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游

搜索文档
中国有望2028年前突破太空旅游技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08:40
9月19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正在南宁举行。参展的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中国的太空企业有望在2028年前突破太空旅行相关技术。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
太空旅游要来了?国内首个多功能亚轨道载人预先研究项目立项批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07:26
每经编辑|金冥羽 潘海福 据智通财经9月15日消息,由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研牵头单位,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项目参研 单位,申报的国家国防科工局关于"十四五"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商业航天专题项目获得立项批复。该项目作为首个多功能亚轨道载人预先研究项目,将 重点开展商业亚轨道飞行器的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研制。 据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公司产品中的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可将乘客运送至距离地面高度100km的卡门线,体验3~6 分钟的失重,换个角度看世界。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目前国际公认地球大气层与太空的边界是100公里,俗称为卡门线,穿过了卡门线,就意味着进入了太空。 国际市场,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SpaceX甚至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些实践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培育了初期市场。 国内市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后,我国商业火箭和商 业卫星公司不断涌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 ...
太空旅游何时成行
经济日报· 2025-09-13 22:11
行业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从化落成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正式启用[1] - 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系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1] - 预计2028年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最多可一次搭载7名乘客 将飞跃冯卡门线 乘客感受约4分钟失重体验[1] 技术挑战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涉及材料科学、推进技术、控制工程等尖端领域 火箭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快速检测与再次发射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1] - 美国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有多次失败记录 首次完成发射与首次完成回收之间相距5年半[1]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太空旅游 但曾多次发生故障[1] 安全要求 - 商业旅游要求载人航天的生命保障系统万无一失 需应对太空中极端温度、辐射环境及失重状态下的人体生理反应[2] - 在海拔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进行短暂亚轨道飞行需确保乘客安全往返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2] 成本瓶颈 - SpaceX轨道级太空旅行价格为5500万美元 维珍银河公司亚轨道飞行票价为45万美元[2] - 深蓝航天2023年在淘宝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 原价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以100万元折扣价出售 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售罄[2] 市场前景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30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 中国占比有望超30%[4] - 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 SpaceX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 这些实践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培育初期市场[3] 政策环境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3] -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3] 产业化要求 - 太空旅游普及需突破三重关隘:持续技术优化提升安全可靠性 大幅降低成本使中产阶层有望消费 建立法规标准规范从业资质安全认证与保险制度[4] - 需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使太空旅游从冒险者体验转变为可持续产业[4]
券商晨会精华 | DeepSeek-V3.1发布 国产算力板块迎催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00:52
市场表现 - 沪深两市成交额2.42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增加158亿元 连续7个交易日超过2万亿元 [1] - 沪指上涨0.13% 深成指下跌0.06% 创业板指下跌0.47% [1] - 油气、数字货币、美容护理、银行板块涨幅居前 稀土永磁、PEEK材料、液冷服务器、CPO板块跌幅居前 [1] 人工智能算力 - DeepSeek-V3.1新增支持FP8精度和国产芯片 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2] - 腾讯推理芯片供应渠道多元化 国产推理算力芯片在国际供应链波动下发挥重要作用 [2] - 华为昇腾芯片在政府、金融等行业应用扩大 国产芯片市场竞争力提升 [2] 服务器散热技术 - 英伟达GB300 NVL72服务器算力提升 液冷散热需求迅速增长 [3] - 液冷方案主要包括冷板式、浸没式及喷淋式 高效方案对氟化液材料依赖较高 [3] - AI服务器出货量带动电子氟化液需求快速提升 龙头退出带来结构性新机会 [3] - 配合液态金属TIM材料 两相冷板散热方案优势明显 [3] - 液冷将成为AI服务器主流散热方式 建议关注氟制冷剂、电子氟化液及液态金属相关企业 [3] 商业航天产业 - 广东、上海、北京出现集群化效应 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技术逐步突破 [4] - 预计未来3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高光时刻 可回收火箭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接近海外竞争对手水平 [4] - 卫星载荷能力和火箭运力成本逐步优化 供给端发行数量预计高速增长 [4] - 广东省将低空经济和太空旅游纳入首批示范场景 应用端积极布局 [4]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取得突破 叠加太空旅游需求增长 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 [4]
银河证券: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预计将持续高增
第一财经· 2025-08-22 00:24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银河证券指出,当前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出现集群化效应,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以及星 间链路等关键技术也在逐步的取得突破。根据蓝箭航天预测,预计在来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 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已逐步接近海外竞争对手的技术能 力;同时,卫星的载荷能力以及火箭的运力成本也在逐步优化,供给端发行数量预计将呈现高增态势。 需求端方面,本次广东省出台的政策措施将低空经济以及太空旅游纳入首批示范场景,技术发展的同时 应用端也在积极布局,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不断扩大。下游应用场景中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 应用以及农林生产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突破,叠加未来太空旅游的需求增长,预计产业空间将进一步提 升。 ...
