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巫山脆李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2021至2024年经济年均增长5.7% 人均GDP突破1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2:50
经济增长表现 - 2021至2024年经济年均增长5.7% 成为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 人均GDP突破10万元 [1] - 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进展符合预期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13项指标进展超出预期 [1] 制造业发展 - 2024年规上工业营收达到2.8万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万亿元 [2] - 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4.3万辆增长至2024年95.3万辆 [2] - 西南铝研制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 [2]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实现翻番 [2] 科技创新进展 -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 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 [2] - 突破大功率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 [2] -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型企业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A类学科数量均实现倍增 [2] - 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从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2] 消费市场建设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万亿元 全国城市排名跃居第2位 [3] - 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场景 5000架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演绎 [3] - 形成从李子坝单轨穿楼 洪崖洞夜景到三峡之巅 百里乌江画廊的旅游体验体系 [3] - 发展巫山脆李 奉节脐橙 重庆火锅 荣昌卤鹅等特色食品产业 [3] 基础设施升级 -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344公里提升至582公里 [3] - 璧山 江津实现和中心城区半小时便捷通勤 [3] - 渝东北 渝东南迈入高铁时代 黔江一小时可达中心城区 [3] - 实现县县通高速 结束城口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3] - 外电入渝等重大工程成功解决迎峰度夏用电缺口 [3]
重庆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8-28 05:37
生产向绿 - 万州区通过循环利用模式处理畜禽粪污 93.5% 的畜禽粪污得到综合利用 成为41万亩柑橘园的养料来源[1][2] - 采用"猪—肥—果—料"生态链 每天处理约40立方米猪粪 通过发酵转化为有机肥[1][2] - 重庆在6个区县推广生态农业创新试点 建成2.5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 推行"畜(禽)—沼—果(菜)"循环模式[3] 产品向优 - 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 2025年预计销售额14亿元 单价较往年提升10%[5][6] - 执行绿色食品标准 建立防伪溯源体系 年产20万斤好果的果园收入预估破百万元[5] - 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366项 拥有478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和437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 产业向新 - 奉节县大坝村1.2万亩脐橙园创产值1.8亿元 户均收入超12万元 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7] - 采用智慧果园系统 果园产品均价达4.5元/斤 比普通产品高出一截 10亩果园年收入约20万元[7] - 成立强村公司实行专业化运营 去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 电商直播销售从2021年200多吨增长至去年600多吨 今年目标800吨[7][8]
生产向绿 产品向优 产业向新
人民日报· 2025-08-27 22:19
生产向绿 - 万州区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处理畜禽粪污 每天处理约40立方米猪粪 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原料[1] - 农神控股集团对堆肥原料进行精加工 根据柑橘园和蔬菜基地需求定制添加氮磷钾或微量元素[2] - 万州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5% 为41万亩柑橘园提供养料 形成"猪—肥—果—料"生态链[2] - 重庆在6个区县推广"畜(禽)—沼—果(菜)"循环模式 建成2.5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3] 产品向优 - 巫山脆李执行等高栽植标准 2025年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 较往年单价提升约10%[5][6] - 建立防伪溯源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 14万余吨脆李销售额预计达14亿元左右[5][6] - 物流网络覆盖全国超1000座城市次日达 包含邮航直飞、冷链直发、高铁专线和无人机转运等多模式[5] - 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366项 获得478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和437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 产业向新 - 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智慧果园采用自动滴灌系统和电子标签追溯 亩产值达2万元[7] - 成立强村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 全村1300多户入股 去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7][8] - 电商直播销售规模快速增长 从2021年200多吨提升至去年600多吨 今年目标800吨[9] - 重庆形成125个年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和63个超2亿元专业镇 产业链创新持续加速[9]
