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搜索文档
太空旅游要来了?国内首个多功能亚轨道载人预先研究项目立项批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07:26
每经编辑|金冥羽 潘海福 据智通财经9月15日消息,由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研牵头单位,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项目参研 单位,申报的国家国防科工局关于"十四五"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商业航天专题项目获得立项批复。该项目作为首个多功能亚轨道载人预先研究项目,将 重点开展商业亚轨道飞行器的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研制。 据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公司产品中的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可将乘客运送至距离地面高度100km的卡门线,体验3~6 分钟的失重,换个角度看世界。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目前国际公认地球大气层与太空的边界是100公里,俗称为卡门线,穿过了卡门线,就意味着进入了太空。 国际市场,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SpaceX甚至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些实践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培育了初期市场。 国内市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后,我国商业火箭和商 业卫星公司不断涌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 ...
太空旅游何时成行
经济日报· 2025-09-13 22:11
行业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从化落成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正式启用[1] - 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系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1] - 预计2028年提供太空旅游服务 最多可一次搭载7名乘客 将飞跃冯卡门线 乘客感受约4分钟失重体验[1] 技术挑战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涉及材料科学、推进技术、控制工程等尖端领域 火箭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快速检测与再次发射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1] - 美国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有多次失败记录 首次完成发射与首次完成回收之间相距5年半[1]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太空旅游 但曾多次发生故障[1] 安全要求 - 商业旅游要求载人航天的生命保障系统万无一失 需应对太空中极端温度、辐射环境及失重状态下的人体生理反应[2] - 在海拔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进行短暂亚轨道飞行需确保乘客安全往返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2] 成本瓶颈 - SpaceX轨道级太空旅行价格为5500万美元 维珍银河公司亚轨道飞行票价为45万美元[2] - 深蓝航天2023年在淘宝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 原价每人150万元人民币以100万元折扣价出售 两张船票上架不到4分钟售罄[2] 市场前景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30年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 中国占比有望超30%[4] - 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已实现亚轨道旅游试飞 SpaceX将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 这些实践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培育初期市场[3] 政策环境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3] -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3] 产业化要求 - 太空旅游普及需突破三重关隘:持续技术优化提升安全可靠性 大幅降低成本使中产阶层有望消费 建立法规标准规范从业资质安全认证与保险制度[4] - 需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使太空旅游从冒险者体验转变为可持续产业[4]
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发布;英伟芯科技推出首款“Lighthop”光传输数据线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9-11 03:09
太空旅游与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 中科宇航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为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 可提供高可靠、低成本太空旅游服务 同时可用于解决微重力、空间辐射等空间环境科学问题 [2] 人工智能与计算平台 - Arm推出Lumex计算子系统平台 专为旗舰级智能手机及下一代个人电脑加速人工智能体验 集成搭载第二代可伸缩矩阵扩展技术的最高性能Arm CPU、GPU及系统IP 支持桌面级移动游戏、实时翻译、智能助手等应用 Arm GPU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20亿颗 [2] - 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区域推出基于自研芯片Graviton4处理器的EC2实例 包括C8g、M8g和R8g实例 针对不同类型工作负载进行优化 与Graviton3处理器相比 Graviton4性能提高约30% 独立核心数增加50% 内存带宽提升75% [2] 光传输技术与数据中心 - 英伟芯科技推出Lighthop光传输有源光缆 解决AI计算和大规模数据中心面临的数据传输速度不够快、能耗过高和扩展难问题 提升GPU集群和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效率 公司正布局下一代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CPO/OIO共封装光引擎 推动光互连产品在更多应用场景中落地 [2] 产业资讯与数据服务 - 提供AI、汽车、智能制造等相关行业日报、图谱和报告 [3] - 关注AIGC等热门垂直赛道 提供产业日报订阅服务 [4] - 提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投人物、投融资及收并购事件、热门产业、创新机会等资讯 包含2万+LP数据、10万+基金数据、独角兽企业、各维度权威榜单、1万+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数据 [5] - 提供Ai新路径、极智新范式等智能体验服务 [6]
一箭7星发射成功,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
钛媒体APP· 2025-08-19 12:31
公司发射成就与技术能力 - 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于2025年8月19日成功发射7颗卫星入轨 完成第八次飞行任务 [1] - 力箭一号累计发射70颗卫星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 商业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1] - 通过多星堆叠适配器技术将每公斤载荷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 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 [5] - 首次实现火箭总装 测试 发射一体化流程 大幅缩短测发周期 [5][6] - 具备单次发射超50颗卫星的能力 拥有自主建设的星箭兼用综合性厂房及双发射工位 [1][2] 公司业务与战略布局 - 主营业务包括中大型火箭研制 定制化宇航发射 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 成立于2018年 [1] -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正在研制 首飞计划发射空间站货运飞船试验船 [1] - 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将提供亚轨道微重力实验平台 [1] - 发射服务覆盖中国 欧洲 北美 南亚及中东地区 是国内唯一多次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营火箭公司 [2] 公司资本运作与治理 - 2024年4月完成C+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银河投资 广州产投 中科创星等机构 [2] - 2024年8月12日启动科创板IPO上市辅导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3] - 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持股27.7476%) 实控人为董事长杨毅强 [3] - 杨毅强拥有30余年空天飞行器项目管理经验 曾任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3]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24年中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 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 入轨航天器201颗均创历史新高 [6]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占比80% 中科院系与航天系企业平分秋色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8万亿元 [6]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于2024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原因为伺服机构电路故障 [6] - 行业面临盈利模式单一 供应链不成熟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与美国存在差距等挑战 [7] - 预计2025年将出现更多火箭重复发射和低轨卫星组网 资金涌入加速商业闭环形成 [7]
背靠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科宇航开启上市辅导 商业航天IPO队列再“+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4:36
公司业务与定位 - 主要从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定制化宇航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等业务 [1] -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6次发射任务 共将6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6吨 [2] - 在研产品包括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力箭二号重型运载火箭、力箭三号运载火箭和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均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 [2] 市场地位与业绩 - 2023年以来位列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第一 [2]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为-7.48亿元 [2] - 是我国唯一连续发射吨级以上载荷的民商火箭 [2] 股权结构与背景 - 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有限合伙) 持股比例为27.7476% [1] - 第二大股东北京中科力森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00%控股 [1] - 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的企业 [1] 管理层与战略 - 创始人为杨毅强 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任职三十余年 历任我国首型空射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长征十一号首任总指挥 [1] - 商业航天企业定位不是同国家队竞争 而是发挥灵活机制在技术上突破 成为中国航天重要补充 [1] - 7月与广州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获得意向性授信额度20亿元人民币 专项支持航天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 [2] 资本运作进展 - 8月12日已完成IPO辅导备案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1] - 继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之后又一家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冲刺上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