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九号货运飞船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科技日报· 2025-08-26 00:50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 截至8月25日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全部在轨实验[1] - 实验样品包含肝细胞、骨骼肌前体细胞和脑类器官芯片 成功实现在轨自动培养、给药、显微成像及样品固定操作 目前样品处于在轨低温存储状态 计划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1] - 截至8月22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完成实验26000余次 上行科学物资800余公斤 下行27种科学实验样品并获取110TB科学数据[2] 微重力环境生物医学研究 - 核酸脂质纳米载体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快速下降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地面环境[1] - 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成为理想实验条件 为地面疗效受限疾病探索新生物干预手段或药物[1] - 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发现微重力导致细胞迁移受阻 可能引发功能异常并影响骨骼肌再生能力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空间微重力导致骨骼肌萎缩的机制[2] 脑科学及器官芯片技术 - 脑类器官芯片实验证实可在轨进行长时间3D培养 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表明在轨环境能加速3D脑组织细胞运动[2] - 样品返回后将分析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联 通过多组学分析寻找潜在干预靶点[2]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还刷新一项新纪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01:52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 开展在轨实验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在轨任务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1] - 实验包括探索微重力对人脑类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行为及核酸脂质纳米药物细胞内转运规律 深化生物体生理病理认知 [4] - 科研人员通过生物技术实验柜完成自动培养、显微成像、样品固定等操作 航天员实施在轨取样和存储 样品位于低温存储柜 预计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 [13][15] 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发现 - 空间环境下脑细胞移动速度更快 可能促进脑组织细胞成熟或衰老 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治疗思路 [2][6] - 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变慢 骨骼肌再生时间整体推迟 不利于肌肉修复 [8] -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快速下降 脂代谢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2][8][10] 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突破 - 中国空间站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摄氏度 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18][24] - 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使熔融钨形成标准球形 利于精确获取物理化学性质 并避免合金成分分层 实现组织和成分高度均匀 [22] - 该实验验证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优异性能 积累超高温材料在轨数据 为钨合金设计及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6]
美国航天系统,降本增“笑”!
观察者网· 2025-08-21 06:35
特朗普政府降本措施 - 美国国防部启动裁员计划 削减5%至8%的职工编制[1] - 美国太空军裁撤14%文职人员 资金被转移至"金色穹顶"新计划[1] - 第18太空防卫中队因裁员损失20%人员编制[6] 第18太空防卫中队职能 - 负责操作空间监视网络(SSN) 跟踪编目在轨物体并维护数据库[2] - 运行Space-track.org网站 定期发布在轨物体两行根数(TLE)数据[4] - 承担碰撞风险计算 载人航天支持及在轨目标机动跟踪等核心任务[2] 运营失误事件 - 2025年2月太空栅栏雷达测量数据错误 未进行人工修正[6] - 1月长征六号A火箭发射后 部分卫星跟踪延迟达6天[6] - 4月错误标记神舟18号飞船为美国机密卫星并删除数据[7] - 5月Space-track系统停摆三天 影响数据发布服务[7] - 6月将中星9C卫星与火箭末级标识颠倒[8] - 7月将极轨道碎片错误标记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8] - 7月27日跟丢中国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一颗卫星[11] - 8月4日跟丢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一颗卫星[11] - 8月将再入大气碎片误标为时空道宇卫星[11] NASA预算削减 - 2026财年预算取消IMAP、COSI和UVEX发射计划[12] - 终止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运行[12] - 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预算削减50%并推迟[12] - 宜居世界天文台(HWO)拨款削减90%[12] - 行星科学项目取消火星采样返回(MSR)和金星探测任务[14] - 终止新地平线号、朱诺号等深空探测器运行[14] - 太阳物理任务终止磁层多尺度任务(MMS)等项目[14] - 核电池(NGRTG)开发和生产全面终止[15] NOAA预算削减 - 地球科学项目终止轨道碳观测站-2/3和TSIS-1[15] - 取消TSIS-2研制和哨兵-6C卫星[15] - 2026年中止GRACE-FO卫星运行 造成3年数据空窗期[15] - 地球静止轨道扩展观测系统(Geo-XO)载荷削减[15] - 2月27日起解雇800人 累计减员12%[16] - 叫停大型低轨星座残骸污染大气研究[16] 国会预算调整 - 参院为DAVINCI+、VERITAS和EnVision分别拨款9900万、3610万和6890万美元[18] - 土卫六直升机Dragonfly和OSIRIS-Apex获得全额经费[18] - 南希·格雷斯·罗曼望远镜获得3亿美元拨款[18] - 宜居世界天文台2026财年经费增至1.5亿美元[18] - 猎户座深空项目获14.4亿美元历史最高经费[19] - 门户空间站获8.5亿美元拨款[19] - 载人月球着陆器系统增加资金加速开发[19] 系统影响 - NOAA-18于6月6日退役 NOAA-15/19于8月12/19日退役[21] - 国防部停止处理DMSP/SSMIS数据 影响海冰指数产品[21] -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可能推迟至2028年底执行[24] - SpaceX星舰载人着陆系统进度持续推迟[24]
