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拿铁
icon
搜索文档
当奶茶店变成快消工厂:现制茶饮的效率算法丨晚点小数据
晚点LatePost· 2025-09-20 15:40
行业演变趋势 - 茶饮行业从生活方式品牌转变为现制快消品模式 核心竞争要素转向规模与效率 [1] - 外卖大战推动行业价格敏感度提升 消费者更关注低价与购买便利性而非品牌 [1][9] - 头部品牌通过产品线扩张实现品类融合 瑞幸推出杨枝甘露 古茗涉足咖啡 [1][26] 门店扩张格局 - 行业仅三个品牌突破万店门槛 蜜雪冰城半年新增6500家店 全年预计超10000家 [7] - 前三名品牌保持快速开店 霸王茶姬扩张速度骤降 茶百道与沪上阿姨近乎零增长 [4] - 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主要增量市场 除霸王茶姬外各品牌在该区域门店占比持续提升 [8] 经营效率分析 - 霸王茶姬单店日销800杯 为古茗两倍以上 但同店GMV自2023Q4起两位数下滑 [11][15] - 行业健康运营需达日均400杯 非加盟模式日销100杯即可存活 [13] - 蜜雪冰城加盟商平均开店2.4家 其他品牌低于2家 反映加盟体系稳定性差异 [8] 成本结构与规模效应 - 蜜雪冰城每百家店基建投入1082.3万元 古茗投入910万元 均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单店成本 [16] - 蜜雪冰城深入农业上游整合供应链 古茗建设多温层仓储网络保障食材新鲜度 [16] - 霸王茶姬每百家店需97名总部员工 为蜜雪冰城(17人)的5.7倍 人力成本高企 [19] 营销策略对比 - 霸王茶姬2022年每万元营收需1500元营销投入 随着规模扩大占比逐步下降 [19] - 茶百道依赖外卖平台订单占比最高 但先发优势被竞对追赶后被迫增加广告投入 [19] - 蜜雪冰城通过5万家门店实体媒介形成品牌认知 门店本身成为最佳广告载体 [22] 市场密度与消费习惯 - 中国茶饮店万人拥有量达3家 海南密度高达7.9家 高于美国咖啡店2.5家的水平 [23] - 咖啡与茶饮品类边界模糊化 设备投入与员工培训要求增加加盟商运营成本 [26] - 行业进入重投入薄利润阶段 极致内卷环境下效率成为生存核心要素 [26]
星巴克卖股权只为换“国风”,谁会为它买单?
文章核心观点 - 外资餐饮品牌星巴克和汉堡王在中国市场面临本土竞争压力 正通过引入本土战略合作伙伴或调整运营模式加速本土化进程 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5][9][38] - 星巴克寻求战略投资者并非出于资金需求 而是为了获得本地化资源与能力 潜在合作伙伴包括高瓴、凯雷、腾讯、京东等机构 估值从50亿美元谈判至近100亿美元[13][19][24] - 汉堡王母公司RBI收回中国特许经营权后组建本土高管团队 通过关闭低效门店、推出本土化产品和IP联名实现季度同店销售额正增长 并寻求拥有供应链和运营资源的本土合作伙伴[27][32][35] - 本土品牌如瑞幸、库迪咖啡和华莱士、塔斯汀通过低价策略和产品创新抢占市场份额 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新鲜感和社交属性的需求变化驱动市场规则改变[8][9][44] - 外资品牌本土化成功关键在于真正放权给本地团队 并在控制权与协同效率间取得平衡 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本地化深度、创新速度和运营效率[47][48][49] 星巴克本土化战略 - 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而非出售股权 目标为获得中国市场本地化能力而非资金 保留相当比例股权保持控制权[13][14][21] - 全球第二大市场拥有接近8000家门店 但面临本土品牌价格竞争和增长压力 需要本土化外脑支持外卖平台合作、社交媒体运营和产品设计[15][17][18] - 潜在合作伙伴包括高瓴、凯雷等投资机构及腾讯、京东等科技公司 期待获得流量、数据和生态资源整合 如微信生态与会员权益打通[19][20] - 估值从最初50亿美元谈判至近100亿美元 谈判焦点在于价格与增长预期匹配度 计划2026年完成交易[24] - 近期财报显示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增长 同店销售额上升 无糖咖啡系列和五月天、迪士尼联名活动获得市场积极反响[40] 汉堡王战略调整 - 母公司RBI集团收回中国特许经营权并全资控股 更换本土高管团队 成员拥有百胜中国、星巴克、丝芙兰等机构三十年从业经验[27][31] - 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结束连续下滑实现正增长 策略包括关闭低效门店、聚焦一二线核心商圈新开40-50家门店[32][33] - 推出脆辣皇金鸡腿堡、川香麻辣系列等本土化产品 与《火影忍者》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33] - 聘请摩根士丹利寻找拥有供应链、门店运营和区域资源的新本土合作伙伴 加速市场扩张和运营效率提升[30][35][36] 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本土咖啡品牌瑞幸、库迪通过10元低价策略和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产品创新抢占市场 