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毯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西藏”助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9-19 14:05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在海拔5000多米无人区架设5G基站 显著提升西藏网络覆盖率[1] - 通信网络完善打破地理屏障 偏远牧区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市场行情[1] - 5G技术应用为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化[1] 产业数字化转型 - 智慧农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牦牛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精准监测 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2] - 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唐卡绘制和藏戏表演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承推广并衍生数字文创产品[2] - 电商平台兴起让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找到更广阔市场 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 社会服务与治理创新 - 远程诊疗系统使区外专家能为千里之外西藏患者诊断病情[1] - 网络平台将优质教育课程引入校园课堂 缩小教育差距[1] -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智慧政务平台 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2] 生态保护与技术应用 - 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查技术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2] - 数字技术突破使珠穆朗玛峰脚下可实现实时网络分享[1] - 藏医药典籍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焕生机[1]
西北地区上半年GDP10强城市:榆林远超兰州,咸阳第6,西宁第9
搜狐财经· 2025-08-31 08:07
西北地区经济总量与增速 - 西安GDP总量6358.16亿元 以11.21%名义增速领跑西北地区[2] - 榆林GDP总量3485.74亿元 但出现-0.55%负增长[3] - 乌鲁木齐GDP总量2410.47亿元 实现6.18%增速[4] - 兰州GDP总量2033.6亿元 创11.38%高增速[4] - 十强城市门槛提升至812.27亿元[7] 城市经济格局变化 - 榆林反超兰州 两者GDP差距达千亿级且连续三年扩大[3] - 昌吉州和延安市排名各上升两位[6] - 阿克苏地区首次进入十强榜单[7] - 区域内半数城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重点产业发展动态 - 榆林煤化工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 煤炭均价同比下降14%[3] - 榆林27个煤转化项目贡献68%工业产值[3] - 兰州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贡献率提升至39%[4] - 咸阳半导体显示和光伏玻璃产业表现亮眼 电子产业增长19.7%[6] - 西宁锂电材料产值占全国18% 藏毯出口增长34%[6] 区域经济特征 - 呈现"省会突进、能源承压、多点突围"发展特征[8] - 西安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8] - 呼包鄂榆和兰西城市群协同效应初现[8] - 资源转化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关键因素[10]
雪域高原安居乐业(惠民光影)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38
农村房屋改造建设 - 西藏林芝市朗县推进农村房屋改造提升建设 专业团队改善房屋采光及抗震性能 [2] - 朗县拉丁雪村村民索朗康珠在改造后小院内进行农事活动 [2] 特色产业技能培训 -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通过开办技能培训班带动居民在家门口织藏毯增收 [3] - 江孜县作为藏毯之乡设有藏毯车间 员工在车间内开展工作 [3]
青海因地制宜发展非遗特色产业 针线笔触,绘出高原五彩斑斓(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18 23:15
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 青海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1] - 以唐卡 盘绣 藏毯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实现显著经济增长和就业带动 [1][2][3] 热贡艺术(唐卡)产业 - 热贡艺术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2.4亿元增长至2024年10.8亿元 实现跨越式发展 [1] - 年收入超1000万元的热贡艺术相关企业达5家 产业规模化程度提升 [1] - 当地对唐卡白描 彩绘 矿物质颜料制作等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 通过多种方式记录技艺展示过程 [1] - 唐卡画师在内容和画法上创新 既保留传统手工技艺 又融合时代元素 [1] 土族盘绣产业 - 班彦村盘绣园推出500余种文创产品 年均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 订单收入达300万元 [2] - 产品远销海外 绣娘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2] - 互助县累计培训绣娘4000余人 在5所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堂 [2]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实现盘绣产值9470万元 年均增速约5% [2] 藏毯产业 - 圣源地毯2024年营业额达1.19亿元 出口额超970万美元 [3] - 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 [3] - 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生成地毯图案 染色车间拥有4万多种色彩的色库系统 [3] - 西宁市湟中区建成藏毯加工点97个 吸纳从业人员6000多名 人均年收入6万元 [3] 产业创新与转型 - 唐卡创作融合时代元素如天津地标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1] - 藏毯产业在保留传统手工编织基础上增加机织地毯 手工枪刺地毯两种制作工艺 [3] - 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藏毯规模化 定制化生产 [3]