神二十乘组携手新“助手”出舱 解锁“悟空AI”太空“出差”那些事儿……
央视网· 2025-08-16 03:36
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任务 -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历时约6.5小时 [1] - 航天员陈冬第6次出舱,成为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1] - 航天员王杰首次出舱,成为第二位舱外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4] - 任务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 [7] 悟空AI大模型应用 - 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大模型"悟空AI",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上行 [7] - "悟空AI"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结合载人航天任务需求,采用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技术 [9] - 构建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航天飞行知识库,提供智能化、专业化支持 [9][13] - 航天员可通过"悟空AI"查询工作安排、操作指南等说明性知识 [9] - 天地协同智能问答系统包含地面和在轨两个模型,分别提供深度解析和重难点问题解决能力 [11] - "悟空AI"助力航天员复杂操作和故障处置,提高天地协同效率 [13] - 具备场景化数据处理功能,后续可拓展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智能预测等功能 [15] - 在轨一个月运行状态稳定,航天员反馈良好,标志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5] 舱外作业细节 - 航天员陈冬使用机械臂末端自动脚限位器,携带照相机和热成像仪对空间站外部巡检 [2] - 航天员王杰出舱后与陈冬协同作业,航天员陈中瑞在核心舱内提供支持 [4]
期待全新飞天舱外服“首秀” 神二十乘组即将第三次出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2:01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任务进展 -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且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 已做好出舱准备 [1][14] - 乘组已完成两次出舱任务:首次于5月22日16时49分完成 创下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入轨与首次出舱时间间隔最短纪录(不足一个月)[1][3] - 第二次出舱于6月26日21时29分完成 期间完成第7次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舱外设备设施巡检任务 [7][9] 出舱活动里程碑与技术创新 - 航天员陈冬成为首位在问天气闸舱和天和节点舱两处完成出舱的航天员 [5] - 第二次出舱启用节点舱出舱口 为时隔3年多再次开启(上次为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任务)[7] - 全新飞天舱外服设计寿命从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送上行 [12][9] 空间站物资与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于7月15日8时52分对接天和核心舱 上行物资总量约6.5吨 包括1.5吨190多种航天食品及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9] - 舱内启动新一轮植物栽培实验 开展骨代谢交互调控、航天整合组学等医学研究 [12] - 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参与人机协作实验 微重力物理科学实验按计划推进 [14]
神舟二十号乘组近日将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5:08
航天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1] - 乘组已成功实施两次出舱任务 包括5月22日首次出舱活动时长约8小时[1] - 自6月26日完成第二次出舱后 先后完成货运飞船交接及站内环境监测等准备工作[1] 空间站运营状况 -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 神舟二十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1] - 乘组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1] - 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关联耦合实施[1]
在轨90天!神二十乘组的工作清单→
央视新闻· 2025-07-24 02:22