重庆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生产向绿 产品向优 产业向新
人民日报· 2025-08-27 21:48
生产向绿 - 万州区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处理畜禽粪污 93.5% 得到综合利用 成为41万亩柑橘园养料来源 [1][2] - 采用"猪—肥—果—料"生态链 将猪粪与菌种 锯末等混合发酵半年制成优质堆肥原料 日处理猪粪约40立方米 [1] - 农神控股集团对堆肥原料进行精加工 添加氮磷钾或微量元素定制有机肥 满足柑橘园 蔬菜基地等不同需求 [2] - 重庆在6个区县推广"畜(禽)—沼—果(菜)"循环模式 建成2.5万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 [3] 产品向优 - 巫山脆李执行绿色食品标准 建立防伪溯源体系 2025年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 [5] - 2024年脆李预计产量14万余吨 销售额约14亿元 整体单价较往年提升10% [6] - 通过"邮运通"物流网实现全国超1000座城市次日达 京东 阿里等平台开设130家直营店 [5] - 重庆累计制定农业标准366项 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783个 市级名牌农产品437个 [6] 产业向新 - 奉节县大坝村智慧果园采用自动滴灌系统 电子标签溯源 脐橙均价达4.5元/斤 较普通产品溢价显著 [7] - 大坝村1.2万亩脐橙园2023年产值1.8亿元 户均收入超12万元 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7] - 成立强村公司统一运营 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 组建农技 劳务 营销3支专业队 [8] - 直播电商成效显著 2021年销售脐橙200多吨 2023年增至600多吨 2024年目标800吨 [9] - 重庆建成125个年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 63个超2亿元专业镇 [9]
记者手记:乡村产业振兴,巫山脆李为什么行?
新华网· 2025-08-20 23:49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巫山脆李产业覆盖全县23个乡镇的6万余户农户和20万余名果农 [1] - 李农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 同比增长33.3% 最高户收入突破120万元 [1] - 种植面积从零星分布发展到30万亩 形成规模化产业基础 [2] 产业发展历程 - 产业历时20年发展 从2006年每棵补贴1元推广种植 4年间规模达1000亩 [2] - 2014年后政府大力推动 因脆李独特性与富民性被确定为重点产业 [2] - 品牌命名源于市场反馈 政府将"脆李"注册为地理标志并统一市场形象 [2] 产品特性与技术创新 - 脆李适宜海拔200-1200米种植 形成早中晚熟三类品种 销售周期持续3个月 [3] - 早期品种存在个头小易开裂问题 经育种改良后实现大面积种植条件 [3] - 国内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新品研发 病虫害防治技术已全面普及 [3] 风险应对与产业延伸 - 通过单株覆膜和伸缩避雨大棚应对雨水灾害 强化灌溉系统整治水池抗旱 [3] - 品牌溢出效应显著 衍生出白酒/果酒/啤酒/酸奶等商品及李花观光旅游产业 [3] - 产业结合市场带动与政府推动 避免同质化竞争并维护独特性 [3]
新华全媒+丨一颗巫山脆李的出山新旅
新华网· 2025-08-12 05:44
物流技术创新 - 智能仿生机器狗实现田间全地形运输 运输效率较人力提升3倍以上 [11] - 无人机转运突破地理空间限制 大幅缩短过江时间 [11] - 机器狗-无人机-专机无缝衔接形成新型物流模式 实现10:10采摘至10:30机场集货的20分钟高效转运 [3][4][7] 运输体系优化 - 高铁快运采用恒温集装袋专案 郑渝高铁巫山站开辟独立快运通道实现客货并举 [13] - 整合32辆冷藏车构建16条冷链专线 满足500公里半径城市群次日达需求 [13] - 积极探索长江水运与高铁快运协同 拓展多元化农产品寄递通道 [13] 产业经济效益 - 2023年预计销售脆李14万吨 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 [5][13] - 新技术应用降低人工成本 提升果农收益与产业规模 [11][13] - 物流体系升级保障脆李运输时效与品质 强化品牌价值 [13]
“村播志愿团队”,助力农产品出山
人民日报· 2025-07-23 22:11
乡村振兴与直播带货 - 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计划通过"村播"展示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 并将在柑橘成熟时为柑橘直播带货以提升销售 [6] - 巫山县双龙镇组建由村干部 返乡青年 种植能手组成的"村播志愿团队" 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巫山脆李" [6] 直播销售模式 - 村干部如双龙镇洞桥村罗辉 白坪村杨祥林等通过手机直播 用方言讲述脆李从开花到采摘的故事 结合限时优惠 产地直发等方式促进销售 [6] - 直播过程中点赞数迅速破万 显示较高关注度 [6] 农产品推广 - 下庄村和双龙镇通过直播形式打破地理阻隔 直接连接消费者 提升农产品销售效率 [6] - 重点推广产品包括柑橘和巫山脆李 后者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6]
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9
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 重庆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1] - 形成中心城区引领 区域中心城市带动 区县城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1] - 提升区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增强小城镇服务"三农"功能 发挥乡村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作用 [1]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 依托本土资源发展火锅食材 粮油加工 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 打造"三峡柑橘""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品牌 [2] - 发展观光采摘等生态旅游 推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产业链壮大夯实城乡融合基础 [2] -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 联农带农 [2]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构建"2小时重庆"交通圈 统筹建设农村水电路气讯"五网"基础设施 [2] -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实现区县城 乡镇 农村功能衔接互补 [2] -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 边远地区延伸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 体制机制改革 -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改革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3] - 提升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实施"四进三回"行动 完善乡村人才体制机制 [3]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3] 长期发展规划 - "十五五"时期将持续统筹推进"五个振兴"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 [3] - 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便捷水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
城乡融合绘就巴渝乡村振兴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5
城乡融合发展 - 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 [1] - 巴南区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上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1年的2.01缩小至2024年的1.94 [3] - 重庆中心城区外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至1.66∶1 [4] 要素双向流动 - 巴南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取得重庆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位城市人才落户乡村、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成果 [3] - 重庆健全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有序引导机制,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 [4] - 巴南区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2] 产业振兴 - 重庆实施千亿元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精特色名优农副产品 [5] - 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2.48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3.01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万人次 [6] - 重庆着力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1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 [7] 农业科技创新 - 重庆组建7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及全国最大的榨菜和柑橘资源圃 [7] - 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724项、转化377项,转化率达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7] - 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 [7] 农村三产融合 - 重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规上加工企业近900家,总产值超2600亿元 [8] - 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体验园 [8] 乡村建设 - 重庆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500多个 [9] - 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 [10]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9%以上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 [10] 乡村治理 - 重庆构建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治理体系,在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室,在1.1万个村社设立6.5万个网格 [10] - 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10]
“脆李航班”第四季启航 智慧联运助280吨巫山脆李“飞”速出山
中国民航网· 2025-07-07 04:12
脆李航班运营情况 - 本季计划执飞20班次 预计运输巫山脆李超280吨 [3] - 首次构建"机器狗+无人机+民航"智慧联运新模式 开辟农产品"空中高速"通道 [3] - 项目已运行4年 成为撬动巫山脆李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 [5][8] 智慧物流创新 - 投入"绝影X20"智能机器狗编组 单日运力超传统人力3倍 实现田间-机场零损伤衔接 [5] - 无人机编组架设"空中飞廊" 跨江转运耗时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 [6] - 构建"航空+高铁"极速供应链 脆李2小时13分钟直达重庆主城 [6] 机场集团战略布局 - 重庆机场集团全方位支持巫山机场融入脆李生态链 助力乡村振兴 [8] - 成功经验已复制至奉节脐橙 黔江脆红李 仙女山脆桃等航线 [8] - 黔江机场实现双向物流 本地产品外销与外地名优产品引入 [8] - 未来将持续以机场为支点 通过创新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1] 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 巫山机场辐射半径延伸至长江两岸 惠及数千果农 [6] - 通过航空速度实现"朝采夕至" 提升农产品鲜度与附加值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