针线笔触,绘出高原五彩斑斓(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18 22:31
唐卡产业发展 - 热贡艺术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2.4亿元增长至2024年10.8亿元 [1] - 年收入超1000万元的热贡艺术相关企业达5家 [1] - 黄南州对唐卡白描、彩绘及矿物质颜料制作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 [1] 盘绣产业规模与培训 - 班彦村盘绣园年均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 订单收入达300万元 [2] - 盘绣园145名绣娘参与制作 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2] - 互助县累计培训绣娘4000余人 在5所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堂 [2] 盘绣产业产值与工坊建设 - 互助县2022-2024年累计实现盘绣产值9470万元 年均增速约5% [2] - 建成阿妈手作、阿姑绣等一批盘绣工坊 [2] - 推出500余种文创产品并远销海外 [2] 藏毯产业技术升级 - 圣源地毯2024年营业额达1.19亿元 出口额超970万美元 [3] - 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 [3] - 染色车间拥有4万多种色彩的色库系统 支持规模化定制生产 [3] 藏毯产业就业与产能 - 湟中区建成藏毯加工点97个 吸纳从业人员6000多名 [3] - 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6万元 [3] -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地毯图案 保留传统手工编织工艺 [3]
藏毯,赋彩生活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8-16 22:03
藏毯工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藏毯编织技艺至少有3000年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色,穿杆结扣法使其在全球手工地毯织造技艺中独树一帜[1] - 藏毯图案丰富多元,包含传统民族纹样、生活场景、几何图形、自然景观等,蕴藏独特文化密码并寄托美好期盼[1] - 藏毯色彩浓郁,勾勒青海山川生灵,反映当地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1] 藏毯的制作工艺与匠心 - 藏毯制作需17道纯手工工序,包括选毛、捻线、染线、编织等,耗时良久且需要熟稔技法与设计[2] - 选用红花、茜草、槐米等天然植物矿物染料,色彩纯正持久,富有自然韵味[2] - 采用"八字扣""重叠连环扣"等手工编织技法,图案设计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融入现代审美[2] 藏毯的传承与创新 - 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借助AI技术智能生成地毯图案,新增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两种工艺,建立4万多种色彩的色库系统[3] -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规模化、定制化生产款式精美、色彩丰富的机织藏毯[3] - 藏毯形态突破传统,跃上背包、挂件、杯垫等,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5] 藏毯的艺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藏毯被称为"立体画作",手艺人以羊毛为笔、经纬为布,借鉴绘画构图配色营造如画般美感[2] - 部分创作融入抽象艺术、现代风格或叠加刺绣工艺,增添时尚感与丰富性[2] -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强调织毯是对美的追求[2]
新华全媒+丨高原产品上“云”端——西藏电商发展一线观察
新华网· 2025-08-12 05:55
西藏电商发展现状 - 2025年1至4月西藏网上零售额达108.4亿元 同比增长36.7% 其中直播零售额33.6亿元 同比增长41.8% 农产品网上零售额3.2亿元 同比增长17.5% [6] - 2024年山南市农产品通过电商实现销售额7690万元 [3] - 电商推动农户从产了再卖转为按需播种 并带动加工企业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 [3] 电商带动农牧民增收 - 藏族主播扎西拉姆通过直播销售酥油、糌粑、奶渣等产品 全网粉丝达400万 [1] - 卓番林工坊采用阿佳学堂+社区工厂+乡村工坊模式 为乡村女性提供手工艺品订单 实现家门口增收 [6] - 电商为农牧民带来灵活就业和增收机会 农副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1][6] 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 - 加查县形成供销社+电商+企业+农户一体化模式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3] - 西藏圣信工贸公司通过抖音、微信小程序销售围巾、成衣、藏毯 部分半加工制品出口至尼泊尔、印度 [4] - 藏香、藏饰等文化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走向全国市场 [6] 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 - 湖北援藏工作队引入长江大学核桃科技特派团 教授种植嫁接技术 提升核桃产量与品质 [3] - 西藏圣信工贸研发牦牛绒兼容羊绒分梳生产线 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采用收购-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4] - 电商推动按需生产模式 合作社对接收购 牧民根据市场调节养殖规模 [5]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琼结县电信网络升级项目完工 网络信号稳定性提升 [1] - 西藏将加快农牧区物流体系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 培育电商人才 壮大经营主体 [6]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一张照片如何变3D藏毯?古老技艺也能“私人定制”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0 08:03