汉堡品牌华莱士、塔斯汀以接地气价格和口味分流客群[8] - 消费者从追求品牌光环转向注重性价比、新鲜感和社交属性 联名限定款等产品社交属性成为新关注点[8][9] - 外资品牌需应对本土竞争对手快速学习能力和迭代速度 包括价格竞争、数字化能力和算法应用[44][45][46] - 中国市场复杂性要求外资企业放弃单打独斗 通过本土合作弥补本地洞察、渠道资源和执行效率短板[38][39] 本土化成功关键因素 - 总部需真心实意放权本地团队决策和创新 而非流于形式 真正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运营理念[47][48] - 新合作伙伴应带来协同价值而非内耗 在控制权与放权间找到平衡 避免同床异梦的合作关系[49] - 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本地化深度、创新速度和运营效率的综合较量 而非品牌历史或规模优势[46][49]
东北版Manner火了,最高日出千杯,主打“不骗穷人”
36氪· 2025-09-16 02:10
低价咖啡,还能赚钱吗? 店名"poor man贫穷咖啡"让人过目不忘,门口明明白白贴着品牌主张:没有手冲、没有拉花,专业咖啡品鉴师请绕道。 外卖首页直白表态"贫穷咖啡好喝不贵,穷人不骗穷人"。杯子、吸管包装上用简单文案直击消费痛点:又好喝,又便宜。 产品以种类繁多且价格低廉著称,菜单涵盖"大桶咖啡、大桶果茶、大桶奶茶、风味拿铁、韩国冰奶、果味冷萃、燕麦拿铁"等11个品类60多款产品,卖最 多的是1000ml的桶装咖啡。 沈阳"贫穷咖啡"杯均10元以内,日出超500杯,复购率接近50%,开出20多家门店,家家都盈利,被称为 "东北版Manner"。 湛江"最简陋"咖啡店,一杯13元椰青拿铁被网友喻为"人生咖啡",门店天天爆满。 咖啡价格已经触底的当下,他们怎么做低价咖啡? 不骗穷人,不接待品鉴师,东北版Manner火了 进入9月,咖啡赛道持续升温,5.9元的幸运咖即将破万店,古茗在8000+店卖起了4.9元咖啡(古茗咖啡机干冒烟!4.9元咖啡有多香?)当低价成为大连锁 必杀技时,沈阳悄悄跑出一匹低价咖啡黑马。 这个被称为"东北Manner"、"沈阳版瑞幸"的品牌,打法十分"野生"。 最低的美式咖啡6.5元/杯, ...
茶百道低调上线咖啡 仅在广东、四川部分试点丨咖啡茶饮龙门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17
公司业务动态 - 茶百道在广东和四川部分门店试点上线现磨咖啡产品 产品以果咖为主 涵盖美式和拿铁两大系列共10款 价格区间为6.9元至12.9元 [1] - 咖啡产品日均销量约40-50杯 高峰时段购买需排队 平均等待时长约15分钟 [1] - 咖啡产品当前有专属优惠活动 新用户购买美式、拿铁等产品可享6.9元、9.9元低价 相比常规茶饮单杯优惠幅度约5-6元 [1] - 咖啡上线后试点门店平均杯量有10%的提升 [1] - 公司曾于2023年推出咖啡子品牌"咖灰" 此次将咖啡嵌入现有茶饮门店是其在咖啡赛道的又一布局 [2] 行业发展趋势 - 饮品行业正从"单品类"向"全时段"竞争转型 咖啡品牌通过茶饮产品渗透下午茶场景 茶饮品牌则借助咖啡抢占早间市场 [2] - 下午2点至5点的饮品消费量已仅次于早间时段 果咖和茶拿铁成为写字楼白领热门选择 [2] - 瑞幸采用"上午咖啡下午茶"策略 星巴克采用"上午咖啡 下午非咖"策略 体现行业全时段竞争趋势 [2]
进口咖啡商城:解码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新范式
搜狐财经· 2025-08-27 09:22
咖啡行业消费趋势 - 咖啡从功能性饮料转变为生活态度象征 体现消费者对体验感和个性化的重视 [1] - 可持续发展趋势显著 消费者关注产地 烘焙方式及道德贸易标准 [1] - 公平贸易咖啡和有机咖啡概念兴起 反映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提升 [1] 数字化营销与消费行为 - 小红书"咖啡测评"话题浏览量突破45亿次 UGC内容驱动消费决策链路 [3] - 抖音咖啡拉花短视频获百万点赞 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激增300% [3] - 品牌通过环保IP构建(如三顿半返航计划)和情感连接(如永璞小岛日记)回应注意力经济 [3] 产业技术升级 - 咖啡战争转向数据中台与柔性供应链的较量 [3] - 物联网监控烘焙曲线 AI预测消费偏好 区块链实现原料溯源成为头部品牌标配 [3] - 行业需平衡技术效率与手冲专注 拉花仪式感等情感价值 [3] 企业互联网化转型 - 进口咖啡商城项目以线下为基础 通过小程序搭建商城 公众号推广 社群精准营销实现互联网化转型 [4]
在澳大利亚体验清晨“咖啡狂欢”
环球时报· 2025-08-21 22:47
