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节约集约的山东实践|菏泽巨野:万亩塌陷地的绿色蝶变
齐鲁晚报· 2025-09-07 12:00
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 - 实行土地动态复垦模式 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采煤塌陷地治理和产业化开发 [1] - 坚持开采复垦开发三同步模式 将生态修复融入采煤塌陷地治理全过程 [4] - 探索实践土地动态复垦模式 通过精准预测超前治理表土剥离挖深填浅等措施保护耕地修复生态 [4] 治理成效与规模 - 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形成采煤塌陷地25818.9亩 已完成治理19107亩 [3][4] - 稳沉治理率100% 提前完成山东省政府确定的双100%治理任务 [4] - 共搬迁33个村涉及群众6万多人 做到0钉子户0上访0强拆 [6] 产业化开发成果 - 整合开发耕地湿地淡水地热生物质五大资源 推进农林牧渔游多元产业开发 [7] - 龙美生态园培育7个品种果蔬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引进种植多种热带作物 [7] - 7500亩园林苗圃培育56个品种300万株苗木 获山东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7]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养殖莱芜黑猪鲁西南青山羊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品种 沉陷水域投放30余万尾鱼苗 [11] - 建成6000余米环湖路水上观光平台采摘园千亩牡丹园等旅游基础设施 [11] - 园区常住水鸟十几种2万多只 白天鹅从2016年2只发展到20多只 [11] 民生改善成效 - 塌陷区治理后政府每亩地每年补贴1500元 村民丁万坡12亩地年获补贴18000元 [12] - 1200名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月工资4500元 加土地补贴年收入达7万多元 [12] - 带动近5000户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 人均年收入增长约35% [12] 产业运营模式 - 创新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 [12] - 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培训生产技术 使务工农民成为科学种田行家里手 [12] - 带动5000户周边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绿色蔬菜发展畜牧养殖 [15] 行业示范与创新 - 2023年以省级评审第一名成绩荣获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类节约集约示范县 [16] - 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从业人员总数下降50% 工效提高1倍以上 综合回收率显著提高 [17] -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机制和制度经验 打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巨野模式 [16][17]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煤城”蹚出新“旅”途
央广网· 2025-06-04 07:17
城市转型战略 - 淮南市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典范,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1] - 城市探索"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转型思路,将城市风貌转变与历史文脉发掘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10] 采煤沉陷区治理 - 春申湖公园由采煤沉陷区改造而成,面积7.16平方公里,原为煤矿开采导致地表沉陷形成的水域[2] - 项目形成六大特色景观分区,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整体风貌,水质治理后达到Ⅲ类水标准[2][4] - 公园引入20余种业态,2024年7月开园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总营收约290万元[4][5] 文旅产业创新 - 八公山区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业态创新、科技赋能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6] - 淮南子文化馆利用高科技展现形式提升交互体验,配套研学中心和国学馆形成文化产业链[7] - 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达22.24%,成为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7] 特色旅游项目 - 焦岗湖"冰帘洞天"景区结合生态与科技打造沉浸式冰雪体验,展现特殊地质地貌[8][9] - 中沛·御泉湾温泉度假区构建六大功能布局,日接待容量4000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3亿元[10] - 项目入选多项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基地名录,配套商业文化街和水岸娱乐区已投入使用[10]
【榆林】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典范
陕西日报· 2025-05-26 22:31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榆林市通过铁腕治污攻坚行动推动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实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1] - 神木市2024年新增集中供热入网用户1709户 城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100% [1] - 神木市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推进道路扬尘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 投资3000万元完成7条重要路段雾桩建设 [1] 生态改善成果 - 无定河畔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天堂 横山区朱鹮人工繁育基地成功孵化6只小朱鹮 [2] - 红碱淖湖心岛每年有近5000巢遗鸥筑巢繁殖 [2] - 榆林市2024年收获312个好天气 同比增加15天 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5年全面达标 [2] 污染防治措施 - 榆林市聚焦春季扬尘 夏季臭氧及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 常态化开展建筑工地监督 道路保洁精细化管理等工作 [2] - 榆林市通过科技+政策+生态多维度发力 力争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典范 [2] 未来规划 - 榆林市计划2025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 2030年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3] - 目标到203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西北地区领先水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