行业概况 - 藏毯以独特形制 绚丽色彩 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地域特色闻名于世 在藏族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突出地位[1] - 江孜被誉为"藏毯之乡" 藏毯编织技艺传承千年 形成"户户机杼声 家家织造忙"的产业生态[1] - 2006年藏族邦典 卡垫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孜藏毯与土耳其地毯 波斯地毯并称"世界三大名毯"[7] 生产工艺 - 采用不离家就业模式 居民从当地藏毯厂承接订单在家中完成编织 实现技艺传承与家庭生活相融[1] - 2014年编织工艺取得突破 在传统穿杆式连环八字扣工艺基础上创新打结方向和组成 实现3D效果[3][5] - 染色技术实现同一色系逐步渐变7种颜色的效果 显著提升透视效果[5] - 人像编织是当前技艺巅峰 单是小孩肩膀部位就使用20多种颜色实现逼真立体效果[5] 产品创新 - 开发布达拉宫立体编织图等新型产品 可根据照片进行定制化编织[3][7] - 创新本质是守护传统 保持藏族文化内涵与形式是走向世界的根基[7] - 完全达到私人定制技术要求 但产量跟不上需求[7] 产业规模 - 江孜现有两家藏毯厂 核心技术工人百余人 但参与编织的工匠遍布城乡[1] - 两家藏毯企业与22家编织合作社年营业额达1276.1万元[9] - 约846户农牧民通过参与生产加工等环节实现收入增长[9] 发展模式 - 形成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联动发展模式[9] - 实施江孜藏毯复兴行动计划 通过不离家就业模式增加居民收入同时提高产量[7] - 民族特色与传统技艺结合 匠心巧思融入现代创新 推动非遗传承在雪域高原持续发展[9]
镜观·回响丨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共同富裕
新华网· 2025-08-07 02:01
共同富裕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 -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1] -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1] 乡村产业发展 - 宁夏固原市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建成130余个种植基地,面积达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 [7] - 山东涛雒镇发展海洋经济,形成水产养殖、加工、种业和海洋牧场产业链 [9] - 海南扩大大叶茶种植规模,将其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11] - 云南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67.9万亩,2023-2024年产季产量5.8万吨 [13] 区域协调发展 - 汕汕高铁贯通后将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15个城市 [15] - 京投装备河北京车基地采用"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拉动当地就业和经济 [15] - 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形成,覆盖周边省会城市2.5小时经济圈和主要城市群4-6小时经济圈 [18] 边疆特色产业 - 西藏江孜县发展藏毯产业,传统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 新疆乌苏市引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鼓励农民种桑养蚕 [21] - 广西靖西市绣球产业向市场化转型,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 [24] 医疗资源共享 - 江苏海安市建立医共体,与长三角高校医院合作提升医疗水平 [17] - 横琴口岸设立便捷通道,澳门居民可携带300余种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 [17]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乡村振兴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8-05 02:3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巩固脱贫成果、拓宽共富路径、提升农业效益及农村活力 [1] - 调研显示江西、吉林、青海等地通过生态农业、科技赋能和特色产业形成"有绿、有技、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 - 江西于都县潭头村依托富硒土壤发展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约8万元增至2023年355万元(44倍增长),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 [2] - 江西全省推进"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新业态 [2] - 青海边麻沟村打造高原花海景区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吉林光东村通过"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3] 农业科技创新 - 长春国家农高区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实现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三年来实施20个超5000万元项目,助力吉林2024年粮食产量达853.2亿斤 [5] - 吉林推行"四良一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战略,强化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 [5] - 江西高安市数字辣椒共享平台实现种植数据远程调控,青海河湟农林牧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破13亿元,覆盖2600家企业 [6][7] 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 - 青海圣源地毯公司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产品出口美、德等国,带动近千名少数民族就业 [9] - 吉林博大农林公司开发人参衍生品(如红参香皂、饮品),推动特色农产品集群发展 [10][11] - 江西钓源古村通过文旅集团运营实现"空心村"转型,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体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