行业趋势 - 澳大利亚咖啡市场庞大 全国咖啡馆数量超过5.5万家 [1] - 2017-2022年澳大利亚夜店数量从482家锐减至355家 降幅显著 [3] - 咖啡狂欢活动参与人数快速增长 悉尼某咖啡店从首次50人增至最近400人排队 [4] 商业模式创新 - 咖啡馆/面包店转型为清晨舞池 结合咖啡师、面包师与DJ的跨界合作模式 [1][3] - 墨尔本"混合抹茶"饮品店定期策划咖啡狂欢音乐秀 提供咖啡/抹茶与音乐的组合产品 [2] - 布里斯班"咖啡因俱乐部"在上午7-10点举办狂欢派对 提供现烘面包与各式咖啡 [3] 消费行为变化 - 澳大利亚人日均咖啡消费量达3-4杯 清晨咖啡习惯成为重要生活方式 [1] - Z世代转向健康社交方式 避免夜店酗酒熬夜模式且考虑成本因素 [2][4] - 社交场景多元化发展 健身房采用夜店装修风格 快餐店推出即兴表演活动 [4] 市场机遇 - 软夜店概念兴起 替代传统夜店满足音乐社交需求 [3][4] - 低消费社交模式受追捧 咖啡狂欢提供物美价廉的社交选择 [2] - 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 餐饮场所通过娱乐化体验提升客流 [4]
皮爷华南首店,悄悄撤店,精品咖啡“大洗牌”来了?
36氪· 2025-08-04 03:44
精品咖啡行业现状 - 皮爷咖啡华南首店(深圳万象天地)关闭,标志着其在华南市场的收缩,反映精品咖啡行业困境[1][3] - 全国咖啡门店数量达22.8万家,近一年新开6.8万家但关闭5.2万家,显示行业竞争激烈[5] - 精品咖啡代表品牌SeeSaw门店从160家锐减至不足50家,M Stand也出现多店关闭现象[9] 品牌战略调整 - 皮爷咖啡母公司JDE Peet's中国业务去年实现双位数有机销售增长,EBIT有机增长23.8%[11] - 皮爷咖啡推出平价子品牌Ora Coffee测试店,价格对标Manner,探索下沉市场[13] - 下沉市场面临消费者认知度低、本地品牌竞争等问题,需建立稳定供应链和运营模式[15][1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产品创新需聚焦差异化,如引入多产地咖啡豆、季节性限定产品及优化包装设计[18] - 数字化运营通过线上商城、外卖业务和会员制度提升效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20] - 多元化发展拓展咖啡+烘焙/轻食组合,但需注重品质把控与供应链管理[22]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瑞幸、星巴克等品牌低价策略对高端精品咖啡市场形成威胁[13] - 关店潮暴露部分品牌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上的不足,需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10][23]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36氪· 2025-08-02 00:32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不含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2] - 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驱动增量收入9.27亿美元 [2]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占比73%),同比微增1.6% [2]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8%,门店新增522家 [2] - 中国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同店销量增长6% [2] 星巴克中国市场历史与现状 - 2017年全资直营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份额峰值42% [3][4] - 当前中国门店7828家(占全球20%),但收入贡献降至8% [2][4] - 市场份额从42%下滑至2024年14%,瑞幸同期营收达123.59亿元(约2.5倍星巴克中国) [4][5] - 单店年收入对比:星巴克73万元 vs 瑞幸54万元(汇率换算后) [8] 竞争格局与消费范式变迁 - 瑞幸改写行业定义:从"第三空间"转向便捷/平价/功能化 [5][10] - 星巴克通过调价(大杯平均降5元至23元)和外卖权益让利应对竞争 [8][9] - 消费锚点从"场景/品牌"转向"功能/产品",星巴克需重新定位"第三空间"价值 [10][1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空间属性,边际成本接近零但提升品牌温度 [12][13][14] -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凯雷/华润等20家机构),寻求数字化/本土化支持 [15][16] - 直营模式限制下沉速度,需解决O2O运营/加盟扩张/产品创新短板 [17] 市场估值与行业地位变化 - 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低于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 [18]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提供租金补贴或排他协议,面临新茶饮品牌分流压力 [18][19] - 需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平衡"美式理念"与本土化需求(如14薪福利) [17][19]
9.9元的瑞幸,凭啥这么赚?