中国银河证券: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预计将持续高增
新浪财经· 2025-08-22 00:12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1] - 预计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 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1] - 卫星载荷能力与火箭运力成本逐步优化 供给端发射数量预计呈现高增态势 [1] 区域集群化发展 -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形成商业航天集群化效应 [1] 应用场景拓展 - 广东省政策将低空经济与太空旅游纳入首批示范场景 [1]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领域取得较好突破 [1] - 太空旅游需求增长推动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 [1]
一个月完成两轮融资,「穿越者」载人航天公司已签约10余位太空游客、首艘试验舱开始投产|硬氪首发
36氪· 2025-08-19 05:46
公司融资进展 - 近期完成天使+轮超募融资 由启迪之星创投加投 此前获彬复资本和中天汇富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一个月内实现超募[1] 公司定位与技术布局 - 成立于2023年1月 专注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研制与太空旅游运营 具备商业载人航天全方位全流程能力[1] - 制定三步走发展路线:3-4年完成亚轨道飞船CYZ1 6-10年推出近地轨道飞船CYZ2 12-15年研发深空探测飞船CYZ3[3] - CYZ1飞船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首艘试验舱投产 完成中国商业航天首次主动防热技术验证[5] - 计划2026年开展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下半年进行全尺寸载人飞船着陆缓冲试验[5] 商业化进展与生态构建 - 累计签约10余位太空游客 包括8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及星河动力创始人刘百奇 客户覆盖全球[5] - 以载人飞船技术为核心 构建航天康养 航天训练 航天文旅 航天教育 航天文创的多层次商业生态[5] - 计划创立太空游客俱乐部社群 下半年举办发布会 搭建系列地面体验项目[5] 行业发展态势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23年达8.4亿美元 预计2030年突破1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5%[3] - 商业航天被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未来产业"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太空旅游成为核心应用场景[3] -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突破使单次飞行成本大幅下降 行业从技术落地向市场爆发过渡[1] - 名人太空飞行事件加速市场教育进程 消费者逐渐将太空旅行视为可实现消费选择[1] 投资方观点 - 启迪之星创投认为太空旅游是商业航天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极 看好公司硬核技术加商业生态双轮驱动模式[6] - 公司被认定为国内稀缺的标杆型载人航天团队 兼具技术积累与商业化布局能力[6]
穿越者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中国首艘载人飞船试验船即将投产|硬氪首发
36氪· 2025-06-26 05:24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中天汇富、彬复资本联合投资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工程研制及首艘试验船投产 [1] - 此轮融资距上一轮仅6个月 期间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包括载人飞船主动防热技术地面验证试验等 [1] 公司背景与定位 - 穿越者成立于2023年1月 是一家集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研制与太空旅游运营为一体的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 [1] - 公司是国内首家集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工程化研制的商业航天企业 通过技术创新与太空旅游全链路生态布局重构中国商业航天竞争力 [8] 产品技术突破 - 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是国内首艘瞄准全可重复使用设计的载人飞船 实现飞船质量99%可重复使用 [2] - CYZ1采用先进推式逃逸技术 是世界首艘具备百米级高精度返回及无损着陆回收的钝头体载人飞船 [2] - 突破载人飞船传统防热技术不可复用的瓶颈 研发载人飞船智能飞控计算机 完成计算机与改进型预测-校正制导算法的软硬件匹配测试 [1] 产品竞争优势 - 与美国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号"飞船相比 CYZ1拥有更大舱内飞行空间、更高落点精度、更长时间飞行体验 功能上可实现载人载货两用 [2] - 以可复用技术对标SpaceX星舰经济性优势 以亚轨道旅游差异化竞争蓝色起源 [8] 研发与商业化计划 - 计划2023年下半年开展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首次全尺寸载人飞船着陆缓冲试验 突破载人飞船无损着陆技术 [5] - 开展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验证逃逸救生关键技术 深化与国内头部商业火箭公司战略合作 [5] - 创立太空游客俱乐部社群 搭建航天康养、航天训练等地面体验项目 打造航天界的"迪士尼" [5] - 目标2026年完成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2027年实现无人亚轨道飞行 2028年商业载人首飞 [5] 行业前景与投资方观点 - 载人航天飞船衍生的太空旅游赛道展现出千亿级蓝海 商业航天产业是万亿级赛道 正推动太空经济进入爆发期 [7][8] - 穿越者是目前国内稀缺的具备商业载人航天器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团队 掌握从产品定义到商业运营的完整闭环能力 [7] - 公司团队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延伸"的闭环增长模型 依托东方智慧推动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跻身国际前沿 [8]
