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猎鹰9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美发射三枚新探测器 研究太阳风与空间天气
新华社· 2025-09-26 01:30
新华社洛杉矶9月24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航天局24日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联合发射三 枚空间探测器,旨在研究太阳风和空间天气对地球及太阳系的影响。 这三枚探测器包括美航天局的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IMAP)、卡拉瑟斯地冕天文台以及美国家 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空间天气跟踪观测卫星SWFO-L1。 美国东部时间24日7时30分,这三枚探测器搭乘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 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将飞往第一拉格朗日点。该点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地球约160万公里,是空 间观测和探索的重要位置。预计探测器将于明年1月抵达该目的地。 据美航天局介绍,这三项任务将分别聚焦太阳风及空间天气的不同影响,以帮助科学界更好地了解 太阳对地球宜居性的作用,绘制太阳系空间分布图,并提升应对空间天气对卫星、宇航员和航空飞行等 造成潜在威胁的能力。 据介绍,IMAP任务将重点研究太阳风层边界区域及其与邻近星系的相互作用,并实时监测太阳风 和高能粒子。相关数据将有助于模拟和提升对空间天气影响的预测能力,从而预防因太阳风暴引发的电 网中断、卫星失效等问题。 卡拉瑟斯地冕天文台是一颗小型卫星,以美国太空物理学家乔治·卡拉 ...
美发射三枚新探测器
中国能源报· 2025-09-25 10:44
美国发射三枚空间探测器,旨在研究太阳风和空间天气对地球及太阳系的影响。 美国航天局当时时间9月24日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联合发射三枚空间探测器,旨 在研究太阳风和空间天气对地球及太阳系的影响。 这三枚探测器包括美航天局的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IMAP)、卡拉瑟斯地冕天文台以 及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空间天气跟踪观测卫星SWFO-L1。 美国东部时间2 4日7时30分,这三枚探测器搭乘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从佛 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将飞往第一拉格朗日点。该点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 地球约160万公里,是空间观测和探索的重要位置。预计探测器将于明年1月抵达该目的 地。 据美航天局介绍,这三项任务将分别聚焦太阳风及空间天气的不同影响,以帮助科学界更 好地了解太阳对地球宜居性的作用,绘制太阳系空间分布图,并提升应对空间天气对卫 星、宇航员和航空飞行等造成潜在威胁的能力。 据介绍,IMAP任务将重点研究太阳风层边界区域及其与邻近星系的相互作用,并实时监 测太阳风和高能粒子。相关数据将有助于模拟和提升对空间天气影响的预测能力,从而 预防因太阳风暴引发的电网中断、卫星失效等问题 。 卡拉瑟斯地 ...
美发射三枚新探测器 研究太阳风与空间天气
新华社· 2025-09-25 03:19
新华社洛杉矶9月24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航天局24日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联合发射三枚空 间探测器,旨在研究太阳风和空间天气对地球及太阳系的影响。 这三枚探测器包括美航天局的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IMAP)、卡拉瑟斯地冕天文台以及美国家海洋 和大气管理局的空间天气跟踪观测卫星SWFO-L1。 美国东部时间24日7时30分,这三枚探测器搭乘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 航天中心升空,将飞往第一拉格朗日点。该点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地球约160万公里,是空间观 测和探索的重要位置。预计探测器将于明年1月抵达该目的地。 SWFO-L1是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专门用于空间天气观测的卫星,将实时监测太阳活动和太阳风, 为预防可能影响地球的破坏性空间天气事件提供实时数据和预警信息。(完) 据介绍,IMAP任务将重点研究太阳风层边界区域及其与邻近星系的相互作用,并实时监测太阳风和高 能粒子。相关数据将有助于模拟和提升对空间天气影响的预测能力,从而预防因太阳风暴引发的电网中 断、卫星失效等问题。 卡拉瑟斯地冕天文台是一颗小型卫星,以美国太空物理学家乔治·卡拉瑟斯命名,将在第一拉格朗日点 持续观 ...
