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润唇膏
icon
搜索文档
不慎晒伤该如何应对?防晒有哪些小妙招?一起了解
央视新闻· 2025-08-06 01:55
晒伤应对措施 - 晒伤后立即用冷水湿敷受损皮肤缓解灼热不适症状[1] - 涂抹芦荟胶等护肤品镇静并促进皮肤修复[1] - 若晒伤面积大或出现水泡、严重疼痛需及时就医[1] 物理防晒方式 - 宽檐帽(帽檐≥10cm)配合防晒口罩可阻挡60%紫外线直射[3] - 专业级UPF50+防晒衣采用原纱型技术 经50次洗涤后UPF值仍>40[3] - 建议在紫外线最强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活动[8] 化学防晒规范 - 遵循"20-2-2"原则:提前20分钟涂抹 每2小时补涂 用量2mg/cm²[5] - 日常活动选择SPF>30 PA>++防晒霜 强光环境用SPF>50 PA>+++[5] - 敏感肌人群推荐物理防晒霜避免化学剂引发接触性皮炎[7] 特殊场景防护 - 驾驶时需佩戴专业级驾驶镜防止路面反射光伤害[8] - 儿童防晒应选择物理防晒剂避免化学剂通过皮肤吸收[8] - 唇部防护需使用SPF30+润唇膏(易被忽视部位)[8]
杜华赵燕创始的护肤品牌已关网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0 03:51
合作终止 - 华熙生物公告显示天津壹华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乐华娱乐旗下)已退出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股东名单,股权转让于2025年7月10日完成 [1] - 双方合作初衷是结合华熙生物的护肤活性原料优势与乐华娱乐的文化娱乐产业优势打造儿童护肤品牌 [1] - 公告指出原有合作模式未能发挥两家行业头部公司的合力,品牌运营未达创始人预期 [1] 品牌现状 - 润熙禾仍保留在华熙生物官网护肤品牌矩阵中,宣传为"华熙生物唯一儿童品牌" [1] - 产品线包括洁面、保湿霜、沐浴露、润唇膏和护手霜 [1] - 微信店铺已无产品展示,天猫京东平台仅剩第三方店铺销售,官方旗舰店已关闭 [1] 合作背景 - 润熙禾品牌诞生于2019年,但合资公司成立于2023年乐华娱乐赴港上市期间 [1] - 乐华娱乐当时头部艺人贡献近六成收入,需向资本市场展示第二增长曲线 [1] - 合作模式为华熙生物提供研发技术,乐华娱乐利用头部艺人明星效应开拓市场 [1] 后续计划 - 华熙生物表示将继续探索文化娱乐产业与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 [1] - 乐华娱乐声明将聚焦主营业务发展及IP事业拓展 [1]
LV路易威登美妆中国首店或将落地南京德基
新浪财经· 2025-04-29 14:07
路易威登美妆战略布局 - 公司计划2025年秋季推出首个全线美妆品牌La Beauté Louis Vuitton,由化妆师Pat McGrath担任创意指导,首批产品包括55支口红、10支润唇膏和8款眼影盘,包装设计融入品牌标志性手提箱元素 [4][5][7] - 中国首店选址南京德基广场,目前正在招聘店长及美妆造型师,要求化妆品或奢侈品零售领域5年以上经验,同时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同步招聘相关岗位 [1][4] - 美妆产品将由品牌自主生产,背靠LVMH集团资源,首批进入全球116家门店销售 [5][7] 南京德基广场商业地位 - 2024年销售额达245亿元,同比增长2.5%,新开54家首店占玄武区首店总量的50%,负一楼美妆区正在进行品牌调整,涉及LVMH旗下帕尔玛之水等品牌 [5] - 区别于北京SKP的纯重奢定位,该商场通过美术馆、网红卫生间等业态提升大众关注度,被视作商业地产"新星" [5] 奢侈品美妆行业趋势 - 爱马仕美妆部门2021年增长46.4%,但2022年起增速降至15%并持续下滑,思琳单色号口红市场反响平淡 [8][9] - 华伦天奴、普拉达选择与欧莱雅合作,借助其研发和渠道资源快速铺设30余家线下门店,但错过规模化最佳时机 [8][9] - 行业面临国货美妆竞争加剧,欧莱雅、雅诗兰黛财报显示高端美妆市场萎缩,国际品牌需应对消费者忠诚度下降挑战 [8][9][10] 路易威登美妆市场挑战 - 需突破消费者对品牌箱包/成衣的固有认知,建立美妆产品专业度,中国市场的复杂气候和多元审美偏好增加产品适配难度 [9][10] - 直营模式放弃第三方渠道流量支持,需自主解决冷启动问题,在红海竞争中平衡奢侈品调性与大众化需求 [10]
