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质取胜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上调快递费,快递业开始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第一财经· 2025-08-25 02:45
快递行业价格调整 - 广东和浙江部分地区快递费用近期上调 广东部分地区自8月5日起针对电商客户调整价格 个人散单和消费者不受影响 [1] - 价格调整增加业务员派费与网点收入 对行业稳定带来利好影响 [1] - 极兔响应国家邮政局反内卷号召 跟随同行统一上调价格 [1] 行业竞争环境变化 - 国家邮政局7月8日会议强调反对内卷式竞争 完善市场制度规则 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 [1] - 今年以来快递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 快递网点经营压力较大 部分快递企业总部经营性现金流承压 [2] - 政策推动重点区域快递价格理性回归 旨在遏制不正当竞争 维护基层网点稳定 保障从业人员权益 [2] 行业发展方向转变 - 行业开始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减少非理性低价件量 [1][2] - 健康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聚焦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提升 [2] - 政策引导行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上调快递费,快递业开始转向“以质取胜”
第一财经· 2025-08-24 23:38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国家邮政局于7月8日召开会议 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并推动完善市场制度规则 [2] - 政策旨在遏制不正当竞争 维护基层网点稳定并保障从业人员权益 [2] - 监管引导行业减少非理性低价件量 推动价格理性回归和良性发展 [2] 快递价格调整情况 - 广东及浙江地区自8月5日起上调快递费 调整主要针对电商客户 [1] - 极兔快递响应政策号召 跟随同行统一上调价格 [2] - 价格上调预计将推广至多地 且包邮机制可能同步发生变化 [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行业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 [3] - 价格战导致加盟制快递产能过剩 低水平运营及网点生存压力加剧 [3] - 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未来可能出现并购整合与部分从业者退出 [2] 企业经营与财务影响 - 价格战导致快递企业总部经营性现金流承压 网点亏损严重 [2] - 价格调整将增加业务员派费与网点收入 改善快递员收入机制 [1][2] - 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优化服务能力与解决方案 [2] 市场现状与问题 - 2023年快递业价格战持续加剧 存在0.8-0.9元/件的超低价大客户合约 [2] - 行业"量价倒挂"现象极其明显 业务量增速与价格水平不匹配 [3] - 快递员保障机制不完善 收入与派费标准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 [3]
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上调快递费,快递业开始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第一财经· 2025-08-24 14:58
行业价格调整 - 广东和浙江地区快递费用近期上调 广东部分地区自8月5日起针对电商客户调整价格 个人散单和消费者不受影响 [1] - 价格调整增加业务员派费与网点收入 对行业稳定带来利好影响 [1] - 极兔响应国家邮政局反内卷号召 跟随同行统一上调价格 [2] 政策监管导向 - 国家邮政局7月8日会议强调反对内卷式竞争 完善市场制度规则 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 [2] - 政策旨在遏制不正当竞争 维护基层网点稳定 保障从业人员权益 推动价格理性回归 [2] - 政策引导行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减少非理性低价件量 促使企业聚焦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 [2] 行业竞争现状 - 2023年快递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 网点经营压力较大 部分企业总部经营性现金流承压 [2] - 加盟制快递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 产能过剩和低水平运营问题突出 网点生存压力增大 [3] - 四川网点反映0.8元或0.9元快递价格原仅面向日发数十万件大客户 现中小客户要求同等价格导致严重亏损 [2] 未来发展趋势 - 浙江和广东局部价格上调主要针对电商客户和平台 预计后续多地快递费将跟进上调 [2] - 快递包邮机制可能出现变化 行业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上调 [2] - 上调过程中可能出现并购整合重组 部分从业者退出 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2] - 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优化服务能力与解决方案 改善快递员收入与派费机制 [2] 行业结构性问题 - 快递业务量保持良好增速但量价倒挂极其明显 [3] - 快递员保障机制亟待提升 收入和派费标准处于极其不平衡状态 [3] - 反内卷关键在于改变竞争逻辑 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3]
长剧放飞,市场能否再现上行的美?
