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观察者网· 2025-09-27 23:28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 科学考察。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在北极冰区的首次载人深潜。张北辰表示,这 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 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张北辰介绍,本次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 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北辰: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测预报能 力提供支撑。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首次按 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 ...
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新华社· 2025-09-27 10:50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 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记者:我国开展的科学考察如何反映北冰洋的这种变化? 林龙山:北极的气候、海洋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与作为近北极国家的我国密切相关。中国第15次北 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 冰洋科考,体现了我国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 从科学层面来说,我们亲眼见证了北极海冰的快速变化。海冰融化速度加快,冰边缘区显著扩大,这些 变化不仅印证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数据,使我们对北极生态系 统的响应机制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协同开展北冰洋高纬度冰区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9月2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回到上海,完成了为 期83天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本次科考重点及主要成果有哪些?新华社随船记 者采访了本次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我国开展最大规模科考探究北冰洋之变 记者:15年前的2010年,您参加了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与之相比,本次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 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央广网· 2025-09-27 00:41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 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 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张北辰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张北辰: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 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 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返回上海,标志着此次考察圆 满完成任务。本次考察过程中,"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 极冰区下潜。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 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 ...
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实现载人深潜
第一财经· 2025-09-26 09:21
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 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 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 了有力支撑。 据央视新闻,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回到上海。 在"雪龙2"号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我国载人深潜北极冰区首次 下潜,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
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实现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09-26 08:59
北冰洋科考期间,"雪龙2"号为"深海一号"破冰引航。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回到上海。在"雪龙2"号保障 支持下,"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我国载人深潜北极冰区首次下潜,标志着我国深 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 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 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 了有力支撑。(记者刘诗平、魏弘毅) "蛟龙"号在北冰洋进行首次下潜,"雪龙2"号提供保障支持。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
“蛟龙探海,逐梦深蓝”深海课堂开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8 01:00
9月5日,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蛟龙探海,逐梦 深蓝"深海课堂——中国大洋92航次一船三地科普活动举办。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香港仁济医院第二 中学、青岛蓝谷中学、青岛即墨区蓝谷实验中学等十余所中小学共7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 活动共设置4个会场,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与北京、香港、青岛三地中小学 生实时视频连线,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跨越深海与陆地的科普盛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聚焦深海资源和深海科技,为师生们揭开"深蓝之谜"。现场播放 了《蛟龙勇闯大洋》《深海先锋:揭秘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深蓝新纪元》等科普视频, 系统介绍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历程、技术升级成果,以及在全球大洋的科学考察进展和航次 现场情况。 三地学生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科普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知识,更深深感受到祖国深海科考 的雄厚实力和科学家们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激发了未来投身深海科学的浓厚兴趣。 活动中,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向北京一零一中学赠送了"蛟龙"号模型,"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向北京一 零一中学赠送深海科普图书。((记 ...
国产载人潜水器,跋涉万米深海(瞰前沿·大国重器)
人民日报· 2025-06-06 21:34
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级深潜并采集生物样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1][8] - 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95%,具备4500米级作业能力[2] - 潜水器技术实现四大核心功能:下潜上浮控制(压载铁系统)、海底观测(视频灯光系统)、水声通信(100秒/次数据交互)、精准作业(神经网络算法控制)[4] 深海科研应用成果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考古中提取900余件套文物,确认沉船遗物超10万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记录文物位置信息[5][7] - "奋斗者"号参与"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获得深渊钩虾样本,研究成果创全球最深动物基因组记录[8][10] - 深渊钩虾研究揭示其作为分解者(处理腐殖质)和能量传递者(占深渊生物量主导地位)的双重生态角色[9] 核心技术突破 - 载人球舱采用新型钛合金材料,可承受1.1万吨/平方米压力,保障3名潜航员安全[3] - 浮力调节系统实现无动力沉浮,机械手负载能力达65公斤且不损伤文物表面[4][7] -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海底文物识别与生物样本采集,提升作业效率[7][9] 国际合作与科考进展 - 中国载人潜水器已形成从"蛟龙"号(7000米级)到"奋斗者"号(全海深)的完整技术体系[2] - "探索"系列科考船支持全球海沟探测,创造多项世界深潜作业纪录[8] - 深渊生物保真采集装置研发中,目标实现海底至实验室的活体样本转移[9]
在大阪世博会感受中国科技“厚度”与“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5-21 03:01
大阪·关西世博会概况 - 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行 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 共有158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组织参展 预计接待参观者2800万人次 [1] 中国馆展示内容 -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2] - 展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1模型 内部设置深潜体验舱 可沉浸式感受7062米海底世界 [2] - 全球首次零距离对比展示嫦娥五号(正面)和嫦娥六号(背面)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 [5] - 正面月壤包含约20亿年前的年轻玄武岩样本 背面月壤封存43亿年前的太阳系记忆 [6] - 展示"八网融合"智慧城市沙盘 将能源网、交通网等8个网络通过AI系统无缝连接 [6] - 中国馆建筑采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 体现绿色建造理念 [6] - 科大讯飞展示"AI孙悟空"虚拟人物 结合星火大模型实现多语言交互 [7] 江苏科技企业参展情况 - 无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展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 - 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为世博会多个国家馆提供10余款LED显示屏产品 [3] - 为大阪保健馆打造320㎡蒙古包状屏 采用透声显示技术 [3] - 为卢森堡馆提供球形屏 为美国馆等提供异形拼接屏 [4] - 产品通过"碳足迹"和"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节能功耗较传统产品降低30% [4] 日本前沿技术展示 - 大阪大学展示0.1毫米厚人工心脏"心肌细胞层片" 由2亿个iPS细胞分化出的心肌细胞组成 已进行8例临床试验 [8] - 大阪Science株式会社展示"自动洗澡机" 采用超声波清洁技术 [8] - 美国Lift Aircraft公司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进行试飞 因螺旋桨叶片断裂导致项目暂停 [9] - 川崎重工展示2050年概念车型马型四足机器人CORLEO 采用氢动力系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