美国小企业哭诉: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对其业务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新闻网· 2025-04-14 01:50
关税政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 唇膏制造商预测商品成本增加500万美元 原材料年采购额通常为1000万美元[1][4] - 音乐厅座椅更换项目因25%关税导致成本额外增加14万美元[5][6] - 佛罗里达州企业自2017年以来已缴纳超过100万美元贸易税 预计未来12个月关税金额将达近100万美元[5] 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 多家企业取消采购订单 暂停扩张计划并推迟招聘[4] - 玩具零售商指出关税政策对业务构成严重威胁 观察到消费需求持续受抑制[4] - 制造企业尝试在美国本土生产但未能找到盈利方案[5] 行业经济影响 - 关税政策导致制造成本大幅上升 企业信心下滑及供应链中断[6] - 投资者认为关税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6] - 经济学家警告美国可能迅速陷入衰退且持续时间较长[6] 企业应对措施 - 唇膏制造商将成本上涨视为重大额外负担[4] - 音乐厅因关税陷入支付困境 座椅已进入生产阶段[5][6] - 部分企业计划对美国政府关税政策提起违宪诉讼[5]
Temu本地发货扩大至16国,盈利仍远?
日经中文网· 2025-03-04 03:02
业务扩张与模式转型 - 公司正在扩大从消费者居住地区发货的本地化服务,已覆盖日美欧等16个国家,旨在降低对中国跨境配送模式的依赖[1][2] - 本地商品板块展示美国仓库5天内送达的商品(如4美元润唇膏、7美元T恤),配送时间较跨境(1-2周)大幅缩短,并通过绿色标识引导消费[1] - 本地化机制招募当地库存卖家,商品品类从低价服装杂货扩展至大型家具等跨境运输困难品类,美国GMV中本地商品占比超20%[2]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4年12月全球电商APP月度用户数超越亚马逊,发达国家节约意识推动用户增长[3] - 2024年美国GMV达232亿美元,仅为亚马逊5%,母公司拼多多国内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61%至249亿元,Temu仍处亏损[3] - 亚马逊设立20美元以下商品专区对抗公司低价策略,反映竞争加剧[5] 全球化战略与挑战 - 跨境电商业务覆盖90个国家和地区,较一年前翻倍,母公司CEO强调全球化竞争加剧下持续探索决心[2] - 面临美国对800美元以下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欧盟拟对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征税等政策压力[5] - 东南亚地区限制中国电商平台使用,印度尼西亚等担忧廉价商品冲击本土产业[5] 商业模式对标与演进 - 公司试图复制拼多多国内成功路径:初期以低价无品牌商品渗透价格敏感市场,后期吸引苹果等品牌入驻[4] - 本地到本地(Local-to-Local)服务自2024年3月启动后扩展至16国,日本于2025年1月末开始招募卖家[2] 核心风险与未来焦点 - 关税政策落地后价格优势维持能力存疑,需加速本地化业务以应对保护主义[6] - 若中国电商限制政策持续收紧,盈利实现可能延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