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莲雾
icon
搜索文档
调拨物资、采取“五停”、保障供应……各地各部门闻“风”而动 全力备战“桦加沙”
央视网· 2025-09-23 09:59
超强台风"桦加沙"正在逼近广东,预计未来24小时以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将对茂名带来严重风雨影响。23 日12时,茂名市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应急响应。此刻,茂名各项防台措施落实情况如何? 记者现在来到广东省茂名市博贺渔港,这里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也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目前现场的天气还是比较清朗,但可以感受 到气压非常低,空气湿热。受到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影响,23日12时,茂名市三防指挥部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应急响应,茂名 各部门积极落实防台措施。 截至目前,博贺镇1844艘渔船回港避风,5700名渔民上岸避险。虽然海面风浪逐渐增强,但渔港内秩序井然。渔民们正争分夺秒对靠岸的 渔船进行加固,绑牢缆绳、挂置防撞轮胎,并对船舱密封性、排水设施、应急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不留安全死角。 央视网消息:9月23日15时,超强台风"桦加沙"距离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55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预计,"桦加沙"将以每 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24日中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后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维持然后逐 渐减弱。中央气象台2 ...
节约集约的山东实践|菏泽巨野:万亩塌陷地的绿色蝶变
齐鲁晚报· 2025-09-07 12:00
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 - 实行土地动态复垦模式 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采煤塌陷地治理和产业化开发 [1] - 坚持开采复垦开发三同步模式 将生态修复融入采煤塌陷地治理全过程 [4] - 探索实践土地动态复垦模式 通过精准预测超前治理表土剥离挖深填浅等措施保护耕地修复生态 [4] 治理成效与规模 - 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形成采煤塌陷地25818.9亩 已完成治理19107亩 [3][4] - 稳沉治理率100% 提前完成山东省政府确定的双100%治理任务 [4] - 共搬迁33个村涉及群众6万多人 做到0钉子户0上访0强拆 [6] 产业化开发成果 - 整合开发耕地湿地淡水地热生物质五大资源 推进农林牧渔游多元产业开发 [7] - 龙美生态园培育7个品种果蔬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引进种植多种热带作物 [7] - 7500亩园林苗圃培育56个品种300万株苗木 获山东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7]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养殖莱芜黑猪鲁西南青山羊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品种 沉陷水域投放30余万尾鱼苗 [11] - 建成6000余米环湖路水上观光平台采摘园千亩牡丹园等旅游基础设施 [11] - 园区常住水鸟十几种2万多只 白天鹅从2016年2只发展到20多只 [11] 民生改善成效 - 塌陷区治理后政府每亩地每年补贴1500元 村民丁万坡12亩地年获补贴18000元 [12] - 1200名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月工资4500元 加土地补贴年收入达7万多元 [12] - 带动近5000户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 人均年收入增长约35% [12] 产业运营模式 - 创新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 [12] - 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培训生产技术 使务工农民成为科学种田行家里手 [12] - 带动5000户周边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绿色蔬菜发展畜牧养殖 [15] 行业示范与创新 - 2023年以省级评审第一名成绩荣获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类节约集约示范县 [16] - 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从业人员总数下降50% 工效提高1倍以上 综合回收率显著提高 [17] -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机制和制度经验 打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巨野模式 [16][17]
“数字火种”入乡野:千名乡村网红点燃网络强村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1:19
