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NVL72

搜索文档
功率器件在AI数据中心电源中的应用
2025-09-11 14:33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AI数据中心电源行业 英伟达及其高端AI服务器产品(NVL72 GB200 GB300 Rubin系列) 国内厂商(长城电子 东微半导体 斯达半导体)[1][3][4][25][38] **核心观点和论据** * 高端AI服务器功率密度极高 英伟达NVL72整机柜功率达132千瓦 采用多组5.5千瓦电源模块[1][3][6] * 未来技术趋势是向更高功率(12千瓦甚至19千瓦)和800伏高压直流(HVDC)架构发展 以提升效率并减少体积[1][5][7] * 为实现更高功率密度和效率 下一代电源将广泛采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先进半导体材料替代传统硅基器件(如IGBT 超级结MOS)[1][5][6][7][15] * 英伟达下一代Rubin方案将支持800伏HVDC输入 并优化架构[1][7] * 在电力转换架构中 HVDC方案将市电转换为800伏直流再供给PSU 与传统方案(480伏交流输入)在服务器内部最终均转换为48伏直流[8][9] * 切换至氮化镓技术的主要驱动力是解决发热问题 因其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热损耗[10] * 碳化硅主要用于高压环节(如12.8千伏变压至800伏 HVDC整流 PSU中800V转48V) 氮化镓主要用于200伏以内的低压应用(如板载电源 桥式整流)[11][13][14] * 成本是技术选型的关键因素 超级结MOS因成本低廉在高压领域(400-600V)仍有强大竞争力 全面替代不经济[2][12][30] * 国内厂商如长城电子已在7.5-8千瓦电源模块中采用氮化镓技术 东微半导体的超级结MOS性能接近英飞凌且价格低30% 有机会进入核心供应链[4][25][41] *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当前价格:650V SiC约50元/颗 1200V SiC约90元/颗 200V GaN约50-60元/颗[23] * 当前服务器电源市场仍以传统硅基器件(IGBT 超级结MOS SGT MOS)为主 但GaN在PSU中的应用已开始放量 SiC需待HVDC起量[15][26][44] * 英伟达未来两年(至2027年)主力产品(B200 B300)仍将大量使用超级结MOS 不会完全切换至HVDC方案 大规模应用需待Rubin系列[42][43] * 普通服务器电源功率多在300-500瓦(占比65%) 使用传统SGT MOS 高功率AI服务器(如7-8kW)将是GaN的主要应用场景[34][35][3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约25%的AI服务器市场采用由厂商提供壳体、用户自装英伟达GPU(A卡/H卡)的模式 通常需要3000瓦电源[36] * 国内供应商(东微 斯达)目前主要为国内企业(如华为 阳光电源)供货 尚未大规模进入英伟达国际供应链[38][39] * 电源市场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极高 价格敏感度低 更注重性能与稳定性[40] * HVDC方案能显著减少碳化硅用量(约2/3)但电压等级提高一倍[22] * 在PSU设计中存在混用碳化硅(第一级降压)和氮化镓(第二级降压)的情况[18][19] * GB200和GB300采用不同的冗余电源配置模式(4+2/4+4 和 5+3)[4][16][17]
银行股突发跳水!
证券时报· 2025-06-27 09:33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午后在银行、保险等板块拖累下快速下探,收盘跌0.7%报3424.23点,深证成指涨0.34%报10378.55点,创业板指涨0.47%报2124.34点,北证50指数涨约1%,上证50指数跌1.13%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5759亿元,较此前一日减少476亿元,场内近3400股上涨 [1] 行业板块表现 银行板块 - 银行板块大幅下挫,青岛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跌超4%,江苏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跌逾3% [4] - 银行派息日期提前至4月至6月,投资者可能在获得红利后选择卖出 [6] - 中信证券指出银行资产质量数据平稳,对公贷款不良生成率下降,零售信贷资产质量需重点关注,宏观政策指向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方向,预计2025年行业估值上行 [6] 有色板块 - 有色板块走势强劲,电工合金、中孚实业、北方铜业涨停,锡业股份、江西铜业涨约6%,洛阳钼业涨约5% [8] - 上半年贵金属板块表现突出,黄金价格加速上涨,主要受美元信用体系弱化、美国财政压力上升及地缘政治风险驱动 [11] - 平安证券预计下半年有色金属表现分化,贵金属价格中枢持续抬升,铜铝等工业金属弹性有望加速释放,镍锂等能源金属仍需等待基本面驱动 [11] AI产业链 - 铜缆连接、CPO概念等AI产业链股集体走高,创益通、新亚电子涨停,泓淋电力涨近12%,联特科技涨超17%,华天科技、中京电子涨停,源杰科技、中际旭创涨近7% [13] - AI大模型训练、推理需求旺盛,底层基础设施向更大集群方向发展,系统级节点有望成为AI算力发展重要方向 [15] - 中信证券认为系统级算力有望成为AI发展下一站,国产GPU芯片公司可能通过高资源密度算力基础设施实现追赶 [15] 港股表现 - 百济神州跌约8%,阿里健康涨超6%,小米集团涨逾4%,盘中一度大涨8%续创历史新高 [2]