Virgin Galactic(SPCE) - 2024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2-27 00:1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四季度收入40万美元,全部来自未来宇航员会员费[47] - 第四季度总运营费用82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17亿美元下降30%[47] - 第四季度调整后EBITDA为负63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负8400万美元有所改善[47] - 第四季度自由现金流为负1.17亿美元,处于此前指引范围的低端[47] - 2024全年收入700万美元,来自两次商业太空飞行和会员费[48] - 2024全年运营费用3.84亿美元,相比去年5.38亿美元下降29%[49] - 2024全年GAAP净亏损3.47亿美元,相比去年5.02亿美元改善31%[50] - 2024全年调整后EBITDA为负2.89亿美元,相比去年负4.27亿美元改善32%[50] - 期末现金及等价物6.57亿美元,2024年通过ATM股权融资筹集1.38亿美元[53] - 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约40万美元,自由现金流在负1.15亿至1.25亿美元之间[54] - 预计2025年现金支出将减速,因工具和制造能力投资完成[54] - 目前PP&E账面价值超过2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将接近翻倍[5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新太空船设计寿命超过500次太空飞行,每周可飞行两次[12] - 每艘新太空船的变动成本预计在5000万至6000万美元,投资回收期低于6个月[51] - 最近一次太空飞行的平均座位价格达到80万美元,相比去年30万美元大幅提升[49] - 氧化剂油箱经过重新设计,预计寿命从40-50次飞行提升至数百次[28][79] - 火箭发动机系统与Unity相同,推力与性能特征保持一致[79][80]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目前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宇航员客户基础[125] - 与Redwire签订商业研究协议,开发具有电源、数据和通信功能的智能储物柜系统[89][92] - 正在意大利普利亚地区探索第二个太空港机会,与ENAC合作进行飞行模拟[103][122] - 载机平台具备5万英尺高度和3.5万磅有效载荷的独特能力,政府和研究客户存在潜在需求[17][1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从研发阶段转向资产建设阶段,重点建设五大核心资产:新太空船、太空船工厂、火箭系统、客户体验和载机平台[11] - 采用基于模型的数字化设计和行业领先供应商,实现高效量产[36][38] - 测试策略采用回归测试方式,基于Unity的飞行数据缩短测试周期[42][43] - 使用铁鸟工程测试台进行地面测试,缩短飞行测试时间[43] - 商业运营规划:2026年夏季首次研究太空飞行,秋季首次私人宇航员飞行[10][32] - 长期战略:先在新墨西哥州实现盈亏平衡,然后增加太空船和发射器,最后复制到全球其他太空港[101][102] - 载机平台衍生型可能用于情报监视侦察等政府任务,存在合作机会[107][108]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2024年是转折点,从设计阶段进入建造阶段[8] - 2025年是 momentum 之年,将开始组装第一艘太空船[9][31] - 对2026年时间表充满信心,因所有工具和部件交付日期已明确[10] - 当前定价60万美元/座位下,两艘太空船年收入预计达4.5亿美元,贡献利润率超80%,调整后EBITDA约1亿美元[57] - 亚轨道商业太空市场存在巨大机遇,特别是研究人员可亲自陪伴实验的独特模式[90][91] - 为政府深空任务提供研究验证平台的战略定位[93][94] 其他重要信息 - 每月发布进度视频,展示最新发展[30] - 3月将在凤凰城太空船工厂开始首艘太空船组装[31] - 2026年春季计划首次滑翔飞行测试[31] - 现有订单足以消耗第一年产能,预计2025年底重新开放订购[74][75] - 测试计划包括6-10次太空飞行,混合研究载荷和人员[71]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2026年后的运营节奏和2027年基线预期 - 预计从2026年秋季开始就能实现每周两次的飞行节奏,2027年应能达到既定运营节奏[66] - 测试计划将结合开发测试和运营测试,通过短期周转测试为商业服务做准备[68][69] 问题: 研究飞行和私人宇航员飞行之间的计划 - 预计进行6-10次太空飞行测试,混合研究载荷、员工和测试对象,重点测试系统差异[71][72] 问题: 订单重新开放时间 - 预计 around 两年窗口期,现有订单可消耗第一年产能,可能2025年底开始分批次开放销售[74][75] 问题: Delta与Unity火箭发动机差异 - 发动机本身无变化,主要改进了氧化剂油箱设计以延长寿命[79][80] 问题: 初期是否优先高利润率研究飞行 - 将混合运营,现有积压客户将优先飞行,高容量允许同时服务研究和私人宇航员市场[82][84] 问题: 商业研究市场前景和Redwire协议 - 亚轨道飞行提供研究人员亲自实验的独特能力,Redwire协议推进技术应用[89][90] - 为政府深空任务提供研究验证平台的战略价值[93][94] 问题: 载机平台其他应用的合作机会 - 载机平台具备高海拔重载能力,衍生型可能用于ISR等政府任务,存在合作可能性[107][108] - 但首要重点仍是实现盈亏平衡[109] 问题: 2025年现金消耗趋势 - 2025年现金消耗将低于2024年的4.75亿美元,第一季度峰值低于预期,趋势向下[110][112] 问题: 到2026年的自由现金流路径 - 2025年投资完成后现金消耗下降,2026年随着商业服务开始现金流入,在太空飞行开始时接近盈亏平衡[116][120] 问题: 意大利太空港进展和TAM影响 - 与意大利ENAC合作进行模拟测试,2025年完成探索工作[122][124] - 多太空港布局可能增加重复体验率,提高区域市场渗透率[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