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和核心舱
icon
搜索文档
硬核!原来这些纵横天地间“大国重器”是天津制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1 06: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为新时代天津发展掌舵领航。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渤海之滨、海河之畔的天津,"十四五"期间,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 促开放、以改革促民生,开展了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港产城融合发 展"等"十项行动",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改革浪潮奔涌向前,时光镌刻奋斗足迹。 天津研发制造装备了人工智能的无人机还正在起飞,自助巡检、消防应急等等领域,自此有了聪明的空 中保障。 天津出品的还有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在天津完成制造、总装和测试的它,"十四五"期间,先后承载 着同样在天津完成总装、测试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以及在天津完成测试的"梦天实验舱",来到 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组成了我国首个太空家园。 责编:陈菲扬、卢思宇 "十四五"期间,天津还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了《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 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乘势而上,天津通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十四五"期间, 一批"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9-02 06:33
中国航天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1][2] - 空间站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完成以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组装建造[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历时53天带回月背样品[3]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4]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4] 商业航天发展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过600家[8] - 2024年9月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6] - 今年8月民营企业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8] 基础设施建设 -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两个发射工位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8] - 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8]
神二十乘组携手新“助手”出舱 解锁“悟空AI”太空“出差”那些事儿……
央视网· 2025-08-16 03:36
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任务 -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历时约6.5小时 [1] - 航天员陈冬第6次出舱,成为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1] - 航天员王杰首次出舱,成为第二位舱外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4] - 任务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 [7] 悟空AI大模型应用 - 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大模型"悟空AI",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上行 [7] - "悟空AI"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结合载人航天任务需求,采用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技术 [9] - 构建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航天飞行知识库,提供智能化、专业化支持 [9][13] - 航天员可通过"悟空AI"查询工作安排、操作指南等说明性知识 [9] - 天地协同智能问答系统包含地面和在轨两个模型,分别提供深度解析和重难点问题解决能力 [11] - "悟空AI"助力航天员复杂操作和故障处置,提高天地协同效率 [13] - 具备场景化数据处理功能,后续可拓展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智能预测等功能 [15] - 在轨一个月运行状态稳定,航天员反馈良好,标志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5] 舱外作业细节 - 航天员陈冬使用机械臂末端自动脚限位器,携带照相机和热成像仪对空间站外部巡检 [2] - 航天员王杰出舱后与陈冬协同作业,航天员陈中瑞在核心舱内提供支持 [4]
新老航天员完美配合!神二十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央视网· 2025-08-16 03:01
任务执行情况 -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 总时长约6.5小时 [1] - 出舱活动于8月15日16时开始 22时47分结束 [1][3][6] 航天员活动细节 - 航天员陈冬第6次出舱 成为目前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3] - 航天员王杰首次出舱 成为第二位舱外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5] - 航天员陈中瑞在天和核心舱内提供支持 [5] 技术操作与设备使用 - 陈冬使用机械臂末端自动脚限位器 携带照相机和热成像仪对空间站外部巡检 [3] - 王杰出舱后与陈冬协同作业 [5] - 任务包括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 舱外设备设施巡检 [6] 任务目标与意义 - 对舱外关键设备及关键部位进行热特征识别 分析工作状态并获取详实数据 [5] - 为后续型号研制和热控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牵引作用 [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12: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神十九航天员乘组安全回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1 10:14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以每秒7 9公里速度冲入大气层,经受2000℃高温考验后于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出舱[1] - 因大风天气推迟一天返回并首次降落地形复杂的东风着陆场东区,该区域含软戈壁、梭梭林等复杂地形,对直升机降落和车辆通行构成挑战[1] - 搜救分队配备全地形车、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等装备,依托北斗导航和光纤网络实现精准定位与通信覆盖,保障复杂环境搜救效率[1] 航天员表现与任务成果 - 航天员蔡旭哲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两名90后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完成首飞[2] - 在轨驻留183天期间完成3次出舱活动,创造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并开展微重力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领域大量空间科学实验[5] - 采用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绕地球飞行5圈后返回,经历分离、制动、再入等五个阶段[3] 技术保障与后续安排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对工程规划及特殊情况应急准备充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1] - 航天员抵京后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包括心电图、超声、影像学等全面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4][5] - 医监医保车配备定制化食物如牛肉面、驴肉火烧等,保障航天员返回后首餐需求[3]
功能升级不停!新变化!4周岁的天和核心舱正当“壮年”
央视网· 2025-04-29 07:37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展 -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4周年 按照不少于10年设计使用寿命 目前处于"壮年"阶段 [1] - 空间站建设坚持自主创新 新技术新产品占比90%以上 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4] - 载荷装站重量比、天地数据传输速率、水回收再利用率等指标国际领先 [4] 核心舱技术升级与功能优化 - 天和核心舱既是独立运行系统 又可作为主控舱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 [7] - 持续进行功能升级 通过航天员出舱活动安装舱外设备 提高运行性能 [7] - 物资管理系统实现迭代升级 实现更自动化智能化的空间站物资管理 [10] 在轨维护与寿命管理 - 通过航天员出舱活动持续安装舱外碎片防护装置 提升应对复杂空间环境能力 [10] - 采取设备长寿命设计结合可靠性设计 补充在轨维修策略 实现延寿目标 [10] - 地面运营支持系统由人工逐步转向自动化 包括在轨状态监视与管理 [10] - 当前已具备将空间站在轨飞行寿命延长至15年的能力 [10]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于4月24日出征太空
人民日报· 2025-04-23 22:07
神舟二十号任务概况 - 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飞行乘组由陈冬(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组成 其中陈中瑞和王杰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6] - 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五次载人飞行 主要目的包括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 驻留约6个月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出舱活动及设备维护等任务[7] - 飞船入轨后约6.5小时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计划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7]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研究对象包括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7] - 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预计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等方面取得突破[8] - 截至目前已在轨实施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上行近2吨科学与应用物资[8] 出舱活动与技术成就 - 已实施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单次最长出舱时长达9小时创世界纪录[9] - 飞天舱外航天服单件最高使用量达17次 超过"3年15次"设计指标 机械臂实现舱外作业全域可达[9] - 出舱活动实现由技术验证向复杂作业任务的跨越[9] 航天员队伍建设 - 第四批航天员2024年8月入队后按计划开展训练 取得飞行资质后将纳入乘组候选范围[9] - 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目前正开展航天专业技术训练[10] - 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进行 正与有关国家磋商其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事宜[10] 载人登月计划进展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等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11] - 已完成长征十号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等关键测试[11] - 后续将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等全面验证试验[11] 航天员背景与训练 - 指令长陈冬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 亲历中国空间站从建造到应用全过程[12][13] - 陈中瑞原为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王杰原为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6][21] - 乘组开展个性化训练方案 针对薄弱环节增加训练频次 提升操作精准度与团队协同能力[14][20][24]
陈冬、陈中瑞、王杰,明日出征!
证券时报· 2025-04-23 04:01
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这是神舟系列首次在中国航天日执行任务[1] - 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陈冬带领 成员包括陈中瑞和王杰[2] - 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约6.5小时后对接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4] 在轨任务计划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5] - 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5] - 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 将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6]
神二十发射时间定了!航天员是他们
第一财经· 2025-04-23 02:18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计划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计划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3] - 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 陈冬担任指令长 [4] - 航天员乘组将于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5] 在轨任务安排 - 在轨驻留期间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 [5] - 计划于2025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5] - 神舟二十号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约6.5小时后对接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5] 神舟十九号返回计划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号完成在轨轮换后 计划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