乡村数字新农人培训项目 - 培训项目"千名数字新农人广东练兵"已收官 旨在将数字基因植入乡村产业肌理 探索"网络强村"时代乡村价值重定义[1] - 培训超越"造星式"短期培育 千名学员作为"数字种子"目标不是成为流量明星 而是成长为"产业路由器"[1] - 数据显示全省平均每10个乡村仅1名掌握数字技能的"网红" 人才短板显著[1][9] 数字技术重塑乡村经济 - 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成为新农活 流量成为新农资 数字技能已成为基础生产要素而非锦上添花[2] - 数字技术推动乡村经济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 与收割机、无人机等共同构成生产工具组合[5] - 数字工具价值在于让分散乡村资源形成"更有组织的效率" 打破传统农业逻辑定式[6] 培训内容与成效 - 培训覆盖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等多元群体 内容涵盖手机拍摄、AI剪辑、直播话术等硬技能及流量转化策略[5] - 徐闻菠萝通过直播销售半径从区域拓展至全国 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20%[5] - 首期学员推动上百家餐饮店与200多个农户链接 助力粤西农产品走向长三角及港澳[6] 商业模式创新 - 荔枝预售降低种植风险 贡柑因原产地溯源视频溢价30% 改写农业经济学叙事方式[1] - 废弃农房改造为众创空间 乡村经济从"单一农产品收入"转向"复合价值收益"[11] - "百年叉烧"直播突破地域限制 "黄杨八景"文旅资源借数字曝光吸引投资洽谈[10] 政府与市场协同 - 政府推出"六个100"计划 含100个乡村直播间等 将数字技能纳入人才评价体系[9] - 平台开放流量资源提供定向曝光支持 冷链物流、品控溯源等基建同步推进[9] - 计划推进"乡村网红"职称评审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专家跟进辅导机制[9]
曼谷水上集市
人民日报· 2025-07-03 22:08
水上集市概况 - 丹嫩沙多水上集市是泰国曼谷著名的传统水上市场,以运河两岸的高脚木屋和穿梭往来的商船为特色 [1] - 集市清晨开始营业,7点左右达到最热闹时段,各类商船在水道中穿行交易 [1][2] - 水道狭窄,仅容2-3条小船并行,两岸建筑多为明黄色或天蓝色的高脚木屋 [1] 商业活动 - 商船种类丰富,包括水果船(芒果、莲雾、椰子)、早点船(泰式奶茶、香蕉煎饼)和鲜花船(茉莉花环) [1] - 特色食品包括青木瓜沙拉(30泰铢/份)和芒果糯米饭(30泰铢/份),由船上现做现卖 [1][2] - 存在"水上邮局"等便民设施,提供寄信、取包裹和缴纳水电费等服务 [2] 文化价值 - 水上集市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泰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体 [3] - 集市保留了传统的水上交易方式和社区生活形态,具有活态博物馆的功能 [3] - 船夫们的歌声与桨声、水声交织,形成独特的水上文化景观 [3]
我们为什么对土地粤爱粤深沉?|全国土地日·观察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01:00
广东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 珠海市金湾区通过耕地连片恢复和盐碱地改良,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少有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实现"小田"变"大田",并逐步转向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 [4][5][6][7] - 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创新通过"田长制"、"小田变大田"、"林耕置换"等方式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 [10][11][12] - 茂名高州镇江镇流转土地收入超过370万元,东莞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成为亲子游热门目的地,中山市南朗街道的千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万 [17][18] 田长制实施成效 - 广东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划定耕地网格76753个,覆盖全省耕地,平均每个网格约374亩,各级田长12.01万名,已累计巡田约417万公里 [47][48] - 茂名高州市设立田长3000多名,对全市58.13万亩耕地划定成2602个网格,实现所有耕地"人田对应",村级田长每月需对责任田"巡一遍" [29][30][31] -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级田长郑松滔累计巡田95公里,实现近3年全村违法占用耕地"零发生",利用巡田系统实现对全村耕地的动态监管 [43][44][45] 土地整治创新模式 - 韶关南雄市以"多田套合"为主线,统筹补充耕地约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4.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从73.97%提升至81.7% [70][71][72] - 梅州蕉岭县开展"小田并大田"行动,成功实现100亩以上连片流转面积超过2万亩,明确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整治区域20%的硬性指标 [88][90][91] - 全省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动工实施31个耕地集中整治区,整治面积1.3万亩,为补充耕地提前谋划空间 [93][94] 耕地占补平衡成果 - 广东省顺利完成45万亩的垦造水田任务,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流入,剩余补充耕地指标38.92万亩,水田指标10.91万亩 [104][116] - 湛江雷州市林西村将甘蔗地改为水稻田,通过稻菜轮作将种植收益从每亩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土地租金收益从600元左右提高到1200元左右 [106][107][109] - 广州全市实施建设16个垦造水田项目,计划新增水田5000多亩,累计购买耕地指标40多万亩、水田指标1万多亩,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99][100][101]
豇豆有了“信用身份证”
经济日报· 2025-06-07 21:58
