北京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长月烬明》全球播放量过亿 [8][12] 用户与技术驱动 - 北京用户以女性为主(超60%),25-34岁占比541% [11] - 近四成用户偏好3-5分钟短剧,周末及通勤为观看高峰 [11] - AI与真人结合成为新方向,如《烟雨神游记》引入AI角色 [10] - 超级个体崛起,小团队可借助AIGC完成全流程制作 [9][10]
演员正在成为短剧生态的核心资源
36氪· 2025-06-07 02:02
短剧演员生态升级 - 短剧演员签约公司成为行业趋势,艺人业务成为短剧生态精细化运营方向,体现在演员重要性提升、流量转化需求增强、商务拓展成为新出路[1] - 短剧精品化推动演员演技成为核心标准,但市场缺乏规范导致演员涨价、档期难约等问题,催生专业化经纪平台如横竖有戏[1][6] - 头部演员成为短剧核心资源,流量对剧集商业价值至关重要,制作公司通过签约艺人保障内容并探索商务变现[1][8] 经纪环节专业化 - 横竖有戏成立半年签约100+短剧演员,采用外形评估、试戏等标准化流程,聚焦应届表演系毕业生和新人[3][6] - 平台建立演员分档和透明定价体系,新人价定为千元/天,头部演员4-5万/天,通过微信群对接制作方需求[6] - 短剧演员职业生涯周期仅2-3年,需快速转型,横竖有戏提供台词培训并推荐优秀演员至长剧剧组[7] 制作公司新策略 - 头部制作公司如听花岛、麦芽签约核心演员避免资源流失,部分公司要求新人签订3-5部戏合约[8][14] - 短剧演员片酬天花板较低(如柯淳走红后仍维持2万/天),制作公司转向商务合作如品牌代言、综艺等变现[9][11] - MCN公司如麦芽娱乐通过短剧孵化KOL,结合直播带货等商业变现,并启动高校招募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14] 长短剧联动趋势 - 欢娱、柠萌等长剧公司从短剧挖掘新人,如滕泽文、刘擎等进入长剧《玉茗茶骨》,于正认为短剧演员演技优于长剧[15][17] - 短剧成为新人快速走红渠道,试错成本低、爆款概率高,如演员申浩男2年参演100部短剧[19] - 柠萌旗下心心传媒签约短剧演员马秋元并安排长剧女二角色,唐人红果签约短剧男主姚冠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