36氪· 2025-08-01 00:03
核心财务表现 - 二季度总净收入123.59亿元 同比增长47.1% [1] - 营业利润达17亿元 同比飙升61.8% [1] - 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实现13.4%的双位数增长 [5] 供应链成本控制 - 与巴西等全球核心产区签订长期巨量采购协议 锁定未来数年成本与供应 [3] - 在中国自建烘焙工厂网络 覆盖福建江苏青岛厦门等地 形成最大咖啡烘焙产能 [3] - 通过垂直整合将咖啡豆成本转化为可控内生变量 [4] 数字化运营体系 - 依赖数据模型进行门店选址 取代传统经验判断 [5] - 快取店模式压缩坪效和人力成本 [5] - 全App化流程实现总部对超26,000家门店的实时管控 [5] 产品战略与创新 - 每年推出上百款新品 保持高爆款命中率 [6] - 从咖啡品牌延伸至全时段饮品平台 覆盖全天候消费场景 [6] - 通过生椰拿铁等明星产品拓展饮品边界 [6] 品牌营销策略 - IP联名营销从不失手 包括《猫和老鼠》《玫瑰的故事》等跨界合作 [7] - 精准触达年轻人情绪点 将产品转化为社交货币 [7] - 在功能满足外提供情感附加值 构筑品牌忠诚度防线 [7] 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 - 价格战仅是表层招式 实质是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运营产品创新用户心智的系统化组合 [9] - 系统环环相扣形成增长飞轮效应 [9] - 在供应链运营系统等底层能力投入使公司在价格营销层面游刃有余 [9]
1杯拿铁 = 1杯石油 ?星巴克减碳没有Plan B
雪豹财经社· 2025-07-28 00:20
咖啡产业的碳足迹 - 一杯传统拿铁咖啡的碳排放约0.55kg,相当于同等体积石油的碳排放量 [3] - 不同咖啡饮品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卡布奇诺0.41kg、馥芮白0.34kg、意式浓缩0.28kg [3] - 茶的碳足迹仅为0.03kg,显著低于咖啡饮品 [4][10] 星巴克的减碳战略 - 公司承诺到2030年实现全球业务和供应链碳中和,并减少50%用水量和废弃物填埋量 [11] - 减碳措施包括使用智能物联网优化7500家中国门店能效,年节水1.7万立方米(相当于7个奥运泳池) [11][12] - 咖啡创新产业园安装2.6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覆盖25%园区用电需求 [12] 供应链减碳挑战 - 全价值链碳排放中70%来自供应商,乳业是最大单一碳排放源 [5][15] - 与远景科技合作开发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覆盖100%直采供应商和关键间接供应商 [15] - 针对不同垂直领域(如食品、物流、包装)定制减排方案,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16] 商业模式与减排关联 - "现制饮品+包装商品"双轨模式导致碳排放兼具餐饮业和零售业双重特征 [14] - 需同步解决能源密集型门店运营和长供应链排放问题 [15] - 碳中和战略覆盖"从咖啡种植到顾客杯具"全链条(Farm to Cup) [15] 品牌与环保形象 - 绿色logo从设计符号演变为主动环保意识象征 [5][18] - 全球3万余家门店通过环保行动强化生活方式品牌定位 [5][8] - 减碳被视为维护品牌声誉和获取未来增长机会的核心策略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