数字化农业监管模式 - 三亚市崖州区通过构建"信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模式 为农产品赋予红黄绿三色信用二维码 实现精准风险管控和诚信激励[1] - 当地政府为3129户种植户建立电子信用档案 整合检测数据 巡查记录 市场交易等信息动态生成信用码 红码禁售 黄码重点监控 绿码享受优先出岛[1] - 信用监管实施1年来带动崖州豇豆产业增收总额突破5500万元[2]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 崖州区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超6万亩 豇豆种植占全市半数以上 过去因分散种植和病虫害导致农残问题频发[1] - 安监员和网格员深入田间指导用药规范 每批豇豆需通过田间抽样检测 采摘前经过胶体金检测和实验室定量分析双保险才能激活绿码[2] - 信用档案记录每块地的用药记录和检测数据 直接影响农户能否获得绿色通行码[2] 产业效益与扩展应用 - "绿码"豇豆运输车辆可优先过海出岛 平均缩短过海时间2.5小时 已有7680车次通过专船快速出岛[2] - 该模式已延伸至芒果 莲雾等特色农产品 并与"信用海南"平台实现数据互通[2] - 守信农户可叠加享受"金椰分"信用积分和"信易贷"金融支持[2] 农户反馈与执行细节 - 种植户反馈信用身份证制度使优质产品获得更好售价[2] - 监督员每日需巡查2000余亩坡田洋 完成实名建档 信用承诺签订 抽样送检等工作[2]
秀英区火山荔枝季农文旅市集端午开市,共绘农文旅消费新图景
搜狐财经· 2025-06-02 23:51
农文旅市集活动概况 - 海口市秀英区火山荔枝季农文旅市集在假日海滩举办 设置四大主题摊位展示区域特色 [1] - 活动融合特色农产品 非遗文化 滨海风情 打造端午佳节盛宴 [1] - 主办方为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 旅游和文化体育局 农业农村局等 [10] 秀英旅文摊位 - 发放全域旅游地图 提供火山口 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等景点打卡攻略 [3] - 攻略涵盖美食打卡 特色农产品推介等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 [3] 特色农产品摊位 - 展示黄皮 黑豆 莲雾等多样化农产品 火山荔枝王为摊位主打产品 [4] - 秀英区火山荔枝单果重达50克以上 果形饱满通红吸引游客拍照 [4] 文创产品与互动 - 秀英荔场摊位推出萌宝IP荔枝系列 海野熊猫系列文创产品 [7] - 开展"打卡领文创"活动 结合人民日报电子油画屏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7] - 草编扇子 荔枝玩偶挂件 帆布袋等产品受亲子游客欢迎 [7] 非遗技艺展示 - 东山草编摊位展示单边斜纹 金钱结等传统编织技法 [9] - 非遗传承人通过草编挂件 扇子等作品推广技艺 每件复杂作品需耗时一天完成 [9] - 原材料采用海南灯芯草 技艺传承带动周边妇女就业增收 [9] - 计划推动草编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 扩大产品国际影响力 [9] 活动战略意义 - 通过农文旅市集形式融合传统习俗与潮玩活动 创新旅游消费场景 [9] - 丰富端午节旅游产品供给 促进农文旅推介与消费场景深度结合 [9]
海南鲜荔上市,“多多好特产”助力商家提利润,农户增收超20%
南方都市报· 2025-05-12 02:32
平台策略与计划 - 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1000亿资源,深入全国农牧产区,探索农货上行新模式[1] - "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加码水果、海鲜、水产等品类扶持力度,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1] - "百亿精品水果"专项制定产品标准:单果克重18克或20克、外观完好、发货及时等[1] - 平台通过提高田间收购价锁定高规格荔枝,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实现商家利润和销量齐升[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海南荔枝今年受低温影响导致妃子笑推迟上市,或与广东荔枝上市期撞车[3] - 商家面临激烈竞争,部分商家反映在直播电商平台实际亏损,难以通过品质获利[3] - 成熟供应链促使商家从追求规模转向品质,选择对品质商家友好的平台规则[3] - 头部商家共同目标是实现好荔枝卖好价,单量与利润齐升的健康增长[3] 解决方案与成效 - "扶优去劣"策略帮助优质商家脱颖而出,提升复购率和利润[4] - 拼多多制定细分的生鲜标准,凤梨、莲雾复购率从15%增长到30%[4] - 头部商家赖启春店铺连续多年荔枝销售第一,销售额占公司总额60%[4] - 新标准要求标明单果克重、净重量、发货时间等,商家利润和复购率有保证[5] 供应链与农户影响 - 优质商家提高收购价,海南金煌芒每斤提高0.3元,带动农户收入增加[7] - 桂花香荔枝只收一半红以上果子,收购价比往年每斤加5元[7] - 高规格果子收购价上升,农户收入增加20%到30%[7][8] - 商家新增分拣设备投入,如赖启春花费160多万元新增两台分拣机[7] 品类拓展与创新 - "百亿精品水果"标准已验证于柑橘、蓝莓等水果,复购率普遍大幅提升[5] - 头部生鲜玩家中果农茂成功试水车厘子后,今年首次上架荔枝[6] - 专项扶持为商家提供拓展新品类的底气,按标准向源头控品质[6]
「三亚平替」挤满东北人
投资界· 2025-02-21 08:47
东北人口迁移趋势 - 东北人流行去西双版纳过冬,形成显著的季节性迁移现象 [4][6] - 西双版纳已取代三亚成为东北人新聚集地,街头东北口音占比显著提升 [7][14] - 东北人在当地商业渗透率高,夜市小吃摊主中黑吉辽籍贯占比突出 [8][10] 区域消费特征 - 旅居成本优势显著:东北阿姨分享月均消费仅2000-3000元,包含食宿 [16] - 本地农产品价格优势:牛油果5元/个,百香果10元/3斤,榴莲等热带水果实现自由 [16] - 温泉资源吸引力强:云南温泉数量占全国40%,版纳温泉度假区成为东北人重要休闲场所 [16] 房地产市场表现 - 外地购房需求旺盛:2023年前10月版纳新建商品房销售增速云南第一,州外购房占比超80% [16] - 房价性价比突出:2023年均价6000-8000元/㎡,50万可全款购两居室 [16] - 购房决策周期短:案例显示东北客户考察5天即下定,大连6组客户集中购房 [16] 目的地竞争格局 - 三亚替代效应显现:房价从2003年低点涨至2017年3万元/㎡,春节机票价格突破万元 [17] - 新兴候鸟城市崛起:西双版纳、安吉、桐庐等成为东北人新选择 [18] - 迁移决策要素转变:从单纯气候适宜转向综合考量物价、房价、生活配套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