神舟二十号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90天,任务进程过半,乘组包括陈冬、陈中瑞、王杰[1] - 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5] - 神舟二十号乘组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7] 空间站科研工作 - 乘组在轨期间重点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9] - 完成交会对接、医疗救护、应急救生等专业训练及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11] - 常态化进行站内环境监测、设备维护、物资管理及医学检查等工作[13][14] 舱外活动成果 - 5月22日完成首次出舱,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设备巡检[16] - 6月26日完成第二次出舱,历时6.5小时安装脚限适配器等设备[20] - 新安装设备预计可使后续出舱活动时间缩短40分钟[21] 货运飞船更替 - 7月8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23] -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运送6.5吨物资[25][27] - 物资包含两套舱外航天服、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及1.5吨190多种航天食品[27] 历史节点 - 问天实验舱发射三周年,指令长陈冬曾在轨见证[3] - 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关联耦合实施[18]
航天科技7月18日全情报分析报告:「天舟九号发射彰显航天科技进步」对股价有积极影响
36氪· 2025-07-18 12:41
航天科技股价表现 - 7月18日缩量上涨1.10%,收盘价12.91元,较昨日上涨0.14元 [4][5] - 当日开盘价12.60元,交易量51.85万手,换手率6.50%,成交额6.64亿元 [5] - 3日涨幅1.25%,5日涨幅5.22%,总市值103.05亿元 [5] - 较过去一年平均收盘价微涨0.16%,但日均交易量下降0.99% [5] 天舟九号发射事件舆情 - 事件全网舆情总量8088条,正面占比60.3%,负面仅1.0%,舆论倾向积极 [8] - 主要传播渠道为今日头条,传播篇次1395条,占比17.25% [10] - 天舟九号成功发射并精准对接空间站,展示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 [7] - 上半年中国完成35次航天发射,成功率100%,发射次数同比增长16.7% [7] 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 **技术进步**:测控通信、高精度发动机技术推动地面领域革新 [7][15] - **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带来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预期 [15] - **国际地位**:发射次数全球第二,吸引国际合作与投资 [7][15] - **市场需求**:教育、通信等领域应用拓展商业机会 [15] - **媒体关注**:抖音、B站等平台内容提升公众认知度 [7][15] 专业机构观点分歧 - **看空观点**:部分公司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波动下滑,商业航天面临民企竞争 [19] - **看多观点**: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6800万至9500万元,同比增幅1628.83%-2315.27% [20] 其他舆情事件 - 7月10日SWES眠花糖与合肥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位列近期舆情TOP3 [17]
科游记丨在“追火箭”中感悟航天梦
新华网· 2025-07-17 02:29
航天发射活动 - 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近2000名观众在文昌瑶光火箭观礼平台现场观看 [1] - 发射前安排航天员讲解任务细节及选拔训练知识,并设置黎锦编织航天星图、椰子叶制作纪念品等互动环节 [2] 航天旅游与研学 - 暑假期间文昌航天超算科技文化旅游区客流量达平时5-6倍,天舟九号发射期间接近1200人设计峰值 [5] - 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展示每秒10亿亿次运算能力,用于火箭轨迹模拟、卫星数据处理等尖端任务 [5] - 极星陨石博物馆通过陨石标本、全息投影和触摸体验打造沉浸式宇宙探索场景 [5][7] - 香港特区政府组织学生研学团,实地观察航天育种成果如超大南瓜和多色辣椒植株 [6][9] 文旅产业规划 - 文昌市推进"航天旅游之都"建设,聚焦科普研学、体验娱乐和工业旅游三大方向 [8] - 计划结合"村排"赛事设计航天主题村游路线,8月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预计吸引5000+参赛者 [8] - 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如育种研发中心开放试验田参观 [6][8]
焦点访谈|6.5吨“快递”3小时送达,揭秘中国载人航天“天地货运”体系
央视网· 2025-07-16 13:10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任务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发射,3小时后与中国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是4年多以来第8次为空间站送货 [1] - 飞船运送物资总重量达6.5吨,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新高,较天舟八号提升11% [6] - 货物种类包括固态、气态、液态货物,特别包含大件舱外航天服等特殊货物 [6] - 飞船具备22.5立方米货舱空间,最大载货能力7.4吨 [5] 货运系统技术突破 - 天舟系列已验证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快速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8] - 天舟九号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实现"发一备一"模式 [8] - 搭载两项新型试验载荷:太空测距装置和新型推进试验装置 [18] - 火箭搭载智慧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飞行状态并进行故障调整 [18] 发射流程优化 - 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准备时间从38天缩减至25天 [12] - 临发射前核心任务准备时间从24小时缩短到8小时 [12] - "零窗口"发射时间从严格限制放宽至120秒可控延迟 [12] - 采用全数字化设计手段,实现设计、生产和组装全流程三维化 [10] 科学实验进展 - 首次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太空,研究空间环境对人脑影响 [14] - 新落成文昌基地实验室支持生命科学实验样本的发射前制备 [16] - 搭载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研究太空微重力对肌肉萎缩影响 [16] - 生鲜特送包括航天员水果和需低温保存的科研样本 [14] 未来发展规划 - 小型货运工具轻舟货运飞船和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已进入实际验证阶段 [20] - 将构建更灵活、多元的天地物流系统 [20]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支持更多航天器发射任务 [20]