马斯克的Optimus机器人稳了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1 04:10
图源:AI 比较有意思的是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往往对标的就是Optimus机器人,有媒体曾采访过智元机器人内部人士询问对特斯拉机器人的看法,该人士表示如果是特斯拉机 器人整体能够打7分(满分10分),那么现阶段智元可能只有3—4分,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这还是在马斯克机器人第三代更新之前的判断。 第三代Optimus最大的更新其实是泛化能力在指数级增长。特斯拉正从"动捕服(motion capture suits)和 VR 头显/远程操控"的数据采集方式,转向更多"人类视频 (human videos)",并直接用人类视频来训练机器人的模型。 马斯克想象中的Optimus,既能稳定走路,又能用灵巧手执行各种复杂非标的任务,进入工厂流水线或者家庭厨房。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中间横着几座大山,平衡 运动控制达标、泛化任务能力自主完成、可靠性要接近车规级。 但现实中情况是24年1月Optimus放出叠衣服的视频,同年10月,Optimus在"ME Robot"的发布会上走到人群中,与人群互动其实是遥控。还比如 Tesla Diner开业, 我们看到了被远程操控的 Optimus 在那里负责"爆米花机",这些都被行业"诟 ...
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环球网资讯· 2025-09-16 05:04
核心观点 - 天兵科技完成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 刷新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 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个海上热试车试验 [1] - 试车成功标志火箭通过首飞前最重要前置试验 全面进入首飞任务最后冲刺 计划年底前首飞并实现每年30次以上常态化商业发射 [3] - 火箭具备近地轨道20吨级运载能力 性能比肩SpaceX猎鹰9号 开创海上作业新范式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升级 [4] - 采用同一箭体先后用于试车和首飞任务 创新应用液氮加温增压技术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 成本减至原1/10 尾段蜂窝式结构提升可重复使用性 [6] - 通过归零机制形成127项可靠性改进措施 建立严格地面验证体系 展现快速迭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 火箭瞄准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需求 推动发射服务从零散定制化需求转向规模化标准化部署 支撑国家新基建战略 [8][9] - 通过3D打印技术将发动机90%零组件一体化打印 制造周期从5-6个月缩短至2-3周 燃料成本降低超50% 三冗余计算机成本降至市场同类产品1/6 [9] - 公司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和20发天龙二号制造能力 构建基于成本和规模的优势 [10] 技术突破 - 完成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的海上热试车 [1] - 突破海上复杂环境防风防晃防雷防盐雾防噪环境保护及发动机火焰高温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 [4] - 创新应用液氮加温增压技术 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 成本减至原有1/10 [6] - 一子级尾段采用蜂窝式结构 为9台发动机提供独立包络空间 降低维护复杂度并提高故障隔离能力 [6] - 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发动机约90%零组件一体化打印 制造周期由传统5-6个月缩短至2-3周 [9] - 采用煤基航天煤油使燃料单位成本降低超过50% 结合硫分离技术改善发动机结焦问题 [9] - 自主研制三冗余计算机采用工业级元器件 成本降至市场同类产品六分之一 [9] 运营规划 - 计划年底前首飞 首飞后快速实现常态化商业发射 保障每年30次以上发射任务 [3]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布局建设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启动第二个专用发射工位规划 [3] - 形成火箭自研规模制造加专属发射工位全产业链布局 [10] - 构建北京火箭研发中心西安动力研发中心郑州火箭发动机智造及动力试验中心江苏火箭智造基地为核心的三大中心五大平台航天智造体系 [10] - 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液体运载火箭和20发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制造能力 [10] 行业影响 - 火箭近地轨道有效运力17-22吨 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17吨 性能比肩国际主流SpaceX猎鹰9号火箭 [4] - 可实现一箭36星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 支持我国空间站大规模货物运输需求以及中高轨卫星发射需求 [4] - 推动商业发射服务从满足零散定制化需求转向支撑规模化标准化常态化星座组网部署 [8] - 为卫星制造与应用企业打开商业闭环关键瓶颈 标志商业航天正式具备支撑国家新基建战略产业化能力 [9] - 驱动中国商业航天从单一技术设计比拼升级为产业模式和生态效率良性竞争 [10]
太空旅游何时成行
经济日报· 2025-09-13 22:11
行业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从化落成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正式启用[1] - 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系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1] - 预计2028年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最多可一次搭载7名乘客 将飞跃冯卡门线 乘客感受约4分钟失重体验[1] 技术挑战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涉及材料科学、推进技术、控制工程等尖端领域 火箭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快速检测与再次发射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1] - 美国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有多次失败记录 首次完成发射与首次完成回收之间相距5年半[1]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太空旅游 