虎嗅· 2025-08-20 09:16
长剧市场表现与政策调整 - 2024年有6部剧集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突破4000万 但2025年上半年仅10部剧集冲破3000万 呈现断崖式下跌 [1] - 广电"21条"新规系统性松绑长剧行业 核心精神为"以质取胜" 包括解除40集上限、放宽古装剧配额、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限制等措施 [3][6][7][8] - 审查流程提速 实施"边审边播"模式 明确30天反馈时限 大幅缩短剧集从完成到上线周期 [9] - 商业模式拓展试点中插广告 鼓励"一剧多星"和网台联动 释放新变现渠道 [10] 季播剧与IP开发机遇 - 2024年云合平台前10剧集中仅2部为续季 前20名中仅5部为续季 占比四分之一 且最长季数仅为2季 [17] - 对比美国剧集市场 过去60年最佳40部美剧平均季数达9.8季 投资回报率超3倍的14部作品平均播出11.6季 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622% [18] - 新规取消季播间隔限制 为《长相思》《国色芳华》等系列化作品消除断档焦虑 避免观众流失 [12] - 国产剧早有季播基因 《我爱我家》超100集 《乡村爱情》连载至15部 证明季播模式本土化可行性 [18] 市场反应与资本表现 - 慈文传媒股价从8月12日8.14元/股上涨至8月18日8.70元/股 单日涨幅达9.99% 最高触及8.98元 [13] - 从业者积极重启此前被搁置的古装剧剧本和超40集长剧项目 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14] - 易凯资本指出长剧天然缺陷在于不敢做大做长 导致难以支撑续季和衍生市场开发 [15] 短剧行业监管收紧 - 红果平台推出短剧新规 收紧入口管控 推行编剧工作室化管理和演员分成机制 [25][26] - 平台通过提高保底分层强化对短剧内容的直接控制 与长剧松绑政策形成"一紧一松"双轨制 [26][27] - 短剧新政旨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通过平台集中控盘加速行业工业化进程 [27] 行业转型挑战 - "边审边播"模式对传统制播分离体系构成冲击 制作方与平台方需实现深度协同 [19][20] - 国内编剧习惯一次性完成创作 缺乏实时调整剧本能力 头部演员档期僵化增加加戏难度 [21] - 观众观剧习惯存在差异 国内观众偏好日播速食模式 与周播剧的持续追更需求不匹配 [21] - 审核资源可能向头部剧集倾斜 导致马太效应加剧 中小成本剧集面临更严峻竞争环境 [25]
口碑发酵驱动长尾效应,《扫毒风暴》成新丽刑侦剧突破范本
南方都市报· 2025-08-09 06:05
剧集表现 - 《扫毒风暴》成为暑期档黑马,凭借剧情和叙事掀起观剧热潮,酷云收视率峰值达2.8568%,黄金时段16次登顶收视率榜首 [2] - 腾讯视频站内最高热度28808,进入必看俱乐部,豆瓣评分从7.9升至8.0,为暑期档国产剧最高分 [2] - 收官后持续占据剧集会员拉新榜第一,社交平台讨论热度不减,展现显著长尾效应 [2][3] 制作与创新 - 制作周期长达五年,主创团队深入边境禁毒单位调研,以"真实感"为核心,采用仿纪实拍摄手法还原90年代氛围 [6] - 突破传统缉毒剧模式,采用多线并行、时空交错叙事结构,构建毒品生态完整切片,并通过群像塑造增强时代感和命运感 [8] - 影像风格大胆创新,结合风格化镜头语言与色彩处理,营造沉浸式观剧体验 [6][8] 公司战略与行业影响 - 新丽传媒通过《扫毒风暴》验证精品剧"以质取胜"的创作路径,为行业提供类型融合新范本 [2][9] - 公司在严肃文学改编、都市剧、谍战剧等多赛道均有成功案例,如《人世间》《庆余年》等,保持较高市场命中率 [9] - 未来将继续布局刑侦涉案领域,储备项目包括电影《神探》系列和电视剧《刑警时刻之风华正茂》,强化多元化内容输出 [11]
高艳东、刘一岑:价格法修订,筑牢“反内卷”关键防线
搜狐财经· 2025-07-31 23:06
政策背景与修订动因 - 国家部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依法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凸显对"内卷式"竞争现象的高度重视[1] - 价格法自1998年实施后首次修订 旨在应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带来的价格监管挑战[1] - 恶性低价竞争导致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等行业出现巨额经营亏损与社会资源浪费 限制商品及服务升级[2] - 企业将大量本应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补贴 弱化创新能力并阻碍制造业向智造强国升级[2] 修订核心内容 - 修正草案10条内容主要从三方面规制不正当价格行为:完善政府定价、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健全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2] - 针对低价倾销抢占市场、价格歧视与哄抬市价等典型问题提出具体规制措施[2] - 将原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要求政府定价需开展价格调查、成本监审并听取消费者及经营者意见[3] - 新增针对新经济领域的条款:包括"利用算法实施价格串通"和"基于个人信息的价格歧视"[5] - 明确平台企业在价格行为中的连带责任 强化对平台生态内中小经营者的保护[5] 消费者权益提升 - 政府定价从"定水平"转变为"定机制" 消费者通过意见表达直接参与定价过程[3] - 消费者从"产品接受者"转变为"定价参与者" 能更主动影响产品选择[3] - 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 通过制度设计赋予消费者市场主导权[3] 劳动者权益保障 - 修订将有效遏制恶性价格战 倒逼企业将竞争资金转向生产研发并提升人力报酬水平[4] - 劳动者获得应有回报后可减少过度劳动 通过充足休息提升工作效率[4] - 参考美国《克莱顿法》《罗宾逊—帕特曼法》经验 价格政策对就业市场有正向干预作用[4] 新经济领域监管 - 修正案填补新经济领域价格规制空白 回应"大数据杀熟"、算法定价歧视、平台强制"二选一"等新型价格问题[5] - 价格治理从"应对传统市场问题"转向"适配新经济发展"[5] - 规范新经济竞争秩序可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营造"以质取胜"的发展环境[5] 行业长期影响 - 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 推动产业竞争力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优势"[6] - 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完善促使企业回归创新本源 带来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6] - 为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注入可持续动力[6]
专家建议:价格调控思路要从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快讯· 2025-05-09 12:09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强调为支持物价合理回升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1] - 市场专家指出促进物价回升需解决深层次供需结构矛盾 [1] - 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 货币因素是次要的 [1] 当前经济与物价状况 - 货币供应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 但物价仍处低位 [1] - 单纯增加货币供给无法有效提高需求 需改善供需关系 [1] - 供过于求格局下 供给扩张会加剧物价低迷 [1] 价格调控思路转变 - 调控重点从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1] - 企业低价竞争和产量扩张会持续压制物价 [1] - 长期低价竞争不利于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稳健性 [1] 企业经营策略调整方向 - 政府引导企业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1] - 技术创新 品牌建设 服务质量 市场细分成为多元化竞争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