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星智能体

搜索文档
网络安全企业加速AI创新 新产品竞相落地
中国证券报· 2025-09-23 20:26
网络安全公司AI技术应用进展 - 绿盟科技近期将发布AI安全一体机、AI安全围栏、大模型安全评估系统及相关服务解决方案,针对客户AI系统不同应用模式提供场景化防护[1] - 北信源已开发集成大模型、开发工具和知识库的AI能力平台,支持私有化部署,并在金融、能源行业交付AI技术软件产品[1] - 深信服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产品,形成安全GPT、AI防火墙等多款产品,并计划加大AI研发投入[2] - 天融信在AI+安全、智算云方向布局,形成全栈安全产品体系与智算云解决方案,已在多行业规模化应用[2] - 启明星辰安星智能体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及数据安全领域,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3] - 亚信安全上半年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业务显著增长,未来聚焦AI大模型、5G专网及数智运营三大增长引擎[3] - 蚂蚁集团发布融合AI与网络安全的产品,包括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已与Rokid、小米等品牌合作落地"看一下支付"场景,并展示AIGC滥用检测及深度伪造防御解决方案[2] AI技术带来的行业机遇与挑战 - AI技术帮助网络安全行业提升效率和完善产品性能,同时带来新型安全风险[1] - Gartner预计到2027年60%中国大型企业将在安全运营中心采用暴露面管理技术,到2028年60%部署AI技术的中国企业将实施协作式AI防御策略(目前仅5%)[4] - 企业应用AI大模型需警惕提示词注入、模型诱导等风险,行业主要依赖电子围栏技术防止违规输出[4] - 工具链漏洞和配置错误可能导致严重数据泄露,需加强软件供应链安全如版本漏洞管理和代码审计[5] - 大模型既是生产力工具也可能成为攻击载体,导致数据资产和商业机密面临暴露风险[5] - 智能体应用拥有企业内网超级权限,带来爆炸式安全风险,建议企业加强跨部门协作并部署特权账号管理系统[5] AI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 AI大模型备案应成为强制性要求,模型厂商需通过网信部门基础评估以提前识别风险[6] - AI大模型风险需专业安全厂商持续投入,检测与防御将走向一体化,客户需从产品开发到代码审计全流程规划[6] - AI运营单位可通过合规评估、部署专项防护(如AI安全围栏)及引入第三方评估(渗透测试和安全评估)构建防护体系[6] - 通过安全手段建立信任可推动数据流通,全面应用AI技术将为各行业释放巨大价值[6]
网络安全企业加速AI创新新产品竞相落地
中国证券报· 2025-09-23 20:16
网络安全公司AI技术应用进展 - 绿盟科技近期将发布AI安全一体机、AI安全围栏、大模型安全评估系统等产品,针对客户AI系统不同应用模式提供场景化服务[1] - 北信源已开发集成大模型、开发工具和知识库的AI能力平台,支持私有化部署,并在金融、能源行业交付AI技术软件产品[1] - 深信服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产品,形成安全GPT、AI防火墙等多款产品,并计划加大AI研发投入[2] - 天融信在AI+安全、智算云方向布局,形成全栈安全产品体系与智算云解决方案,已在多行业规模化应用[2] - 蚂蚁集团发布融合网络安全与AI技术的创新产品,包括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并与Rokid、小米等品牌合作落地"看一下支付"场景[2] - 启明星辰安星智能体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等产品,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3] - 亚信安全上半年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业务显著增长,未来聚焦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5G专网与应用、数智运营三大增长引擎[3] AI技术带来的行业机遇 - AI技术帮助网络安全行业提升效率和完善产品性能[1] - 大模型能显著提升网络安全企业能力和效率,产生"乘数效应"[4] - AI技术应用为各行业带来爆发式增长,通过安全手段建立信任可推动数据流通并释放巨大价值[5] AI应用的新型安全风险 - 企业应用AI大模型需警惕提示词注入、模型被诱导等风险,行业主要依赖电子围栏技术防止违规输出[3] - 工具链漏洞和配置错误可能导致严重数据泄露,需重视软件供应链安全和基础安全措施[4] - 大模型带来恶意利用、内容安全、幻觉问题、提示词攻击等风险,可能成为新攻击载体和入口[4] - 智能体应用带来爆炸式安全风险,因其常拥有企业内网超级权限,需加强跨部门协作和动态防御体系[4] AI安全防护策略与行业趋势 - Gartner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安全重点转向保障AI安全,预计到2027年60%中国大型企业采用暴露面管理技术,到2028年60%部署AI技术企业实施协作式AI防御策略[3] - 专家建议AI大模型备案成为强制性要求,模型厂商需进行基础评估以识别风险[5] - AI大模型运营单位可通过合规评估、部署专项防护(如AI安全围栏)、引入第三方评估构建防护体系[5] - 云计算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3]
启明星辰(002439.SZ):目前未参与“流云”大模型