但曾多次发生故障[1] 安全要求 - 商业旅游要求载人航天的生命保障系统万无一失 需应对太空中极端温度、辐射环境及失重状态下的人体生理反应[2] - 在海拔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进行短暂亚轨道飞行需确保乘客安全往返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2] 成本瓶颈 - SpaceX轨道级太空旅行价格为5500万美元 维珍银河公司亚轨道飞行票价为45万美元[2] - 深蓝航天2023年在淘宝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 原价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以100万元折扣价出售 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售罄[2] 市场前景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30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 中国占比有望超30%[4] - 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 SpaceX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 这些实践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培育初期市场[3] 政策环境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3] -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3] 产业化要求 - 太空旅游普及需突破三重关隘:持续技术优化提升安全可靠性 大幅降低成本使中产阶层有望消费 建立法规标准规范从业资质安全认证与保险制度[4] - 需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使太空旅游从冒险者体验转变为可持续产业[4]
星舰“通关”第十次试飞,马斯克发文道贺但压力仍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5:24
对于马斯克而言,星舰第10次试飞成功,意味着其太空梦想再进一步。 (原标题:星舰"通关"第十次试飞,马斯克发文道贺但压力仍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新 北京报道 美国中部时间26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7日7时30分),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新一代重 型运载火箭"星舰"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第10次试飞成功。经过前三次试飞失败后,本次试飞达成多 项预定目标——测试新型隔热瓦能力、飞船部署模拟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等。 SpaceX创始人伊隆·马斯克难掩兴奋,在社交媒体向SpaceX团队道贺:"SpaceX团队干得好!" 时间紧、任务重 今年以来,星舰前三次试飞活动均不顺利: "星舰"第十飞 此前星舰第十次试飞经历两次临时取消,根据原定计划,"星舰"于当地时间8月24日晚7时35分从得州南 部的星际基地(Starbase)发射,但在预定升空前约15分钟,SpaceX在X发文宣布因"地面系统原因"取 消。8月25日晚,星舰再次尝试发射,又因砧状云触发雷电风险的天气原因,倒计时还剩40秒时发射被 叫停。 星舰飞船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运载火箭,长约120米,直径约9米,可重复使用构 ...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2:37
核心观点 - 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高频发射和规模化部署建立了巨大优势 而中国正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追赶加速布局"中国版星链" 在发射节奏 频轨资源争夺和商业化应用三方面快速推进 [1][2][3][6][9][13] 发射节奏与部署规模 - SpaceX的SLC-40发射场2024年共发射62枚猎鹰9号火箭 平均每6天发射一枚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其中星链卫星发射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任务总数三分之二 [1] - 截至2025年8月19日 SpaceX已完成超过290次星链专项发射 累计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卫星数量超8100颗 [2] - 中国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21天内完成多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 其中国企中国星网连续完成5次组网发射任务 动用4种不同型号火箭 刷新国内高密度组网纪录 [6] - 民营企业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卫星批量研制任务 显示商业航天企业已深度融入国家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9] - 垣信卫星实施的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 成功部署90颗卫星 2025年计划完成162颗卫星发射任务 [8] 频轨资源竞争 -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则 获得频轨资源后需在2年内完成10%卫星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需要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卫星发射 [11] - 频率和轨道是稀缺资源 遵循"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提前申报以避免相互干扰 [11][12] - 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卫星 其中SpaceX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13] - 银河航天开展干扰仿真研究并提出干扰规避措施 同时开展基于频谱感知的频率共享技术研究以最大化利用频率资源 [13] 商业化进展与成本控制 - 垣信卫星已开展商业应用尝试:1月6日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行业示范应用 4月24日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协议共同开拓卫星宽带市场 [16]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预计2035年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加到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6]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B1067最多已飞行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量级估计在千万美元级 [17]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目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5万-6万元人民币 未来通过可重复使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左右 [17] - 银河航天卫星生产线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9] -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引入汽车制造模式 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力达500颗 [19]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2:45
SpaceX发射活动与星链进展 - SLC-40发射场2024年承担62次猎鹰9号发射任务 平均每6天一次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1] - 星链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总数三分之二 截至2025年8月19日累计完成290次专项发射 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数量超8100颗 [2] - 2025年8月18日实现年内第100次猎鹰9号发射 具有里程碑意义 [2]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完成6次组网发射 涉及05至09组卫星及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 [3] -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组网发射 动用4种火箭型号 刷新国内高密度发射纪录 [4] - 计划部署规模达1.3万颗卫星 目前处于起步加速阶段 [6] 民营企业参与情况 - 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国家卫星批量研制任务(07组卫星) [6] -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共90颗卫星 [5] - 吉利星座卫星由台州湾超级工厂制造 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达500颗 [14] 频轨资源竞争态势 - 国际电信联盟要求获得频轨后2年内完成10%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 中国需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发射 [7] - 近地轨道预计到2029年部署5.7万颗卫星 SpaceX计划发射4.2万颗 [8] - 频率和轨道采用"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通过申报建立竞争优势 [8]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规模 - 垣信卫星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应用 与泰国国家电信合作开发低轨卫星宽带市场 [10]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2035年预计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至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11]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1]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最多复用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降至千万美元级 [11] -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成本目前每公斤5万-6万元 可复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 [11] - 银河航天卫星产线实现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3]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2014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社会资本和人才涌入 [4][5] - 卫星批产能力通过自动化测试、模块化装配等技术大幅提升效率 [13] - "摩尔定律上天"效应促使卫星制造成本下降 技术迭代加速 [14]
东兴证券: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数快速增长 看好相应技术和产品服务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06:17
商业航天发射场供需现状 - 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窗口紧张 商业卫星发射需排队等待 成为行业发展卡点 [1] - 截至2025年7月 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在运营18个 在建7个 合计25个 [2]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六大发射基地已投入运营 宁波、凉山、阳江等地发射场处于预备建设阶段 [2]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美国星链项目运营卫星数量约7000颗 中国星网累计发射47颗 千帆星座累计发射72颗 [1] - 美国商业发射平均每月10次 中国具备每月3次发射能力 [1] - SpaceX实现星箭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中国卫星运营商由中国星网/垣信卫星主导 民营企业参与火箭研制 [1] 发射场技术设施发展 - 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是核心平台 负责轨道跟踪、状态监测及指令发送 [3] - SpaceX测控系统融合陆基、海基、空基、天基资源 包括NASA设施及自建60余个地面站 [3][4] - 猎鹰9号火箭采用双通道遥测发射机 多组高度计冗余备份 铱星链路保障关键数据传输 [5] 发射场配套工程建设 - 加注供气系统是重点工程 管道超万米 覆盖液氧、液氢等推进剂加注及氦气等供气保障 [6] - 产业资本持续入场 发射场获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及基金关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