金融IT重要性凸显!仅靠银行、券商无法达成,还需金融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新浪基金· 2025-06-26 02:23
信创ETF基金表现 - 信创ETF基金(562030)6月26日场内价格上涨1.45%至0.980元,冲击日线4连阳,成交额达2825.53万元,成交量29.09万手 [1][2] - 成份股中格尔软件涨停,恒生电子涨超6%,京北方、海光信息涨逾5%,中科曙光涨超4% [1] - 基金资产净值2.34亿,单位净值0.969元,溢价率-0.17% [2] 行业政策与事件驱动 - 香港证监会批准国泰君安国际控股牌照升级,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启动"跨境支付通",实现内地与香港支付系统对接 [2] - 政策托底+AI赋能+国产替代构成信创产业"黄金三角",金融、政务领域信创订单进入爆发期 [3] - 数字中国顶层设计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信创2.0有望推动科技自主可控 [6] 技术发展与投资逻辑 - AI大模型训练需求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升级,国产GPU公司有望通过高密度算力产品实现技术追赶 [3] - 中证信创指数覆盖基础硬件、软件等核心环节,具备高成长性,四重投资逻辑包括地缘政治驱动的自主可控、政府采购回暖、国产技术突破及采购标准细化 [5] - 大数据产业ETF(516700)聚焦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权重股含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龙头,信创含量近70% [6] 市场观点与建议 - 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系统级算力或成AI发展下一站 [3] - 建议关注英伟达系统级产品出货及华为CloudMatrix384等国产化进展 [3] - 核心硬件(服务器/芯片)和场景化软件企业受分析师重点推荐 [3][5]
今日投资参考:系统级算力有望成为下一代AI算力基础设施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02:13
市场表现 - 沪指涨1.03%报3455.97点,深证成指涨1.72%报10393.72点,创业板指涨3.11%报2128.39点,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6402亿元,较此前一日增加超1900亿元 [1] - 券商、军工板块大幅走高,半导体、地产、汽车等板块上扬,互联金融、数字货币、大飞机、AI应用概念活跃,石油、农药等板块疲弱 [1] - 东莞证券表示中东紧张局势降温提振A股风险偏好,大金融板块带动指数上扬,预计短期市场仍有望走高,建议关注金融、机械设备、大消费和TMT等板块 [1] 券商板块 - 国泰君安国际25日大涨198%,因香港证监会批准其升级虚拟资产交易牌照,成为首家可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服务的中资券商 [2] - 陆家嘴论坛发布科创板"1+6"改革措施,1.5万亿元成交额为券商业绩增长奠定基础 [2] - 东海证券认为券商板块行情持续性取决于政策红利兑现节奏和市场活跃度,首家虚拟资产交易牌照获批表明监管支持态度,后续牌照发放或继续催化行情 [2] 存储芯片 - DDR4内存条领涨市场,存储晶圆价格波动与供应强相关,在原厂投资重心调整及下游需求助推下价格大幅上涨 [3] - 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二季度主流存储与利基DRAM涨价,存储模组厂迎来盈利拐点,三季度价格有望维持环增态势 [3] - 部分DDR4价格大涨后超过DDR5,叠加原厂逐步退出DDR4,DDR5渗透率有望加快提升 [3] AI算力 - 系统级节点有望通过解决互连、网络、内存墙等问题成为AI算力发展重要方向,单芯片算力提升迭代速度料将放缓 [4] - 中信证券认为系统级算力有望成为AI发展下一站,国产GPU芯片公司有望通过打造更高资源密度算力基础设施实现对海外产品追赶 [4] - 建议关注英伟达NVL72等系统级产品出货情况,以及华为CloudMatrix384超节为代表的国产系统级产品进展 [4] 奶业政策 - 农业农村部强调加力实施产业纾困政策,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增产能,稳定奶业发展根基 [5] - 要多措并举提振奶类消费,鼓励扩大学生奶覆盖面,加大奶业深加工科技攻关力度,推动奶业向深加工转型升级 [6] 外商投资 - 商务部将通过试点方式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信息报告,首批试点地区为江苏、上海、天津、辽宁、河北、湖南、陕西、重庆 [7] 智慧交通 - 交通运输部表示要突出智慧交通发展,科学编制"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深入研究谋划智慧交通创新工程、示范工程、应用工程 [8] 科技产品 - 小米将于26日晚7点发布小米AI眼镜,全球首款规模化量产消费级AI+AR眼镜RokidGlasses已获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并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突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