格隆汇· 2025-09-23 07:30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围绕网信安全主业战略布局"AI+安全"方向 通过AI赋能安全能力并保护AI应用安全 [1] AI技术应用 - 公司以中国移动九大模型为基础 在中国移动强大算力资源支持下利用高质量安全数据集持续优化升级泰合安全大模型 [1] - 构建安星智能体应用于安全运营 威胁检测 数据安全等产品或服务中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 [1] - 快速推出大模型安全产品矩阵针对大模型应用安全风险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1] 业务澄清 - 公司目前未参与"流云"大模型 [1]
启明星辰:公司安星智能体,已经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数据安全等产品或服务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04:31
公司AI智能体产品进展 - 公司安星智能体已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数据安全等产品或服务中,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2] - 在智能体+安全运营方向,安星人工智能运营系统构建安全智能体分链协作架构,提供自定义智能体、知识库管理及可视化工作流能力,成功应用于政府、运营商、企业等客户场景[2] - 在智能体+威胁检测方向,安星智能体与XDR系统深度融合,大幅提高威胁狩猎、威胁分析和威胁防御效能[2]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DeepSeek正在开发具有更强大AI Agent能力的智能体新模型,预计今年年底推出[2] - 中国电信发布星辰超级智能体,为AI增加成长脑和安全锁功能[2] - 智能体正在成为提升AI能力的新方向[2]
启明星辰:公司目前未参与“流云”大模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03:55
公司AI战略布局 - 公司围绕网信安全主业战略布局"AI+安全"方向 通过AI赋能安全能力并保护AI应用安全 [1] - 公司以中国移动九霄大模型为基础 在中国移动强大算力资源支持下 利用高质量安全数据集持续优化升级泰合安全大模型 [1] - 公司构建了安星智能体 应用于安全运营 威胁检测 数据安全等产品或服务中 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和服务效率 [1]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公司快速推出大模型安全产品矩阵 针对大模型应用安全风险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1] - 泰合安全大模型和安星智能体已实际应用于多项安全产品和服务 [1] 业务合作与参与情况 - 公司未参与中国移动推出的千亿级物流AI大模型"流云" [1] - 公司与中国移动保持深度合作关系 依托其算力资源和大模型基础进行安全领域创新 [1]
启明星辰:公司的安星智能体主要应用于网络安全场景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5 09:43
公司产品定位 - 安星智能体主要应用于网络安全场景 调用公司自研安全产品和工具 [1] - 提供智能安全运营 威胁检测 数据分析 主动防御等安全能力应对复杂威胁 [1] - 帮助用户构建AI+安全防护体系 实现效率和能力提升 [1] 技术适配情况 - 在当前应用场景下 公司智能体不需要与鸿蒙智能体进行适配 [1]
启明星辰(002439):营收短期承压,推进“AI+”
华创证券· 2025-08-29 12:05
投资评级 - 维持"强推"评级 目标价21.38元 当前价17.48元[2][9] 核心观点 - 营收短期承压但盈利能力改善 2025H1营收11.33亿元同比下滑28.03% 毛利率59.91%同比提升3.40个百分点[2][9] - 推进"AI+"战略效果显著 大模型应用安全产品实现多个标杆项目落地 二季度签单金额倍增[9] - 深度融入中国移动体系 构建大网信安全产业生态圈[9] 财务表现 - 2025H1归母净利润亏损0.93亿元 较去年同期亏损1.82亿元收窄[2] - 安全产品收入6.42亿元同比下滑41.87% 安全运营与服务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4.85%[9] - 预测2025-2027年营收32.37/36.39/40.57亿元 同比增速-2.4%/12.4%/11.5%[5][9] - 预测归母净利润1.35/2.75/4.00亿元 同比扭亏/104.1%/45.2%[5][9] 业务进展 - AI安全领域以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和DeepSeek为基础 优化泰合安全大模型并构建安星智能体[9] - AI应用安全防护推出大模型应用安全三件套等系列产品[9] - AI赋能车路云构筑一体化安全解决方案 具备自动化攻击检测能力[9] 估值指标 - 总市值211.75亿元 流通市值126.79亿元 每股净资产9.35元[6] - 预测市盈率157/77/53倍 市净率1.8/1.8/1.7倍[5] - 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19.98/12.41元[6]
启明星辰半年报出炉 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 加码AI大模型安全赛道
财经网· 2025-08-27 12:5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33亿元[1] - 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48.78%[1] - 第二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转正[1]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7.67% 较上年同期增加3.64个百分点[4] - 毛利率和应收账款等关键指标持续改善[1] AI安全战略布局 - 公司推进"AI+"行动计划 优化泰合安全大模型和安星智能体[2] - 构建大小模型协同的安星智能体 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威胁情报等场景[2] - 推出大模型应用安全防护"新三件套"产品矩阵[3] - 大模型安全产品在医疗、公安等高敏感场景实现标杆项目落地[4] - 二季度签单金额实现倍增[4]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以周为单位实现产品迭代闭环[4] - 基于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和开源DeepSeek大模型优化安全大模型[2] - 承接移动云安全研发 构建CNASA自适应原生安全底座[5] - 打造覆盖基础设施、平台、数据到应用的全面云安全框架[5] 行业机遇 - 全球AI驱动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市场2024年达161.3亿美元 预计2031年达431.6亿美元[5] - 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3%(2025-2031)[5] - 产业正迎来技术代际升级机遇 包括AI大模型落地应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5] 战略定位 - 落实中国移动"BASIC6"科创计划 支撑云网数智安深度融合的网络安全能力体系[2] - 以"勇当国家网络安全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排头兵"为目标[6] - 积极把握新增量市场 精细运营存量市场[6]
启明星辰(002439):加强研发投入,优化经营质量
华泰证券· 2025-08-27 07:0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22.99元人民币[1][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33亿元 同比下降28.03%[1][13] - 归母净利润-0.93亿元 同比亏损收窄48.78%[1][13] - 扣非净利润-1.64亿元 同比亏损扩大63.41%[1][13] - 25Q2单季度营业收入4.92亿元 同比下降24.47%[1] - 25Q2归母净利润-0.95亿元 同比亏损扩大37.44%[1] - 毛利率59.91% 同比提升3.39个百分点[2][13] - 经营性现金流-1.62亿元 较24年同期-5.19亿元显著改善[2] - 25Q2经营性现金流转正[1][2] - 研发投入占收入比37.67% 同比提升3.64个百分点[2] 业务进展 - 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专线卫士""安全融合FTTO"两大安全产品[3] - 采用云端SaaS+本地轻量网关混合架构 实现7×24小时安全防护[3] - 已覆盖金融网点、政务大厅、智慧园区等数千家客户[3] - 上半年形成数千万级合同额 带动商客收入同比增长超50%[3] - 聚焦"AI+安全"双主线 升级泰合安全大模型与安星智能体[4] - 在安全运营、威胁检测、情报、数据安全四大场景落地应用[4] - 推出大模型应用安全防护"新三件套" 包括脆弱性评估与合成水印、大模型安全防火墙、代理与脱敏罩[4] - 已在能源、医疗、公安等关键行业完成商业部署[4]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37.14/41.64/46.70亿元[5][11] - 预计2025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6亿元[11] - 采用7.5倍2025年市销率估值[5] - 当前股价17.23元 较目标价有33.4%上行空间[7][8]
启明星辰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33亿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6 13: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33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亏 [1] - 毛利率和应收账款等关键指标持续改善 [1] - 第二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转正 [1]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7.67% 较上年同期增加3.64个百分点 [3] AI技术发展 - 持续优化泰合安全大模型并构建大小模型相互协同的安星智能体 [1] - 在中国移动算力资源支持下 以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和开源DeepSeek大模型为基础进行升级 [1] - 安星智能体应用于安全运营、威胁检测、威胁情报、数据安全等产品或服务 [2] - 升级后的安星人工智能运营系统提升日志解析、告警研判、关键分析、事件响应等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2] 产品与业务创新 - 推出体系化的大模型安全产品矩阵并实现多个标杆项目落地 [2] - 率先推出大模型应用安全防护"新三件套"并持续强化产品矩阵覆盖深度与广度 [2] - 全面承接移动云安全研发和产品能力供给 [2] - 与中国移动云能中心共同打造基于CNASA自适应原生安全底座的移动云原生安全技术体系 [2]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充分利用中国移动的算力资源支持技术研发 [1] - 构建覆盖基础设施、平台、数据到应用的全面云安全框架 [2] - 提升公有云、私有云、专属云、边缘云用户的全场景云安全服务智能化水平 [2] - 大幅提高智算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作为央企控股的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充裕的资金储备 [3] - 技术护城河不断拓宽 巩固既有优势 [3] - 在新兴技术应用与政策红利交汇点上占据有利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